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抽象知识与直观情境结合起来,通过生活问题的解决达到巩固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技能、技巧的目的。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联系生活改编数学例题,让学生易懂趣学;链接生活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操作体验;结合生活进行问题探究,让学生分析提升;融入生活分析数量关系,让学生理清思路;艺化生活巧用媒体辅助,让学生直观感悟;贴近生活精心设计作业,让学生精练巩固;改进生活渗透数学思想,让学生掌握学法;回归生活善于拓展运用,让学生举一反三。
[关键词]链接生活;学用数学;操作策略;理性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11-0069-04
[作者简介]耿亮(1979—),男,江苏南京人,本科,江苏省南京市太平村学校教师,小学高级。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 “链接生活”数学教学的意义,一方面从生活到课堂,给数学找个“原型”,把常识提炼到数学;另一方面是让数学知识从课堂回归生活,即学生能积极主动把学到的知识、技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构建“来源生活——提炼数学——回归生活——实践创新”的数学教学生活化理念。基于以上教学现实及指导思想,我们对“链接生活,学用数学”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总结出了以下主要策略:
[HTH]一、联系生活改编数学例题,让学生易懂趣学[HT]
数学知识本身是抽象的,但它又寓于生活、扎根于现实的。执教者应该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我们的数学要尽可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这样,我们就应将学生“生活”的圈子放大,不仅仅局限于校园的小圈子,在教学中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认知规律、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加以理解,化抽象为直观。
[HTK]教学实录:
在教学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整百、整千数的速算时,单纯的计算死算只会让课堂沉闷枯燥,笔者就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买东西”,去帮助学生发现和理解算法。教师可创设这样的生活例题:妈妈到商店买球鞋,身上有125元,买一双球鞋98元, 还剩多少元?学生想出了多种方法,其中值得表扬的是不少孩子借鉴买东西时“付整找零”的经验得出付出100元,再用25元加上找回2元的方法……[HT]
[HTH]二、链接生活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操作体验[HT]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现实的特定操作过程中对自己的活动过程的性质反省、抽象而产生的,“学习数学”应该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教师而言,就是要善于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对小学生而言,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如果能从他们的生活经验出发,他们就会感到数学原来是那么的浅显易懂。
[HTK]场景回放:
一次数学计算比赛中,第一小组8人总成绩是704分,第二小组10人总成绩是870分。我宣布:这次比赛第二小组获胜。话音刚落,第二小组的学生马上就欢呼了起来。第一小组的学生有的就说:“老师,因为第二小组人数比我们多,所以总分就比我们多了。您这样算不公平!”……在学生热烈的交流对话中,逐步引出了平均数,真正达到了“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HT]
[HTH]三、结合生活进行问题探究,让学生分析提升[HT]
数学家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问题是探索的起点,教师要善于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数学经验的积累,让他们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前提下产生共鸣。
[HTK]情境再现:
例如:在解决相关异分母分数加减教学的问题探究中,我用幕燕风光带的旅游资源再现了这样的生活情景。
信息:1.从公路到景区门口,步行需要1/3小时,坐三轮车需1/6小时。2.在风景区内参观,步行需4/3小时,乘旅游车需1/4小时,坐三轮车需1/2小时。
星期天,张阿姨带着孩子来幕燕风光带旅游,请你帮她计划一下,她该选择怎样的方案?一共约用多少时间?
