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一个兼具人文和工具属性的学科,语文教学是教师组织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训练听说读写能力的实践过程。语文教学的“规范”就是要在教学中重视语文学科的特点,遵循语文学科的一些常规。“创新”口语上表示“改革”,语文教学改革要“改而有规,革而有范”。
新版中学语文课标旗帜鲜明地强调“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这与“促进人的发展”的终极价值取向是一致的。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处理好规范与创新的关系,效果是“双赢”的。
下面从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些角度谈谈体会。
一、定向好教学目标
现代的教学要求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把握认识、能力、情感等综合的目标,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这“全面”并不意味着“多”而“泛”,“大”而“虚”,而要有针对性、可操作性,是课堂教学过程的“纲”。
教师的价值引领是保证学生学习方向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前提。语文教学的任何一项目标,都应该是“三维目标”,即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一体化,而不是单维目标的简单相加,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是互相渗透的。
二、处理好预设与生成
“有价值的生成即使影响了预设的安排,也不应该草草了事;有质量的预设也不应该为了顾及低层次的生成而患得患失”。“不能让活人围绕‘死’的教案。”
突破预定计划而“创造性地教学”,凸现了课程的多元创新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的兴趣、情感,培养和爱护学生的求知欲。
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之一就是“变课程的预定性和封闭性为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
三、组织好合作学习
“合作”被看作是新课程的“创新”标志之一,“前后四人(上下桌)交流一下”是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在课堂上说得最多的话之一,在某种程度上就代表了合作学习。 在教师组织合作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一种现象,即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后,教室里立刻一片嗡嗡声,感觉小组内每个人都在发言;一两分钟后,教师喊“停”,请小组代表(往往是固定的)站起来发言,学生一张口就是:“我觉得……”,“我认为……”。 这种一两分钟的讨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不能想当然的认为,组建了合作小组后,学生围坐在一起,进行简单的议论,就会出现合作的效应。小组合作还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规范),合作是要看问题的程度,要看学情的需要的。
例:笔者的一节“口语交际—辩论赛”中的“过渡小结”。
师:辩题是大家选出来的,之所以要辩,是因为没有绝对性的。老师把刚才大家说的也点评一下:(结合板书的关键词)刚才的活动大家表现不错,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针对性,能抓住对方问题、漏洞来反驳;二是积极性较高,我们是抽签组合的,“辩论”环节所有的辩手都发了言,“点评”环节积极参与,达到我们活动全员参与的基本要求;三是论据较丰富,举出不少事例,有理有据进行发言。活动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比较突出的是:理性不足,激情不够(板书)等有待努力提高。
如果缺乏理性的认识和分析,口语交际的常识、规律、方法技巧及其他知识就会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就会导致口语交际教学目标模糊,就会失去于笼统,学生就会坠入朦胧,教学就会显现出随意性和无序性,影响口语交际的质量和效率。
四、把握好阐释时度
大而虚的提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比较普遍的,尤其是常态课。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不能远离文本过度发挥。文本意义解读和语文教学目标达成的重要基点是学生相应的知识背景,如果超出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经验背景,就造成了学生无法体验感悟的过度阐释。
例:两位教师在“同课异构”引导学生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家乡的旅游节》时,分别给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
(甲教师)1.旅游节上有哪些活动?
2.与上海世博会和东盟博览会比较,这届的规模怎样?
3.旅游节对家乡有什么影响?
(乙教师)1.让学生通过查阅书刊、搜寻网络、采访群众等方式收集旅游节的资料。
2.让学生分组开展学习、交流。
(1)介绍组—解说图片、观看影视,认识旅游节。
(2)山歌组—欣赏山歌、品味歌词,颂扬旅游节。
(3)报道组—采访写稿、朗诵演讲 宣传旅游节。
怎样处理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语文性与综合性的关系?
