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这一学说一直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理论基础。今天,深入地学习、探讨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把握其实质和核心,对于解读个性化教育,实施个性化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全面发展学说实质;个性化教育;个性化教育的实施
[中图分类号]G40-0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0)03-0012-03
1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实质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确定教育目标的理论基础,深入探讨这一学说的实质和核心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对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内涵分析如下。
1.1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讲得最多的是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看到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分工产生了特长和专业,同时也产生了职业的痴呆,产生了人们某种智力上和身体上的畸形化。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使得一部分人只运用体力而另一部分人只运用脑力;城乡的对立,把一部分人变成受局限的“乡村动物”,把另一部分人变成受局限的“城市动物”。每一个人都只是熟悉整个生产的某一部分,发展自己能力的一方面而偏废了其他方面,“个体本身也被分割开来,成为局部劳动的自动工具。”而社会化的大工业却要求承认人的劳动的变换,承认工人“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要求“用那种把不同社会职能当作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的全面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只能承担一种社会局部职能的局部工人”[1]。
1.2人的充分发展
充分发展是一种发展程度问题,指人的高度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的发展的又一规定。马克思多次提到“一切天赋得到充分发展”、“自由而充分的发展”、“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2]。
1.3人的自由发展
人的发展不仅应当是全面的而且应当是自由的,马克思在很多场合都明确指出这一点。例如“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全部才能的自由发展”以及“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不受阻碍的发展”等等,并经常把自由发展和全面发展联系起来,称之为“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或“自由的全面发展。”[2]在资产阶级社会里,资本拥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每个劳动者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他的活动范围狭小,他不能超出这个范围:“他是一个猎人、渔夫或牧人,或者是一个批判的批判者,只要他不想失去生活资料,他就始终应该是这样的人。而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可以在任何部门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可以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者是批判者”[2]。
总之,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是社会成员中的每一个人,能够在智力体力包括才能上,获得尽可能全面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即具备了全面发展的个人的基本特征。而其核心是人的自由发展。
马克思强调,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它的生命表现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强调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但这并不否定个体的独特性。“在时间和空间的纵横扩展中,每个人都以其独立的个性存在着。”[3]
恰恰是马克思主义不是在抽象的,一般的程度考察人,而是把人当作现实中的活生生的人来认识的。现实中的人,生活在社会之中,个体的发展就是把一般的、特殊和单一的全部丰富性结合在自身之中。社会又有特殊的个体组成一个丰富多彩的整体。社会不是一个划一的“一”而是一个多中的“一”。马克思认为,以自由发展为基础的全面发展就是基于个体差异基础上的自由发展,它形成的是丰富的个性,马克思的全面发展理论归根结底就是个性的发展。这就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
2个性化教育的解读
对于个性的理解,笔者认为的“个性”应为:个体在先天遗传素质基础上,通过与后天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不断地内化、外化,形成有利于自身解放的、由多种素质包括体能、智能、活动能力、道德品质、情感意志等融合而成的独特整体。因此,可以说,个性既是内在素质又是内在素质的外显,也是素质的整合与提升。
个性化教育来自对生命的超越性和对可能生活的追求。在促进个体发展的意义上,教育活动是一种超越性活动,超越性成为教育的本质规定[4]。鲁洁教授曾指出:教育赋予人以现实的规定性,是为了否定这种规定性,超越这种规定性。教育面对独特的个体,必须正视每个个体的独特性,以独特性为基础,尊重个人的尊严、价值、个性、确立自由、自律、自主的原则,促进完整的自由发展,使每个人成为他自己,这就是个性化教育的真谛。个性化教育的实质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2.1个性化教育以受教育者个性差异为依据
个性化教育的实质是以受教育者的个性差异为重要依据,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自己个性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以个性充分发展,人格健全为目标的教育[5]。个性化教育,既不只是个别化教学,也不只是意味着一个开放的课堂。它更富有弹性,更为系统化。它是一种实践性更强,综合各种观点和活动的教育模式。每个学习者都有他自己独特的能力、经验基础和学习方式,因而不可能让两个学习者完全在同一时间、同一水平上进行同种程度的学习。据此,在一定意义上说,学习本身就是一种个性化的活动。
2.2个性化教育是旨在提升受教育者的优良个性 的教育
