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传承人的故事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h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们,一位是年过五旬的牙雕工艺大师,一位是愿意追逐理想的晚辈后生。也许在当前的牙雕创作群体中,他们的经历是幸运的。但他们所走过和正在走的路,无疑也是多年来传统牙雕技艺传承的一个典型缩影。
  “开课训词”,是入门当天师傅陈吉品送给徒弟郑士儒的“禮物”。老一辈的艺术家没有那么多排场讲究,只不过一张再普通不过的小纸片,一笔一划地写下朴实而真切的教诲。文化修养、技法、做人缺一不可,这种看似随意、实则充满苦心的表达方式,让郑士儒心生敬重。自那天起,他就一直小心翼翼地珍藏着它。“以刀代笔、笔若行刀、意在笔先”,在后来的创作中反复琢磨师傅的这几句“箴言”,一次又一次的重新认识令他深感受益无穷。
  能够拜师陈吉品的门下学习牙雕平刻艺术,被郑士儒看成人生中难得的“机缘”。1982年,高中毕业的郑士儒进厂正式拿起了刻刀。然而,从最早的作坊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合作社、再到后来改制为北京象牙雕刻厂,尽管传统的牙雕手艺几经岁月变幻后大体被保存下来了,但平刻创作在彼时依然是一块空白。
  “平刻在牙雕中本来就是一门相对小众的艺术。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厂子里都没人做,也不知道谁会做。直到早些年厂里抢救性挖掘保护牙雕传统技艺,这才发现师傅和另外一位老艺人原来被‘埋没’了这么了不起的手艺!”
  据该厂总经理肖广义的回忆,大约在2007年,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名誉理事长的李铁映参观过陈吉品的作品后赞不绝口,强烈建议其收徒教授,这是促成郑士儒拜师的一个契机。
  同年,已80岁高龄的陈老终于第一次正式地迎来了他人生中的两位徒弟——自己的女儿陈秋阳与郑士儒。“那天师傅兴致很高,除了我俩人手一份开课训词外,拜完师后还带着我们去寻找草厂九条他当年学徒的地方照相留念,变化肯定是天翻地覆了,但师傅竟然能凭着印象准确地找到,可见他对自己13岁开始的学徒生涯印象是多么深刻!”
  严师出高徒,师傅的师傅在郑士儒心中更是位“神仙般的人物”。“听师傅提起过,老先生是他的姨夫,也姓陈,当年清宫造办处的牙雕平刻艺人,兼刻瓷。除此之外,他还会看相、算卦、看风水,甚至看病开药方,可见不是凡夫俗子。我见过他的照片,身着白袍、大白胡子,道骨仙风,气度不凡!”
  5年的授课生涯就此拉开。最开始,已从雕刻厂退休的陈老每周两次上厂里为徒弟们授课,于是每当这一天来临,郑士儒一早的头等大事就是先去接师傅。
  戴个墨镜,拄着拐杖,收拾得干净利落,虽然家住6楼,但总要提前在楼下等候,这是郑士儒对师傅最深刻的印象定格。“他还是习惯过去老人们的做派,很讲究规矩。后来有一阵他身体不好,就改为上家里学习。说好几点就是几点,而且什么时候进他家门,都会看到窗明几净,为了方便我们学习,桌上的杂物早早地腾在了一边……”
  “三年点点(即牙雕画面上远山的点),三年画毛(即鸟翅上的翎毛)”,是陈老当年学徒时必经之路,也是其练就过硬功夫之所在。郑士儒坦言,也许还是“心不够静”,师傅的这种“童子功”,自己练到现在也不能完全达到。如今,郑士儒已身为北京牙雕工艺美术大师,但只要说到师傅,他仍然还是当初那个恭谦小徒弟的模样。“别看师傅话不多,说得也慢,他的用心良苦都在一字一句中。我举两个例子,一是教我们刻芦苇,他说你不要想着去一根根描绘,而是要将自己置身于芦苇丛中。当然做的时候肯定要细刻,但他比喻得妙,你一下子就能把握住感觉;二是他亲笔画给我们的图样,每一笔都是在告诉我们怎么下刻刀,轻重缓急,这是帮助我们去领悟刀法的奥妙。在创作发展上,他又很开明,虽然教我们技艺,却常说‘没必要完全跟我一样’。”
