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推动下,让生活走进教学,让政治课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应该成为我们必须坚持的改革之路。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生活化
“上课讲理论,下课背书本,考试靠押题,考后全忘记。”这是不少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描述,也是我们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的现状。反思过去的思想政治教学,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空对空的现象,给人留下抽象、空洞、说教、甚至虚假之感,对于现实生活似乎没什么用处,学习无非是为了考试。造成这种倾向的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学科教学与教育对象的现实生活相脱节,书上的内容或老师的讲解与生活相脱钩。因此,要改变人们对政治课的这一印象,让思想政治课鲜活丰富起来,为学生接受并喜欢,增强其生命力和实效性,我们需要寻找思想政治的源头,让我们的政治课教学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政治课教学生活化。
一、丰富多彩的生活主题应成为学生关注的热点
《思想政治课标准》明确提出“构建以生活为经常、以学科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强调课程的实践性和开放性”,要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中”。通过思想政治课程学习知识、养成态度和提高能力,促进学生发展。这些理念与当今世界教育的新潮流是完全相符的,为中学思想政治教学指明了方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对社会现实进行科学考察和预测的基础上形成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的今天和明天》中呼吁:要教会学生学会生存,要从重视知识传授转向更关注学生将来如何发展。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在这样的社会中,适应生活的能力和对生活的态度是决定人的发展的关键因素,我们所教给的知识是这两者的载体。现代学生不可能不接触现实,因为思想的不成熟他们更容易接受丑恶的现实影响,或学坏或因不满而有消极极端反应,青少年群体的高犯罪率、诸多极端行为背后的一个深层原因就是他们对生活的认识出了问题,他们没有正确观察生活、不适应社会生活。世界各国积极的做法是引导帮助学生正确适应生活,因为这是学生成长的最重要的方面,也是学生将来不断发展的基础。就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而言,其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能正确选择、对待、处理自己的生活 ,使他们拥有参与社会所需的各种常识和能力;特别是要养成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基础的成熟健康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教会学生关注生活、融入生活是新时代、新课改下思想政治课的新任务。
二、在思想政治课中主动引进随机渗透社会生活内容
目前的课堂教学大都是以学科的课本知识为主线,有的干脆就是讲课本。新课标要求把社会生活作为课堂教学的教学资源库,利用生活中的现象来辅助教学,以实现政治课教学和生活的结合。 通过具体的生活经验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换为可理解易接受的知识,同时学生在这过程中接触大量生活实例、用实例消化理论知识、用理论分析解决生活问题,使学生成为思想的主体,变教材内容为自己的思想。
要主动引进并随机渗透社会生活内容靠教师认真组织,一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认真精选积极向上的生活素材
为准确阐明课本上的观点,在生活素材的选择上除要重视针对性、时政性、趣味性等等之外,更应注意材料反映的社会现实的先进性、全面性、真实性。真实的社会存在总是有积极面和阴暗面两个方面,积极的事实才有正面的引导意义,阴暗面的材料容易引起学生对社会的消极看法。所以在材料的选择上要慎重有度,主要反映社会的积极面,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并乐于为社会服务;同时也要适当反映社会中的问题,力求通过材料呈现给学生一个相对真实的社会面貌。
(二)全方位、多视角收集生活素材
初中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高峰期,对自己和社会都充满了解的欲望。思想政治的教学需要大量的材料来丰富课堂,创设让学生喜爱的教学情境。这就需要时时处处注意收集材料,并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加工整理,力求材料的全面丰富。譬如时政材料的收集来源多种多样的-----报纸杂志,地方新闻,老师和学生们的生日常生活中的实例,电视、网络等等都是信息的来源。当下青少年学生都喜欢上网,我们要正确指导他们利用网络资源,使网络成为思想政治教学的有效辅助工具。
(三)讲求教学手段的多样化、现代化
农村中学的现代化程度还不是很高,政治课的教学形式还比较单调,教师也比较习惯讲授法。但随着课改的深入,生活材料的呈现方式应尽量多样化、现代化,要尽量运用多媒体组织好文字、图片、视听材料等多种材料的展示,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也可以通过课堂小品、综合实践活动、家校聯谊活动来演示一些生活场景,使学生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了解社会,习得作为现代公民所需的基本常识,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分析、判断社会现象,初步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三、以社会为学校把思想教育向生活延伸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主张对思想品德教育尤其具有指导作用。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真实的社会情境中,以社会生活为大课堂,在生活中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索--体验--表现”过程来学习,真正做学习的主人,了解真正的社会和生活。新课程提出可以采用的方式有研究性学习,实地的社会调查,参加或组织公益活动,社区服务,专题的访谈、讲座等等,这些都以实践活动为主、以真实的社会为“课堂”。学生通过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经历体验到的道理要比从老师那儿听到的或从书本看到的深刻鲜活得多,更利于养成与之相适应的健康心理和人格。
当然,在向社会延伸的过程中也要像引进课堂一样掌握好“度”,不可把学科教学这个性质忽视掉,不能把学科知识完全抛在一边,各种实践活动的组织要以学科知识点为中心,以检验、发展知识为目的,否则就偏离了学科教学的要求,混淆了教学与一般社会实践的界限。
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除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学科知识之外,还要为将来顺利适应生活、更好地求得发展做好准备。所谓知行统一、学以致用主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把思想品德教育与生活紧密结合应该成为我们必须坚持的改革之路。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生活化