个性化教育有两个基本前提:首先是发现并尊重受教育者的现有个性;而后提供有利于受教育者个性提升的物质条件。在发现和尊重受教育者现有个性,以及有利的物质条件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促进受教育者的体能、智能、活动能力、道德品质、情感意志等素质自主、和谐、能动的发展,最终形成优良个性品质的教育。个性化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培养个性化的人,而教育个性化是实现个性化教育培养个性化人的过程。
2.3个性化教育要求发挥人的自主性和选择性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6]人的发展是在活动中进行的。马克思说,“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体中并通过这种联合体获得自由”才能“使自己作为个性的个人确立下来”[1]。也就是说只有当人成为劳动和一切活动的主体,他们的活动成为自由、自主的活动时,人才能成为有个性的人。因此,个性的发展只能存在于自主活动之中。自主的最高境界是自由,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最高本质,因而也是个性的本质。在教育活动中,赋予受教育者自由活动的权利和合理的限度,使受教育者在一种非強制状态下学习。个性化教育适应了人的自主性,是按照人内心世界的愿望,不断超越,实现自我的过程。
3个性化教育的实施
根据以上对个性化教育的分析,可以将个性化教育的实施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3.1个性社会化
个性社会化反映的是个体与社会的一种关系,主要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社会文化而胜任社会所期待、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起来的个性特征。个性社会化强调的是个体对社会的理解和作为社会成员的基本要求的内化。社会个性化包括个人与他人建立与维持社会关系的倾向;成为社会成员的倾向;按照社会规则和社会标准调整自己行为的倾向;与别人和睦相处的倾向等。个体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社会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个性社会化的结果。概括地说就是个性政治化、个性道德化、个性性别角色化。
3.2社会个性化
社会个性化反映的是个体逐步成长为与社会相适应的内在需求后,又依据自己特色建构的独具个性的社会态度、价值观念体系以及行为习惯的过程,并且以自己的行为反作用于社会,影响社会的过程。实质就是学生个性心理发展、成熟的过程。个性品德即个体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社会规范为基础行动时所表现出来个性化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这就是社会个性化的结果。
通过社会化,个人学习在一定社会环境中有效地参与社会活动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包括价值观、信念、社会所赞许的行为方式、人际关系、社会规范意识、社会角色、社会职能等。社会个性化强调的是通过社会化之后所形成的独特的个性品质。个性社会化过程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因为这一过程伴随人一生的发展,但各年龄阶段各有相应的社会化任务。具体在教育中就要求在引导个体面对社会的同时,还应有效的启迪个人的自由人的身份意识,敞开每个人的理性自主的可能性,引导个人适应社会生活,但又与社会保持一定的张力。
3.3个体个性化
个体个性化反映的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自我意识和个性特征。个体个性化更加侧重于个体“独特性”的形成,包括能力、特长、独立自主性、自觉积极性、能动的创造性等方面的发展。在此过程中,人的自主意识得到发展,人力求成为自我的存在,成为个性的存在。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7]。个性化教育本身就具有主体性、自主性、潜在性、发展性、整体与个别的辩证统一性等特点,所以个性化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打破传统教育的根深蒂固的划一性、封闭性,确立尊重个性原则,发展个性、提高素质,建立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学习者为中心,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并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展开充分交流,敢于标新立异的创新性教学模式。
个性化教育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发展时期,国外的经验可以提供一些启示。首先在教育的目的上, 强调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在明确责任的前提下, 扩大选择的自由和各自的特色。对个人而言, 就是要求具有鲜明的个性, 有主见的思考。第二,在对待学生态度上,做到尊重学生的自由、自主。把维持个人尊严,尊重个性作为基础。第三,在教學内容上尽量丰富,选择教学科目。教材的设计也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教材以社会问题为中心,以思维过程为主,重视问题的提出、材料的收集、现象的解释、问题的研讨等过程。第四,实行弹性课程和选修制度。个性化教育强调增加学生选择教育的机会。为满足学生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要,克服教育体制划一性、封闭性的弊端,使教育行政和教育制度具有灵活性。在课程设置上,学生可依据兴趣或需要从选修课程目录中任意选择。学校的必要约束与个人的自由,合理的课程结构与学生的个性发展,便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了。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不是一种遥不可及的乌托邦,而是指导教育发展的永不过时的理论基础,它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在不同的时代,需要赋予它新的内容。在当代中国,人的发展的主导趋势是朝向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性迈进。个性化教育正是适应这一趋势,面对独特的生命个体,挖掘个体的潜能,采取个性化、特色化的手段,保护其原有的独特性,促进个体更好地朝着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从而朝着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400,11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0,767,37.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8.
[4]鲁洁.超越性的存在-兼析病态适应的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4):6-11.
[5]刘明琼,毛明勇.素质教育与个性化教育[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9,(5):93.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18-119.
