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介绍了马铃薯新品种陇薯5号的特征特性、产量表现以及其配套栽培技术,以期指导该品种的推广种植。
关键词 陇薯5号;特征特性;高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32.0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14-0059-01
马铃薯新品种陇薯5号是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采用杂交育种技术,并经系统定向选育成功的高淀粉马铃薯新品种。互助县从2005年开始引进试验示范,2007年推广种植面积168.6hm2,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1特征特性
陇薯5号株型半直立较紧凑,平均株高80cm,茎绿色,叶浓绿色,幼苗长势强,结薯集中,薯块椭圆形,芽眼较深,表皮较光滑,白皮白肉。单株结薯5.95个,大中薯数率85%。单薯直径8~12cm,单薯重为150~500g,大中薯率94%。淀粉含量19.49%,还原糖0.225%,高抗晚疫病,对卷叶病、花叶病田间抗性较好。
2产量表现
2006年在互助縣五十镇土观村进行品种对比区域试验,陇薯5号折合产量35 640kg/hm2,比对照下寨65和青薯2号分别增产14.66%、10.8%,在9个参试品种中产量位于第1位。
2007年生产试验和区试同步进行,陇薯5号折合产量61 639.5kg/hm2,比对照下寨65和青薯2号分别增产38.1%、36.8%。
2007年在互助县蔡家堡、东山、西山乡推广示范156.6hm2,平均产量45 375.62kg/hm2,比对照下寨65和青薯2号分
别增产18.67%、27.8%。
3配套栽培技术
3.1合理选地
应选择土层较厚、结构疏松的轻砂壤土、肥力中上等的地块,要求2年轮作无茄科作物,前茬以小麦、青稞、豆类等作物为宜,不应与甜菜、胡萝卜、番茄、油菜、胡麻等作物进行连作。
3.2精选种薯,晒种催芽
播前15d将种薯出窖,阳光下摊晒1~2d,挑选皮光、薯形整齐、无病、无烂、无虫蛀的种薯,置于15~22℃的条件下催芽,堆放以2~3层为宜,催芽过程中对块茎要经常翻动,使之发芽均匀粗壮,当种薯大部分芽眼出芽时剔除病烂薯。切种时采取纵切方式,将顶芽优势分摊于每个芽块,保证每个芽块带有1~2个芽眼,芽块大小不能小于30g,并随时用盐水或石灰水进行切刀消毒,并采用保大森、粉锈宁等药剂进行拌种,且要随拌随播。
3.3适时播种
川水地区4月中下旬,浅脑山地区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
3.4科学施肥
要重施基肥,早施追肥,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氮、磷、钾肥配合,切忌氮肥过量。根据土壤肥力,施腐熟有机肥45~60t/hm2、磷酸二铵225~300kg/hm2、尿素300~375kg/hm2、硫酸钾112.5kg/hm2,或施马铃薯专用肥(16∶14∶10)750kg/hm2。
3.5合理密植
株、行距0.28×0.60m,实行开沟点播,播深0.10~0.15m,一般保苗6万株/hm2左右。
3.6田间管理
3.6.1查苗补苗。出苗后要及时查苗,发现缺苗断垄要从邻近穴里掰取多余的苗进行扦插补苗,并及时浇水,扦插最好在傍晚或阴天进行,以利成活。
3.6.2中耕培土追肥。苗齐时及时进行中耕除草,显蕾期结合培土追施尿素75.0~112.5kg/hm2,培土要多,塄要高,一般要求塄高40cm,土塄行成“△”形,并拔除病株和杂株。在初花和盛花期分别叶面喷施0.3%磷酸二氢钾或安泰生1次。
3.6.3病虫害防治。为防治黑胫病和环腐病,切薯播种时采用敌克松拌种,用药量严格控制为种薯重量的0.08%~0.09%,且要随拌随种,拌药种薯不能过夜。晚疫病及后期蚜虫的防治,在马铃薯现蕾期用72%百菌清600~800倍液喷雾预防,开花期用58%甲霜灵锰锌600~800倍液喷雾防治。当发现马铃薯晚疫病中心病株时,要立即拔除,并用杜邦克露或687.5g/L银法利悬乳剂喷雾防治,每隔7~10d喷1次;如叶片有蚜虫,用10%氯氰菊酯375~450g/hm2或2.5%溴氰菊脂150~225mL/hm2喷雾防治,混合药剂一定要加大对水量。
4适时收获
在马铃薯晚疫病流行年,马铃薯植株和地面都存在大量病菌孢子囊,应在收获前1周左右割秧,运出田外,让地面曝晒3~5d,再进行收获,即可减轻对块茎的侵染,使块茎表皮木栓化,不易破皮。剔除病、烂薯,适当晾晒,避免机械损伤。
5参考文献
[1] 李高峰,文国宏,王一航,等.马铃薯新品种陇薯5号的选育[J].长江蔬菜,2007(4):49-50.
[2] 何三信,陆立根,王一航.菜用型马铃薯新品种陇薯5号及栽培技术[J].北方园艺,2007(12):86-87.
