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补白,能让文本研读更仔细,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结合教学实际,笔者从想象艺术画面,感受诗歌意境;补写人物心理,引起情感共鸣;续写故事结尾,拓展故事情节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教学实践经验。
王夫之说:“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苏轼也说:“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指言不尽意,意生言外的含蓄蕴藉之感。”这种言外之意就是作品的艺术空白。司空图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告诉我们,艺术空白是作家的一种艺术追求。语文课堂中,要引导学生以文本为依据,结合生活经验,添加合理的想象,对课文中未尽言之处进行想象补充,实现读者的“二次创作”。
一、想象艺术画面,感受诗歌意境
诗歌的语言具有高度概括性,常常用最简单凝练的语言叙事与抒情。因此,诗词的情节发展会留有许多空白。品读诗歌须要借助丰富的想象填补诗歌艺术的“空白”。每次上古诗词课,碰到语言凝练却有丰富情感的句子,我都要指导学生进行补白的小练笔,让他们用优美的语言描述画面或者心理。
如《关雎》中男子看着心爱的姑娘采摘荇菜,“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可以让学生们补写男子的心理。学生呈现出的片段也很有意思:那碧绿的荇啊,你何其幸运!被我心爱的姑娘轻抚。我愿化作柔软的荇,缠绕在她的指尖,化作她的绕指柔。这样的补白既有学生的想象,又有他们参与文本解读的情感体验。
二、补写人物心理,引起情感共鸣
有的文本,作家因为构思或谋篇布局的需要,经常会略写。在文本研读中如果能抓住恰当的补白点发挥想象,合理地补写,就能触摸人物丰富的内心,体察人物心境,并在此基础上获得个性化的解读。
邹韬奋的《我的母亲》,文本用神态、动作、细节描写勾画了母亲灯下为家人做鞋的画面。年幼的我因内心愧疚而故意不睡觉,在深夜陪着母亲一起劳作。可以请学生细细品读这段文字,然后把我目睹母亲灯下劳作的这种愧疚与不忍不舍的心理补写出来。这样的补白让学生体会到了亲人间的惺惺相惜。所以只要会利用文本的留白进行补白,就能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文本中复杂而细微的感情。
名著《朝花夕拾》中,不识字、没有文化的阿长竟然为我买来了《山海经》,“我”极度震惊,简直是被一个霹雳“震悚”了。无法想象目不识丁的阿长是如何做到的。找到这样的补白点,马上可以让学生进行练笔,调动多种人物的描写方法,想象并补写一段阿长买《山海经》的场面描写。有的学生这样补写:店员鄙夷地看着这个村妇,用手点着她道:“你来错地方了吧!”阿长低眉顺眼地嗫嚅到:“我……我……我是替我家哥儿找本书的。叫……叫《三哼经》。”周围传来不怀好意地嗤笑,阿长却捧着店员扔过来的书,脸上放光似的,喃喃低语到:“这下哥儿睡得着觉了。”这样的补写,不但让学生把文本中的人物形象读得立体了,也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三、续写故事结尾,拓展故事情节
有些文本,尤其是小说,结尾写得十分简洁,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需要读者细细咀嚼,也可以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拿起笔进行二次创作,进行合理续写,体会文本蕴藏的深刻内涵。
在莫言的《卖白菜》中,母亲在结尾处流下眼泪,“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小说中的母亲面对困境与窘境未曾留下一滴眼泪。我觉得可以在文末引导学生在母亲流泪时进行心理补白。孩子们的尝试如下:儿啊,人穷不要紧,不能志短啊;孩子,你太让妈失望了,苦不能失自尊,穷不能失诚信啊,妈一辈子坚守的原则就这样没了,我太委屈了。通过这样的补白,学生能触摸到母亲的脊梁,理解她的坚忍与尊严,倾听到了来自文本深处的声音。
小说《最后一课》的结尾,韩麦尔先生以一个简单的手势收束全文,让读者充满了想象空间。这里也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拓展故事情节。小弗朗士是怎样离开教室的?有学生是这样写:院子里,蝴蝶扑闪而过,狗咬着尾巴欢快地打转。换做平时,小弗朗士的魂早就被勾去了。此时,他正失魂落魄地站在院子中,镇上的人们纷纷走出院子,手里紧紧地攥着法语书。小弗朗士把手伸进书包,摸到书本一角。是了,我要偷偷学好它,总有办法的,不是吗?是的,大家心里都这么想的。这样的补写完全是建立在对文本主题的深刻理解上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文本阅读指导时,作为教师应该不被文字局限与束缚,能敏锐而恰当地找到补白点,并将它提供给学生。比如在上《故乡》時,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说话都用了省略号。若能抓住这个点将人物的潜在特点补白出来,学生能很快发现闰土由健谈变得吞吐、木讷。因此,能否合理恰当地补白取决于教师能否善于发现文章主题的空白处或者诠释文本要点的空白处。
综上所述,文本研读中的留白与补白的教学引导十分重要,必须认真细致。补白是因人而异的,这是一个充满个性的再创造过程。语文课堂要引导学生以文本为依据,要激发学生会对文本做出不同的理解和生发,应该多多给予肯定和鼓励,也希望本文为语文教学课程改革和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提供思路和方法。
