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积累要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可以从模仿、生活、活动、课外阅读、影视等方面,引领学生走进积累,培养学生的积累兴趣,提高学生的积累能力,切实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让学生在不断的积累中茁壮成长,振翅高飞。
关键词:积累 成长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学生要发展就需要积累。积累是发展的基础,积累是发展的前提,积累是发展的必经历程,所以没有积累就没有发展。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阶段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的目标中就有一条:“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每个“语文园地”包括四个栏目,其中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日积月累”这个栏目——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优秀段篇。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引领一年级学生走进积累,让他们在积累中成长呢?在教学中,我从以下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一、在模仿中积累
一年级学生特别善于模仿,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就十分注意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经常引导学生进行模仿说练积累。如:在学习《四季》一课时,我就引导学生当小诗人,模仿课文自己创编小诗歌。现摘录一个教学片段:
师:小朋友,你喜欢《四季》这首诗吗?
生(响亮地):喜欢。
师:我们来把这首诗美美地读一遍。
[孩子们很有感情地读,有的还加上动作表演着。]
师:你们想当小诗人吗?
生(向往地):想!
师:好,下面我们就来当一回“小诗人”。
生(一生怯怯地):怎么当啊?
于是,我作了引导。
生1:老师,我来。(我示意他站起来说。)草芽绿绿,他对小鸟说:“我是春天。”
师:小诗人第一。
生2:桃花粉红,他对人们说:“我是春天。”
师:小诗人第二。
生3:黄叶飘飘,他对小朋友们说:“我是秋天。”
师:小诗人第三。
[这时,课堂上举起了如林的小手。]
师:看来,我们一(2)班要成为小诗人班了。下面,我们以四人小组编一首新的《四季》诗。比一比,看哪组合作得最认真、编得最好。行吗?
过了好一会儿,大多数孩子得意洋洋地坐回了座位,我见合作交流得差不多了,就组织全班交流共享。一首首象模象样的新《四季》诗,从孩子们富有灵性的小嘴里清泉般地流淌出来。现整理摘录两首:
(一)
桔花喷香,他对蜜蜂说:“我是春天。”
西瓜圆圆,他对人们说:“我是夏天。”
秋叶飘飘,他对大地说:“我是秋天。”
河水冰冰,他对雪人说:“我就是冬天。”
(二)
梨花白白,他对蝴蝶说:“我是春天。”
喇叭花紫紫,他对小朋友说:“我是夏天。”
苹果红红,他对农民伯伯说:“我是秋天。”
雪花飘飘,他对大地说:“我就是冬天。”
又如:学了《春雨的色彩》,让学生模仿文中的句式,说说春雨还会是什么颜色的呢?学生1:春雨是白色的。你们看,春雨落在梨树上,梨花白了。
学生2;春雨是彩色的。你们瞧,春雨给我们带来了一个五颜六色的春天。
说得多好呀!学生在模仿中不知不觉积累并内化了精辟、优美的语言,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二、在生活中积累
生活即语文。语言文字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可以说社会处处皆语文,我们应巧妙引导学生到生活中进行相应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积累语言。
如:有一次早读课,我说了句“瞎子的眼睛聋子的耳朵”。“快嘴”小詹同学亮开了她的嗓门:“老师,您刚才说什么?”我重复了一遍,孩子们很快记住了。我举例作了解释,随即问道:“你们喜欢这些句子吗?”有很多学生表示喜欢。我就让他们回家多向大人学习,多留心听大人的交谈,那里面有许多有趣的语言。
有几个能力强的孩子去做了,果然得到了不少收获,带回了不少谚语、歇后语等,如:竹篮打水一场空;水中月镜中花;口气吹板壁;铳也打不动等等。也许学生对这些话一知半解,也许他们根本不理解,其实这都无伤大雅。
我们要紧紧抓住学生记忆力强的黄金时光,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原始积累,扩大和丰富学生的信息量,帮助他们建立“信息库”。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记忆能力优于理解能力的特点,我们应该坚持利益最大化原则,调整教学重心,即降低“理解”上的要求,对于那些“不必解”或“不可解”的东西,可暂时放一放,待日后自行“反刍”,逐渐消化。
