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时期,在广大农村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社会矛盾多发多样的状况,成为“矛盾凸显期”。
一、农村社会矛盾纠纷产生的主要成因
1.追求经济利益的思想过于片面化,催生矛盾隐患
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大人民群众以谋取经济利益为目的的思想意识大大增强,一些农民、行政村、企业管理人员为谋取经济利益最大化,擅自违约,不履行经济合同或协议,甚至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有的基层单位和行政组织为谋求小集体的经济利益,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群众的感情,在公民、企事业单位、基层行政组织之间埋下了引发矛盾纠纷的隐患。
2.一些基层干部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使干群隔阂加深
有的基层干部服务意识、公仆意识不强,存在“官本位”思想和特权思想,不能够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对人民群众反映的问题没有及时调处加以解决,以致酿成严重事件。个别基层干部作风粗暴,方法简单,没有真正体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引起群众不满,伤害了干群之间的感情,从而引发干群之间的矛盾,造成不好影响。
3.基层民主化、法制化管理不够健全,与群众的需要不相适应
随着居民法制意识的增强,关心集体经济,要求村务、财务公开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少数村干部搞“一言堂、糊涂账”,习惯于暗箱操作,对于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如财务收支状况、“一事一议”、公益事业建设等等,不向村民公开,造成干群隔阂。
4.对热点、难点问题处理得不够稳妥,引发上访事件
有些政府部门对出现的工程建设征占地补偿、房屋拆迁、突发性重大事故等,处理得不够及时,引起了一些群众的不满和怨恨;对群众反映的村委会的财务、作风等方面问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土地承包等问题处理不当;对企业与驻地群众之间产生的矛盾,协调不力等等。这些热点、难点问题处理不妥而引发了不少上访事件。
5.土地效益增加引起土地纠纷增加
随着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广大农民群众种粮的积极性普遍高涨,对土地倍加珍惜,一些原弃耕、转包、出租土地的农户强烈要求收回原管理使用权,而现拥有土地管理使用权的农户又不愿返还,因此导致此类纠纷的现象普遍高涨。
二、预防和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的对策和措施
1.健全教育管理机制。
一是要加强思想教育。要以理想、信念、宗旨观念教育为出发点,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强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
二是要加强法制教育。采取送法下乡、逐村讲法、赶普法大集等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方式,多层次、全方位的开展普法宣传教育。重点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行政许可法》、《宪法》等法律、法规以及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达到使农村干部能依法管理、依法自律和依法参与社会事务、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目的。
三是要规范干部行为。要加强对基层干部的管理,建立完善农村干部管理制度,规范其行政行为和办事行为,杜绝违规办事、工作方法简单、作风粗暴、伤害人民群众感情的现象发生,牢固树立良好的公仆形象,切实加强基层干部与人民群众的亲合力。
2.健全民意表达机制
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及时了解社情民意,是迅速化解矛盾的主要措施。
一是在各项政策和决策出台前,要广泛征求和听取村民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减少和防止随意性,让政策和决策制定得更加科学合理,从源头上预防侵害群众利益现象的发生。
二是拓宽民意表达途径,为人民群众的诉求提供畅通、便利渠道。要向社会公布信访行政机构和执法部门的联系方式、工作程序和标准等相关事项。
三是建立多渠道分流的化解机制。要根据问题的不同性质,该走法院的走法院,该走行政复议的走行政复议,该走劳动仲裁的走劳动仲裁,做到多渠道化解矛盾。
3.健全基础保障机制。
一是要加强基础建设。要高标准建设村级调委会办公室,做到“六有”,即有办公室、有牌子、有印章、有调解工作基础台帐、有调解例会和调解记录、有纠纷登记薄。同时,要推进村级“调解庭”建设,推广“庭式”调解,逐步实现依法调解与以德调解有机结合。
