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现代课程中,历史课程是完整的课程体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同属东亚文化圈的中韩两国,有着相似的文化背景,两国历史课程设置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同时由于两国对史学功能、历史教育作用的认识不同,加之受不同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影响,历史课程设置上存在明显差异。新一轮教育改革过程中,中韩两国根据本国国情,相互吸取历史课程设置的成功经验与教训,必然会推动两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健康发展。
关键词: 中韩 历史课程 课程设置
一、中韩历史课程管理
新中国成立后,受前苏联影响,对课程进行集中管理,统一设置以分科为主的必修课。1963年、1981年在基础教育阶段开设了选修课,但迫于升学压力,选修课流于形式。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浙江、上海等地获得了地方开发课程的权力,不少地区学校加大了对课程的开发。1996年,国家教委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实验)》,第一次将“课程管理”部分单列,明确提出“普通高中课程由中央、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并规定了各级的管理权限。建立课程教材三级管理模式,是为了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适应性,实行有指导的逐步放权,明确各自职责。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这是由我国各地发展差距大、文化丰富多样的具体国情决定的。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课程设置灵活,增加了综合课、活动课。
韩国推行国家课程,因此韩国的课程管理是高度集权的。从1954年起,韩国每5年或10年修订一次。但在第6次课程改革中,韩国实施课程决策权分化,学校拥有更多自主权,科目和学科变得多样化,同时缩减必修科目的数量。第6次课程改革鼓励学校和地方教育当局根据学生需要和本校、本地情况对学习科目做出相应修订。体现韩国课程管理由集权走向分权,课程设置由单一走向灵活的趋势。进入新世纪后,韩国开始了第7次课程改革。2001年,韩国从中学一年级开始进入新课程实验,与第6次课程改革相比,新课程更具灵活性。
二、中韩历史课程类型
20世纪50年代以后,课程分科与综合是各国课程改革中的热门话题,各国在教育改革中根据自己国家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处理方式,有的国家采用以分科为主的课程体系,有的国家采用以综合为主的课程体系。
中国1992年正式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国家教委发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方案(试行)》。在这次课程改革中,浙江省开始了综合课程实验。初中历史、地理、政治合成为“社会”。其中,初一开设地理课,初二开设历史课,初三开设政治课。这是一种“组合型”的综合课程设置。2001年,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义务教育七至九年级采用了两种课程类型,即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其中“历史与社会”是一种“混合型”的综合课程,将历史、地理、政治内容混合在一起,构建一个新的学科课程体系。但是,从这两种综合课程实验情况来看,都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二战后,韩国教育深受美国的影响,在课程编制上将历史、地理、公民综合为社会科。20世纪70年代,韩国社会科有了较大发展,韩国史从社会科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单独的课程,韩国史教育得到了加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史也得到了加强,由选修课改为必修课,表明韩国对整个历史教育日益重视。在1996年韩国第6次课程改革中,国史与世界史包含在社会科中,初中国史维持独立的教科书和学时,并属于社会科,高中国史作为必修课保留。
三、中韩历史课程内容设置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学历史课备受重视。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历史课在中学各年级均有开设,基本实行两个循环。80年代的课程设置呈直线式,中国史仅在初中阶段开设,这是个明显缺陷。90年代,中国历史教育有了很大变化。中小学课程设置不再是全国统一的,而有三套不同方案:国家教委制定的,供全国大多数地区使用的九年义务教育计划和高中教学计划;上海市编制的供上海和其他经济文化发达地区使用的《上海市中小学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方案》;浙江省编制的供该省农村和山区学校使用的《农村地区九年义务教育试行教学计划》。这三套课程设置突出了课程灵活性,增加了选修课、综合课,特别是上海市的课程设置,反映了中国课程设置趋势——初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三块组成,除通史型历史课程外,增加了综合型社会课、专题型文化史课及中外历史合编的历史课程。