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语文教学 培养审美能力

来源 :今日中国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MJ_A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了学生应具有六项具体培养目标。其中之一就是:要具有健壯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就昭示着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应立足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多方位创设情景,进行审美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学生全面发展。
  语文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各种丰富的审美意象。如小说所刻画的许多美的人和事,散文所描写的优美的画面,诗歌所展现的深邃的意境等。这些都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供了条件。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创设情景,去引导学生感受并欣赏美,使学生形成审美欣赏习惯,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一、加强阅读,品味语言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语言准确、鲜明、意境深远的特点。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有助于理解作品的内涵,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如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一文,就极好地体现了语言艺术的美。文中第二段描写高原的景色,述说白杨树的生长环境,粗线条勾画,着眼于色彩。“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概述高原特色,辽阔平坦,色彩鲜艳。为全文开拓了广阔天地,也为白杨树画出了背景。“扑”与“奔驰”相呼应,写出了迎面而来的情景,准确而形象;“绿波”“麦浪”“黄与绿主宰者”与“黄绿错综”相呼应;“无边无垠”“坦荡如砥”与“大毡子”相呼应;“宛若并肩的连山的远峰”与高原相呼应。在写景的同时又写感觉,“雄壮、伟大”与“单调”相呼应。融情于景,造成了文章的波澜。
  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仔细的品味。欣赏美的语言,想象美的画面,真正感受到语言的美,从而激发审美的渴望,提高审美能力。
  
  二、理解作品,体会形象美
  
  文学作品总是以塑造形象为中心,从而达到反映生活、表达情感的目的。在语文教学时,我特别注重让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让学生体会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美。
  譬如《孔乙己》中描绘的好喝懒做、死要面子、自命清高而又迂腐不堪的孔乙己;《我的叔叔于勒》中描绘的势利、冷酷、惟利是图、虚伪的菲利普夫妇;《麦琪的礼物》中描绘的聪明、善良、漂亮的女主人公德拉等。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各有特点。读罢作品,细加分析,恰似看到了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站在面前。学生在训练语文基本能力的同时,感受到了艺术形象的美,在美的熏陶中,他们会自觉产生审美要求,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三、发挥想象,挖掘意境美
  