同学们经过周密考虑后,形成了方案,并且算出了所用的时间。
方案一:步行去景区门口,在景区内也步行,到幕燕旅游就是为了欣赏风景,现在是5月中旬,正是一年中的好风光。更何况,步行还能节约钱。
方案二:坐三轮车去风景区,既能节约时间,又能欣赏景色。在风景区内步行。
方案三:坐三轮车去风景区,在风景区内也坐三轮车,张阿姨带着孩子,乘三轮车安全又方便。
…………
问题的解决变得如此多样和快捷,这源于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离不开生活,真正体会到数学的用途。[HT]
[HTH]四、融入生活分析数量关系,让学生理清思路[HT]
几乎每个执教者都有这样的经历,每个班级中总有一部分学生由于经验不足,对“枯燥”的数学知识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特别面对那些具有高度抽象性、逻辑性的问题,往往束手无策。应对这一现实,“链接生活”无疑是一剂良方。现实中,很多孩子在面对书本上的应用题数量关系的整理时一筹莫展,但是一旦谈到生活中的实际经历时,他们的小嘴总能将思路说得井井有条。这就让我们执教者认识到,只有将数量关系的分析融入生活中,才能更有效地理清思路。
[HTK]实例演示:
在多次教学研讨中曾听到我校一位老师的现身说法:他班上有十来位学生对两步计算应用题一点也搞不懂,拿到题目眉毛胡子一把抓,加减乘除随意堆砌,思维可真够混乱的。后来有一次,老师无意间发现了一位问题最突出的孩子居然能帮同桌女生去买文具,老师灵机一动,这不就是一道应用题——10元钱买2块橡皮和3支铅笔,应找回多少元?于是他关注了这一细节:这位学生不一会儿就回来了。老师看了看,问了问,余额完全正确!这位学生还流利地把找钱的过程说了一遍。他说一遍的过程,就是解答四步计算应用题的思考过程(找回的元数=10-橡皮的单价×2-铅笔的单价×3)。就这一现象而言,原因在于生活中的四步计算“应用题”以可视的生活画面为起点(即以直观形象思维为起点),而课本中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以抽象的符号为起点(即以抽象逻辑思维为起点)。生活化的前者顺应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学习目的性的教育。[HT] [HTH]五、艺化生活巧用媒体辅助,让学生直观感悟[HT]
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同时小学生的思维又以形象直观思维为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尽可能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在生活中找到原形,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用学到的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有关数学的现象,并能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极大程度地促进了学生生活经验的数学化,在教学中,教师借助形色声光,把必要的问题情景模拟出来,往往效果斐然。
[HTK]教学实录:
由于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光靠老师讲解,或用传统的教具教学,都会让学生们难以理解。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设计用多媒体展示一个钟面,让学生清楚地看到钟面上有十二个数字、指针和格子。紧接着,通过图像的闪烁及音响效果,让学生了解到12个数把钟面分成了12个大格,每个大格又被分成5个小格。然后,通过动态演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小格的过程,让学生清楚地认识了时和分。接着,通过动画演示和色彩的变化,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正好走一周的过程,让学生得出1小时等于60分钟……通过直观感悟,较好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HT]
[HTH]六、贴近生活精心设计作业,让学生精练巩固[HT]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学应该努力发掘出有价值的实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我们认为所谓的“有价值”关键在于“链接生活、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因此,每一次学完新课后,设计一些生活实际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更有效地启迪思维。
[HTK]场景回放:
在学习了《整数乘法》后,可以设计这样一道题:六一儿童节,25名教师带105名学生去水上乐园游玩,看见收费处公告如下:[HT]
[HTH]水上乐园收费标准[HTK]
A学生票5元/人
B成人票10元/人
C团体票8元/人(30张起售)
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合适的购票方案,使花费的钱最少。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HTH]七、改进生活渗透数学思想,让学生掌握学法[HT]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一种理念:“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看生活,让学生去发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实践证明,只有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善于转化,将直观形象的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知识,让学生在深入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数学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活力。在数学运用中,执教者可以有意识引导学生转化,将数学思想渗透进生活空间,在生活空间中实践数学、在生活实践中感知数学。
实例回顾:
在渗透“有序搭配”的思想方法的教学中,一方面通过问题的设计、解决,逐步发展学生语言表述、图示表示、符号化表示等抽象化过程,同时有意识地挖掘并唤醒学生的符号意识,引导学生掌握学法。笔者参加某次培训时见到这样一课:
星期五菜谱
荤菜:肉丸子、虾
素菜:白菜、豆腐、冬瓜
出示问题后,共同汇报交流:
师:一荤一素,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配菜方法呢?
生3:我的图表更简洁:
恰如一图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表示:我不仅仅可以用一个字来表示,还可以用开头拼音、12345、ABCDE……来表示搭配方法。从而顺利完成预定教学任务。
[HTH]八、回归生活善于拓展运用,让学生举一反三[HT]
笔者认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也要关注他们情感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效,更应关注每个孩子的发展。所以,数学的学习能否回归生活,指导生活,举一反三,精炼创新,才是判断数学教学成效的最终标准。我们努力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注重考查学生能否从日常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
[HTK]例如,鼓励学生用数学知识去说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设计以下问题:
A:屋顶的人字架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
B:拉链门为什么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小方格?
