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有许多数学中的知识点和相关的数学概念对于小学生而言,往往很难使他们理解,因此为了改良这一情况,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更加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因此,我在日常的教学中的做法是:不仅要让学生听、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还利用小学生好动又好奇的心理特征,因势利导,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关键字:小学数学;动手能力
引言:《新课程标准》强调:“數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在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而不是单纯地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数学是做出来的,学生只有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摆弄教具中学习知识。只有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才能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解题能力。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者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下面结合教学实践来谈谈笔者对这一问题的见解。
一.动手实践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意义
1.激发学生的兴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靠兴趣,学习的最好兴趣,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是促进学生参与学习的前提,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特点,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参与数学学习过程,能很快的激发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兴趣和求知欲。
2.增加学生的体验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实物操作、表象操作和符号操作三个阶段。而动手实践则在于促成学生进行实物操作,学生在实物操作的过程中获得最直接的体验,而这种体验是最为宝贵的,它将为后两个阶段“表象操作”和“符号操作”作充分的准备。俗话说:“眼见百遍,不如手做一遍。”这与新课标提出“做数学”真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3.利于知识的生成
高尔基曾说:“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而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游戏”应当与“实践”是等价的。任何一个规律,任何一个法则,都有它自身形成的过程,过去我们的教育只是注重了把这个规律、这个法则的结论告知学生,却忽视了规律、法则的形成过程,导致学生只记住结论,却不会探索道理,照此演化下去将最终缺乏探索新世界的精神;让学生动手实践便是让学生经历规律、法则的形成过程,从而达到知识在学生内心自然生成。
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大家都知道一个道理,只有让学生自己对所学科目感兴趣,才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作为教师有责任培养他们对数学的爱好。老师可以通过上课引导他们一步步去探索数学的奥秘,数学是一科能够勾起小学生好奇心的一门科目,作为数学老师更应该尊重孩子们的这种好奇心和他们求知的欲望。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指出,“凡是没有发自内心的求知欲和兴趣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有必要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教师除了对他们的常规教学要求严格之外,还应该注重去培养他们自主动手的能力。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第五章多边形的面积的练习十五中的第7题题目,用木条做成一个长方形,长18厘米,宽15厘米,它的周长和面积是多少?如果把它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周长和面积有变化吗?这种题目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学生们都很想知道,如果把它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周长和面积到底有没有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我知道学生的兴趣、求知欲上来啦。为了加深他们的印象,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记忆,我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把上课前准备好的硬纸条用图书钉钉成长方形,让学生分别量出它的长和宽,计算出它的周长和面积。然后拉一拉,把它拉成平行四边形,让学生看一看手中的平行四边形它的底实际就是长方形的长(没变),它的高即随着平行四边形拉得越扁就越短,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面积=底×高,那么它的面积就越来越小,由此可见它的面积变了吗?怎样变?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变了,变小了。”通过学生的拉一拉的动手实践,很快地就达到我要的教学效果,我体会到只有学生带着求知欲,带着兴趣去学,才会学到他们想要学的东西。
三、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
在小学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这一特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发现规律,根据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抓住时机,让学生通过实践和观察发现规律,拓展学生的思维。
结语:综上所述,教师在对小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动手操作、主动参与,借助操作启动思维,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化到主动获取知识。让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结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这样一次次地自我探索,自我发现,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提高了数学思维水平。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是为学生学到数学知识而服务的,动手操作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动手操作的运用还要与其他教学手段和方法有机结合,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学习数学,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整体提高学生素质,课堂教学的效果也会得到大幅度地提高。所以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很重要。
参考文献:
[1] 唐高旭. 小议“故意糊涂”教法[J]. 湖南教育. 1993(12)
[2] 王明浩. 一年级新教材数学教学的着眼点在哪里[J]. 小学教学参考. 1995(Z1)
[3] 魏玉冬. 浅析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 河北教育. 1999(09)
[4] 刘明杰.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J]. 黑龙江教育. 1999(09)
[5] 曹锡芳. 数学教学中的“放”与“导”[J]. 教育实践与研究. 1999(01)
作者简介:
姓名:倪继红
出生年月:1971年9月10日
