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注重社会公平, 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关键词] 公平; 正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6)03-0022-02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容
1.权利的公平。
权利主要是基于一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形成的既有或应有权利,这些权利是由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由法律赋予的公民个人及其组织机构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所享有的权利和利益构成法定权利。权利的主体是个体的人,权利首先是一种社会价值。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物为本。权利存在于人们所结成的各种社会关系中,不论是经济关系,还是政治关系和文化关系,都首先是一种权利关系,和谐社会的基本价值是权利。只有对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予以切实的保证,才能够从最起码的底线意义上体现出对个体人缔结社会的基本贡献和对人的种属尊严的肯定,才能够从最本质的意义上实现社会发展的基本宗旨亦即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2.机会的平等。
在人类历史上,平等问题是由人们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不平等而引起的。平等只能是在社会意义上的平等,主要是权利平等。即每个社会成员应当具有相同的发展权利,在发展机会方面,做到人人平等。机会平等是一个社会里人们普遍获得发展、带来利益的前提。
但是,社会成员之间的发展机会不可能是完全相等的。马克思指出:“一个人在体力或智力上胜过另一个人,因此在同一时间内提供较多的劳动,或者能够劳动较长的时间……劳动者的不同等的个人天赋,从而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权。所以就它的内容来讲,它像一切权利一样是一种不平等的权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04—305页) ,所以在承认权利平等的前提下还应进一步承认个体之间差别的存在。
3.分配的公平。
分配关系是生产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由现存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客观存在的经济关系。分配关系本身并不存在公平与否的问题。当人们说某种分配关系公平时,其所说的公平说到底是指这种关系满足了他们的利益;反之,则是指这种关系损害了他们的利益。
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公平正义首先体现在分配上,从利益分配的角度看,公平正义的实现最为必要。公平正义的分配制度,既要能调动公民的劳动、技术发明、创业、投资的积极性,创造更多的财富,又要能促进更多的公民提高创造财富的能力,还要保证低收入群体、广大群众普遍分享发展带来的利益,顾及全体人民的利益,走共同富裕之路。为此,初次分配中要坚持以效率优先为主的分配原则;再分配中坚持以公平为主的分配原则;第三次分配是对再分配的补充,是社会互助对政府调控的补充,即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社会救助、民间捐赠、慈善事业、志愿行动等各种形式的第三次分配的制度和机制。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公平正义的对策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得到了全面发展,国民经济继续高速增长,但仍有不足之处。例如社会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有拉大的趋势,财富集中化的程度有了上升,违规违法的财富积聚占有一定比例,低收入群体和社会保障体系有脱节的现象,特别是目前我国的贫富差距有扩大的趋势,等等。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经济建设的同时,还应当注重社会公正问题,尽力解决社会不公的现象。
一个好的健康的现代社会应当是富裕、文明的社会,同时还必须是一个公正的社会。而一个好的制度并不是表现为没有矛盾或很少有矛盾冲突,而是表现为它能够化解矛盾冲突。我国目前的社会不公问题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必须用发展的方式予以解决。立足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解决:
1.建立公正的社会分配结构。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强调要建立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就是要实现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增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以改变顶层是锥形,上层很小,中下层很大的金字塔型社会结构。但是就其社会结构而言,该缩小的农业劳动阶层没有小下来,该扩大的中间阶层没有大上去,“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格局没有形成。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关系是生产资料公有制,这种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平等决定了我们的分配关系必须是公平的。对于现有的社会资源如何分配,最直接地体现了公平原则的兑现程度,这种公平主要是一种结果上的公平。但这种结果上的公平不是收入上的均等。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收入分配公平一方面受社会主义制度规定性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受我国初级阶段现实国情的制约,现阶段得到分配公平是相对的公平,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效率优先,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先富起来,适当拉开差距;再次分配注重公平,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所指出的那样,“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最终形成一个以中产阶层为主体的现代社会结构,大多数人进入中产阶层,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以保证社会结构的稳定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2.建立公正的社会制度机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制度上的公正是政治上的保障。制度是人们所创造的用以限制人们行为的框架,规则制定和程序执行的公正与否直接关系到制度本身的公正。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要求,拓宽和健全监督渠道,把权力运行置于有效的制约和监督之下。要认真贯彻党内监督条例,进一步加强党内监督。建立和完善巡视制度,加强和改进对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加强社会监督,保障公民的检举权、控告权、申诉权,保障公众参与有关切身利益的各种决策。社会公正必然是大多数民众意志的反映。惟有在完善的民主机制中才能真正确立社会公平,也只有社会公平才能支撑民主机制的有效延续,使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塑造信息对称的政治环境,建立一套有效机制来保证信息的公正、公开和有效传递,实行信息公开化,推行决策民主化,是当前维护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3.建立公正的社会保障机制。
社会保障是政府实现社会公平的主要手段之一。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有助于改善贫困群体的生活处境,缓解贫富差距过大带来的社会矛盾和冲突。社会保障的目标,就是立足于社会公正和社会安全,通过社会救助、社会养老保险、失业救助保险、社会福利以及社会优抚等多个方面的措施来实现社会公正和社会安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保障制度首先要改善国家的再分配,现在迫切的问题是要增加政府财政对社会保障和农村基础教育及医疗的投入,高度重视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困难问题,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试点,建立城乡统筹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公共卫生和大病统筹制度,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培育和增强弱势群体的人力资源优势,根据社会财力的实际可能,逐步扩大保障的社会覆盖面,使更多的人能够享有社会保障。只有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才能增进人的平等,维护社会公正,缓解利益矛盾,保证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