C: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HT]
特别引导孩子理清、解释数学原因存在。因为在设计房屋屋顶时为了稳固牢靠,就采用了数学中三角形所特具的稳定性;而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所以根据它来做成拉链门……学生既感兴趣,又自然地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并在生活中提炼了数学知识。
总之,在“链接生活,学用数学”的探索过程中,要在学生的感性直观与教材的理性知识的联结点上着眼,实现“形式学习”与“实质学习”的有机统一。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把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过程“数学化”。 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展示其魅力。学生也只有回到生活中去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唯有这样,数学学习过程方能成为数学生成、创造与实践的过程,学生也才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李维奇.上好一堂课的22个关键要素[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
[关键词]链接生活;学用数学;操作策略;理性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11-0069-04
[作者简介]耿亮(1979—),男,江苏南京人,本科,江苏省南京市太平村学校教师,小学高级。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 “链接生活”数学教学的意义,一方面从生活到课堂,给数学找个“原型”,把常识提炼到数学;另一方面是让数学知识从课堂回归生活,即学生能积极主动把学到的知识、技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构建“来源生活——提炼数学——回归生活——实践创新”的数学教学生活化理念。基于以上教学现实及指导思想,我们对“链接生活,学用数学”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总结出了以下主要策略:
[HTH]一、联系生活改编数学例题,让学生易懂趣学[HT]
数学知识本身是抽象的,但它又寓于生活、扎根于现实的。执教者应该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我们的数学要尽可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这样,我们就应将学生“生活”的圈子放大,不仅仅局限于校园的小圈子,在教学中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认知规律、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加以理解,化抽象为直观。
[HTK]教学实录:
在教学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整百、整千数的速算时,单纯的计算死算只会让课堂沉闷枯燥,笔者就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买东西”,去帮助学生发现和理解算法。教师可创设这样的生活例题:妈妈到商店买球鞋,身上有125元,买一双球鞋98元, 还剩多少元?学生想出了多种方法,其中值得表扬的是不少孩子借鉴买东西时“付整找零”的经验得出付出100元,再用25元加上找回2元的方法……[HT]
[HTH]二、链接生活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操作体验[HT]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现实的特定操作过程中对自己的活动过程的性质反省、抽象而产生的,“学习数学”应该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教师而言,就是要善于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对小学生而言,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如果能从他们的生活经验出发,他们就会感到数学原来是那么的浅显易懂。
[HTK]场景回放:
一次数学计算比赛中,第一小组8人总成绩是704分,第二小组10人总成绩是870分。我宣布:这次比赛第二小组获胜。话音刚落,第二小组的学生马上就欢呼了起来。第一小组的学生有的就说:“老师,因为第二小组人数比我们多,所以总分就比我们多了。您这样算不公平!”……在学生热烈的交流对话中,逐步引出了平均数,真正达到了“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HT]
[HTH]三、结合生活进行问题探究,让学生分析提升[HT]
数学家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问题是探索的起点,教师要善于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数学经验的积累,让他们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前提下产生共鸣。
[HTK]情境再现:
例如:在解决相关异分母分数加减教学的问题探究中,我用幕燕风光带的旅游资源再现了这样的生活情景。
信息:1.从公路到景区门口,步行需要1/3小时,坐三轮车需1/6小时。2.在风景区内参观,步行需4/3小时,乘旅游车需1/4小时,坐三轮车需1/2小时。
星期天,张阿姨带着孩子来幕燕风光带旅游,请你帮她计划一下,她该选择怎样的方案?一共约用多少时间?
同学们经过周密考虑后,形成了方案,并且算出了所用的时间。
方案一:步行去景区门口,在景区内也步行,到幕燕旅游就是为了欣赏风景,现在是5月中旬,正是一年中的好风光。更何况,步行还能节约钱。
方案二:坐三轮车去风景区,既能节约时间,又能欣赏景色。在风景区内步行。
方案三:坐三轮车去风景区,在风景区内也坐三轮车,张阿姨带着孩子,乘三轮车安全又方便。
…………
问题的解决变得如此多样和快捷,这源于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离不开生活,真正体会到数学的用途。[HT]
[HTH]四、融入生活分析数量关系,让学生理清思路[HT]
几乎每个执教者都有这样的经历,每个班级中总有一部分学生由于经验不足,对“枯燥”的数学知识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特别面对那些具有高度抽象性、逻辑性的问题,往往束手无策。应对这一现实,“链接生活”无疑是一剂良方。现实中,很多孩子在面对书本上的应用题数量关系的整理时一筹莫展,但是一旦谈到生活中的实际经历时,他们的小嘴总能将思路说得井井有条。这就让我们执教者认识到,只有将数量关系的分析融入生活中,才能更有效地理清思路。
[HTK]实例演示:
在多次教学研讨中曾听到我校一位老师的现身说法:他班上有十来位学生对两步计算应用题一点也搞不懂,拿到题目眉毛胡子一把抓,加减乘除随意堆砌,思维可真够混乱的。后来有一次,老师无意间发现了一位问题最突出的孩子居然能帮同桌女生去买文具,老师灵机一动,这不就是一道应用题——10元钱买2块橡皮和3支铅笔,应找回多少元?于是他关注了这一细节:这位学生不一会儿就回来了。老师看了看,问了问,余额完全正确!这位学生还流利地把找钱的过程说了一遍。他说一遍的过程,就是解答四步计算应用题的思考过程(找回的元数=10-橡皮的单价×2-铅笔的单价×3)。就这一现象而言,原因在于生活中的四步计算“应用题”以可视的生活画面为起点(即以直观形象思维为起点),而课本中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以抽象的符号为起点(即以抽象逻辑思维为起点)。生活化的前者顺应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学习目的性的教育。[HT] [HTH]五、艺化生活巧用媒体辅助,让学生直观感悟[HT]
