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院校的本质目标是培养能够胜任特定职业或岗位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专业技能人才,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就业形势严峻化的时代背景下,以实践教学作为切入点和载体,突出实践、强化应用能力,是高职院校准确把握办学定位,探索具有自身特色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一个针对适应高职计算机类培养目标的整套专业第二课堂培养计划。
【关键词】第二课堂 高职 实践能力 计算机类 驱动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38-01
一、研究背景
高职院校的本质目标是培养能够胜任特定职业或岗位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专业技能人才,这一目标是指向社会就业目的的基本保证,也是高校教育的根本目标之一。目前,各高校正在如火如荼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作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素质拓展的重要载体,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激发潜能、人格塑造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较好地承载了理论知识实践化、个性化和趣味化的任务。特别对于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因其活动的主体性、内容的广泛性 、形式的多样性、参与的实践性、以及不受时间、空间、内容限制的特点,已经成为其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开展关于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相关研究对于高职院校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1]
二、计算机类专业第二课堂的开展情况
2011—2012年对重庆地区6所高职院校为主的计算机类专业的第二课堂活动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多数院校都强调了第二课堂的趣味性和实践性,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1.在实际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环节,由于与第一课堂教学脱节,一定程度分散了学生学习精力,未能合理分配学生的学习时间;
2.过分强调趣味性,课堂安排随意性较大,不利于自主学习或学习目的不明确造成学生方向迷茫;
3.没有明确的考核、激励机制或流于形式化,学生缺乏内在动力出现掉队或离队情况;
4.在与专业技能教学相结合过程中,出于管理便捷性考虑,部分院校主要由团组织和学工队伍负责和实施,特别是由于专业教师参与的缺失,不能很好适应活动对象专业性质与特点,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基本形同虚设,第二课堂环节不同程度遭受着被理论化、弱化、边缘化的情况;
5.在人员配备方面,专业教师指导第二课堂活动大多是一种临时性参与行为,对学生的实践过程没有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高校第二课堂的功能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总之,专业第二课堂的提出是为了解决如何合理安排计算机专业教学时间和内容,在完成教学计划及大纲所要求的教学任务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专业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人才。
三、专业第二课堂任务与驱动机制的构建
在计算机类的高职教育中为了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采用了够用、实用为主的方针进行教学。在计算机类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了理论知识的学习,为了使学生在可持续方面得到一定的提升,实践教学环节主导必须由课堂延伸到课后,因此在培养的过程中还是应该以专业性为主线,在突出其实践特性方面进行特色研究。本论文主要是以重庆正大软件学院软件工程系为基础对专业第二课堂建设进行构建。
1.专业第二课堂学分制
专业第二课堂纳入专业实践教学总体规划,可根据专业课实行学分制。专业第二课堂是为了配合第一课堂教学而提出的,因此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完成相应专业知识的实践内容后可获得学分,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2.专业第二课堂项目库建设与研究
专业第二课堂的项目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软件工程系对专业课程设置有专门的项目资源库,这里的项目大部分是以往的商业项目,基本能体现该课程必修的专业知识体系结构的主要内容,目前专业课程对应的项目资源库的建设已基本完成。其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进行项目的选择,这部分项目的选择了之后会涉及到以下几个问题,如:项目未包含本课程的知识体系,项目主要包含了其他专业课程的知识体系,项目所涉及到的关键技术属于其他专业。这些问题解决起来就需要多方协调合作完成项目,在学生团体能力较强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尝试,但是对于课程考核方面难度有点大,因此这部分项目要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选择项目,尽量让学生在项目的选择方面与本课程的知识体系结构密切相关。最后,对于自学能力较强且专业实践能力方面特别突出的学生,可以考虑选择来自专业社团或社会的商业项目作为专业第二课堂的实践项目。
