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了学生应具有六项具体培养目标。其中之一就是:要具有健壯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就昭示着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应立足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多方位创设情景,进行审美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学生全面发展。
语文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各种丰富的审美意象。如小说所刻画的许多美的人和事,散文所描写的优美的画面,诗歌所展现的深邃的意境等。这些都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供了条件。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创设情景,去引导学生感受并欣赏美,使学生形成审美欣赏习惯,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一、加强阅读,品味语言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语言准确、鲜明、意境深远的特点。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有助于理解作品的内涵,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如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一文,就极好地体现了语言艺术的美。文中第二段描写高原的景色,述说白杨树的生长环境,粗线条勾画,着眼于色彩。“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概述高原特色,辽阔平坦,色彩鲜艳。为全文开拓了广阔天地,也为白杨树画出了背景。“扑”与“奔驰”相呼应,写出了迎面而来的情景,准确而形象;“绿波”“麦浪”“黄与绿主宰者”与“黄绿错综”相呼应;“无边无垠”“坦荡如砥”与“大毡子”相呼应;“宛若并肩的连山的远峰”与高原相呼应。在写景的同时又写感觉,“雄壮、伟大”与“单调”相呼应。融情于景,造成了文章的波澜。
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仔细的品味。欣赏美的语言,想象美的画面,真正感受到语言的美,从而激发审美的渴望,提高审美能力。
二、理解作品,体会形象美
文学作品总是以塑造形象为中心,从而达到反映生活、表达情感的目的。在语文教学时,我特别注重让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让学生体会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美。
譬如《孔乙己》中描绘的好喝懒做、死要面子、自命清高而又迂腐不堪的孔乙己;《我的叔叔于勒》中描绘的势利、冷酷、惟利是图、虚伪的菲利普夫妇;《麦琪的礼物》中描绘的聪明、善良、漂亮的女主人公德拉等。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各有特点。读罢作品,细加分析,恰似看到了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站在面前。学生在训练语文基本能力的同时,感受到了艺术形象的美,在美的熏陶中,他们会自觉产生审美要求,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三、发挥想象,挖掘意境美
选入教材的文学作品,大多充满了诗情画意,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如简帧的散文《夏之绝句》,她在描写蝉声时,就创造了一个空旷悠远、如梦如幻的意境。“蝉声是一阵袭人的浪,不小心掉进了小孩子的心湖。”激动、兴奋之情油然而生;“蝉声亦有甜美温柔如夜的语言的时候,那该是情歌吧!总是一句三叠,像那倾吐不尽的缠绵。”表达的是温柔缠绵之情;“歌声如行云流水,让人了却忧虑,悠游其中。”写出了忘忧之情。又如陶渊明的《饮酒》一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描绘的是无意中看到的情景,事先没有想看,不期而然地看到了。把人与物融为一体,准确地表达了诗人悠闲自得的心境,表现了诗人远离官场、超然尘世的淳朴自然的恬淡心境。
这些美感地获得,不能仅靠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教师还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深入挖掘作品的内涵,感受作者所创造的意境美,从而受到美的感染,达到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立足教材,结合各类课文的具体内容,分析作品的语言、形象,挖掘作品的意境,感受这些要素的美。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促使学生全面地发展。
(作者单位:415521湖南省澧县永丰乡中学)
语文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各种丰富的审美意象。如小说所刻画的许多美的人和事,散文所描写的优美的画面,诗歌所展现的深邃的意境等。这些都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供了条件。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创设情景,去引导学生感受并欣赏美,使学生形成审美欣赏习惯,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一、加强阅读,品味语言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语言准确、鲜明、意境深远的特点。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有助于理解作品的内涵,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如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一文,就极好地体现了语言艺术的美。文中第二段描写高原的景色,述说白杨树的生长环境,粗线条勾画,着眼于色彩。“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概述高原特色,辽阔平坦,色彩鲜艳。为全文开拓了广阔天地,也为白杨树画出了背景。“扑”与“奔驰”相呼应,写出了迎面而来的情景,准确而形象;“绿波”“麦浪”“黄与绿主宰者”与“黄绿错综”相呼应;“无边无垠”“坦荡如砥”与“大毡子”相呼应;“宛若并肩的连山的远峰”与高原相呼应。在写景的同时又写感觉,“雄壮、伟大”与“单调”相呼应。融情于景,造成了文章的波澜。
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仔细的品味。欣赏美的语言,想象美的画面,真正感受到语言的美,从而激发审美的渴望,提高审美能力。
二、理解作品,体会形象美
文学作品总是以塑造形象为中心,从而达到反映生活、表达情感的目的。在语文教学时,我特别注重让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让学生体会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美。
譬如《孔乙己》中描绘的好喝懒做、死要面子、自命清高而又迂腐不堪的孔乙己;《我的叔叔于勒》中描绘的势利、冷酷、惟利是图、虚伪的菲利普夫妇;《麦琪的礼物》中描绘的聪明、善良、漂亮的女主人公德拉等。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各有特点。读罢作品,细加分析,恰似看到了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站在面前。学生在训练语文基本能力的同时,感受到了艺术形象的美,在美的熏陶中,他们会自觉产生审美要求,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三、发挥想象,挖掘意境美
选入教材的文学作品,大多充满了诗情画意,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如简帧的散文《夏之绝句》,她在描写蝉声时,就创造了一个空旷悠远、如梦如幻的意境。“蝉声是一阵袭人的浪,不小心掉进了小孩子的心湖。”激动、兴奋之情油然而生;“蝉声亦有甜美温柔如夜的语言的时候,那该是情歌吧!总是一句三叠,像那倾吐不尽的缠绵。”表达的是温柔缠绵之情;“歌声如行云流水,让人了却忧虑,悠游其中。”写出了忘忧之情。又如陶渊明的《饮酒》一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描绘的是无意中看到的情景,事先没有想看,不期而然地看到了。把人与物融为一体,准确地表达了诗人悠闲自得的心境,表现了诗人远离官场、超然尘世的淳朴自然的恬淡心境。
这些美感地获得,不能仅靠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教师还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深入挖掘作品的内涵,感受作者所创造的意境美,从而受到美的感染,达到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立足教材,结合各类课文的具体内容,分析作品的语言、形象,挖掘作品的意境,感受这些要素的美。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促使学生全面地发展。
(作者单位:415521湖南省澧县永丰乡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