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同时小学生的思维又以形象直观思维为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尽可能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在生活中找到原形,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用学到的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有关数学的现象,并能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极大程度地促进了学生生活经验的数学化,在教学中,教师借助形色声光,把必要的问题情景模拟出来,往往效果斐然。
[HTK]教学实录:
由于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光靠老师讲解,或用传统的教具教学,都会让学生们难以理解。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设计用多媒体展示一个钟面,让学生清楚地看到钟面上有十二个数字、指针和格子。紧接着,通过图像的闪烁及音响效果,让学生了解到12个数把钟面分成了12个大格,每个大格又被分成5个小格。然后,通过动态演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小格的过程,让学生清楚地认识了时和分。接着,通过动画演示和色彩的变化,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正好走一周的过程,让学生得出1小时等于60分钟……通过直观感悟,较好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HT]
[HTH]六、贴近生活精心设计作业,让学生精练巩固[HT]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学应该努力发掘出有价值的实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我们认为所谓的“有价值”关键在于“链接生活、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因此,每一次学完新课后,设计一些生活实际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更有效地启迪思维。
[HTK]场景回放:
在学习了《整数乘法》后,可以设计这样一道题:六一儿童节,25名教师带105名学生去水上乐园游玩,看见收费处公告如下:[HT]
[HTH]水上乐园收费标准[HTK]
A学生票5元/人
B成人票10元/人
C团体票8元/人(30张起售)
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合适的购票方案,使花费的钱最少。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HTH]七、改进生活渗透数学思想,让学生掌握学法[HT]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一种理念:“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看生活,让学生去发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实践证明,只有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善于转化,将直观形象的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知识,让学生在深入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数学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活力。在数学运用中,执教者可以有意识引导学生转化,将数学思想渗透进生活空间,在生活空间中实践数学、在生活实践中感知数学。
实例回顾:
在渗透“有序搭配”的思想方法的教学中,一方面通过问题的设计、解决,逐步发展学生语言表述、图示表示、符号化表示等抽象化过程,同时有意识地挖掘并唤醒学生的符号意识,引导学生掌握学法。笔者参加某次培训时见到这样一课:
星期五菜谱
荤菜:肉丸子、虾
素菜:白菜、豆腐、冬瓜
出示问题后,共同汇报交流:
师:一荤一素,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配菜方法呢?
生3:我的图表更简洁:
恰如一图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表示:我不仅仅可以用一个字来表示,还可以用开头拼音、12345、ABCDE……来表示搭配方法。从而顺利完成预定教学任务。
[HTH]八、回归生活善于拓展运用,让学生举一反三[HT]
笔者认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也要关注他们情感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效,更应关注每个孩子的发展。所以,数学的学习能否回归生活,指导生活,举一反三,精炼创新,才是判断数学教学成效的最终标准。我们努力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注重考查学生能否从日常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
[HTK]例如,鼓励学生用数学知识去说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设计以下问题:
A:屋顶的人字架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
B:拉链门为什么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小方格?
C: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HT]
特别引导孩子理清、解释数学原因存在。因为在设计房屋屋顶时为了稳固牢靠,就采用了数学中三角形所特具的稳定性;而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所以根据它来做成拉链门……学生既感兴趣,又自然地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并在生活中提炼了数学知识。
总之,在“链接生活,学用数学”的探索过程中,要在学生的感性直观与教材的理性知识的联结点上着眼,实现“形式学习”与“实质学习”的有机统一。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把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过程“数学化”。 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展示其魅力。学生也只有回到生活中去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唯有这样,数学学习过程方能成为数学生成、创造与实践的过程,学生也才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李维奇.上好一堂课的22个关键要素[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