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家乡的奇石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7281423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活动目标
  
  1 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家乡奇石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家乡的热爱之情。
  2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及小组合作的能力。
  3 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活动准备
  
  1 带领学生参观家乡的“奇石苑”,采访清江奇石村。
  2 搜集家乡奇石的图片及相关资料。
  
  活动过程
  
  一、赏奇石
  师:同学们,我们的家乡长阳是块神奇美丽的土地,它孕育的醇香的土家文化——长阳山歌、南曲、巴山舞等蜚声海内外,如今,清江奇石也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世人的目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异彩纷呈的家乡奇石。
  (多媒体播放清江奇石的图片。)
  师:欣赏了这些奇石精品,你想说些什么呢?
  生1:家乡的奇石真是千姿百态,瑰丽无比!海上日出,菊花满园,瀑布飞泻……精妙绝伦、栩栩如生的画面真让我们如痴如醉。
  生2:千奇百怪的清江奇石是大自然的精灵,大自然的奇观!大自然真是位神奇的雕刻家。
  (评:动听的音乐,色彩斑斓的画面,初步激发了学生对家乡奇石的喜爱之情。)
  
  二、话奇石
  师:清江奇石文化源远流长,每一块石头都是一首诗、一幅画。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说说这些神奇无比的石头吧。(小组内先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清江奇石的资料,然后让学生手持资料上台展示、交流)
  生1:我通过网络查找,知道了清江奇石分为两大类,即山川秀石和江河美石,在整个清江流域都有遗存,我们长阳就是清江奇石的盛产地。
  生2:我向大家介绍一下清江奇石的形成,它是经过地壳运动,风雨侵蚀,水浪冲击,使岩石去软留坚,逐渐形成的千姿百态的奇石精品。清江母亲河的无私恩赐,使我们土家人有了得天独厚的赏美恩物。
  生3:家乡的奇石纹理精美、状态万千,惟妙惟肖。大家看,这块奇石上的图纹像什么呀?多像妈妈在给女儿梳头呀,为此有人还作了一首诗:妈妈为我巧梳头,丫角辫子桂花油,女儿今天上学去,老师夸我漂亮妞。(投影出示小诗)
  生4:我手中这块美丽的菊花石(出示拍摄的照片)是我爷爷最钟爱的一块奇石。说起来,它还有一段故事呢!(学生绘声绘色地讲述这块奇石的来历。)
  生5:你们知道这位正在加工奇石的人是谁吗?他是清江奇石村的奇石大户——杨远寿,他带领家乡人民采集和加工奇石,让家乡人民走上了富裕之路。如今全县从事、参与清江奇石开发的已逾万人,并且产品远销日本、东南亚,年交易额达500万元以上。中央电视台的《致富经》栏目还播出清江奇石专题节目——《挑挑拣拣也赚钱》呢。
  【评:在这一交流展示环节中,学生收集、处理、运用、创造信息的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训练。】
  (学生展示搜集的成果后,老师在屏幕上投出几张奇石的照片)
  师:同学们,屏幕上的石头是我收藏的奇石精品,许多游客都想买走它们。现在我想请你们给我当一次导游,就自己感兴趣的一块奇石向学进行解说,并给它取个名儿,看谁取的名儿好,谁的介绍让游客动心,让我们的奇石卖出个更好的价钱。
  (学生思考片刻)
  生1:游客们,大家好!大家看这块奇石的名字——《清江船歌》,多富有诗意啊!那一道道绿色的纹路就像我们的母亲河清江泛起的波纹。一轮红日刚刚升起,平静的江面上顿时撒满了金光。远处的山峰在雾中时隐时现。一声声笛鸣,打破了早晨的沉寂,渔夫们要扬帆起航了,仿佛要谱出一支支清江赞歌。
  生2:各位游客,大家好!请看,我这块石头以红色为。中间深红的一团似乎是一个人头像,高高的鼻梁,厚厚的嘴唇,宽阔的额头,细细的短发一根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还有那略瘦的脸颊……这不是中国的伟大领袖、世界伟人毛泽东主席吗?石中的毛泽东侧着头,向上仰起,仿佛在凝视着什么。在他仰望的前方。一块更鲜艳的红色在灯光的照耀下越发耀眼,就好像日出时烈焰般的朝霞。你想知道它的名字吗?它的名字是庄严而神圣一《东方红》!
  【评:这一环节激活了学生的想象,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活了学生的创造力。学生把观察、思维、想象、表达熔于一炉。】
  
  三、赞奇石
  师:这些充满灵气,千姿百态的家乡奇石如今已走向世界,成为土家文化中一朵绚丽的奇葩。现在让我们一起拿起手中的笔赞颂家乡的奇石吧!
  (分小组,让学生采用喜欢的方式表达各自的赞美之情。几分钟后,小组代表先后举起了小手)
  生1:我们组设计了一则广告语:“清江奇石美如画,清江奇石闻天下。”
  生2:我们组写了一首小诗:“八百里清江美如画,奇石更是锦上花。石上图案美无比,带着人民奔富裕。”
  生3:我们组创作了一首歌曲,借用了《我爱你,长阳》这首歌的旋律,我们为大家演唱一下吧。(歌词:风雨的摧残,流水的侵蚀,你没有低头,你愈挫愈勇,越来越美。终于有一天,你变得玉般光滑,画般美丽。你成了永远的明珠,永远闪耀在大地上,照耀着土家儿女的前方。我们永远爱你——家乡的奇石)
  【评:广告语、诗歌、歌曲都是学生真情的自然流露,爱自然、爱家乡的情感在此得以升华。】
  结束语:同学们,美丽、神奇的家乡奇石,吸引了数以万计的游客,它让家乡人民走上了富裕之路,让我们再次说声(师生齐):我爱你——家乡的奇石!
  