组织和开展语文综合性活动时,不能象甲教师因突出综合性而忽略语文性,也不能象乙教师因强调语文性而淡化综合性。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综合性”和“语文性”是一体的,既要求为学生创建良好的综合性语文学习平台;也要求走上平台的任何一种活动,自始至终都应当活跃着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综合运用的语文活动。
有些老师动不动就让学生搜集材料,这在语文课上表现得特别明显……教学内容泛化,语文课成了“大杂烩课”“大拼盘课”。一些很简单明了的问题也让学生搜集材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早、过多地补充内容,海阔天空,甚至偏离文本大,谈从网上查阅到的资料。另一方面,老师只在课堂上展示一下,读一读,而没有加工、分析。
这样做既不必要,学生也难以承受,造成了学生另一种形式的学习负担。教材受到冷落,教学活动失去了认知的停靠点。
只“赋权”而不“增能”的教学行为,展现的是学生表层的,虚假的主体性,失去的却是教师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等的职责,从而导致课堂低效或无效。新版课标对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有了更清晰界定,凸显出教师在学法指导方面的作用。语文教学要保持“语文味”及“知识含量”。
在语文教学中规范与创新并不是对立关系。积累是基础,创新是生化;规范是前提,创新是发展,离开了规范的创新,很难有效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教无定法,但教有定则,因此中学语文教学在规范要求中实现创新,才能使两者相得益彰。
新版中学语文课标旗帜鲜明地强调“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这与“促进人的发展”的终极价值取向是一致的。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处理好规范与创新的关系,效果是“双赢”的。
下面从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些角度谈谈体会。
一、定向好教学目标
现代的教学要求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把握认识、能力、情感等综合的目标,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这“全面”并不意味着“多”而“泛”,“大”而“虚”,而要有针对性、可操作性,是课堂教学过程的“纲”。
教师的价值引领是保证学生学习方向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前提。语文教学的任何一项目标,都应该是“三维目标”,即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一体化,而不是单维目标的简单相加,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是互相渗透的。
二、处理好预设与生成
“有价值的生成即使影响了预设的安排,也不应该草草了事;有质量的预设也不应该为了顾及低层次的生成而患得患失”。“不能让活人围绕‘死’的教案。”
突破预定计划而“创造性地教学”,凸现了课程的多元创新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的兴趣、情感,培养和爱护学生的求知欲。
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之一就是“变课程的预定性和封闭性为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
三、组织好合作学习
“合作”被看作是新课程的“创新”标志之一,“前后四人(上下桌)交流一下”是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在课堂上说得最多的话之一,在某种程度上就代表了合作学习。 在教师组织合作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一种现象,即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后,教室里立刻一片嗡嗡声,感觉小组内每个人都在发言;一两分钟后,教师喊“停”,请小组代表(往往是固定的)站起来发言,学生一张口就是:“我觉得……”,“我认为……”。 这种一两分钟的讨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不能想当然的认为,组建了合作小组后,学生围坐在一起,进行简单的议论,就会出现合作的效应。小组合作还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规范),合作是要看问题的程度,要看学情的需要的。
例:笔者的一节“口语交际—辩论赛”中的“过渡小结”。
师:辩题是大家选出来的,之所以要辩,是因为没有绝对性的。老师把刚才大家说的也点评一下:(结合板书的关键词)刚才的活动大家表现不错,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针对性,能抓住对方问题、漏洞来反驳;二是积极性较高,我们是抽签组合的,“辩论”环节所有的辩手都发了言,“点评”环节积极参与,达到我们活动全员参与的基本要求;三是论据较丰富,举出不少事例,有理有据进行发言。活动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比较突出的是:理性不足,激情不够(板书)等有待努力提高。
如果缺乏理性的认识和分析,口语交际的常识、规律、方法技巧及其他知识就会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就会导致口语交际教学目标模糊,就会失去于笼统,学生就会坠入朦胧,教学就会显现出随意性和无序性,影响口语交际的质量和效率。
四、把握好阐释时度
大而虚的提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比较普遍的,尤其是常态课。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不能远离文本过度发挥。文本意义解读和语文教学目标达成的重要基点是学生相应的知识背景,如果超出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经验背景,就造成了学生无法体验感悟的过度阐释。
例:两位教师在“同课异构”引导学生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家乡的旅游节》时,分别给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
(甲教师)1.旅游节上有哪些活动?
2.与上海世博会和东盟博览会比较,这届的规模怎样?
3.旅游节对家乡有什么影响?
(乙教师)1.让学生通过查阅书刊、搜寻网络、采访群众等方式收集旅游节的资料。
2.让学生分组开展学习、交流。
(1)介绍组—解说图片、观看影视,认识旅游节。
(2)山歌组—欣赏山歌、品味歌词,颂扬旅游节。
(3)报道组—采访写稿、朗诵演讲 宣传旅游节。
怎样处理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语文性与综合性的关系?
组织和开展语文综合性活动时,不能象甲教师因突出综合性而忽略语文性,也不能象乙教师因强调语文性而淡化综合性。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综合性”和“语文性”是一体的,既要求为学生创建良好的综合性语文学习平台;也要求走上平台的任何一种活动,自始至终都应当活跃着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综合运用的语文活动。
有些老师动不动就让学生搜集材料,这在语文课上表现得特别明显……教学内容泛化,语文课成了“大杂烩课”“大拼盘课”。一些很简单明了的问题也让学生搜集材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早、过多地补充内容,海阔天空,甚至偏离文本大,谈从网上查阅到的资料。另一方面,老师只在课堂上展示一下,读一读,而没有加工、分析。
这样做既不必要,学生也难以承受,造成了学生另一种形式的学习负担。教材受到冷落,教学活动失去了认知的停靠点。
只“赋权”而不“增能”的教学行为,展现的是学生表层的,虚假的主体性,失去的却是教师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等的职责,从而导致课堂低效或无效。新版课标对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有了更清晰界定,凸显出教师在学法指导方面的作用。语文教学要保持“语文味”及“知识含量”。
在语文教学中规范与创新并不是对立关系。积累是基础,创新是生化;规范是前提,创新是发展,离开了规范的创新,很难有效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教无定法,但教有定则,因此中学语文教学在规范要求中实现创新,才能使两者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