“上课讲理论,下课背书本,考试靠押题,考后全忘记。”这是不少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描述,也是我们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的现状。反思过去的思想政治教学,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空对空的现象,给人留下抽象、空洞、说教、甚至虚假之感,对于现实生活似乎没什么用处,学习无非是为了考试。造成这种倾向的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学科教学与教育对象的现实生活相脱节,书上的内容或老师的讲解与生活相脱钩。因此,要改变人们对政治课的这一印象,让思想政治课鲜活丰富起来,为学生接受并喜欢,增强其生命力和实效性,我们需要寻找思想政治的源头,让我们的政治课教学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政治课教学生活化。
一、丰富多彩的生活主题应成为学生关注的热点
《思想政治课标准》明确提出“构建以生活为经常、以学科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强调课程的实践性和开放性”,要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中”。通过思想政治课程学习知识、养成态度和提高能力,促进学生发展。这些理念与当今世界教育的新潮流是完全相符的,为中学思想政治教学指明了方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对社会现实进行科学考察和预测的基础上形成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的今天和明天》中呼吁:要教会学生学会生存,要从重视知识传授转向更关注学生将来如何发展。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在这样的社会中,适应生活的能力和对生活的态度是决定人的发展的关键因素,我们所教给的知识是这两者的载体。现代学生不可能不接触现实,因为思想的不成熟他们更容易接受丑恶的现实影响,或学坏或因不满而有消极极端反应,青少年群体的高犯罪率、诸多极端行为背后的一个深层原因就是他们对生活的认识出了问题,他们没有正确观察生活、不适应社会生活。世界各国积极的做法是引导帮助学生正确适应生活,因为这是学生成长的最重要的方面,也是学生将来不断发展的基础。就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而言,其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能正确选择、对待、处理自己的生活 ,使他们拥有参与社会所需的各种常识和能力;特别是要养成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基础的成熟健康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教会学生关注生活、融入生活是新时代、新课改下思想政治课的新任务。
二、在思想政治课中主动引进随机渗透社会生活内容
目前的课堂教学大都是以学科的课本知识为主线,有的干脆就是讲课本。新课标要求把社会生活作为课堂教学的教学资源库,利用生活中的现象来辅助教学,以实现政治课教学和生活的结合。 通过具体的生活经验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换为可理解易接受的知识,同时学生在这过程中接触大量生活实例、用实例消化理论知识、用理论分析解决生活问题,使学生成为思想的主体,变教材内容为自己的思想。
要主动引进并随机渗透社会生活内容靠教师认真组织,一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认真精选积极向上的生活素材
为准确阐明课本上的观点,在生活素材的选择上除要重视针对性、时政性、趣味性等等之外,更应注意材料反映的社会现实的先进性、全面性、真实性。真实的社会存在总是有积极面和阴暗面两个方面,积极的事实才有正面的引导意义,阴暗面的材料容易引起学生对社会的消极看法。所以在材料的选择上要慎重有度,主要反映社会的积极面,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并乐于为社会服务;同时也要适当反映社会中的问题,力求通过材料呈现给学生一个相对真实的社会面貌。
(二)全方位、多视角收集生活素材
初中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高峰期,对自己和社会都充满了解的欲望。思想政治的教学需要大量的材料来丰富课堂,创设让学生喜爱的教学情境。这就需要时时处处注意收集材料,并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加工整理,力求材料的全面丰富。譬如时政材料的收集来源多种多样的-----报纸杂志,地方新闻,老师和学生们的生日常生活中的实例,电视、网络等等都是信息的来源。当下青少年学生都喜欢上网,我们要正确指导他们利用网络资源,使网络成为思想政治教学的有效辅助工具。
(三)讲求教学手段的多样化、现代化
农村中学的现代化程度还不是很高,政治课的教学形式还比较单调,教师也比较习惯讲授法。但随着课改的深入,生活材料的呈现方式应尽量多样化、现代化,要尽量运用多媒体组织好文字、图片、视听材料等多种材料的展示,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也可以通过课堂小品、综合实践活动、家校聯谊活动来演示一些生活场景,使学生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了解社会,习得作为现代公民所需的基本常识,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分析、判断社会现象,初步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三、以社会为学校把思想教育向生活延伸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主张对思想品德教育尤其具有指导作用。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真实的社会情境中,以社会生活为大课堂,在生活中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索--体验--表现”过程来学习,真正做学习的主人,了解真正的社会和生活。新课程提出可以采用的方式有研究性学习,实地的社会调查,参加或组织公益活动,社区服务,专题的访谈、讲座等等,这些都以实践活动为主、以真实的社会为“课堂”。学生通过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经历体验到的道理要比从老师那儿听到的或从书本看到的深刻鲜活得多,更利于养成与之相适应的健康心理和人格。
当然,在向社会延伸的过程中也要像引进课堂一样掌握好“度”,不可把学科教学这个性质忽视掉,不能把学科知识完全抛在一边,各种实践活动的组织要以学科知识点为中心,以检验、发展知识为目的,否则就偏离了学科教学的要求,混淆了教学与一般社会实践的界限。
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除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学科知识之外,还要为将来顺利适应生活、更好地求得发展做好准备。所谓知行统一、学以致用主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把思想品德教育与生活紧密结合应该成为我们必须坚持的改革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