  牙雕平刻的难,最重要的不是技法,而是作者的文化涵养于作品上的体现。“如果缺乏底蕴,做出来的东西可能很巧,但少了意蕴。实际上平刻与国画一样,意蕴为首。师傅说‘以刀代笔,笔若行刀’,意思是真正的平刻带有刀锋,即画家的笔锋,只是两者创作的载体不同,作品气韵生发的道理是相通的。所以创作之初,必须先去读懂拿来当创作元素的那幅画,而且象牙珍贵,你下的每一刀都要有意义。”
  所谓修行在个人,这些年下来,郑士儒揣摩出了一个道理,或许,师傅的“以刀代笔”只说对了一半,“中国的艺术最早是金石艺术,就是用刀。如果刀法自然,相信这种表现力会远胜于笔在平面上的运用,艺术冲击力也会更震撼人心。”
  就在接受采访的前几天,一位特别要好的哥们转发了一条微信朋友圈消息给郭辰,并好心“提醒”他:“现在很多人都在关注大象保护,你学做牙雕可得注意点儿。”这让郭辰有些哭笑不得,“把牙雕推向动物保护舆论的风口浪尖,有些偏激了。”
  做牙雕,是这位“80后”小伙子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2009年7月,北京象牙雕刻厂从北京工业大学和天津美术学院招收了自1989年以来的第一批共7名学徒工,郭辰和他的5名同学一道被录取。刚进厂,从“象牙塔”走出来的孩子们就感受到了一种与普通公司、企业不一般的工作氛围。“给师傅当学徒,似乎回到了以前那种特别传统的老厂子规矩。最先我们是油漆桌子、做案子、做工具,后来开始做木雕,因为竹木牙角其实雕法上差不多,这是师傅让我们先找感觉。大概过了两个月,厂里就给了我们每人一块很小的象牙料,让我们做手把件。当时真的特别激动,半天不敢下手,觉得捧了个宝,掉点儿牙渣子都赶紧拾起来。我还记得我花了一个多月时间,做了个‘一团和气’的小把件。”
  据说,这7位学徒是历届该厂学徒中学历最高的。大学生做起了手艺,从多元化的社会跳到传统,郭辰和他的小伙伴们自然需要一个心理调整的过程,特别是之前学习雕塑专业,走的是西方路线,现在回归传统,截然不同的风格让他们在起步时并不适应。“这么说吧,雕塑是加法,牙雕是减法。比如木雕,我可以肆无忌惮地在上面卸料,酣畅淋漓地表现出西方艺术讲究张力的一面。但牙雕艺术整体是比较保守而含蓄的,而且材料珍贵,所以总感觉起初创作出来的东西里面有种不伦不类。还有,牙雕运用的工具大多比较细致,而我们上大学的时候,做雕塑最小的工具也是打磨机,这在牙雕里基本用不上。”   物质上的回报也是这群年轻人不得不面对的“一道坎”。“说实话,第一年的工资收入,还不如我上大学时去专卖店打工卖鞋给得多。尤其是刚毕业那会儿,其他的同学有的进了广告公司,有的做设计接活,有的还做起了生意。闲暇时聊天,人家说‘哟,你怎么才挣那么一点儿啊!’当时确实有种落差。甚至偶尔也会觉得,或许不干这一行,像读大学时那样接个‘私活儿’,能赚更多。”
  父母安慰迷茫的郭辰,既然选择了美术这行,就应该坚持下去,何况刚毕业就能找到一个比较对口的工作不容易。“想想也是,我就给了自己一个五年的期限,实在不行再从头来也不晚。而且,万一试试这事儿就成了呢。”
  入行一年后,郭辰被分配到了专门从事牙雕花卉的创作,这让他碰到了至今为止自己职业生涯最大的难点。“刚入行时我想,雕塑都能做,牙雕有什么难?太天真了!就说花卉拼镶,是由无数个组件组成的,打一个口,有一个隼,拼接好以后要很自然,用一个口去遮盖另外一个,直至不露痕迹,这是非常难的。尤其是你在创作表现一种植物的时候,每朵花不一样,还要表现出不同的状态。这就像国画大师用创作传达他当时的心态一样,如果表现得生硬,效果会特别死板。所以每一朵花卉,包括它的花瓣、叶子、茎这些怎么去描绘,虽然3年前我们7个人已经集体出师,但到现在我掌握得还不是足够游刃有余。我的师傅张树中就很厉害,做起来行云流水,特别令人佩服。”