3.专业第二课堂学习内容体系的构建
以项目为驱动的专业第二课堂学习内容体系的建立是研究的重点,专业第二课堂是为第一课堂服务的,首先在课程标准上要完全遵循第一课堂的知识体系结构;其次在专业实践方面应具有自己的特色,在以项目为主导的情况下如何让第二课堂的学习内容体系结构更加完善和具有可操作性,这就需要导师对学生的专业第二课堂学习项目进行学习体系的构建,将每个组的项目从软件工程的角度出发,划分功能模块,并将每个功能模块对应的相关知识模块进行详细的说明,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模块进行学习计划的制定,功能模块的实现根据具体情况,可以由组内分工协作完成,导师定期对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情况进行跟踪和指导,让学习过程真正实现由学生为主导提高实践能力。
4.专业第二课堂教学保障体系的建设
专业第二课堂教学保障体系的建设。首先人员建设方面,应该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建立第二课堂导师制度,导师应该具有项目实践经验和授课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担任,对导师分配一定量的指导任务,并折算成相应的工作量,让导师能够获得相应的工作量,使专业第二课堂活动能够持续稳定地开展;其次应建立完善的专业第二课堂的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将第二课堂纳入教学管理系统,按学分制进行定量考核,变软性要求为硬性指标,促使学生重视,进而有计划、有目的地完成第二课堂,对于参与校内、省市级获奖学生进行奖励;最后建立一个完善的校园网络作品展示平台,该平台主要展示在校内、省市级获奖作品,同时可以分专业建立技术交流的论坛,论坛的组织、运行和维护主要由专业社团进行管理,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专业实践过程中提供学习与沟通的桥梁。
5.专业社团在专业第二课堂的作用
专业社团是专业第二课堂宣传和指导的重要组织,该组织是不同年级同一专业的学生基于兴趣、爱好、特长自愿组成,每个专业社团的正常运行和管理配备一名专业导师,指导社团的工作。该社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突出专业特色,设计一些以专业学习为中心融入思想性、知识性、实践性为一体的社团活动为专业学习提供交流和实践指导,同时可组织一批专业能力较强的学生参与到商业项目中去,真正体会实践商业项目中所具备的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孙伟仁,徐珉钰 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课堂活动支撑系统的建设研究 商业经济 2012(13)
【关键词】第二课堂 高职 实践能力 计算机类 驱动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38-01
一、研究背景
高职院校的本质目标是培养能够胜任特定职业或岗位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专业技能人才,这一目标是指向社会就业目的的基本保证,也是高校教育的根本目标之一。目前,各高校正在如火如荼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作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素质拓展的重要载体,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激发潜能、人格塑造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较好地承载了理论知识实践化、个性化和趣味化的任务。特别对于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因其活动的主体性、内容的广泛性 、形式的多样性、参与的实践性、以及不受时间、空间、内容限制的特点,已经成为其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开展关于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相关研究对于高职院校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1]
二、计算机类专业第二课堂的开展情况
2011—2012年对重庆地区6所高职院校为主的计算机类专业的第二课堂活动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多数院校都强调了第二课堂的趣味性和实践性,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1.在实际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环节,由于与第一课堂教学脱节,一定程度分散了学生学习精力,未能合理分配学生的学习时间;
2.过分强调趣味性,课堂安排随意性较大,不利于自主学习或学习目的不明确造成学生方向迷茫;
3.没有明确的考核、激励机制或流于形式化,学生缺乏内在动力出现掉队或离队情况;
4.在与专业技能教学相结合过程中,出于管理便捷性考虑,部分院校主要由团组织和学工队伍负责和实施,特别是由于专业教师参与的缺失,不能很好适应活动对象专业性质与特点,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基本形同虚设,第二课堂环节不同程度遭受着被理论化、弱化、边缘化的情况;
