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学习中的“负迁移”现象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dsorry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数学学习中所谓的“负迁移”是指新知识的学习与旧知识的学习产生的“负作用”通常表现在新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对旧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产生混淆,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负迁移”的现象非常普遍,如果不及时处理会影响学生新的知识掌握。如果处理得当则是学习的好途径。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及实际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见的几种“负迁移”现象,并提出解决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负迁移”
  一、数学学习中常见的几种“负迁移”现象
  1、 1.思维定式产生的“负迁移”
  所谓的思维定式用数学的角度来说是指用已有的知识思维去解决新的问题。
  此种现象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非常普遍。以数学中的基本四则运算“加法”和“乘法”为例,两者在运算上有许多的共同之处,但是“加法”和“乘法”并不等同。“加法”表示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相加,“乘法”表示的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加法”是学习“乘法”的基础,二、三年级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基础,很多学生作为初学者,在解决相关乘法问题时,总是带着“加法”的思维去解决问题。最为普遍的两种现象是:第一、看到数就相加。这是初学乘法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犯的错误。例如在上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多位数乘一位数》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练习:112×3=( )有学生是这样列竖式的:
  这个算式错误的原因很显然,学生把“加法”的思维带入到了“乘法”的计算中,用“加法” 的思维去解决“乘法”问题。正确的解法应该是:
  112×3=(336 )此种现象在口算和笔算中常见,在应用题的应用过程中也非常常见。例如,这样一道练习题:小明的妈妈给小明买了15支铅笔,一只铅笔2元钱,请问小明的妈妈一共花了多少钱。很多学生在看到这样的题目关键词“一共后就认为这是“加法”题,不加思索写上:15+2=17元。很显然这是不对的。第二、对于“0”的处理产生混淆。在“加法”和“乘法”中,数字“0”是特殊的存在,在加法中任何数和“O”相加都等于本身的数,而在乘法中“0乘以任何数都得0.”比如12+0=12 但12×0=0.一些学生受思维定式的影响,常常出现这样的错误:12×0=12,100×0=100,50×0=50.......……
  2、 2.知识混淆产生的“负迁移”
  在小学数学中很多知識要点是环环相扣的,有一些知识要点内容非常相近,就很容易产生知识混淆。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周长》这一章节为例,学习的内容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概念和公式。其中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都是表示“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是: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正方形的周长公式是: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概念相同,公式却不同,不过学生们在做题时,也经常出现知识混淆的情况。乱套用公式计算。例如在上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小杨的爸爸要在一个正方形的花坛上围上一圈篱笆,已经知道篱笆的边长是4米,高是3米, 求这个正方形花坛的周长。
  不少学生没有仔细读题目,就马上做题,(4+3)×2=14米。很显然这道题求的是正方形的周长,却用长方形的周长公式计算。“高是3米”只是笔者用来蛊惑学生的无关数据,公式不理解就会产生知识混淆的现象,由此产生学习上的“负迁移”。
  不光是周长公式容易混淆,周长与面积这一知识点,也是学生产生混淆的“重灾区”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为例,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正方形的计算公式是: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一些学生因为知识掌握的不牢固,常常会把周长与面积公式混淆。以这样一道题为例:已经知道一个长方形的水池,它的长是15米,宽是10米,它的面积是多少?部分学生就会写成(15+10)×2=50平方米,很显然他把周长公式带入到了面积计算公式中。正确的解法是15×10=150平方米。
