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夏泼与莉莉·巴特形象之比较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ldlx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名利场》中的蓓基·夏泼和《欢乐之家》中的莉莉·巴特这两位女主人公虽生活在不同的年代和国家,但演绎着相似的人生故事:都渴望通过婚姻跻身上流社会,过上富足的生活。但不管她们如何努力挣扎,最终梦想都破灭了。她们的悲剧命运,究其原因,除了自身的性格缺陷之外,根本上还是由男权社会所造成的。
  关键词: 蓓基·夏泼 莉莉·巴特 女性主义 男权社会
  英国作家萨克雷的《名利场》与美国女作家伊迪丝·华顿的《欢乐之家》中分别塑造了两位经典的女主人公形象——蓓基·夏泼与莉莉·巴特。这两位女主人公虽然生活年代相隔五十多年,分属不同的国家、民族,但其悲剧命运却具有很多相似性。蓓基·夏泼和莉莉·巴特相似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让她们痛恨贫穷,但在男权社会里,她们只能利用自己的美貌及婚姻实现跻身上流社会的梦想。她们一路挣扎,处心积虑,然而,现实却摧毁了她们的梦想。最终,蓓基被逐出上流社会,到处流浪;而莉莉却用生命的代价换得一身清白。本文将这两部小说加以对比研究,深入探讨蓓基与莉莉的形象及其悲剧成因。
  一
  《名利场》和《欢乐之家》所描写的社会背景事实上就是萨克雷和华顿所处的时代。前者是十九世纪的英国,后者是二十世纪初的美国。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却有着相同的社会风气,都是冷酷无情、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男权社会。在男权社会里,女性一直被定义为“他者”。“主体只能在对立中确立,定义和区分女人的参照物是男人,而定义和区别男人的参照物却不是女人,她只是附属物,是同主要者相对立的次要者。他是主体,是绝对,而她则是他者”[1]。这种“他者性”使女人不得不依附男人而生活,所以嫁人是她们的唯一选择。正因如此,蓓基和莉莉终其一生都在“钓金龟婿”。这种依靠男性又反对男性的方法在男权社会是行不通的,因此,不管她们怎样努力挣扎,其悲剧命运都是不可避免的。
  蓓基自出校门起就踏上了“寻夫”之路。刚到好友爱米丽亚家时,她就瞄准了爱米丽亚的哥哥富家子弟乔斯。为了达到目的,她尽全力讨好乔斯。然而,想不到的是,快到手的“猎物”竟毁在乔治·奥斯本(爱米丽亚的男友)的手中。因为乔治不愿与出身低贱的蓓基结为亲戚,认为她不配当爱米丽亚的嫂子,于是轻而易举地摧毁了蓓基的所有心血,迫使她不得不离开,另寻他“物”。后来,因为蓓基的美貌,有权有势的斯丹恩勋爵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在勋爵的照拂下,蓓基的人生达到了顶峰,很快成为上流社会的一颗闪耀明星。然而,他们的私情很快被蓓基的丈夫——罗登发现。至此,蓓基的命运急转直下:丈夫接受了她从斯丹恩勋爵那儿为他得来的职位却无情地抛弃了她,斯丹恩勋爵也抛弃了她,顷刻间蓓基一无所有,成为众矢之的。迫于社会舆论压力,她不得不离开伦敦到欧洲各地过着流浪的生活,斯丹恩勋爵却照常寻欢作乐,丝毫不受影响。正如恩格斯所说:“凡是在妇女方面被认为是犯罪并且要引起严重的法律后果和社会后果的一切,对于男子却被认为是一种光荣,至多也不过是被当做可以欣然接受的道德上的小污点。”[2]因为这是男权社会,奉行的是双重道德标准。
  莉莉和蓓基一样也生活在男权社会里。美丽的莉莉虽然身边不乏青睐她的男性,但他们都充满目的性。最初,莉莉为了达到目的有意接近珀西·格赖斯先生,他是一个家庭条件很好的阔少爷,莉莉费尽心思地把自己打扮成符合其审美标准的淑女,努力寻找共同话题以引起对方的兴趣。可是,当伯莎·道塞特把莉莉的一切丑事包括爱赌博告诉格赖斯后,他就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同样,犹太阔佬西门·罗斯戴尔也垂涎于莉莉的美貌,他想和莉莉结婚的目的很简单,“他现在的全部需要便是一位与其联姻将会缩短他向上爬的最后那几阶令人厌烦的阶梯的妻子”,莉莉就是理想人选,通过莉莉的社交关系可以帮助他成功打入纽约上层社会。可当莉莉遭到伯莎的谗言陷害而失去名誉和地位时,罗斯戴尔对莉莉的追求戛然而止,因为此时的莉莉对他已经毫无利用价值。塞尔登是一位年轻的律师,有着自己的“精神王国”。莉莉对他充满好感,希望他能从精神上解救自己,然而塞尔登和其他男人一样只是把莉莉当做是“看物”。