[3] 纳添仓.青海省早熟马铃薯新品种引种试验[J].中国种业,2003(10):48.
关键词 陇薯5号;特征特性;高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32.0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14-0059-01
马铃薯新品种陇薯5号是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采用杂交育种技术,并经系统定向选育成功的高淀粉马铃薯新品种。互助县从2005年开始引进试验示范,2007年推广种植面积168.6hm2,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1特征特性
陇薯5号株型半直立较紧凑,平均株高80cm,茎绿色,叶浓绿色,幼苗长势强,结薯集中,薯块椭圆形,芽眼较深,表皮较光滑,白皮白肉。单株结薯5.95个,大中薯数率85%。单薯直径8~12cm,单薯重为150~500g,大中薯率94%。淀粉含量19.49%,还原糖0.225%,高抗晚疫病,对卷叶病、花叶病田间抗性较好。
2产量表现
2006年在互助縣五十镇土观村进行品种对比区域试验,陇薯5号折合产量35 640kg/hm2,比对照下寨65和青薯2号分别增产14.66%、10.8%,在9个参试品种中产量位于第1位。
2007年生产试验和区试同步进行,陇薯5号折合产量61 639.5kg/hm2,比对照下寨65和青薯2号分别增产38.1%、36.8%。
2007年在互助县蔡家堡、东山、西山乡推广示范156.6hm2,平均产量45 375.62kg/hm2,比对照下寨65和青薯2号分
别增产18.67%、27.8%。
3配套栽培技术
3.1合理选地
应选择土层较厚、结构疏松的轻砂壤土、肥力中上等的地块,要求2年轮作无茄科作物,前茬以小麦、青稞、豆类等作物为宜,不应与甜菜、胡萝卜、番茄、油菜、胡麻等作物进行连作。
3.2精选种薯,晒种催芽
播前15d将种薯出窖,阳光下摊晒1~2d,挑选皮光、薯形整齐、无病、无烂、无虫蛀的种薯,置于15~22℃的条件下催芽,堆放以2~3层为宜,催芽过程中对块茎要经常翻动,使之发芽均匀粗壮,当种薯大部分芽眼出芽时剔除病烂薯。切种时采取纵切方式,将顶芽优势分摊于每个芽块,保证每个芽块带有1~2个芽眼,芽块大小不能小于30g,并随时用盐水或石灰水进行切刀消毒,并采用保大森、粉锈宁等药剂进行拌种,且要随拌随播。
3.3适时播种
川水地区4月中下旬,浅脑山地区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
3.4科学施肥
要重施基肥,早施追肥,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氮、磷、钾肥配合,切忌氮肥过量。根据土壤肥力,施腐熟有机肥45~60t/hm2、磷酸二铵225~300kg/hm2、尿素300~375kg/hm2、硫酸钾112.5kg/hm2,或施马铃薯专用肥(16∶14∶10)750kg/hm2。
3.5合理密植
株、行距0.28×0.60m,实行开沟点播,播深0.10~0.15m,一般保苗6万株/hm2左右。
3.6田间管理
3.6.1查苗补苗。出苗后要及时查苗,发现缺苗断垄要从邻近穴里掰取多余的苗进行扦插补苗,并及时浇水,扦插最好在傍晚或阴天进行,以利成活。
3.6.2中耕培土追肥。苗齐时及时进行中耕除草,显蕾期结合培土追施尿素75.0~112.5kg/hm2,培土要多,塄要高,一般要求塄高40cm,土塄行成“△”形,并拔除病株和杂株。在初花和盛花期分别叶面喷施0.3%磷酸二氢钾或安泰生1次。
3.6.3病虫害防治。为防治黑胫病和环腐病,切薯播种时采用敌克松拌种,用药量严格控制为种薯重量的0.08%~0.09%,且要随拌随种,拌药种薯不能过夜。晚疫病及后期蚜虫的防治,在马铃薯现蕾期用72%百菌清600~800倍液喷雾预防,开花期用58%甲霜灵锰锌600~800倍液喷雾防治。当发现马铃薯晚疫病中心病株时,要立即拔除,并用杜邦克露或687.5g/L银法利悬乳剂喷雾防治,每隔7~10d喷1次;如叶片有蚜虫,用10%氯氰菊酯375~450g/hm2或2.5%溴氰菊脂150~225mL/hm2喷雾防治,混合药剂一定要加大对水量。
4适时收获
在马铃薯晚疫病流行年,马铃薯植株和地面都存在大量病菌孢子囊,应在收获前1周左右割秧,运出田外,让地面曝晒3~5d,再进行收获,即可减轻对块茎的侵染,使块茎表皮木栓化,不易破皮。剔除病、烂薯,适当晾晒,避免机械损伤。
5参考文献
[1] 李高峰,文国宏,王一航,等.马铃薯新品种陇薯5号的选育[J].长江蔬菜,2007(4):49-50.
[2] 何三信,陆立根,王一航.菜用型马铃薯新品种陇薯5号及栽培技术[J].北方园艺,2007(12):86-87.
[3] 纳添仓.青海省早熟马铃薯新品种引种试验[J].中国种业,2003(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