  选入教材的文学作品,大多充满了诗情画意,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如简帧的散文《夏之绝句》,她在描写蝉声时,就创造了一个空旷悠远、如梦如幻的意境。“蝉声是一阵袭人的浪,不小心掉进了小孩子的心湖。”激动、兴奋之情油然而生;“蝉声亦有甜美温柔如夜的语言的时候,那该是情歌吧!总是一句三叠,像那倾吐不尽的缠绵。”表达的是温柔缠绵之情;“歌声如行云流水,让人了却忧虑,悠游其中。”写出了忘忧之情。又如陶渊明的《饮酒》一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描绘的是无意中看到的情景,事先没有想看,不期而然地看到了。把人与物融为一体,准确地表达了诗人悠闲自得的心境,表现了诗人远离官场、超然尘世的淳朴自然的恬淡心境。
  这些美感地获得,不能仅靠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教师还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深入挖掘作品的内涵,感受作者所创造的意境美,从而受到美的感染,达到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立足教材,结合各类课文的具体内容,分析作品的语言、形象,挖掘作品的意境,感受这些要素的美。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促使学生全面地发展。
  (作者单位:415521湖南省澧县永丰乡中学)
其他文献
今年暑假,在家拜读了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文章,觉得陶公虽已离开了我们,但他的思想放在我们今天还是非常实用的,他在转化后进生的问题上颇有独特见解。  陶行知曾经说过:要蹲下来和学生说话,要和学生做朋友。确实如此,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不走进学生的心灵,就无法和孩子沟通,更无法真正的让学生掌握知识,尤其是对后进生,这一点就更为重要。  我们班有一个姓张的同学作业完成的非常慢,每次交作业,他都是最后一个
期刊
班主任工作中最重要的是班集体的建设,班集体的面貌是班主任长期培养和教育的结果,也是思想和工作深度的体现,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这一宗旨,抓好班风、学风建设,下面就本人的一点工作体会谈谈以下几点:    一、抓好政治思想教育和理想教育    好的班風要靠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生活、行为习惯形成。我每接到一个班时,首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告诉同学
期刊
教学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畅谈理想,展望未来,教育学生从小就要树立远大理想。  2、使学生初步了解实现理想必须要有文化知识和动手能力,勇于掌握学习生活的各种技能。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做事有计划、有目标的习惯,初步养成脚踏实地地认真做事的行为。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活动(一)——说理想、谈感受。  1、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大家去一个有意思的地方,因为,老师小时候常常去那里,在那儿,可
期刊
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创设教学情景,因为在教学过程中,营造一种美好的教学氛围和情境,是培养学生学习积极、兴趣广泛和强烈的求知欲的必要条件,也是教与学和谐统一的必要环节和氛围。尤其语文教学本身就是“情”和“境”的融合,更适于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可利用课文本身具備的戏剧性,创设一种表演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让他们主动而迅速的理解课文。如《白毛女》话剧,有一些素材适合表演:就让学生分角色来表
期刊
近十年来我一直负责差班的英语教学,差班的学生中其实有许多的语言能力还是很强的,只是原来老师没有注意到他们的能力吧。在这些年中,我通过一定的教学方式和对学生进行因地因材施教,使学生的思想素质和文化水平都有相当大的提高。  作为英语教师,我们所面临的任务就是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促使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转变,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参与到英语的学习和交流中去。主动学习作为一种学生学习的品质,在学生
期刊
我执教《父与子》这堂课,是在观摩了城东中学王老师的《冬》与《文化眼光》之后。王老师让我分享了她的教学经验与培养学生的成功方法,所以我开始有目的地借用王老师的方法培养自己的学生,希望通过这样“依样画葫芦”的方法来提高自己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与训练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所以对于《父与子》这堂课的设计,我也是希望借此来对这一阶段学生语文训练成果的一个小小检测。    一、目标设定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
期刊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承认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承认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是要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各种语文能力,那么,就不能丢弃语文教学活动中的“训练”。各种技能,不“训”则会,不“练”即能,古往今来,未曾听说。  教学,包含“教”和“学”两个方面。教,就是“训”,就是解释,就是训导;学,就是“练”,就是实践。教者从学者发展的需要出发去“训”,学者在教者的训导下去“练”,这
期刊
初中语文新教材在练习设计方面作出了革新尝试,确定了三个练习重点。其一是积累。即精选华章妙语让学生记诵下来,作为形成语感的重要基础。人民教育版七年级下册,规定背诵古体诗文13篇,背诵现代诗文1篇,熟读诗文11篇。二是“入境”和迁移。叶圣陶先生诗云:“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所谓“入”者,指阅读的主体与客体形成“共生关系”。迁移,则具有分层多向的特点。如从阅读移向说写,从个人探究移向集体交流,从文体
期刊
首先改革给教育行政部门提出要求:把握方向,实施科学管理。高中的课程改革大大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增长的共鸣,学生积极地投入到体育活动之中,活动的意识明显增强、活动的能力也不断的提高。学校所有的体育教师共同在这个过程当中去学习、去研究、去交流教学经验,来提升自己的水平。体育教师主动构建课程能力在明显增强,创造能力也不断地在激发,所以尽管课程给体育教师带来压力,但同时看到更多是带来动力。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
期刊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广大教师正在逐步摒弃烦琐的情节分析,开始重视语文的实践活动,尤其重视了感情朗读这一培养语感的主要手段的使用。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却成为很多教师碰到的难题。下面,我就这个问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明确感情朗读的目标    以读为本,不是一遍一遍地傻读、呆读,也不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读,要一遍有一遍的目的,一遍有一遍的效果。因此,我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