他对莉莉仅仅是外表着迷,并不是心灵的契合。他对莉莉描绘他的“精神王国”——一个不受一切制约的世界,那里人们可以抛开金钱、贫穷、闲适、忧虑,包括一切物质因素,而莉莉达不到他的标准,永远被他拒于大门之外。然而,塞尔登声称的自由仍不可避免地建立在实际的物质世界的基础上,他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物质带来的好处。所以,塞尔登是虚伪的,他并不是真正的“精神王国”的实践者,也不是严格遵守道德规范的人。当他看到莉莉从特莱纳先生的家中走出时,也和其他男人一样认定莉莉是个不纯洁的女孩。后来莉莉遭受伯莎的诬陷时,身为律师的他没有选择为莉莉辩护,而是袖手旁观。莉莉一直信任他,他却只是超然的旁观者。再如,已婚的特莱纳先生——莉莉好朋友的丈夫,当莉莉找他帮忙投资的时候,他看上了莉莉的美貌,想以此作为交换。他一步步接近莉莉,认为既然自己付了钱,对方就应该满足自己的需求。在特莱纳的眼里,这俨然就是一场金钱与性的交易。虽然最后莉莉坚守住了自己的道德标准,但世人仍给她贴上了不纯洁的标签。从此,她就成为众人议论的对象,不被人相信。孤身无援的莉莉只好认输,因为“这个世界太邪恶”,它不仅是一个金钱至上且守旧的社会,更是一个男权社会,社会对女人的道德要求远远高于男人。
  二
  男权社会的压迫是造成蓓基与莉莉悲剧的外因,但从主观上看,造成她们悲剧命运的另一个原因是她们性格的缺陷。
  蓓基极端自私、贪婪虚伪、玩世不恭、机警狡诈、唯利是图,向来只考虑自己的利益,绝不拿真心对人,包括丈夫与儿子。她为了取悦乔治·奥斯本不惜牺牲与爱米丽亚的友情为了获取金钱与社会地位,她卖弄风情,矫揉造作,故意装出一副“娇羞、纯真”的模样。然而,在男权社会,女人只能扮演贤妻良母的角色,只能软弱、无用、温存。蓓基的所作所为违背了男权社会关于贞洁、爱情、婚姻、家庭、友情等方面的女性美德标准,她不完全接受这种逻辑与制度,而她的不接受是有理由的。她认为“假如她一年有五千镑收入,她也可以做个好女人”,所以,现实让她不得不靠自己的手段取得成功,但她的手段不过是主动寻找可“依靠”的男人。她的这种依靠男人又反对男人的做法是注定失败的,因为“男人是在不损害自己利益的前提下才会接受他们所鼓励的诱惑。她缺少其他手段,所以注定不能走很远”[3]。   莉莉则贪图享乐、优柔寡断、娇柔脆弱且延宕善变。儿时受母亲的影响,她憎恶贫穷,渴望豪华舒适的生活。“她天生不适应那种简陋寒酸的环境,受不了那种贫困的窘迫。豪华奢侈的气氛使她心情舒畅,才是她需要的环境,才是她能够自由呼吸的适宜气候”。然而,她又讨厌上流社会的空虚、虚伪,甚至鄙视那赤裸裸的物欲。她渴望独立,追求理想爱情。所以,莉莉既不愿嫁给家财万贯但庸俗丑陋的男人,又不想为了爱情而嫁给一个贫穷的凡夫俗子。因为贫穷令她生厌,而她自己又没有生存的能力,所以她必须嫁个有钱人。然而,当她煞费苦心地讨公子哥的欢心并且快要成功时,又总是屈从于自己感情的冲动而错失“良机”。“她为爱情和良知放弃了可能是最后一个嫁入豪门的机会,从而也放弃了对于她来讲谋生的唯一途径”[4]。莉莉与蓓基是不同的,她不会仅仅为了钱而忽视心灵上的需要,更不会为了钱而不择手段。这是莉莉与蓓基在爱情观、婚姻观上的本质区别:蓓基追求的是金钱与地位,而莉莉除此之外更需要精神上的满足。
  总之,蓓基与莉莉的悲剧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自身性格的缺陷,但究其根本还是男权社会的压迫,是社会造就了她们又无情地将她们抛弃。男权社会中,男人统率着一切,女人只能作为花瓶,而一旦女人有了自己的想法,最后往往是以失败告终,蓓基和莉莉的结局正说明了这一点。
  蓓基具有反叛精神,她挑战传统的社会等级意识、婚恋模式和家庭模式,在当时的社会已属于女性主义的先行者,但她的反抗是无力的。同样,《欢乐之家》中的莉莉也是一位“女性主义的先知”,她不愿与社会同流合污,并清醒地意识到社会对男女两性的不同标准。但因为生活困难,她不善劳作,也不愿与劳动人民为伍,最后只能走向悲剧性的死亡。虽然蓓基和莉莉都失败了,但她们勇于打破传统、敢于反抗的意识是进步的,对于当代女性的生活有一定的启示。
  参考文献:
  [1]西蒙娜·德·波伏瓦.陶铁柱译.第二性[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11.
  [2]曾燕波.《名利场》中主要女性形象的解读——剖析作者萨克雷的男权思想[J].云梦学刊,2006,(1):151.
  [3]李颖.爱米丽亚与利蓓加形象比较[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33.