  【评析】
  
  本次综合实践活动案例主要体现了以下特点:
  1.充分利用地方特色资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都蕴藏着丰富的语文课程資源,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清江奇石文化是深受家乡人喜欢的一种社会文化,人们对奇石爱护有加,或置之于寓所,或筑之于庭院,或点缀于街边,或藏之于石馆。把学生耳闻目睹的奇石作为活动内容,学生倍感亲切,兴致极高。
  2.注重学生多种语文能力的培养。通过活动前的参观访问、搜集资料,活动中的欣赏、交流、展示,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表达能力、与人交往能力、搜集处理信息能力得以提升,并在感受奇石绚丽多彩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爱自然、爱家乡的情感。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学生要重在培养对写话的兴趣”,没有字数和段落的要求。因此,很多教师就称其为“写话”,在平时的教学中比较重视对学生进行“造句训练”,只要学生能写上两到三句话就行了。到了中年级,《语文课程标准》则要求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并能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资料,初步学会修改自己的习作”。各项要求都相应提高了,很多学生刚开始时十分不适应,产生了对作文的畏惧
文本细读  《童年的发现》是一个很值得品读玩味的文本。文章采用倒叙的手法先写自己童年的发现,并因这个发现情不自禁笑出声来而受到了惩罚,然后具体叙述这个发现的过程及受惩罚的原因。文章语言幽默诙谐而富有哲理,费奥多罗夫的发现在他看来,是“如此简单明了”;而在我们看来,显得如此稚嫩与可笑,但细细品读之后,却又意味深长。    简单——不简单    对于童年的发现,费奥多罗夫在文中有个十分经典的描述:“哈
古诗的物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这样的物象也就是意象。意象在古诗中并不是单一的,而是以意象群的形式出现的,有时出现的是几组意象,这些意象群的叠加就构成了古诗的意境。意境的高下一方面取决于物象的艺术组合,另一方面取决于情感的一以贯注。“情”与“景”是古诗的根本构件。“景”是物质的,是“情”的折射物;“情”则是灵魂的,是“景”的粘合剂。教学古诗,当由景而入情。“意象叠加”使学生知道古诗“言之有物”,“意象
随着课堂改革的深入,人们越来越关注课堂教学是否有效、高效。教学方式作为每天师生对话的一种载体,对学生的影响自然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良好的教学方式中所透视的开阔的视野、睿智的思想,无疑将为学生打开孕育精神的书本,推开启迪智慧的窗户。语文教育专家崔峦先生指出:教学实践证明,不堵死“内容分析”的路,就迈不开改革创新的路。为了让语文课堂改变费时多、收效微的状况,我们要用一定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的思维,
倾听是一种美德,是一种良好的习惯,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善于倾听更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通过倾听,彼此间能加强沟通,也促进了解。新课标应运而生,一个新的富有时代性的词——倾听,赋予我们教师一个新的使命——让学生学会倾听。    一、增强倾听的意识,在态度上重视  倾听,是侧耳而听,引申为用心细听。倾听是人们除“眼观”之外获取信息、感知和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成语“耳熟能详”是告诉我们:听清了,听懂
“习作难,习作难,习作课上不开颜。”习作真的这么难吗?问题何在?如何面对?本文试作如下探讨。    一、准确定位小学习作教学的目标,让习作练习以亲切的面孔出现在学生面前    习作难,习作难,殊不知有时候是我们自己设置了难度。在实际的习作教学中,我们衡量一篇好的习作的标准往往是中心明确、条理清楚、叙写生动形象等等,每一篇算得上优秀的习作必须如此。诚然,这是一篇优秀作文所必须具备的,但我们要求学生平
语文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情感熏陶、人格形成的过程。学生喜爱、欢迎充满情趣并富有美感的语文课。前不久,我听了一位青年教师上的《美丽的丹顶鹤》一课,教师以情为主线,紧扣学生心弦,给学生留有较广阔的情感空间。一个“情”字贯穿课堂,使学生成为体验课文情感的主人,使整堂课给人以情的感动和美的享受。  一、境中生情  师:我们的动物王国里有许多活泼可爱的小动物,今天老师带大家去和丹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载体,人文性是工具性的升华。它们应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水乳交融关系。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是人文性与工具性和谐统一的过程。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下面结合我县骨干教师梁月金在最近送教下乡活动中执教的《落花生》一课浅谈我的几
如何高效地利用课堂上的四十分钟,走出高耗低效的误区,是每一位教师不断在思索、探求的课题。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活动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来灵活分配,调整好课堂教学的时间结构,特别要注意提出问题的时机。  一、课初提问,激活学生思维  (一)读题质疑,激活探究兴趣  国标本小学语文的文题都有着言简意赅的鲜明特点,揭题时,教师可尝试让学生抓住课题中的“留白”来提问,这既可以训练学生
埃及人阿巴斯·阿卡德说:“阅读——而不是别的,可以给我比一个人生命更多的生命。”他把阅读看成是一个人个体生命的扩展。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起步时期,如一株株刚破土的幼苗,渴望吮吸知识的甘露,使自己茁壮成长。而这“甘露”的获得,除了靠老师课堂上有限的传授外,更需要学生依靠课外阅读去采集。当然,课外阅读不仅仅是为课内阅读服务的,我们要引领学生走出以课外辅导书为主的阅读领域,在小学阶段这个培养阅读习惯的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