  也许做艺术的人,最渴望的是被创作欲望所刺激,而牙雕恰好给了郭辰和他的小伙伴们一个这样的机会。日复一日,他们对这个领域开始逐渐产生了感情。“现在我们7个人每人都有不同的方向,有的专做仕女、有的专攻罗汉,如果发现合适的创作题材,我们也会互相推荐。”而与老师傅们的相处,更让这群年轻人体会到生活的另一面。“比如老师傅打趣我们,‘我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人物凿形一天可以做4个’,那我们4天做一个就不错了。他们几乎是白天做活儿,晚上练习画画、设计,周而复始地循环。相比之下,我们之前所处的环境和心态真的很浮躁。静下心反思,读过大学并不算什么,艺无止境。”
  长辈们传授技艺与经验,晚辈们则带来了新鲜与活力。“其实老师傅们没有大家想像的那样刻板,休息时看我们在玩什么,也跟着一起学。有时候两位老师傅较劲手机游戏过关,还让我们给帮忙,很有意思。”对牙雕的领悟、氛围的融入,这让郭辰觉得原来自己的工作环境“挺舒服的”,“能安安静静地做一些事”。“而且,每当我把自己的作品发微信朋友圈,马上就有一片点赞的,特有成就感,也算是满足了小小的虚荣心。”
  精神上的收获甚至让他醒悟道,创作时想得太多反而对自己没有好处,“作品永远会带着钱味儿”;反而不如按自己想法去做,把希望表达的东西尽量体现出来,其余的那就“该咋咋吧”。
  6年时间过去,郭辰对牙雕的认识早已不再如当年那般浅显。“传统牙雕技艺中很多精华的东西都已失传了,如果政策和舆论再打压牙雕,我觉得会消失得更快。其实,牙雕技艺也是一种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之間并不是对立关系,甚至没有可比性。我始终认为,只要是合法合理的、自然死亡的象牙,为什么不能以艺术的方式让生命有另一种方式的延续?”
  “说心里话,对于将来的创作原料供给我有时也会担心。所以现在要做的就是抓紧学技术。如果有一天真的没有原料了,哪怕只剩象牙渣,我也想尽自己所能将这门技艺继续下去。”
其他文献
之前,我也曾想当然地认为,牙雕文化的普及会让更多人追捧象牙,从而间接地对保护野生象产生影响。也许作为媒体,如果少宣传一些文化的渊源、技艺的精湛,减少读者可能产生的动心,才是一种负责任的做法。  然而,这种想法太武断。  在做这组策划与牙雕技艺者对话的过程中,有两点令笔者十分触动:一是“師傅”和“徒弟”的称谓。师徒关系是中国文化传承重要的动力,听到对方恭敬地介绍“这是我师傅”时,突然会觉得回到了从前
期刊
北京象牙雕刻厂有限责任公司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厂门之外,是“寸土寸金”的商业住宅区;而一进小楼,却又是一处幽静之所在。从建立至今,该厂已经有近60年的历史。多年来,这里不仅走出过一批又一批的牙雕技艺大师,还诞生过不胜枚举的經典佳作。一听说我们的来意是想采访现当代牙雕创作企业的生存现状后,现任“当家人”肖广义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而从他的讲述中我们也注意到,当文化传承遭遇客观环境的“冲击”,能否被理解
期刊
因其材质来源于象牙,这让人们在关注野生象命运的同时,目光也很a自然地投放到了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牙雕艺术上。任何一种文化的流传,都有着自身的因果关系和意义,那么牙雕意味着什么?  提到象牙雕刻,人们往往喜欢将其与玉雕、珐琅、雕漆同誉为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的“四大名旦”,或与竹雕、木雕并称为传统雕刻工艺中的三座高峰。  精雕细琢  之所以有这些赞誉,足见工艺与意蕴表达的奇妙。就拿最能代表象牙雕刻的套球来
期刊