  像这样的现象不光体现在公式的运用上,还体现在数学学习的其他方面,如果不及时处理这样的“负迁移”,不管是对于旧知识的学习还是新知识的学习都是不利的。
  3、 3.概念混淆产生的“负迁移”
  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有很多概念类的知识,有一部分是表面意思相近但是意义却不相同的,比如前文中提到的“周长”、“面积”的概念。还有“直线”与“线段”的概念、“约数”和“倍数” 的概念、“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 的概念,“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的概念等等。学生们经常会因为分不清楚两者之间的概念,出现概念混淆,从而产生“负迁移”。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倍的认识》为例,这一单元围绕“倍”就产生了几个概念:1、一个数是另外一个数的几倍,求另外的数;2、一个数是另外一个数的几倍,求这个数;3、已经知道两个数,求这个数是另外一个数的几倍?概念不同,所运用的方法也不同。第一种情况运用乘法;第二种情况是运用除法,第三种情况则是运用除法。稍有不慎,就会产生混淆,产生“负迁移”。例如这样的两道题:1、小军的爸爸买了一本日记本花了9元钱,他买一个书包的价格是日记本价格的3倍,这本日本要多少钱?2、小军的爸爸买了一本日记本花了9元钱,他买一个书包用了27元,书包是日记本的多少倍?第一题亦有不少学生看到“倍数”就马上回答:9÷3=3元。第二题则马上有学生写了9×27,虽然都是“几倍”,但是不同的题目中概念却不相同。这第一道题中很显然表达的是第一种情况,已经知道这个数是另外一个数的几倍,求另外的数,所以运用的是乘法,正确的解法是
  9×3=27元。第二道题正确的解法是:27÷9=3倍。
  像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数学概念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如果不把基础打好,对于接下来的学习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教师应该尽可能运用一切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告别“负迁移”。
  二、解决数学学习中“负迁移”的有效策略   知识有“负”迁移,就有“正迁移”“正迁移”的意思是指新旧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相互产生的推动作用和积极的作用。三年级是数学学习的黄金阶段,学生由于理解能力有限、知识学习的不稳固,就很容易受某种旧知识的影响,产生思维上、解题方法上的“负迁移”。其实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负迁移”,把“负迁移”逐渐转化为知识与知识之间的“正迁移”。例如在前文中提到的“概念混淆”问题。笔者会把学生常常混淆的概念设计成错题集,让学生做,并让学生进行探讨其中的缘由。探讨正确的说法再配以多媒体技术进行讲解和区分,学生理解起来就变得容易得多。当学生真正地掌握这些概念知识后对于他们接下来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在这样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负迁移”逐渐变成“正迁移”。当然要真正地告别“负迁移”,加强对知识的理解,训练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多元化、趣味化的训练,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要学习的知识和内容,告别“负迁移”。
  三、小结
  综合上述所说,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学习上的相互影响,产生“负迁移”,包括了知识混淆产生的“负迁移”、概念混淆产生的“负迁移”、思维定式产生的“负迁移”等等几个方面。我们的数学教师应重视这个问题,通过多元化的训练、通过多媒体技术的有效运用,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能够真正地告别“负迁移”,把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负迁移”转化为有积极作用的“正迁移”,促进学生的成长与进步。
  参考文献:
  [1] 王灵勇, 姜滢. 小学数学负迁移的成因及解决策略探索[J]. 数学教学通讯, 2018(1):21-24.
  [2] 曹静. 小学数学教学中"负迁移"的有效运用[J]. 小学教学参考, 2017(26):48-48.
  [3] 李敏. 負迁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正向运用[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17, 2(4):57-58.
  [4] 张蕾萍. 浅析数学学习负迁移的产生与防止[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 2018(3).
  [5] 叶江. 试析小学数学教学中负迁移的正向价值[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16, 1(6):15-16.
  [6] 许顺兆. 数学学习过程中负迁移的成因和对策[J]. 数理化学习(教研版), 2016(1).