课程设置采用螺旋式,在初中学习中外历史的基础上,高中以专题式、中外历史结合学习中外历史;浙江省的历史课程设置考虑了浙江省人口众多、农村学校与师资状况等情况,不单独开设历史课程,该设综合性课程,将历史学科知识融入小学常识课和初中社会课中。并且在社会课中以人与社会的关系为主线,以古今中外的政治、经济、文化、人口、民俗为主要内容,增进学生对人类社会的认识,培养学生能力;长期以来,我国大陆历史课程设置有直线式与螺旋式两种主要排列方式。针对1981年直线式设置历史课程的弊病,1986年采取了螺旋式设置,初一及初二第一学期开设中国历史课,初二第二学期开设世界历史课。历史在初中完成一个循环。这种课程设置一直延续至1991年。另外,从1978年开始,我国普通高中只设世界历史课,每周2课时。因课时少,又只学世界史,导致高中生历史知识面过窄。1991年,国家教委调整普通高中教学计划,规定在高一、高二分别开设世界近现代史、中国近现代史,每周2课时,高三增开选修课即中国古代史。这样,普通高中采用螺旋式课程设置。同时,课程包括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两个部分,课外活动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与能力。国家教委在传统分科之外还增加了综合课程,如在小学开设“社会常识课”,使学生了解历史、地理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常识;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初中历史课程内容以通史为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则以专题为主,改变原来课程内容多以通史为主的编订形式,同时增加历史课程容量。
韩国重视本国历史教育,将国史课程放在重要地位,其他教材可以多样化,国史教材只有一套,由政府组织编写。目前韩国正在进行第7次课程改革,围绕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创新意识,结合中学生能力培养,对历史内容进行适当缩减,强调本国与世界的联系,重视文化领域,重视文化史,重视近现代史。高中一年级社会科的科目及内容包括人类与空间、人类与时间、人类与社会、国史4个部分。其中,国史包括对韩国史的正确理解、史前时代的文化与国家形成、统治结构与政治生活、经济结构与经济生活、社会结构与社会生活、民族文化的发展等领域。高中二、三年级的选修科目及内容包括人类社会与环境、韩国地理、世界地理、经济地理、韩国近现代史、世界史、法律与社会、政治、经济、社会文化10个部分。其中,韩国近现代史内容包括对韩国近现代史的理解、近代社会的发展、民族独立运动的开展、现代社会的发展;世界史从时间上分为古代、中世纪、近代和现代4个部分,从空间上包括亚洲、欧洲及其他地区,由此可见,韩国重视近现代史和本国史,重视本国与世界的联系,重视世界近现代史中非欧洲史的内容,以冲破欧洲中心论的课程体系。
综上所述,学校历史课程设置没有固定模式,对历史课程的改造和创新是历史课程发展的生命力所在。中韩两国在这个问题上应注意权衡利弊,充分吸取两国课程改革的经验教训,合理设置历史课程,以推动两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卫东.历史比较教育[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
[2]王铎全,李稚勇.比较历史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关键词: 中韩 历史课程 课程设置
一、中韩历史课程管理
新中国成立后,受前苏联影响,对课程进行集中管理,统一设置以分科为主的必修课。1963年、1981年在基础教育阶段开设了选修课,但迫于升学压力,选修课流于形式。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浙江、上海等地获得了地方开发课程的权力,不少地区学校加大了对课程的开发。1996年,国家教委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实验)》,第一次将“课程管理”部分单列,明确提出“普通高中课程由中央、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并规定了各级的管理权限。建立课程教材三级管理模式,是为了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适应性,实行有指导的逐步放权,明确各自职责。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这是由我国各地发展差距大、文化丰富多样的具体国情决定的。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课程设置灵活,增加了综合课、活动课。
韩国推行国家课程,因此韩国的课程管理是高度集权的。从1954年起,韩国每5年或10年修订一次。但在第6次课程改革中,韩国实施课程决策权分化,学校拥有更多自主权,科目和学科变得多样化,同时缩减必修科目的数量。第6次课程改革鼓励学校和地方教育当局根据学生需要和本校、本地情况对学习科目做出相应修订。体现韩国课程管理由集权走向分权,课程设置由单一走向灵活的趋势。进入新世纪后,韩国开始了第7次课程改革。2001年,韩国从中学一年级开始进入新课程实验,与第6次课程改革相比,新课程更具灵活性。
二、中韩历史课程类型
20世纪50年代以后,课程分科与综合是各国课程改革中的热门话题,各国在教育改革中根据自己国家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处理方式,有的国家采用以分科为主的课程体系,有的国家采用以综合为主的课程体系。