性别:男
籍贯(精确到市):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
职称:小学高级教师
研究方向:小学数学
作者单位: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成武小学
关键字:小学数学;动手能力
引言:《新课程标准》强调:“數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在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而不是单纯地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数学是做出来的,学生只有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摆弄教具中学习知识。只有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才能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解题能力。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者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下面结合教学实践来谈谈笔者对这一问题的见解。
一.动手实践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意义
1.激发学生的兴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靠兴趣,学习的最好兴趣,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是促进学生参与学习的前提,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特点,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参与数学学习过程,能很快的激发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兴趣和求知欲。
2.增加学生的体验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实物操作、表象操作和符号操作三个阶段。而动手实践则在于促成学生进行实物操作,学生在实物操作的过程中获得最直接的体验,而这种体验是最为宝贵的,它将为后两个阶段“表象操作”和“符号操作”作充分的准备。俗话说:“眼见百遍,不如手做一遍。”这与新课标提出“做数学”真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3.利于知识的生成
高尔基曾说:“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而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游戏”应当与“实践”是等价的。任何一个规律,任何一个法则,都有它自身形成的过程,过去我们的教育只是注重了把这个规律、这个法则的结论告知学生,却忽视了规律、法则的形成过程,导致学生只记住结论,却不会探索道理,照此演化下去将最终缺乏探索新世界的精神;让学生动手实践便是让学生经历规律、法则的形成过程,从而达到知识在学生内心自然生成。
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大家都知道一个道理,只有让学生自己对所学科目感兴趣,才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作为教师有责任培养他们对数学的爱好。老师可以通过上课引导他们一步步去探索数学的奥秘,数学是一科能够勾起小学生好奇心的一门科目,作为数学老师更应该尊重孩子们的这种好奇心和他们求知的欲望。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指出,“凡是没有发自内心的求知欲和兴趣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有必要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教师除了对他们的常规教学要求严格之外,还应该注重去培养他们自主动手的能力。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第五章多边形的面积的练习十五中的第7题题目,用木条做成一个长方形,长18厘米,宽15厘米,它的周长和面积是多少?如果把它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周长和面积有变化吗?这种题目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学生们都很想知道,如果把它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周长和面积到底有没有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我知道学生的兴趣、求知欲上来啦。为了加深他们的印象,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记忆,我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把上课前准备好的硬纸条用图书钉钉成长方形,让学生分别量出它的长和宽,计算出它的周长和面积。然后拉一拉,把它拉成平行四边形,让学生看一看手中的平行四边形它的底实际就是长方形的长(没变),它的高即随着平行四边形拉得越扁就越短,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面积=底×高,那么它的面积就越来越小,由此可见它的面积变了吗?怎样变?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变了,变小了。”通过学生的拉一拉的动手实践,很快地就达到我要的教学效果,我体会到只有学生带着求知欲,带着兴趣去学,才会学到他们想要学的东西。
三、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
在小学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这一特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发现规律,根据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抓住时机,让学生通过实践和观察发现规律,拓展学生的思维。
结语:综上所述,教师在对小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动手操作、主动参与,借助操作启动思维,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化到主动获取知识。让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结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这样一次次地自我探索,自我发现,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提高了数学思维水平。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是为学生学到数学知识而服务的,动手操作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动手操作的运用还要与其他教学手段和方法有机结合,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学习数学,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整体提高学生素质,课堂教学的效果也会得到大幅度地提高。所以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很重要。
参考文献:
[1] 唐高旭. 小议“故意糊涂”教法[J]. 湖南教育. 1993(12)
[2] 王明浩. 一年级新教材数学教学的着眼点在哪里[J]. 小学教学参考. 1995(Z1)
[3] 魏玉冬. 浅析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 河北教育. 1999(09)
[4] 刘明杰.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J]. 黑龙江教育. 1999(09)
[5] 曹锡芳. 数学教学中的“放”与“导”[J]. 教育实践与研究. 1999(01)
作者简介:
姓名:倪继红
出生年月:1971年9月10日
性别:男
籍贯(精确到市):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
职称:小学高级教师
研究方向:小学数学
作者单位: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成武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