明式家具的魅力就在于造型大方、比例适度、轮廓简练舒展,简单而明快和历久常新的独特人文气质是其让人仰视的原因。  明式家具原产地是江南的苏州、东山一带。苏州的庭园宅院,以步移景异、曲径通幽、借景框景的表现手法见称,如果置身于这样的空间环境里,就不难理解明式家具的魅力根源了。  8月14日至9月4日,如果你去香港苏富比艺术空间,一定会惊讶于自己是否走错了地方—艺术空间怎么化身为苏州庭园宅院了?其实这里
期刊
中国的牙雕制品在唐代即已闻名中外,明清两朝更是中国牙雕发展的高峰期,伴随着明代中晚期文人雅玩之风的兴起,牙雕也成为了重要的收藏门类。及至今日的收藏市场、拍卖市场,牙雕则作为“竹木牙角”大类里的重要一项而一度备受收藏者关注。然而,自从2011年底发出“禁拍令”以来,保护野生动物、限制野生动物制品的呼声日渐高涨,象牙收藏似乎一下子就从风风火火的行情转到了谈牙色变的窘境,甚至在收藏圈里成了讳莫如深的一件
期刊
看画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特别是在看画的过程中获得了意外发现,那会倍加高兴。最近在香港与朋友一起看画,其中一幅齐白石的《枫林草虫图》就让我获得了意外的“发现”。  是图立轴,纸本设色,纵101厘米,横33.6厘米。名为枫林,其实只二、三树枝而已,左右夹幅构图,疏枝阔叶,凭借洋红的暖调,画得灿烂热烈。叶间有蜻蜓飞来,蝈蝈则匍行匐止,欲动又静。显然这是齐白石晚年(约90岁前后)的作品。齐白石自1917年
期刊
或许是受敏求精舍首届主席胡惠春常常挂在嘴边的“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的影响,叶承耀曾于2002年将自己多年搜集的家具珍藏拍卖。然而之后他发现自己并不像前辈那样洒脱,经常像想念老朋友一样想念着那些离开自己的家具,于是,在过后的10余年间,他不仅悄悄购回了曾拍出的家具,更将收藏扩充了不少,叶医生的明式家具收藏再度成为家具收藏圈顶级的象征。  “我买家具时正赶上明式家具收藏的黄金期。”叶承耀说。在整个
期刊
他用匠心之作叩問经典  “中国美术馆非常重视此次展览,因为庞然的雕刻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伟大。”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这样评价道。  吴为山所称的展览即是前不久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叩问经典——庞然当代琢玉艺术精品展”。作为国家最高美术殿堂,中国美术馆向来以中国绘画、书法、油画、雕塑等美术作品的展示为主,而属于工艺美术范畴的玉雕展览则极为少见。庞然是第三位登上这座艺术殿堂举办个展的当代玉雕大师。  大展开
期刊
吉祥如意、福寿康宁,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吉祥两字在《易经·系辞下》中有“吉事有祥”之语,《庄子》也有“虚室生白,吉祥止止”之句。据后人解释:“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  “夫恒物有种类,瑞物无种适生。”中国人往往利用多种手法对自然界的事物进行理想化处理,比如借助于汉语中频繁出现的同音字和近音字,比如捕捉并放大自然物的一些特性,在自然物与“瑞物”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从而使特定的自然物可以
期刊
质朴无华的嘉定竹刻,将书、画、诗、文、印诸种艺术融为一体,使竹刻艺术获得了书卷之气和金石品位,风雅绝俗,成为历代文人士大夫的雅玩。嘉定竹刻创始于明朝隆庆、万历年间,创始人朱鹤原是一位善于诗文书画的人,通古篆,擅刻印章,兼精雕镂。不寸之质,作山水、人物、楼阁、鸟兽,无不因势象形、出人意表。他在制作中能以笔法运刀法,勇于创新,为他人所不及。他的儿子朱缨、孙子朱稚征都继承此业。  朱家三代在竹刻上的辉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