三、在活动中积累
活动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积累,在活动中成长,会让我们得到丰厚的回报。如:有一次,我组织学生开展了“找风”活动。
我先示范说在哪儿找到了风:风在哪儿?找到了,找到了,风在旗杆上。你瞧,国旗笑红了脸。然后,让学生模仿汇报自己在哪儿找到了风,最后写下来。学生写得挺有味道的。
四、在课外阅读中积累
教材所写和课堂所学毕竟是十分有限的。所谓“世界是学生的课本”,就是要让学生运用自己“学会的知识”和“学会的方法”走进书籍、走进历史、走进科学、走进自然。引导学生“读万卷书”,鼓励学生“行万里路”。
著名语言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认为:以自己学习语言的经验看,得自课内与课外的比例是“三七开”,即大概30%得自课内,70%得自课外。
由此可见,要想真正学好语文,必须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将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达到《语文课程标准》的规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0万字。
其中第一学段(1-2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引导他们学会读课外书。在课外阅读中提高阅读兴趣,积累更为丰富的语言。只要我们引导得法,一年级小朋友读起课外书来也是有模有样,津津有味的。
五、在观看电视中积累
电视中的台词大多是经过字斟句酌的,有的幽默,有的形象生动,有的逻辑严密。再加之图“话”并茂,学生一学就会。就拿广告来说吧,学生一听到音乐就能马上背出广告词的比比皆是。
如:仙都啤酒,来自青山绿水的问候;家电世界,真情无限;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学生最爱看电视了,我就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利用身边的资源,在不占用学生额外时间的情况下,让学生在兴趣盎然地看电视中,不知不觉地积累语言。
但我不将此作为学习任务布置给学生,只经常开展一些比赛,如:广告语擂台赛等。这样,更激发了学生积累的兴趣和热情,得到了“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收获。
语文学习包罗万象,上下五千年,古今中外事,都有着千丝万屡的联系。我们教师要做好掌舵人,从一年级开始就引领学生走进积累。培养学生的积累兴趣,提高学生的积累能力,切实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学生必将在不断的积累中茁壮成长,振翅高飞。
(河北省大名县大名镇)
关键词:积累 成长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学生要发展就需要积累。积累是发展的基础,积累是发展的前提,积累是发展的必经历程,所以没有积累就没有发展。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阶段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的目标中就有一条:“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每个“语文园地”包括四个栏目,其中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日积月累”这个栏目——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优秀段篇。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引领一年级学生走进积累,让他们在积累中成长呢?在教学中,我从以下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一、在模仿中积累
一年级学生特别善于模仿,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就十分注意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经常引导学生进行模仿说练积累。如:在学习《四季》一课时,我就引导学生当小诗人,模仿课文自己创编小诗歌。现摘录一个教学片段:
师:小朋友,你喜欢《四季》这首诗吗?
生(响亮地):喜欢。
师:我们来把这首诗美美地读一遍。
[孩子们很有感情地读,有的还加上动作表演着。]
师:你们想当小诗人吗?
生(向往地):想!
师:好,下面我们就来当一回“小诗人”。
生(一生怯怯地):怎么当啊?
于是,我作了引导。
生1:老师,我来。(我示意他站起来说。)草芽绿绿,他对小鸟说:“我是春天。”
师:小诗人第一。
生2:桃花粉红,他对人们说:“我是春天。”
师:小诗人第二。
生3:黄叶飘飘,他对小朋友们说:“我是秋天。”
师:小诗人第三。
[这时,课堂上举起了如林的小手。]
师:看来,我们一(2)班要成为小诗人班了。下面,我们以四人小组编一首新的《四季》诗。比一比,看哪组合作得最认真、编得最好。行吗?