其他文献
[摘 要] 高阶思维课堂的特点应该是师生活动情境化,知识技能习得问题化,学生参与主动化,实验教学探究化,知识应用生活化,合作交流常态化,多媒体技术灵活化。高阶思维课堂会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阶能力、高阶思维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已经将为快速发展的新时代培养更多合格的具有高阶思维能力的人才做为目标,具体到每个学科教育教学,就要求每位教师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在本学科
期刊
摘要:提到了数学模型,同时严士健教授也在《数学教育应面向21世纪而努力》一文中指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常意味着以下几个环节:将实际问题化成可以处理的但又对原来的问题有用的数学问题,寻找或创造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数学方法(包括计算方法),有时还需要对问题的解释做一些解释和讨论。”而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质就是数学建模的能力。这种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应在小学阶段给予重视。  关键词:数学建模 可行性
期刊
摘要:农村小学的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学生在很多方面与城里的学生相差很远,这与学生本身的生活经验少,知识面狭隘,反应能力差,再加上农村学生大多是留守孩子,没有父母陪伴监督学习,家务繁重,因此教师必须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提高其学习效率,同时,老师的教学能力的提高,也是不容忽视的。  关键词:农村小学;小学数学;能力;提升  一、教师应当接受专业的培训  教师通过参加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各种教学培训,更新教
期刊
摘要:阅读教学中师生情感的交流,不仅是教学的一种设计和过程,更是过程中的一种理念、一种课堂情境,通过教学的各种手段和设计,把教师、学生与文本通过活动、问题和情境等教学活动过程相连起来,从而达到师生情感的交流,又在互动中达到教学的目标。本文通过设计教学活动、问题和情境等三个方面,论述了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实现师生情感交流的一些做法,从而达到提高阅读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阅读教学 情感交流 教学活动
期刊
【摘 要】 :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学生不管学什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真情对待、关爱学生;相互尊重:艺术提问、营造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之升华的有效手段之一。本文主要从教学实践中如何创设情景,多提供机会,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认识等方面论述了初中语文教学,营造氛围、激发学生  学习语文兴趣。  【关键词】:真情待生 互相尊重 艺术提问 多提供机会 利用信息技术 优化认识 htt
期刊
摘要:阅读教学中的“引导”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教学设计时“导”的预设,一是教学过程中“引导”的启发,重在教学中的启发。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潜心探索“引导”的教学策略,通过启发,“引导”出思考的方向,“引导”出深层次的思考,“引导”出情感的共鸣。本文通过阅读教学中“引导”问、“引导”思、“引导”境三个方面的论述,从实践的角度论述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阅读教学 思考 情
期刊
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对高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标“核心素养”的浪潮的冲击,对于广大教师而言更是个巨大挑战。作为教师, 怎样实现从“学科教学” 到“学科教育”,“知识本位” 到 “核心素养” 的转变呢?这里,笔者将结合自身教学教改的实践,谈谈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的几点体会及转变策略,与各位同行共同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一、一、转变观念,变“语文教学”为“语文教育”  “语文教学”转变为“
期刊
思维导图(Mind Map)又称“心智图”或“脑图”,是一种知识可视化的思维工具。最初是由英国东尼·博赞提出的,他在《思维导图》一书中这样对思维导图进行描述:“思维导图是放射性思维的表达,因此也是人类思维的自然功能。它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图形技术,是打开大脑潜力的万用钥匙。”  思维导图自诞生以来,被广泛应用于学习、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据统计,目前大约已有25亿人在使用思维导图。其全脑思考的方法、层
期刊
内容提要:过分强调竞争的历史教育与需要合作意识的时代发展不相吻合,这对当前课程改革提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历史合作学习以其参与性、合作性、发展性的优势向我们展示了新兴的教学模式,它的构建途径要经历定题、准备、实施、评价阶段。我们具体将其运用在“评价洋务运动”的历史合作学习活动中,从而真正认识到历史合作学习是对传统历史教学模式的一次革命,它开拓了现代历史教学研究的新领域。  关键词:历史合作学习;模式
期刊
摘要: 投影、录音、录像、电脑、多媒体网络等进入课堂,使传统的课堂教学彻底改变了面貌。尤其在数学教学上,现代教育技术的注入更如春风化雨一般。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优化课堂 课堂密度  贴近生活 主动性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科学,它对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而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