[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4.
[关键词]全面发展学说实质;个性化教育;个性化教育的实施
[中图分类号]G40-0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0)03-0012-03
1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实质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确定教育目标的理论基础,深入探讨这一学说的实质和核心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对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内涵分析如下。
1.1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讲得最多的是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看到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分工产生了特长和专业,同时也产生了职业的痴呆,产生了人们某种智力上和身体上的畸形化。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使得一部分人只运用体力而另一部分人只运用脑力;城乡的对立,把一部分人变成受局限的“乡村动物”,把另一部分人变成受局限的“城市动物”。每一个人都只是熟悉整个生产的某一部分,发展自己能力的一方面而偏废了其他方面,“个体本身也被分割开来,成为局部劳动的自动工具。”而社会化的大工业却要求承认人的劳动的变换,承认工人“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要求“用那种把不同社会职能当作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的全面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只能承担一种社会局部职能的局部工人”[1]。
1.2人的充分发展
充分发展是一种发展程度问题,指人的高度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的发展的又一规定。马克思多次提到“一切天赋得到充分发展”、“自由而充分的发展”、“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2]。
1.3人的自由发展
人的发展不仅应当是全面的而且应当是自由的,马克思在很多场合都明确指出这一点。例如“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全部才能的自由发展”以及“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不受阻碍的发展”等等,并经常把自由发展和全面发展联系起来,称之为“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或“自由的全面发展。”[2]在资产阶级社会里,资本拥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每个劳动者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他的活动范围狭小,他不能超出这个范围:“他是一个猎人、渔夫或牧人,或者是一个批判的批判者,只要他不想失去生活资料,他就始终应该是这样的人。而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可以在任何部门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可以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者是批判者”[2]。
总之,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是社会成员中的每一个人,能够在智力体力包括才能上,获得尽可能全面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即具备了全面发展的个人的基本特征。而其核心是人的自由发展。
马克思强调,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它的生命表现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强调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但这并不否定个体的独特性。“在时间和空间的纵横扩展中,每个人都以其独立的个性存在着。”[3]
恰恰是马克思主义不是在抽象的,一般的程度考察人,而是把人当作现实中的活生生的人来认识的。现实中的人,生活在社会之中,个体的发展就是把一般的、特殊和单一的全部丰富性结合在自身之中。社会又有特殊的个体组成一个丰富多彩的整体。社会不是一个划一的“一”而是一个多中的“一”。马克思认为,以自由发展为基础的全面发展就是基于个体差异基础上的自由发展,它形成的是丰富的个性,马克思的全面发展理论归根结底就是个性的发展。这就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
2个性化教育的解读
对于个性的理解,笔者认为的“个性”应为:个体在先天遗传素质基础上,通过与后天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不断地内化、外化,形成有利于自身解放的、由多种素质包括体能、智能、活动能力、道德品质、情感意志等融合而成的独特整体。因此,可以说,个性既是内在素质又是内在素质的外显,也是素质的整合与提升。
个性化教育来自对生命的超越性和对可能生活的追求。在促进个体发展的意义上,教育活动是一种超越性活动,超越性成为教育的本质规定[4]。鲁洁教授曾指出:教育赋予人以现实的规定性,是为了否定这种规定性,超越这种规定性。教育面对独特的个体,必须正视每个个体的独特性,以独特性为基础,尊重个人的尊严、价值、个性、确立自由、自律、自主的原则,促进完整的自由发展,使每个人成为他自己,这就是个性化教育的真谛。个性化教育的实质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2.1个性化教育以受教育者个性差异为依据
个性化教育的实质是以受教育者的个性差异为重要依据,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自己个性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以个性充分发展,人格健全为目标的教育[5]。个性化教育,既不只是个别化教学,也不只是意味着一个开放的课堂。它更富有弹性,更为系统化。它是一种实践性更强,综合各种观点和活动的教育模式。每个学习者都有他自己独特的能力、经验基础和学习方式,因而不可能让两个学习者完全在同一时间、同一水平上进行同种程度的学习。据此,在一定意义上说,学习本身就是一种个性化的活动。
2.2个性化教育是旨在提升受教育者的优良个性 的教育
个性化教育有两个基本前提:首先是发现并尊重受教育者的现有个性;而后提供有利于受教育者个性提升的物质条件。在发现和尊重受教育者现有个性,以及有利的物质条件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促进受教育者的体能、智能、活动能力、道德品质、情感意志等素质自主、和谐、能动的发展,最终形成优良个性品质的教育。个性化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培养个性化的人,而教育个性化是实现个性化教育培养个性化人的过程。
