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uhan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它是教学中用得最多而又很难用精、用巧的艺术。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中小学教师若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易成功的。阅读教学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引导学生作答。那么,如何精设巧问,才能使得思考不再是学生精神上的负担,而是一种身心上的欢乐和享受呢?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变直问为“曲提”,引导学生深入分析
  语文教材选文深入浅出,可读性很强,比较典范。又加上课前提示、课后练习、基础训练的辅助,透明度很高。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直问”换成“曲提”,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这就需要教师力求避免所提的问题太直太露,要做到直题曲问,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求知的热情。
  如《小橘灯》一文中写道: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让学生分析小姑娘话没说完的原因,可以这样问:“小姑娘话没说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继续问:“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为什么不直说?”有的学生会说“怕别人知道”、“当时不方便说”,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提出关键的一问:“文章这样写小姑娘,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明显,因为有了前面第一处的“曲提”, 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小姑娘在此处“机警、乐观”的性格特点。所以说,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更能够使学生沉浸于问题而深深喜欢上语文课。因此,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 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二、注重提问层次性,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如果问题难度过大,就会导致冷场卡壳,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因此,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層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
  如《石钟山记》中写到的三笑,如果直接问:这三笑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恐怕难以跨越问题的鸿沟。那么,教师可设计两个较容易的问题对其作降低难度的处理:苏轼三次笑分别在什么场合?内容各是什么?这样一问,使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就能逐步达到对原来问题的理解。又如《范进中举》一文在解决小说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环境这一问题时,也应从浅处提问:范进中举前后,众乡邻、胡屠户及张乡绅的态度有何不同?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就会较容易地理解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从而对这个问题作出比较全面、准确的回答。这种深题浅问的方法,可以化难为易,四两拨千斤。
  三、注重多角度,促使学生放射性思维的形成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要尽量避免概念化、一般化的老生常谈,不能总在段意、主题、写作特点上兜圈子,搞循环。而应采用平实的说法,从新的角度巧妙切入,使问题富有形象性,启发性,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是不只一种划分的,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它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我们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如在学习了《爱莲说》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莲”的精神品质可以与社会上哪些人联系起来呢?又如学习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一诗句后,可以问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它还包含着什么耐人寻味的哲理?再如学习了《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中竺可桢持之以恒的精神后,可让学生思考:哪些名人身上也具有这种精神?能具体说说他们的感人事迹吗?这几个思维发散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提问,让学生想得深远,想得广博,并把提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有些还对学生加强了人文精神的教育。
  四、利用事物矛盾,激发疑问火花
  对立的事物互相排斥,人们碰到这种情况容易引起思考,学习也是如此。教师在提问教学中可抓住课文本身的矛盾,抓住学生理解课文过程中产生的种种矛盾,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设置问题的“矛盾”,应从实际出发,不能因为一个问题就扼杀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如《孔乙己》文末有这么一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教师可提出为什么使用“大约”和“的确”两个词语,两者是否矛盾?这样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通过思索就明白了作者的用意:“大约”表推测,因为无人关心孔乙己的遭遇,得不到确切的消息,只能估计;而从孔乙己最后一次来酒店的情形看,他被打折了腿,身无分文,衣不遮寒,食不果腹,只能是死路一条。这两个词语反映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和世态的炎凉、人心的冷漠。
  总之,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语文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课前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摘要】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经验、情境创设、合作学习等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建构主义理论既符合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又为优化语文教学提供理论指导。本文结合高中语文教学,从自主学习、创设情境、合作交流、多元解读四个方面谈建构主义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关键词】建构主义高中语文教学运用  一 建构主义理论契合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建构主义认为,知
【摘要】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核心,也是智力发展的重要標志。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的引发与培养是通过知识点的掌握来进行的,使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发使思维得到发展培养,语文水平得到提高  【关键词】思维能力引发发展培养提高  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核心,也是智力发展的重要标志。在语文教学中,启动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语文的教学中如何培养
阅读能够起到沟通个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使学生能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获取信息和知识,拓展视野,汲取人类精神文明的营养。《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课外阅读不仅作了量的规定,而且对学生的阅读取向、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也作出了指导性的规定。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低年级的重要任务,特别是在教育的起步阶段发挥着奠基作用,直接关系到识字写字、写作、口语交际教学等各个方面。我从事教学事业已经十多年了,对于培养低年级学
在自由中走向真我,就是把语文教育立足点、出发点置于儿童这一原点上,松开孩子身心上的束缚,为他们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创造打开更多的大门;其谋求实现的不是考试的分数,而是在保护“童年生态”的前提下使个体儿童精神生命得到可持续性发展;就是通过教育使儿童实现自我、超越自我,让他们成长成为具有独立的、心智健全的真我。  一、身心,在大自然中闲逛  中国传统的思想是“勤有功,嬉无益”。所谓“勤”,就是一心只读圣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