中国1992年正式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国家教委发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方案(试行)》。在这次课程改革中,浙江省开始了综合课程实验。初中历史、地理、政治合成为“社会”。其中,初一开设地理课,初二开设历史课,初三开设政治课。这是一种“组合型”的综合课程设置。2001年,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义务教育七至九年级采用了两种课程类型,即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其中“历史与社会”是一种“混合型”的综合课程,将历史、地理、政治内容混合在一起,构建一个新的学科课程体系。但是,从这两种综合课程实验情况来看,都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二战后,韩国教育深受美国的影响,在课程编制上将历史、地理、公民综合为社会科。20世纪70年代,韩国社会科有了较大发展,韩国史从社会科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单独的课程,韩国史教育得到了加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史也得到了加强,由选修课改为必修课,表明韩国对整个历史教育日益重视。在1996年韩国第6次课程改革中,国史与世界史包含在社会科中,初中国史维持独立的教科书和学时,并属于社会科,高中国史作为必修课保留。
三、中韩历史课程内容设置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学历史课备受重视。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历史课在中学各年级均有开设,基本实行两个循环。80年代的课程设置呈直线式,中国史仅在初中阶段开设,这是个明显缺陷。90年代,中国历史教育有了很大变化。中小学课程设置不再是全国统一的,而有三套不同方案:国家教委制定的,供全国大多数地区使用的九年义务教育计划和高中教学计划;上海市编制的供上海和其他经济文化发达地区使用的《上海市中小学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方案》;浙江省编制的供该省农村和山区学校使用的《农村地区九年义务教育试行教学计划》。这三套课程设置突出了课程灵活性,增加了选修课、综合课,特别是上海市的课程设置,反映了中国课程设置趋势——初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三块组成,除通史型历史课程外,增加了综合型社会课、专题型文化史课及中外历史合编的历史课程。课程设置采用螺旋式,在初中学习中外历史的基础上,高中以专题式、中外历史结合学习中外历史;浙江省的历史课程设置考虑了浙江省人口众多、农村学校与师资状况等情况,不单独开设历史课程,该设综合性课程,将历史学科知识融入小学常识课和初中社会课中。并且在社会课中以人与社会的关系为主线,以古今中外的政治、经济、文化、人口、民俗为主要内容,增进学生对人类社会的认识,培养学生能力;长期以来,我国大陆历史课程设置有直线式与螺旋式两种主要排列方式。针对1981年直线式设置历史课程的弊病,1986年采取了螺旋式设置,初一及初二第一学期开设中国历史课,初二第二学期开设世界历史课。历史在初中完成一个循环。这种课程设置一直延续至1991年。另外,从1978年开始,我国普通高中只设世界历史课,每周2课时。因课时少,又只学世界史,导致高中生历史知识面过窄。1991年,国家教委调整普通高中教学计划,规定在高一、高二分别开设世界近现代史、中国近现代史,每周2课时,高三增开选修课即中国古代史。这样,普通高中采用螺旋式课程设置。同时,课程包括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两个部分,课外活动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与能力。国家教委在传统分科之外还增加了综合课程,如在小学开设“社会常识课”,使学生了解历史、地理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常识;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初中历史课程内容以通史为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则以专题为主,改变原来课程内容多以通史为主的编订形式,同时增加历史课程容量。
韩国重视本国历史教育,将国史课程放在重要地位,其他教材可以多样化,国史教材只有一套,由政府组织编写。目前韩国正在进行第7次课程改革,围绕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创新意识,结合中学生能力培养,对历史内容进行适当缩减,强调本国与世界的联系,重视文化领域,重视文化史,重视近现代史。高中一年级社会科的科目及内容包括人类与空间、人类与时间、人类与社会、国史4个部分。其中,国史包括对韩国史的正确理解、史前时代的文化与国家形成、统治结构与政治生活、经济结构与经济生活、社会结构与社会生活、民族文化的发展等领域。高中二、三年级的选修科目及内容包括人类社会与环境、韩国地理、世界地理、经济地理、韩国近现代史、世界史、法律与社会、政治、经济、社会文化10个部分。其中,韩国近现代史内容包括对韩国近现代史的理解、近代社会的发展、民族独立运动的开展、现代社会的发展;世界史从时间上分为古代、中世纪、近代和现代4个部分,从空间上包括亚洲、欧洲及其他地区,由此可见,韩国重视近现代史和本国史,重视本国与世界的联系,重视世界近现代史中非欧洲史的内容,以冲破欧洲中心论的课程体系。
综上所述,学校历史课程设置没有固定模式,对历史课程的改造和创新是历史课程发展的生命力所在。中韩两国在这个问题上应注意权衡利弊,充分吸取两国课程改革的经验教训,合理设置历史课程,以推动两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卫东.历史比较教育[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
[2]王铎全,李稚勇.比较历史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