2.3个性化教育要求发挥人的自主性和选择性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6]人的发展是在活动中进行的。马克思说,“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体中并通过这种联合体获得自由”才能“使自己作为个性的个人确立下来”[1]。也就是说只有当人成为劳动和一切活动的主体,他们的活动成为自由、自主的活动时,人才能成为有个性的人。因此,个性的发展只能存在于自主活动之中。自主的最高境界是自由,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最高本质,因而也是个性的本质。在教育活动中,赋予受教育者自由活动的权利和合理的限度,使受教育者在一种非強制状态下学习。个性化教育适应了人的自主性,是按照人内心世界的愿望,不断超越,实现自我的过程。
3个性化教育的实施
根据以上对个性化教育的分析,可以将个性化教育的实施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3.1个性社会化
个性社会化反映的是个体与社会的一种关系,主要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社会文化而胜任社会所期待、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起来的个性特征。个性社会化强调的是个体对社会的理解和作为社会成员的基本要求的内化。社会个性化包括个人与他人建立与维持社会关系的倾向;成为社会成员的倾向;按照社会规则和社会标准调整自己行为的倾向;与别人和睦相处的倾向等。个体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社会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个性社会化的结果。概括地说就是个性政治化、个性道德化、个性性别角色化。
3.2社会个性化
社会个性化反映的是个体逐步成长为与社会相适应的内在需求后,又依据自己特色建构的独具个性的社会态度、价值观念体系以及行为习惯的过程,并且以自己的行为反作用于社会,影响社会的过程。实质就是学生个性心理发展、成熟的过程。个性品德即个体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社会规范为基础行动时所表现出来个性化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这就是社会个性化的结果。
通过社会化,个人学习在一定社会环境中有效地参与社会活动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包括价值观、信念、社会所赞许的行为方式、人际关系、社会规范意识、社会角色、社会职能等。社会个性化强调的是通过社会化之后所形成的独特的个性品质。个性社会化过程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因为这一过程伴随人一生的发展,但各年龄阶段各有相应的社会化任务。具体在教育中就要求在引导个体面对社会的同时,还应有效的启迪个人的自由人的身份意识,敞开每个人的理性自主的可能性,引导个人适应社会生活,但又与社会保持一定的张力。
3.3个体个性化
个体个性化反映的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自我意识和个性特征。个体个性化更加侧重于个体“独特性”的形成,包括能力、特长、独立自主性、自觉积极性、能动的创造性等方面的发展。在此过程中,人的自主意识得到发展,人力求成为自我的存在,成为个性的存在。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7]。个性化教育本身就具有主体性、自主性、潜在性、发展性、整体与个别的辩证统一性等特点,所以个性化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打破传统教育的根深蒂固的划一性、封闭性,确立尊重个性原则,发展个性、提高素质,建立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学习者为中心,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并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展开充分交流,敢于标新立异的创新性教学模式。
个性化教育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发展时期,国外的经验可以提供一些启示。首先在教育的目的上, 强调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在明确责任的前提下, 扩大选择的自由和各自的特色。对个人而言, 就是要求具有鲜明的个性, 有主见的思考。第二,在对待学生态度上,做到尊重学生的自由、自主。把维持个人尊严,尊重个性作为基础。第三,在教學内容上尽量丰富,选择教学科目。教材的设计也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教材以社会问题为中心,以思维过程为主,重视问题的提出、材料的收集、现象的解释、问题的研讨等过程。第四,实行弹性课程和选修制度。个性化教育强调增加学生选择教育的机会。为满足学生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要,克服教育体制划一性、封闭性的弊端,使教育行政和教育制度具有灵活性。在课程设置上,学生可依据兴趣或需要从选修课程目录中任意选择。学校的必要约束与个人的自由,合理的课程结构与学生的个性发展,便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了。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不是一种遥不可及的乌托邦,而是指导教育发展的永不过时的理论基础,它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在不同的时代,需要赋予它新的内容。在当代中国,人的发展的主导趋势是朝向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性迈进。个性化教育正是适应这一趋势,面对独特的生命个体,挖掘个体的潜能,采取个性化、特色化的手段,保护其原有的独特性,促进个体更好地朝着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从而朝着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400,11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0,767,37.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8.
[4]鲁洁.超越性的存在-兼析病态适应的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4):6-11.
[5]刘明琼,毛明勇.素质教育与个性化教育[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9,(5):93.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18-119.
[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