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德育教育的最终目标即是回归生活,通过德育教育也是让学生们可以健康向上成长的重要方法。让学生从生活出发,关心他们实际生活中最日常的情感、态度,进行有效的指导,让德育教育指导学生的生活,帮助他们积极向上、健康快乐的生活。让德育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因此,德育教育有效实行必须以生活为指导和来源。
【关键词】农村学校 德育生活化 实践探究
陶行知先生“教育即生活”的“生活教育”理论对于学校德育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德育生活化有助于帮助学生德智体美劳协调发展。当前学校教育的局限性已为整个教育界所认识,开始呼吁教育贴近生活。德育生活化可以使德育教育脫离课堂教育的死板和固定化,充分利用生活的优势,从中找寻教育依据,既可以丰富学校德育的形式,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最大限度的提高多方面的能力。其次,德育生活化有助于帮助学生充分张扬个性。生活化德育不同于课堂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涉及面极为广泛,通过多变的、不同的德育活动,让学生们在课堂没有机会表现出来的特长、技能都表现出来。比如有的动手能力特别强、有的写字好看、有的唱歌好听……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德育活动,挖掘并展示了自身的优点,让学生们充分得到了自信,在其成长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在学校德育中,我们要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充分挖掘生活德育资源,从点滴做起,去影响和熏陶学生,实现德育效果的最大化。
一、抓住生活德育的关注点
德育教育的生活化,可以让学生更多的去了解社会,感受到生活的温暖和充实,从而热爱学习。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生活中绝大部分的事物都是双刃剑,在尽量规避社会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锻炼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后,还有一个问题,我们不得不去面对和解决:毕竟学生们面对的生活和学习空间是狭窄有限的,即使活动再多样化,还是容易对其产生厌倦的情绪,这种负面情绪会直接影响学校德育的开展和教育效果,如学生出现行为叛逆、交往矛盾等等问题的时候,都需要学校通过德育教育来疏导,陪伴孩子的成长。
第一,既关心学生的身体素质,也重视学生的心理成长。身体和心理是一个孩子可以拥有健全人格和幸福未来的保障。传统的德育总是把侧重点放在学生的精神培养上,但是一个人更重要的是对生命的尊重和珍视,这是今后德育教育需要注意的。从未来的发展来看,学生个体的主动性和幸福归属感将成为衡量生命质量的标准。从这个意义来看,在学校德育教育中,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对健康的重视以及健康生活习惯的培养都需要循序渐进的对学生渗透和培养,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第二,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可以说,学生这个身份决定了他们在求学阶段的核心部分就是学习,而学习成绩的提高需要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高效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育和指导孩子的过程中,不是要把内容灌输给学生,而是把习惯和方法教给他们,这对他们的未来生活都具有指导作用。教师们就是要通过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目标,并且让学生们切实感受得到自己与祖国的兴衰紧密相连。
第三,关心学生彼此间的交流和沟通。人们生活在社会中,最频繁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除了学习书本之外,教师还需要教会学生如何跟别人和善有效的交流和沟通,能够妥善处理与父母家人、与老师同学、与异性之间的关系,提高自身的交际能力。教师与学生通过心与心贴近的沟通和交流,有利于让学生们与他人建立互助互爱、团结友善的关系,不断完善自我。
第四,关心并且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方式和习惯。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日常行为方式,特别是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发展,学生非常容易迷失或者被错误的价值观引导。因此帮助学生树立良好向上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形成自己喜欢并且合理的生活方式是当前学校德育的重点内容。要让学生在未来的成长路上,能够拥有文明有序、消费有度、健康休闲的生活方式。
第五,帮助学生适应到社会生活中去。目前来看,社会生活可能仅仅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却是学生未来的全部内容。帮助学生良好的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去,是学校德育教育的必然要求。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沟通,观察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有效的指点,让学生融入到社会中去。目前阶段能对学生做的指导主要是对学生渗透社会政治经济热点和前景,让学生对社会现在学会思考和观察,提高生活生存能力。
二、改革学校德育课程
要求学校能够切实从学生的角度从社会的需要出发来设置德育教育课程。德育教育的课程内容设置要明确重点,即对学生个体的发展的重视。内容需要同时关注学生身体和心理两方面健康的成长、对学生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关心学生之间彼此的交往和沟通、让学生拥有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并且适应到社会中去。“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是其他课程设置的基础,而学生在学校发生的无论是学习还是学生之间的交流都是课程的主体内容,“社会生活”则是学生学习需最终要达到的目的,三个部分内容是循序渐进的。
三、阶段性设置生活德育主题
我们将《中学德育大纲》、《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作为德育教育的基本范本,针对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学习内容与生活紧密相连,将需要培育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程度再拆分,拆分出具体需要认知了解和行动的内容。需要培育的内容都来自于学生的日常生活,符合这个阶段青少年的发展的行为,努力让课程内容符合实际生活需求,帮助学生拥有健康健全的人格,选择积极向上的方式生活、成长。
总之,德育生活化需要贴近学生最真实的生活和情感,符合实际生活,强调学生的主体重要性。通过对学生的引导学生主动去接受教育并且乐于创新,强调让学会知行合一,通过有效的沟通和指导,提高学生在习惯、观念、独立自主等方面的能力。德育活动不能浮于表面,而是需要从小处着手,让德育教育从实际出发,从生活出发,最终又服务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带来的阳光和温暖。
参考文献
