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七步教学法”促进有效教学

来源 :广东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cang_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新课程课堂“七步教学法”,从学生生活出发,以核心问题立意,以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教学目标,以学生的认知水平、特点和思想实际为基础,以学生合作探究、独立思考、情景体验、自我评价等为基本教学方式,构建教学目标、案例导入、问题探究、思维点拨、知识建构、资源开发、三维评价等七步教学流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生活、参与生活、理解生活,在生活中实现自我完善,实现生活的引伸和知识的回归,增强政治课的生动性、思想性、教育性和实效性。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定位。它包括课标规定的三维目标、本框重难点、学情分析三个部分。本框三维目标是对课标所规定的三维目标的细化;重点与难点是落实课堂教学目标的关键。重难点的确立是建立在教师对教材、生活热点和学情的全面深刻的分析基础上的,从而有效避免教学的主次不分、面面俱到。确定新课程教学重点的依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上确定,是教学内容的主体部分;二是由社会重大热点来确定,社会热点所涉及的教学内容一般来说都是教学重点内容;三是根据学生思想及其生活实际来确定,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新课程实施近四年来,教学中存在的一个突出的共性问题是: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穿新鞋走老路”;机械模仿或我行我素;频繁展示材料而轻描淡写;追求形式而忽视教学实效;等等。因而,出现“拖堂”“满堂”“哄堂”或“草草过堂”的教学现象还比较普遍。确定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而确定教学重难点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必不可少的部分,是教学的基本要求。
  案例导入要求从生活中引申,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前奏和“入场券”。教师通过甄选紧扣本框教学目标或教学内容的经典名言、典型题材、图表、漫画、故事、影像资料等,设置生活情景和悬念,激发兴趣,承前启后,导入新课。教师在结合案例,联系教学内容,切入新课时,要自然、贴切、生动。案例的选用,可以以一个案例或2-3个案例贯穿全课的基本观点,设问探究,层层剖析,步步深入,分层得出结论。在此,案例构成理解全课的一条主线,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不会因案例过多引起学生无暇思考,抓不住主次。案例的选用要经典,能激发学生的追问、思考和探究的欲望;案例的选用还应求新、求近、求精,避免牵强附会和老生常谈。在设置情境中,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模拟的,但真实的总比模拟的更具有说服力。教学中之所以要模拟,是因为从生活中无法再现生活的真实情景。这一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提炼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问题探究是从上述案例中自然引出本课需要探究的问题和容易混淆的基本概念,是教学目标内容的问题化,是本框教学中探究问题的逻辑思路。“问题探究”中的问题既可以是案例中本身潜在的与本课时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的问题和相关概念,也可以是直接从案例中引出的教材框目中的重点问题。两种方式比较,前者比后者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形成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从材料中提出问题的方式,既可以引导学生从材料中引发问题,也可以由教师在分析材料中引出,其目的是使学生明确本课所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综合探究上述问题。探究的形式可以采取分小组讨论、课堂自由发言、活动体验等多种形式,不拘一格,激发学生自主搜集材料、自主思考、自主追问的兴趣。
  思维点拨是落实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合作和探究问题能力的主要教学环节,是教师教学主体作用的体现。它是依据“问题探究”中的问题,精选与问题密切相关的生活材料,引导学生在深入剖析材料中得出结论。教师在点化时,要结合教材内容,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问题的基础上,重在对知识本身的难点或学生理解的关节点、疑难点上的点化,言在精而忌多。结合所选材料,围绕探究问题,启发学生搜集身边的生活资源,整合资源。如讨论会、辩论会、小组相互交流活动等,避免一问一答的单边单一的教学方式。通过这一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积极合作、共同探究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培养其独立自主思考问题的习惯。在理解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知识构建是“七步教学法”的重要环节,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能力要求。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在自主归纳思考中,体验知识的内在联系。在共同回顾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综合归纳本框所学的基本知识之间有哪些内在联系,本框内容与本课前面几课的内容有哪些联系,上述知识与你的生活有哪些联系,并把这些联系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表述出来。在引导学生综合归纳的基础上,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内在联系图表,并进行相互交流,使之从课程模块的系统中把握本框内容的地位及其前后联系。通过这一步教学,培养学生知识构建的能力和综合归纳的能力,学会在知识建构中获取新信息,实现知识创新。