过了好一会儿,大多数孩子得意洋洋地坐回了座位,我见合作交流得差不多了,就组织全班交流共享。一首首象模象样的新《四季》诗,从孩子们富有灵性的小嘴里清泉般地流淌出来。现整理摘录两首:
(一)
桔花喷香,他对蜜蜂说:“我是春天。”
西瓜圆圆,他对人们说:“我是夏天。”
秋叶飘飘,他对大地说:“我是秋天。”
河水冰冰,他对雪人说:“我就是冬天。”
(二)
梨花白白,他对蝴蝶说:“我是春天。”
喇叭花紫紫,他对小朋友说:“我是夏天。”
苹果红红,他对农民伯伯说:“我是秋天。”
雪花飘飘,他对大地说:“我就是冬天。”
又如:学了《春雨的色彩》,让学生模仿文中的句式,说说春雨还会是什么颜色的呢?学生1:春雨是白色的。你们看,春雨落在梨树上,梨花白了。
学生2;春雨是彩色的。你们瞧,春雨给我们带来了一个五颜六色的春天。
说得多好呀!学生在模仿中不知不觉积累并内化了精辟、优美的语言,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二、在生活中积累
生活即语文。语言文字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可以说社会处处皆语文,我们应巧妙引导学生到生活中进行相应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积累语言。
如:有一次早读课,我说了句“瞎子的眼睛聋子的耳朵”。“快嘴”小詹同学亮开了她的嗓门:“老师,您刚才说什么?”我重复了一遍,孩子们很快记住了。我举例作了解释,随即问道:“你们喜欢这些句子吗?”有很多学生表示喜欢。我就让他们回家多向大人学习,多留心听大人的交谈,那里面有许多有趣的语言。
有几个能力强的孩子去做了,果然得到了不少收获,带回了不少谚语、歇后语等,如:竹篮打水一场空;水中月镜中花;口气吹板壁;铳也打不动等等。也许学生对这些话一知半解,也许他们根本不理解,其实这都无伤大雅。
我们要紧紧抓住学生记忆力强的黄金时光,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原始积累,扩大和丰富学生的信息量,帮助他们建立“信息库”。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记忆能力优于理解能力的特点,我们应该坚持利益最大化原则,调整教学重心,即降低“理解”上的要求,对于那些“不必解”或“不可解”的东西,可暂时放一放,待日后自行“反刍”,逐渐消化。
三、在活动中积累
活动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积累,在活动中成长,会让我们得到丰厚的回报。如:有一次,我组织学生开展了“找风”活动。
我先示范说在哪儿找到了风:风在哪儿?找到了,找到了,风在旗杆上。你瞧,国旗笑红了脸。然后,让学生模仿汇报自己在哪儿找到了风,最后写下来。学生写得挺有味道的。
四、在课外阅读中积累
教材所写和课堂所学毕竟是十分有限的。所谓“世界是学生的课本”,就是要让学生运用自己“学会的知识”和“学会的方法”走进书籍、走进历史、走进科学、走进自然。引导学生“读万卷书”,鼓励学生“行万里路”。
著名语言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认为:以自己学习语言的经验看,得自课内与课外的比例是“三七开”,即大概30%得自课内,70%得自课外。
由此可见,要想真正学好语文,必须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将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达到《语文课程标准》的规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0万字。
其中第一学段(1-2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引导他们学会读课外书。在课外阅读中提高阅读兴趣,积累更为丰富的语言。只要我们引导得法,一年级小朋友读起课外书来也是有模有样,津津有味的。
五、在观看电视中积累
电视中的台词大多是经过字斟句酌的,有的幽默,有的形象生动,有的逻辑严密。再加之图“话”并茂,学生一学就会。就拿广告来说吧,学生一听到音乐就能马上背出广告词的比比皆是。
如:仙都啤酒,来自青山绿水的问候;家电世界,真情无限;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学生最爱看电视了,我就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利用身边的资源,在不占用学生额外时间的情况下,让学生在兴趣盎然地看电视中,不知不觉地积累语言。
但我不将此作为学习任务布置给学生,只经常开展一些比赛,如:广告语擂台赛等。这样,更激发了学生积累的兴趣和热情,得到了“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收获。
语文学习包罗万象,上下五千年,古今中外事,都有着千丝万屡的联系。我们教师要做好掌舵人,从一年级开始就引领学生走进积累。培养学生的积累兴趣,提高学生的积累能力,切实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学生必将在不断的积累中茁壮成长,振翅高飞。
(河北省大名县大名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