作者单位:江苏昆山周市中学(215300)
王夫之说:“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苏轼也说:“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指言不尽意,意生言外的含蓄蕴藉之感。”这种言外之意就是作品的艺术空白。司空图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告诉我们,艺术空白是作家的一种艺术追求。语文课堂中,要引导学生以文本为依据,结合生活经验,添加合理的想象,对课文中未尽言之处进行想象补充,实现读者的“二次创作”。
一、想象艺术画面,感受诗歌意境
诗歌的语言具有高度概括性,常常用最简单凝练的语言叙事与抒情。因此,诗词的情节发展会留有许多空白。品读诗歌须要借助丰富的想象填补诗歌艺术的“空白”。每次上古诗词课,碰到语言凝练却有丰富情感的句子,我都要指导学生进行补白的小练笔,让他们用优美的语言描述画面或者心理。
如《关雎》中男子看着心爱的姑娘采摘荇菜,“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可以让学生们补写男子的心理。学生呈现出的片段也很有意思:那碧绿的荇啊,你何其幸运!被我心爱的姑娘轻抚。我愿化作柔软的荇,缠绕在她的指尖,化作她的绕指柔。这样的补白既有学生的想象,又有他们参与文本解读的情感体验。
二、补写人物心理,引起情感共鸣
有的文本,作家因为构思或谋篇布局的需要,经常会略写。在文本研读中如果能抓住恰当的补白点发挥想象,合理地补写,就能触摸人物丰富的内心,体察人物心境,并在此基础上获得个性化的解读。
邹韬奋的《我的母亲》,文本用神态、动作、细节描写勾画了母亲灯下为家人做鞋的画面。年幼的我因内心愧疚而故意不睡觉,在深夜陪着母亲一起劳作。可以请学生细细品读这段文字,然后把我目睹母亲灯下劳作的这种愧疚与不忍不舍的心理补写出来。这样的补白让学生体会到了亲人间的惺惺相惜。所以只要会利用文本的留白进行补白,就能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文本中复杂而细微的感情。
名著《朝花夕拾》中,不识字、没有文化的阿长竟然为我买来了《山海经》,“我”极度震惊,简直是被一个霹雳“震悚”了。无法想象目不识丁的阿长是如何做到的。找到这样的补白点,马上可以让学生进行练笔,调动多种人物的描写方法,想象并补写一段阿长买《山海经》的场面描写。有的学生这样补写:店员鄙夷地看着这个村妇,用手点着她道:“你来错地方了吧!”阿长低眉顺眼地嗫嚅到:“我……我……我是替我家哥儿找本书的。叫……叫《三哼经》。”周围传来不怀好意地嗤笑,阿长却捧着店员扔过来的书,脸上放光似的,喃喃低语到:“这下哥儿睡得着觉了。”这样的补写,不但让学生把文本中的人物形象读得立体了,也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三、续写故事结尾,拓展故事情节
有些文本,尤其是小说,结尾写得十分简洁,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需要读者细细咀嚼,也可以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拿起笔进行二次创作,进行合理续写,体会文本蕴藏的深刻内涵。
在莫言的《卖白菜》中,母亲在结尾处流下眼泪,“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小说中的母亲面对困境与窘境未曾留下一滴眼泪。我觉得可以在文末引导学生在母亲流泪时进行心理补白。孩子们的尝试如下:儿啊,人穷不要紧,不能志短啊;孩子,你太让妈失望了,苦不能失自尊,穷不能失诚信啊,妈一辈子坚守的原则就这样没了,我太委屈了。通过这样的补白,学生能触摸到母亲的脊梁,理解她的坚忍与尊严,倾听到了来自文本深处的声音。
小说《最后一课》的结尾,韩麦尔先生以一个简单的手势收束全文,让读者充满了想象空间。这里也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拓展故事情节。小弗朗士是怎样离开教室的?有学生是这样写:院子里,蝴蝶扑闪而过,狗咬着尾巴欢快地打转。换做平时,小弗朗士的魂早就被勾去了。此时,他正失魂落魄地站在院子中,镇上的人们纷纷走出院子,手里紧紧地攥着法语书。小弗朗士把手伸进书包,摸到书本一角。是了,我要偷偷学好它,总有办法的,不是吗?是的,大家心里都这么想的。这样的补写完全是建立在对文本主题的深刻理解上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文本阅读指导时,作为教师应该不被文字局限与束缚,能敏锐而恰当地找到补白点,并将它提供给学生。比如在上《故乡》時,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说话都用了省略号。若能抓住这个点将人物的潜在特点补白出来,学生能很快发现闰土由健谈变得吞吐、木讷。因此,能否合理恰当地补白取决于教师能否善于发现文章主题的空白处或者诠释文本要点的空白处。
综上所述,文本研读中的留白与补白的教学引导十分重要,必须认真细致。补白是因人而异的,这是一个充满个性的再创造过程。语文课堂要引导学生以文本为依据,要激发学生会对文本做出不同的理解和生发,应该多多给予肯定和鼓励,也希望本文为语文教学课程改革和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提供思路和方法。
作者单位:江苏昆山周市中学(21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