5.在人员配备方面,专业教师指导第二课堂活动大多是一种临时性参与行为,对学生的实践过程没有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高校第二课堂的功能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总之,专业第二课堂的提出是为了解决如何合理安排计算机专业教学时间和内容,在完成教学计划及大纲所要求的教学任务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专业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人才。
三、专业第二课堂任务与驱动机制的构建
在计算机类的高职教育中为了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采用了够用、实用为主的方针进行教学。在计算机类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了理论知识的学习,为了使学生在可持续方面得到一定的提升,实践教学环节主导必须由课堂延伸到课后,因此在培养的过程中还是应该以专业性为主线,在突出其实践特性方面进行特色研究。本论文主要是以重庆正大软件学院软件工程系为基础对专业第二课堂建设进行构建。
1.专业第二课堂学分制
专业第二课堂纳入专业实践教学总体规划,可根据专业课实行学分制。专业第二课堂是为了配合第一课堂教学而提出的,因此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完成相应专业知识的实践内容后可获得学分,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2.专业第二课堂项目库建设与研究
专业第二课堂的项目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软件工程系对专业课程设置有专门的项目资源库,这里的项目大部分是以往的商业项目,基本能体现该课程必修的专业知识体系结构的主要内容,目前专业课程对应的项目资源库的建设已基本完成。其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进行项目的选择,这部分项目的选择了之后会涉及到以下几个问题,如:项目未包含本课程的知识体系,项目主要包含了其他专业课程的知识体系,项目所涉及到的关键技术属于其他专业。这些问题解决起来就需要多方协调合作完成项目,在学生团体能力较强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尝试,但是对于课程考核方面难度有点大,因此这部分项目要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选择项目,尽量让学生在项目的选择方面与本课程的知识体系结构密切相关。最后,对于自学能力较强且专业实践能力方面特别突出的学生,可以考虑选择来自专业社团或社会的商业项目作为专业第二课堂的实践项目。
3.专业第二课堂学习内容体系的构建
以项目为驱动的专业第二课堂学习内容体系的建立是研究的重点,专业第二课堂是为第一课堂服务的,首先在课程标准上要完全遵循第一课堂的知识体系结构;其次在专业实践方面应具有自己的特色,在以项目为主导的情况下如何让第二课堂的学习内容体系结构更加完善和具有可操作性,这就需要导师对学生的专业第二课堂学习项目进行学习体系的构建,将每个组的项目从软件工程的角度出发,划分功能模块,并将每个功能模块对应的相关知识模块进行详细的说明,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模块进行学习计划的制定,功能模块的实现根据具体情况,可以由组内分工协作完成,导师定期对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情况进行跟踪和指导,让学习过程真正实现由学生为主导提高实践能力。
4.专业第二课堂教学保障体系的建设
专业第二课堂教学保障体系的建设。首先人员建设方面,应该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建立第二课堂导师制度,导师应该具有项目实践经验和授课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担任,对导师分配一定量的指导任务,并折算成相应的工作量,让导师能够获得相应的工作量,使专业第二课堂活动能够持续稳定地开展;其次应建立完善的专业第二课堂的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将第二课堂纳入教学管理系统,按学分制进行定量考核,变软性要求为硬性指标,促使学生重视,进而有计划、有目的地完成第二课堂,对于参与校内、省市级获奖学生进行奖励;最后建立一个完善的校园网络作品展示平台,该平台主要展示在校内、省市级获奖作品,同时可以分专业建立技术交流的论坛,论坛的组织、运行和维护主要由专业社团进行管理,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专业实践过程中提供学习与沟通的桥梁。
5.专业社团在专业第二课堂的作用
专业社团是专业第二课堂宣传和指导的重要组织,该组织是不同年级同一专业的学生基于兴趣、爱好、特长自愿组成,每个专业社团的正常运行和管理配备一名专业导师,指导社团的工作。该社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突出专业特色,设计一些以专业学习为中心融入思想性、知识性、实践性为一体的社团活动为专业学习提供交流和实践指导,同时可组织一批专业能力较强的学生参与到商业项目中去,真正体会实践商业项目中所具备的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孙伟仁,徐珉钰 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课堂活动支撑系统的建设研究 商业经济 2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