  资源开发是知识回归生活的过程,是对本课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再运用和深化过程,也是实现校本资源的再开发的过程。抽象的政治说教一具体就生动,一具体就深化,一具体就会发现新问题、新知识。资源开发主要是教师通过1-2例经典材料引发学生搜集、甄选和开发与本框内容密切相关的生活资源,其中包括本地重要的历史资源和现实生活中的资源,如历史博物馆、文化遗产、社区生活、校园生活、家庭生活、重大活动等。学生经历这样的体验过程,有助于认识他的家乡、他所在的社区、他所在的地区发生的变化,从而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关心自己的家乡和地区的发展状况,激发对家乡的情感。同时,这也有助于加深对本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领悟知识的价值,从而培养学生从社会生活和具体材料中搜集信息、甄选信息与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搜集和开发身边生活中课程资源的能力,培养学生参与生活、发现生活和理解生活的实践能力。
  三维评价主要是对新课程所要求的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具体地说就是在落实三维目标过程中,对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个体和整体的行为、状态、效果和目标等进行多元性、双向性、交互性的综合评价。它包括书面评价(即经典训练)和教学过程及其活动的综合评价(即闪光记录)两个部分。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的道理告诉我们,任何要素都处在一定的系统中,要发挥要素的功能通常只能在改变系统的结构中,实现要素的优化组合。如果我们把课堂教学看作是一个有机系统,那么,我们要实现课堂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革,就必须首先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机制。因此,要全面推进新课程的实施和深化,必须革新现有的教育教学模式。
  责任编辑黄日暖
其他文献
英语课堂教学应该从高一开始,加强对学生学习习惯和思维方法的培养。要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设计一系列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的教学活动,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连续性思维的方法和习惯。  什么是连续性思维呢?我所说的连续性思维就是高一学生要摆脱初中阶段英语学习中对老师的依赖性和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会自主学习,在学习英语单词和语法知识时,能够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横向和纵向联系
数学反思能力与数学其它能力是统一在数学思维活动中的一种相互促进、互为基础的关系,数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可促进数学其它能力的发展,提升学生数学素养,完善思维机制,令学生终生受益.但是对高中生而言,反思的意识仍然不强,反思技能不高,反思方法欠缺,他们的反思主要处于无意识的被动的反思阶段,能进行主动自觉反思的甚少,因此,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反思意识,提高反思能力.    一、在概念教学中引导学生反思    概
目的:通过比较EndeavorTMZotarolimus洗脱冠脉支架与Cypher雷帕霉素涂层支架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经桡动脉途径治疗冠状动脉原发病变的即刻效果和随访6个月冠状动脉再狭窄
过程与方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某一知识、运用某一技能、体验某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时候,需要经历一个感知、推理、理解、运用和实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到某一种方法或运用某种已掌握方法来进行学习新知识。下面我结合高中课本必修1“气压带和风带”的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在课堂中创建探究教学情景实施“过程与方法”这一教学维度。    一、运用假设方法推理地理过程    地理过程是指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
当前文字录入基础教学存在这样一个问题,教与学无章法,难求规范,学生指法随意性强,坐无坐相,指无定法,什么“一指神功”“二指禅”“互助指法”等等,简直是千姿百态,屡见不鲜。  现在打字教学主要沿用以“成人速成”为显著特点的教学方法。显然,“成人速成”教学法对象是“成人”而非小朋友小学生,其教学就是全盘促成学习,教学与学习过程存在无阶梯、简单化等问题,完全脱离了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特点,很难培养学生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