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69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249-01
【摘要】 目的 探讨慢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和总结29例内瘘寿命超过10年的慢性血液透析患者静脉内瘘的护理经验。 结果 本组29例,内瘘寿命超过10年。10~15年有16例(55.1%);超过15年有11例(37.9%);超过20年有2例(7%)。结论 严密观察病情,做好内瘘的早期护理和使用过程中内瘘的保护,并指导、督促患者保护内瘘,对维护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保证患者的血液透析质量具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护理
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最理想的血管通路,具有创伤小、易穿刺、血流量充足、感染率低等优点[1]。由于人体可供造瘘的血管较少,所以保护好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动静脉内瘘十分重要。本院使用自体动静脉内瘘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中,内瘘寿命超过10年,目前仍在使用中的有29例。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本组29例,男19例,女10例,年龄30~81岁,平均48岁。其中慢性肾小球肾炎16例,高血压肾病11例,病风性肾病2例。
1.2 方法
选择质地柔软,管径较大,分支少,血管表浅,血流通畅的血管行动静脉内瘘造瘘术。首选非惯用侧肢体桡动脉-头静脉;肱动脉-头静脉。手术方式多为侧侧或端侧吻合。抗凝剂为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透析频度为2~3次/w,透析时间4~5h/次,穿刺针为16G,血液流量为200~280mL/mim。
2 结果
本组29例,动静脉内瘘寿命超过10年。10~15年有16例(55.1%);超过15年有11例(37.9%);超过20年有2例(7%),血流量超过200mL/min。
3 讨论
3.1 动静脉内瘘在维持性血液透析中的作用
目前,中国仍以自体动静脉内瘘作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主要血管通路,它优于其他类型血管通路,具有使用时间长、并发症少、手术简单等优点。但随着血液透析患者生存年限的延长,以及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等疾病的发病率增加,自体内瘘的建立越来越困难, 其相关并发症越来越多。有文献报道[2],在开始透析的前两年中,因透析通路并发症而住院的比例高达72.0%,占终末期肾病住院的25.0%,且耗资巨大。在内瘘使用过程中,同一点上反复穿刺,易损伤血管,引起纤维化,使血管变硬、管腔狭窄,影响血流量。同时,固定的穿刺点也容易发生渗血、假性动脉瘤等。动脉瘤内血流缓慢,易形成血栓,巨大动脉瘤有破裂出血及感染的危险。因此,血管通路问题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除患者自身因素和手术因素外,自体动静脉内瘘寿命的长短,与临床护理密切相关。
3.2 护理
3.2.1 心理护理
由于长期疾病折磨及严重的经济负担,患者容易产生焦虑、烦燥不安、恐惧等心理问题。调查发现[3],需要行造瘘术的患者中,7.9%的患者有心理支持需求,95.7%的患者对手术过程、手术方法、手术中的痛苦以及手术后的恢复时间极为关注。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士要用和蔼及耐心的态度,根据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以及对疾病的认知程度等,进行个体化解释、安慰和鼓励,使患者消除顾虑,主动配合治疗。
3.2.2 肢体保护
避免在即将造瘘的肢体进行有创伤的操作或治疗,如抽血、静脉输液、测血压等。有锁骨下静脉置管史者需作静脉造影,以了解静脉血管的通畅度;还要密切观察血压情况,使血压维持在130~140/80~90mmHg,避免因低血压状态而诱发术后血栓形成[4]。纠正严重高血压、高血脂、高度水肿、高粘滞血症、凝血异常,鼓励患者做握拳运动。
3.2.3 内瘘使用前的护理
做好内瘘使用前的护理:①调节室内温度20~25℃,避免血管因寒冷刺激而收缩。保持衣袖宽松,敷料勿过紧,避免环形包扎。抬高患肢有利于静脉回流,减少组织水肿。②密切观察伤口和内瘘情况,3~4次/d,觀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红肿,观察内瘘是否有震颤、搏动及血管杂音,如有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并作相应处理。③促进内瘘早日成熟,早期进行抓握动作训练,局部热敷、理疗等均有助于内瘘早日成熟。