[1]何国华著.陶行知教育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朱永新著.新教育之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3]陈亨源,陈小华.在生活中快乐成长—生活德育校本课程的实践探索.中小学德育.2013(02)
【关键词】农村学校 德育生活化 实践探究
陶行知先生“教育即生活”的“生活教育”理论对于学校德育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德育生活化有助于帮助学生德智体美劳协调发展。当前学校教育的局限性已为整个教育界所认识,开始呼吁教育贴近生活。德育生活化可以使德育教育脫离课堂教育的死板和固定化,充分利用生活的优势,从中找寻教育依据,既可以丰富学校德育的形式,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最大限度的提高多方面的能力。其次,德育生活化有助于帮助学生充分张扬个性。生活化德育不同于课堂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涉及面极为广泛,通过多变的、不同的德育活动,让学生们在课堂没有机会表现出来的特长、技能都表现出来。比如有的动手能力特别强、有的写字好看、有的唱歌好听……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德育活动,挖掘并展示了自身的优点,让学生们充分得到了自信,在其成长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在学校德育中,我们要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充分挖掘生活德育资源,从点滴做起,去影响和熏陶学生,实现德育效果的最大化。
一、抓住生活德育的关注点
德育教育的生活化,可以让学生更多的去了解社会,感受到生活的温暖和充实,从而热爱学习。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生活中绝大部分的事物都是双刃剑,在尽量规避社会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锻炼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后,还有一个问题,我们不得不去面对和解决:毕竟学生们面对的生活和学习空间是狭窄有限的,即使活动再多样化,还是容易对其产生厌倦的情绪,这种负面情绪会直接影响学校德育的开展和教育效果,如学生出现行为叛逆、交往矛盾等等问题的时候,都需要学校通过德育教育来疏导,陪伴孩子的成长。
第一,既关心学生的身体素质,也重视学生的心理成长。身体和心理是一个孩子可以拥有健全人格和幸福未来的保障。传统的德育总是把侧重点放在学生的精神培养上,但是一个人更重要的是对生命的尊重和珍视,这是今后德育教育需要注意的。从未来的发展来看,学生个体的主动性和幸福归属感将成为衡量生命质量的标准。从这个意义来看,在学校德育教育中,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对健康的重视以及健康生活习惯的培养都需要循序渐进的对学生渗透和培养,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第二,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可以说,学生这个身份决定了他们在求学阶段的核心部分就是学习,而学习成绩的提高需要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高效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育和指导孩子的过程中,不是要把内容灌输给学生,而是把习惯和方法教给他们,这对他们的未来生活都具有指导作用。教师们就是要通过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目标,并且让学生们切实感受得到自己与祖国的兴衰紧密相连。
第三,关心学生彼此间的交流和沟通。人们生活在社会中,最频繁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除了学习书本之外,教师还需要教会学生如何跟别人和善有效的交流和沟通,能够妥善处理与父母家人、与老师同学、与异性之间的关系,提高自身的交际能力。教师与学生通过心与心贴近的沟通和交流,有利于让学生们与他人建立互助互爱、团结友善的关系,不断完善自我。
第四,关心并且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方式和习惯。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日常行为方式,特别是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发展,学生非常容易迷失或者被错误的价值观引导。因此帮助学生树立良好向上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形成自己喜欢并且合理的生活方式是当前学校德育的重点内容。要让学生在未来的成长路上,能够拥有文明有序、消费有度、健康休闲的生活方式。
第五,帮助学生适应到社会生活中去。目前来看,社会生活可能仅仅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却是学生未来的全部内容。帮助学生良好的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去,是学校德育教育的必然要求。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沟通,观察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有效的指点,让学生融入到社会中去。目前阶段能对学生做的指导主要是对学生渗透社会政治经济热点和前景,让学生对社会现在学会思考和观察,提高生活生存能力。
二、改革学校德育课程
要求学校能够切实从学生的角度从社会的需要出发来设置德育教育课程。德育教育的课程内容设置要明确重点,即对学生个体的发展的重视。内容需要同时关注学生身体和心理两方面健康的成长、对学生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关心学生之间彼此的交往和沟通、让学生拥有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并且适应到社会中去。“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是其他课程设置的基础,而学生在学校发生的无论是学习还是学生之间的交流都是课程的主体内容,“社会生活”则是学生学习需最终要达到的目的,三个部分内容是循序渐进的。
三、阶段性设置生活德育主题
我们将《中学德育大纲》、《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作为德育教育的基本范本,针对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学习内容与生活紧密相连,将需要培育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程度再拆分,拆分出具体需要认知了解和行动的内容。需要培育的内容都来自于学生的日常生活,符合这个阶段青少年的发展的行为,努力让课程内容符合实际生活需求,帮助学生拥有健康健全的人格,选择积极向上的方式生活、成长。
总之,德育生活化需要贴近学生最真实的生活和情感,符合实际生活,强调学生的主体重要性。通过对学生的引导学生主动去接受教育并且乐于创新,强调让学会知行合一,通过有效的沟通和指导,提高学生在习惯、观念、独立自主等方面的能力。德育活动不能浮于表面,而是需要从小处着手,让德育教育从实际出发,从生活出发,最终又服务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带来的阳光和温暖。
参考文献
[1]何国华著.陶行知教育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朱永新著.新教育之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3]陈亨源,陈小华.在生活中快乐成长—生活德育校本课程的实践探索.中小学德育.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