(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关键词] 公平; 正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6)03-0022-02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容
1.权利的公平。
权利主要是基于一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形成的既有或应有权利,这些权利是由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由法律赋予的公民个人及其组织机构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所享有的权利和利益构成法定权利。权利的主体是个体的人,权利首先是一种社会价值。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物为本。权利存在于人们所结成的各种社会关系中,不论是经济关系,还是政治关系和文化关系,都首先是一种权利关系,和谐社会的基本价值是权利。只有对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予以切实的保证,才能够从最起码的底线意义上体现出对个体人缔结社会的基本贡献和对人的种属尊严的肯定,才能够从最本质的意义上实现社会发展的基本宗旨亦即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2.机会的平等。
在人类历史上,平等问题是由人们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不平等而引起的。平等只能是在社会意义上的平等,主要是权利平等。即每个社会成员应当具有相同的发展权利,在发展机会方面,做到人人平等。机会平等是一个社会里人们普遍获得发展、带来利益的前提。
但是,社会成员之间的发展机会不可能是完全相等的。马克思指出:“一个人在体力或智力上胜过另一个人,因此在同一时间内提供较多的劳动,或者能够劳动较长的时间……劳动者的不同等的个人天赋,从而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权。所以就它的内容来讲,它像一切权利一样是一种不平等的权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04—305页) ,所以在承认权利平等的前提下还应进一步承认个体之间差别的存在。
3.分配的公平。
分配关系是生产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由现存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客观存在的经济关系。分配关系本身并不存在公平与否的问题。当人们说某种分配关系公平时,其所说的公平说到底是指这种关系满足了他们的利益;反之,则是指这种关系损害了他们的利益。
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公平正义首先体现在分配上,从利益分配的角度看,公平正义的实现最为必要。公平正义的分配制度,既要能调动公民的劳动、技术发明、创业、投资的积极性,创造更多的财富,又要能促进更多的公民提高创造财富的能力,还要保证低收入群体、广大群众普遍分享发展带来的利益,顾及全体人民的利益,走共同富裕之路。为此,初次分配中要坚持以效率优先为主的分配原则;再分配中坚持以公平为主的分配原则;第三次分配是对再分配的补充,是社会互助对政府调控的补充,即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社会救助、民间捐赠、慈善事业、志愿行动等各种形式的第三次分配的制度和机制。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公平正义的对策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得到了全面发展,国民经济继续高速增长,但仍有不足之处。例如社会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有拉大的趋势,财富集中化的程度有了上升,违规违法的财富积聚占有一定比例,低收入群体和社会保障体系有脱节的现象,特别是目前我国的贫富差距有扩大的趋势,等等。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经济建设的同时,还应当注重社会公正问题,尽力解决社会不公的现象。
一个好的健康的现代社会应当是富裕、文明的社会,同时还必须是一个公正的社会。而一个好的制度并不是表现为没有矛盾或很少有矛盾冲突,而是表现为它能够化解矛盾冲突。我国目前的社会不公问题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必须用发展的方式予以解决。立足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解决:
1.建立公正的社会分配结构。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强调要建立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就是要实现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增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以改变顶层是锥形,上层很小,中下层很大的金字塔型社会结构。但是就其社会结构而言,该缩小的农业劳动阶层没有小下来,该扩大的中间阶层没有大上去,“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格局没有形成。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关系是生产资料公有制,这种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平等决定了我们的分配关系必须是公平的。对于现有的社会资源如何分配,最直接地体现了公平原则的兑现程度,这种公平主要是一种结果上的公平。但这种结果上的公平不是收入上的均等。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收入分配公平一方面受社会主义制度规定性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受我国初级阶段现实国情的制约,现阶段得到分配公平是相对的公平,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效率优先,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先富起来,适当拉开差距;再次分配注重公平,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所指出的那样,“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最终形成一个以中产阶层为主体的现代社会结构,大多数人进入中产阶层,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以保证社会结构的稳定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2.建立公正的社会制度机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制度上的公正是政治上的保障。制度是人们所创造的用以限制人们行为的框架,规则制定和程序执行的公正与否直接关系到制度本身的公正。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要求,拓宽和健全监督渠道,把权力运行置于有效的制约和监督之下。要认真贯彻党内监督条例,进一步加强党内监督。建立和完善巡视制度,加强和改进对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加强社会监督,保障公民的检举权、控告权、申诉权,保障公众参与有关切身利益的各种决策。社会公正必然是大多数民众意志的反映。惟有在完善的民主机制中才能真正确立社会公平,也只有社会公平才能支撑民主机制的有效延续,使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塑造信息对称的政治环境,建立一套有效机制来保证信息的公正、公开和有效传递,实行信息公开化,推行决策民主化,是当前维护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3.建立公正的社会保障机制。
社会保障是政府实现社会公平的主要手段之一。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有助于改善贫困群体的生活处境,缓解贫富差距过大带来的社会矛盾和冲突。社会保障的目标,就是立足于社会公正和社会安全,通过社会救助、社会养老保险、失业救助保险、社会福利以及社会优抚等多个方面的措施来实现社会公正和社会安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保障制度首先要改善国家的再分配,现在迫切的问题是要增加政府财政对社会保障和农村基础教育及医疗的投入,高度重视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困难问题,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试点,建立城乡统筹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公共卫生和大病统筹制度,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培育和增强弱势群体的人力资源优势,根据社会财力的实际可能,逐步扩大保障的社会覆盖面,使更多的人能够享有社会保障。只有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才能增进人的平等,维护社会公正,缓解利益矛盾,保证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
(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