二是要加强组织建设。要成立调解委员会,把能力强、作风硬、思想好的人员选为调委会主任。并推举一名调解员,保障机构、人员到位,做到纠纷排查调处有人管、有人抓。
三是要加强素质培训。要采取不同方式,对调委会主任、调解员进行业务知识和法律知识培训,提高业务技能。
四是要加大经费投入。要积极争取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加大调解工作的资金投入力度,做到“组织、工作、制度、报酬”四落实。
4.健全层级管理机制
乡(镇)司法调解中心负责调处乡(镇)重大疑难和村调委会久拖不决的纠纷,村调委会负责调处本村较大的纠纷,调解小组负责调处本小组内的一般性纠纷,调解员提供信息,并调处简易纠纷,从而形成全方位的点、线、面三级调解网络,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的的第一道防线作用,切实搞好热点、难点问题和突发事件的疏导和化解工作,坚决杜绝群体上访和越级上访事件的发生。
5.健全超前联动机制
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中要建立健全“六制”。即:
一是预警机制。要充分发挥公安、信访和司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等信息网络体系的作用,建立信息、排查、回访等预防机制,变事后处理为事前化解,变被动调处为主动预防,及时掌握苗头动向,努力获取深层次、预警性信息;
二是排查机制。实行日常排查、定期排查和集中排查相结合,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早化解;
三是调处机制。要充分运用人民调解、行政调处和诉讼调解等多种方式,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内部。在调处原则上,要按照处置方案要求,讲究策略,因情施策,坚决防止激化矛盾。在调处方式上,组织相关人员在群众家门口现场办案,依法调解,以案释法,以案普法,达到调解一案、教育一片的良好效果;
四是报告机制。坚持实行每月有无矛盾纠纷都要上报情况,严格执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零报告”制度,不瞒报、漏报,调解前和调处后都要严格建立台账;
五是例会机制。坚持实行每月召开一次村调委会主任工作例会,对近期各村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安定因素进行分析排查,研究重大疑难或跨村纠纷案件的调处方案,同时安排部署下个月的有关工作;
六是包案机制。要将每起纠纷具体落实到每个调委会和调解员身上,做到“四定”、“三包”,即定牵头领导、定责任单位、定责任人、定办结时限,包调处、包跟踪、包反馈。
一、农村社会矛盾纠纷产生的主要成因
1.追求经济利益的思想过于片面化,催生矛盾隐患
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大人民群众以谋取经济利益为目的的思想意识大大增强,一些农民、行政村、企业管理人员为谋取经济利益最大化,擅自违约,不履行经济合同或协议,甚至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有的基层单位和行政组织为谋求小集体的经济利益,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群众的感情,在公民、企事业单位、基层行政组织之间埋下了引发矛盾纠纷的隐患。
2.一些基层干部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使干群隔阂加深
有的基层干部服务意识、公仆意识不强,存在“官本位”思想和特权思想,不能够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对人民群众反映的问题没有及时调处加以解决,以致酿成严重事件。个别基层干部作风粗暴,方法简单,没有真正体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引起群众不满,伤害了干群之间的感情,从而引发干群之间的矛盾,造成不好影响。
3.基层民主化、法制化管理不够健全,与群众的需要不相适应
随着居民法制意识的增强,关心集体经济,要求村务、财务公开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少数村干部搞“一言堂、糊涂账”,习惯于暗箱操作,对于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如财务收支状况、“一事一议”、公益事业建设等等,不向村民公开,造成干群隔阂。
4.对热点、难点问题处理得不够稳妥,引发上访事件
有些政府部门对出现的工程建设征占地补偿、房屋拆迁、突发性重大事故等,处理得不够及时,引起了一些群众的不满和怨恨;对群众反映的村委会的财务、作风等方面问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土地承包等问题处理不当;对企业与驻地群众之间产生的矛盾,协调不力等等。这些热点、难点问题处理不妥而引发了不少上访事件。
5.土地效益增加引起土地纠纷增加
随着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广大农民群众种粮的积极性普遍高涨,对土地倍加珍惜,一些原弃耕、转包、出租土地的农户强烈要求收回原管理使用权,而现拥有土地管理使用权的农户又不愿返还,因此导致此类纠纷的现象普遍高涨。