  [4]顾默涵,张丽.美丽心灵悲剧人生——《欢乐之家》中丽莉·巴特的悲剧[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4):77.
其他文献
摘 要: 作者以温州市某高校为例,从当前校院两级管理模式下二级学院反腐倡廉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结合工作实际,提出加强二级学院反腐倡廉建设的基本设想,即“四不为”机制,这对于增强二级学院反腐倡廉建设效果,保障二级学院自身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与理论意义。  关键词: 校院两级管理模式 二级学院反腐倡廉建设 完善机制  二级学院反腐倡廉建设是高校党建的重要内容,是二级学院实现自身科学发展的重要政治
摘 要: 為进一步增强办学活力,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部分行业特色高校启动了省部共建高校建设项目。作者结合其他共建高校的经验,以及对相关文献的学习心得,以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就省部共建契机下的行业地方高校定位和发展战略进行思考。  关键词: 省部共建 地方行业高校定位 发展战略    2011年7月23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签署了《共建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协议》,
摘 要: 西晋,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唯一统一的王朝,历史短暂却尤显重要。其一大特色是吸纳居住于关中、并州、幽州一带的五族内迁。然因民族矛盾突出,江统承袭前人加以系统著述《徙戎论》,但不为当政者采纳。介于此,通过追溯江统《徙戎论》的背景及渊源,透视“迁戎理论”的不切实际,观民族大融合之必然。  关键词: 西晋 “徙戎论” 民族融合  所谓“徙戎论”,即反对华夷杂居,将少数民族迁回原居地,倡导华夷之别。
摘 要: 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运用西方哲学、美学观点系统诠释中国文学作品的著作。以叔本华和康德为代表的西方哲学固然对其产生重大影响,但以老庄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功不可没。本文以《红楼梦评论》中对“利害”的讨论以及纯粹艺术论和伦理功用价值说的联结为例,来体验叔、康的美学框架与老庄“无用之用”的圆融相交杂的美感。  关键词: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 纯粹艺术论 利害 伦理功用价值说
摘 要: 在教学改革、课程改革的历史背景下,“作文教学该向何处去”的问题摆在了每一位语文教师的面前。在吸取传统作文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本文提倡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在体验中抒发自己的感受和情感,让作文真正回归生活。文章试图从学生的生活经历出发,力图扩大学生的生活范围,拓展学生的写作源泉,构建丰富的写作空间,让学生由“无东西可写”转变为“有内容可述”,让写作的素材由“点滴的生活小事”转化为“
摘 要: 随着高校班级管理日益淡化,学生在校期间有一半的时间在寝室度过,学生寝室既是学生日常生活的场所,又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阵地。因此,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营造寝室成员之间团结互助、比学赶帮的学习生活氛围,调动寝室各成员的积极性,使寝室成为管理的重心,为班级的精细化管理提供了一个可靠的依托。创建“学习型”文明寝室不仅开辟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更有利于培养优良的校风、学风,对学生的成长
摘 要: 恐惧是人类必然会有的心理体验,人生在世,生命的终结、青春的衰退、人性的扭曲、暴力的袭击、未知的怪物等都能唤起人的恐惧害怕心理,然这些“恐怖”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害怕的心理体验,它想要唤起人内心的敬畏,唤起人对生命的思考,从而让我们看到恐怖背后的善意,这些“恐怖”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心理体验,那是一种震撼人心的美。  关键词: 恐怖 美 莫罗  一、何为恐怖  “人类最古老最强烈的
摘 要: 本文列举了徐复观先生《中国艺术精神》一书对庄子艺术思想的研究,从人生观、生死观等角度展现出庄子对万事万物博大悦纳与善意的精神境界,分析了庄子“至乐”天乐与儒家仁义之乐的区别,消除了人们对庄子“消极避世”的片面理解,探求庄子特立不羁的外表之下掩藏的艺术精神。  关键词: 艺术精神 道德 圆满俱足 境界 自由  一、“中国艺术精神主体之呈现”  他一会儿是尖锐无比的人生解剖师,一会儿又是沉湎
摘 要: 称呼语除了表现被称呼人的身份外,还起着重要的社交礼仪作用,体现出人在社交场合中对他人的尊重。作者采用隐匿调查法,通过对三个不同地点、阶层的商业区营业员社会称呼语使用情况的调查,分析营业员的文化教养和水平、年龄和性别、心理动机等因素,促使他们面对顾客时使用不同称呼语,并且这些称呼语的使用不是一一对应、机械不变的。  关键词: 营业员 社会称呼语 调查分析  一、称呼语的界定  语言学界对称
摘 要: 近些年,作为电视节目的一种形式,真人秀已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而其持续火爆的原因,则是在于真人秀带来了新的电视元素和电视技巧,给观众营造了另一种视听盛宴。本文将从人物设置元素、主题结构元素、视听技巧元素、剪辑编排元素等基本元素,来对真人秀节目的娱乐元素进行分析。  关键词: 真人秀 娱乐元素  娱乐性是综艺娱乐节目的基本属性,娱乐效果是综艺娱乐节目的基本要求,娱乐元素是综艺娱乐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