3.2.4 内瘘使用期间的护理
内瘘成熟期一般需要1~6个月,血流量超过600mL/min即可穿刺使用[5]。初次使用阶段,内瘘未完全发育成熟,血管壁较薄,易引起损伤、撕裂形成血肿并影响以后的使用。因此,应由经验丰富、技术熟练者进行操作。穿刺点宜选在肘窝处,以增加成功率,再选用普通静脉作回血通路,待内瘘成熟后再选合适穿刺点,要有计划地使用内瘘。在成熟的内瘘进行穿刺时,动脉穿刺点至少离开吻合口5cm以上。如果在同一条血管上穿刺两点分别作动脉和静脉时,两点距离必须≥10cm,以减少再循环,穿刺针选择16G为好,血流量从200ml/min开始。避免负压过大,针头附壁损害血管,待内瘘成熟后逐渐增加流量。血液透析开始后,加强巡视,密切观察穿刺点有无渗血,针头有无移位、脱出;观察血压变化,每半小时测量1次,防止低血压导致内瘘阻塞;观察血流量是否充足。血液透析结束后,用方纱卷放置于穿刺点上,保持方纱的纵轴与穿刺点的纵轴一致,轻按方纱卷,缓慢拔出针头,待针尖离开血管后,迅速加重力度,并用胶布固定,同时视个体因素决定是否使用松紧带,但压迫力度要以不出血且能触摸到血管搏动和震颤为宜。在拔针后半小时可拆除松紧带, 胶布拆除可稍后些。透析间期嘱患者每天检查内瘘血管的震颤及杂音情况,如发现搏动、震颤减弱,或有疼痛感觉等异常情况时,及时到医院就诊。
3.2.5 预防内瘘感染
透析室每天用紫外线消毒,室内安装空气净化器,并用消毒液拖地。做好卫生宣教,嘱患者保持穿刺点皮肤干净、干燥,如果需要淋浴及游泳时,要贴防水胶布。发现穿刺点红肿、硬结或患者自觉疼痛时,应及时更换穿刺点,并作相应处理。
4 小结
血液透析是尿毒症患者最常用和最重要的血液净化技术,而动静脉内瘘又是其血液透析的生命线,若动静脉内瘘闭塞,患者就要重建通路,这样既增加患者痛苦,又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所以,护士要做好内瘘的早期护理和使用过程中内瘘的保护,并指导、督促患者保护内瘘,对维护动静脉内瘘的使用,保证患者血液透析质量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志刚.血液净化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68~69.
[2] 王笑云.要重视透析血管通路创建维护和并发症的防治[J].中国血液净化,2006,7:349.
[3] 许会兰,贾强.行动静脉造瘘术的护理需求调查分析[J].中国血液净化,2006,3:172.
[4] 王笑云.慢性血管通路选择和并发症防治[J].中国血液净化,2006,4:216.
[5] 郑 洁,赵慧颖.透析手册[M].第3版.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75.
【摘要】 目的 探讨慢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和总结29例内瘘寿命超过10年的慢性血液透析患者静脉内瘘的护理经验。 结果 本组29例,内瘘寿命超过10年。10~15年有16例(55.1%);超过15年有11例(37.9%);超过20年有2例(7%)。结论 严密观察病情,做好内瘘的早期护理和使用过程中内瘘的保护,并指导、督促患者保护内瘘,对维护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保证患者的血液透析质量具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护理
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最理想的血管通路,具有创伤小、易穿刺、血流量充足、感染率低等优点[1]。由于人体可供造瘘的血管较少,所以保护好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动静脉内瘘十分重要。本院使用自体动静脉内瘘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中,内瘘寿命超过10年,目前仍在使用中的有29例。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本组29例,男19例,女10例,年龄30~81岁,平均48岁。其中慢性肾小球肾炎16例,高血压肾病11例,病风性肾病2例。
1.2 方法
选择质地柔软,管径较大,分支少,血管表浅,血流通畅的血管行动静脉内瘘造瘘术。首选非惯用侧肢体桡动脉-头静脉;肱动脉-头静脉。手术方式多为侧侧或端侧吻合。抗凝剂为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透析频度为2~3次/w,透析时间4~5h/次,穿刺针为16G,血液流量为200~280mL/mim。
2 结果
本组29例,动静脉内瘘寿命超过10年。10~15年有16例(55.1%);超过15年有11例(37.9%);超过20年有2例(7%),血流量超过200mL/min。
3 讨论
3.1 动静脉内瘘在维持性血液透析中的作用