二、预防和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的对策和措施
1.健全教育管理机制。
一是要加强思想教育。要以理想、信念、宗旨观念教育为出发点,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强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
二是要加强法制教育。采取送法下乡、逐村讲法、赶普法大集等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方式,多层次、全方位的开展普法宣传教育。重点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行政许可法》、《宪法》等法律、法规以及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达到使农村干部能依法管理、依法自律和依法参与社会事务、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目的。
三是要规范干部行为。要加强对基层干部的管理,建立完善农村干部管理制度,规范其行政行为和办事行为,杜绝违规办事、工作方法简单、作风粗暴、伤害人民群众感情的现象发生,牢固树立良好的公仆形象,切实加强基层干部与人民群众的亲合力。
2.健全民意表达机制
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及时了解社情民意,是迅速化解矛盾的主要措施。
一是在各项政策和决策出台前,要广泛征求和听取村民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减少和防止随意性,让政策和决策制定得更加科学合理,从源头上预防侵害群众利益现象的发生。
二是拓宽民意表达途径,为人民群众的诉求提供畅通、便利渠道。要向社会公布信访行政机构和执法部门的联系方式、工作程序和标准等相关事项。
三是建立多渠道分流的化解机制。要根据问题的不同性质,该走法院的走法院,该走行政复议的走行政复议,该走劳动仲裁的走劳动仲裁,做到多渠道化解矛盾。
3.健全基础保障机制。
一是要加强基础建设。要高标准建设村级调委会办公室,做到“六有”,即有办公室、有牌子、有印章、有调解工作基础台帐、有调解例会和调解记录、有纠纷登记薄。同时,要推进村级“调解庭”建设,推广“庭式”调解,逐步实现依法调解与以德调解有机结合。
二是要加强组织建设。要成立调解委员会,把能力强、作风硬、思想好的人员选为调委会主任。并推举一名调解员,保障机构、人员到位,做到纠纷排查调处有人管、有人抓。
三是要加强素质培训。要采取不同方式,对调委会主任、调解员进行业务知识和法律知识培训,提高业务技能。
四是要加大经费投入。要积极争取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加大调解工作的资金投入力度,做到“组织、工作、制度、报酬”四落实。
4.健全层级管理机制
乡(镇)司法调解中心负责调处乡(镇)重大疑难和村调委会久拖不决的纠纷,村调委会负责调处本村较大的纠纷,调解小组负责调处本小组内的一般性纠纷,调解员提供信息,并调处简易纠纷,从而形成全方位的点、线、面三级调解网络,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的的第一道防线作用,切实搞好热点、难点问题和突发事件的疏导和化解工作,坚决杜绝群体上访和越级上访事件的发生。
5.健全超前联动机制
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中要建立健全“六制”。即:
一是预警机制。要充分发挥公安、信访和司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等信息网络体系的作用,建立信息、排查、回访等预防机制,变事后处理为事前化解,变被动调处为主动预防,及时掌握苗头动向,努力获取深层次、预警性信息;
二是排查机制。实行日常排查、定期排查和集中排查相结合,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早化解;
三是调处机制。要充分运用人民调解、行政调处和诉讼调解等多种方式,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内部。在调处原则上,要按照处置方案要求,讲究策略,因情施策,坚决防止激化矛盾。在调处方式上,组织相关人员在群众家门口现场办案,依法调解,以案释法,以案普法,达到调解一案、教育一片的良好效果;
四是报告机制。坚持实行每月有无矛盾纠纷都要上报情况,严格执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零报告”制度,不瞒报、漏报,调解前和调处后都要严格建立台账;
五是例会机制。坚持实行每月召开一次村调委会主任工作例会,对近期各村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安定因素进行分析排查,研究重大疑难或跨村纠纷案件的调处方案,同时安排部署下个月的有关工作;
六是包案机制。要将每起纠纷具体落实到每个调委会和调解员身上,做到“四定”、“三包”,即定牵头领导、定责任单位、定责任人、定办结时限,包调处、包跟踪、包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