目前,中国仍以自体动静脉内瘘作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主要血管通路,它优于其他类型血管通路,具有使用时间长、并发症少、手术简单等优点。但随着血液透析患者生存年限的延长,以及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等疾病的发病率增加,自体内瘘的建立越来越困难, 其相关并发症越来越多。有文献报道[2],在开始透析的前两年中,因透析通路并发症而住院的比例高达72.0%,占终末期肾病住院的25.0%,且耗资巨大。在内瘘使用过程中,同一点上反复穿刺,易损伤血管,引起纤维化,使血管变硬、管腔狭窄,影响血流量。同时,固定的穿刺点也容易发生渗血、假性动脉瘤等。动脉瘤内血流缓慢,易形成血栓,巨大动脉瘤有破裂出血及感染的危险。因此,血管通路问题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除患者自身因素和手术因素外,自体动静脉内瘘寿命的长短,与临床护理密切相关。
3.2 护理
3.2.1 心理护理
由于长期疾病折磨及严重的经济负担,患者容易产生焦虑、烦燥不安、恐惧等心理问题。调查发现[3],需要行造瘘术的患者中,7.9%的患者有心理支持需求,95.7%的患者对手术过程、手术方法、手术中的痛苦以及手术后的恢复时间极为关注。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士要用和蔼及耐心的态度,根据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以及对疾病的认知程度等,进行个体化解释、安慰和鼓励,使患者消除顾虑,主动配合治疗。
3.2.2 肢体保护
避免在即将造瘘的肢体进行有创伤的操作或治疗,如抽血、静脉输液、测血压等。有锁骨下静脉置管史者需作静脉造影,以了解静脉血管的通畅度;还要密切观察血压情况,使血压维持在130~140/80~90mmHg,避免因低血压状态而诱发术后血栓形成[4]。纠正严重高血压、高血脂、高度水肿、高粘滞血症、凝血异常,鼓励患者做握拳运动。
3.2.3 内瘘使用前的护理
做好内瘘使用前的护理:①调节室内温度20~25℃,避免血管因寒冷刺激而收缩。保持衣袖宽松,敷料勿过紧,避免环形包扎。抬高患肢有利于静脉回流,减少组织水肿。②密切观察伤口和内瘘情况,3~4次/d,觀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红肿,观察内瘘是否有震颤、搏动及血管杂音,如有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并作相应处理。③促进内瘘早日成熟,早期进行抓握动作训练,局部热敷、理疗等均有助于内瘘早日成熟。
3.2.4 内瘘使用期间的护理
内瘘成熟期一般需要1~6个月,血流量超过600mL/min即可穿刺使用[5]。初次使用阶段,内瘘未完全发育成熟,血管壁较薄,易引起损伤、撕裂形成血肿并影响以后的使用。因此,应由经验丰富、技术熟练者进行操作。穿刺点宜选在肘窝处,以增加成功率,再选用普通静脉作回血通路,待内瘘成熟后再选合适穿刺点,要有计划地使用内瘘。在成熟的内瘘进行穿刺时,动脉穿刺点至少离开吻合口5cm以上。如果在同一条血管上穿刺两点分别作动脉和静脉时,两点距离必须≥10cm,以减少再循环,穿刺针选择16G为好,血流量从200ml/min开始。避免负压过大,针头附壁损害血管,待内瘘成熟后逐渐增加流量。血液透析开始后,加强巡视,密切观察穿刺点有无渗血,针头有无移位、脱出;观察血压变化,每半小时测量1次,防止低血压导致内瘘阻塞;观察血流量是否充足。血液透析结束后,用方纱卷放置于穿刺点上,保持方纱的纵轴与穿刺点的纵轴一致,轻按方纱卷,缓慢拔出针头,待针尖离开血管后,迅速加重力度,并用胶布固定,同时视个体因素决定是否使用松紧带,但压迫力度要以不出血且能触摸到血管搏动和震颤为宜。在拔针后半小时可拆除松紧带, 胶布拆除可稍后些。透析间期嘱患者每天检查内瘘血管的震颤及杂音情况,如发现搏动、震颤减弱,或有疼痛感觉等异常情况时,及时到医院就诊。
3.2.5 预防内瘘感染
透析室每天用紫外线消毒,室内安装空气净化器,并用消毒液拖地。做好卫生宣教,嘱患者保持穿刺点皮肤干净、干燥,如果需要淋浴及游泳时,要贴防水胶布。发现穿刺点红肿、硬结或患者自觉疼痛时,应及时更换穿刺点,并作相应处理。
4 小结
血液透析是尿毒症患者最常用和最重要的血液净化技术,而动静脉内瘘又是其血液透析的生命线,若动静脉内瘘闭塞,患者就要重建通路,这样既增加患者痛苦,又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所以,护士要做好内瘘的早期护理和使用过程中内瘘的保护,并指导、督促患者保护内瘘,对维护动静脉内瘘的使用,保证患者血液透析质量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志刚.血液净化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68~69.
[2] 王笑云.要重视透析血管通路创建维护和并发症的防治[J].中国血液净化,2006,7:349.
[3] 许会兰,贾强.行动静脉造瘘术的护理需求调查分析[J].中国血液净化,2006,3:172.
[4] 王笑云.慢性血管通路选择和并发症防治[J].中国血液净化,2006,4:216.
[5] 郑 洁,赵慧颖.透析手册[M].第3版.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