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在创新中前进,人在创新中成长,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培养更多的适合时代的创新人才,必须高度重视创新教育。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育教学中来,在享受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搞好"创新教育",首先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创新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师当前务必具有的基本技能。下面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些体会:
一、要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质疑,启发学生创新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并敢于让学生独立思考,把数学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学生自学发现问题的质疑过程。学生能够质疑问难,是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更是培养创新意识不可少的。例如教学"修一条长1200米的公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1/3, 第二天修了全长的 1/2,?"学生们大胆提出了许多问题,如"第一天修了多少米?""第二天修了多少米?""第二天比第一天多修了多少米?""第一天比第二天少修了多少米?"等等,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新知的欲望,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从而促进创新性思维的发挥。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设计一个有趣的问题,谁能在5、50、500后填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将它们连接起来?学生为之感到新奇,议论纷纷。有的说加上元、角、分可得到5元=50角=500分,有的说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到5米=50分米=500厘米,此时教师提出能不能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于是学生就得出5元=5.0元=5.00元,5米=5.0米=5.00米,对于这几数之间是否相等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小数的性质",这样的情境创设,形成悬念,培养了学生对知识探究的能力和习惯。
二、利用直观教具,引导学生在尝试探究中创新。
爱迪生说过:"我从没有做过一次偶然的发明,我的一切发明都是深思熟虑、严格实验的结果。"直观教具教学具有形象具体,生动,看得着,摸得着,能够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容易理解等特点。通过直观教学,把某些难理解的数学问题变成儿童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形式,再用语言总结表达出来,知识才能很快得到掌握和巩固。
如教学"长方形面积和周长的对比"时,有这样一题:用一根16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想一想,试一试,你一共能围出几种不同的长方形?(长、宽取整厘米数,算出周长、面积,填表)
长(厘米)
宽(厘米)
面积(厘米)
如果学生不用学具,就不容易理解16厘米长的铁丝围出几种不同长方形的长和宽。我让一部分学生用16根火柴棒(一个代表1厘米长度),摆成不同的长方形或正方形,记好每一次的长和宽,算出周长、面积。一部分用16厘米的线绳(每1厘米处1个标记),围成长方形或者正方形,测量长和宽,再计算周长和面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利用学具进行探索,首先得出数据填表,进而再引导小组观察、讨论:你发现了什么?最后共同得出:周长一样时,长、宽数值越接近,面积就越大;正方形的面积最大。通过学具,学生才能透彻理解16厘米与长、宽的关系,产生探索的欲望,尝试并有所创新;通过学具,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把操作和思维联系起来,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通过操作,使学生对新知识有个"再发现" ,提高了学生的开拓思维能力。
三 、倡导一题多变、诱发学生创新
例如:"学校购进图书200件,发到各班共160件,还剩多少件?"教师引导审题后,要求学生改编成新的应用题,学生改编后形成如下:
(1)学校购进图书200件,发到各班共160件,还剩几分之几?
(2)学校购进图书200件,发到各班共160件,发出了几分之几?
(3)学校购进图书200件,发到各班共160件,购进的比发出的多几分之几?
综上所解,对于多种解题方法,同样也能达到诱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发散思维的目的。
我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创新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更为强烈"。因此,学生有了创新的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就让学生在自己的天地里,放开手脚,动脑探索,动手创作,真正成为探索、创造的急先锋。
搞好"创新教育",首先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创新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师当前务必具有的基本技能。下面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些体会:
一、要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质疑,启发学生创新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并敢于让学生独立思考,把数学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学生自学发现问题的质疑过程。学生能够质疑问难,是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更是培养创新意识不可少的。例如教学"修一条长1200米的公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1/3, 第二天修了全长的 1/2,?"学生们大胆提出了许多问题,如"第一天修了多少米?""第二天修了多少米?""第二天比第一天多修了多少米?""第一天比第二天少修了多少米?"等等,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新知的欲望,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从而促进创新性思维的发挥。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设计一个有趣的问题,谁能在5、50、500后填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将它们连接起来?学生为之感到新奇,议论纷纷。有的说加上元、角、分可得到5元=50角=500分,有的说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到5米=50分米=500厘米,此时教师提出能不能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于是学生就得出5元=5.0元=5.00元,5米=5.0米=5.00米,对于这几数之间是否相等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小数的性质",这样的情境创设,形成悬念,培养了学生对知识探究的能力和习惯。
二、利用直观教具,引导学生在尝试探究中创新。
爱迪生说过:"我从没有做过一次偶然的发明,我的一切发明都是深思熟虑、严格实验的结果。"直观教具教学具有形象具体,生动,看得着,摸得着,能够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容易理解等特点。通过直观教学,把某些难理解的数学问题变成儿童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形式,再用语言总结表达出来,知识才能很快得到掌握和巩固。
如教学"长方形面积和周长的对比"时,有这样一题:用一根16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想一想,试一试,你一共能围出几种不同的长方形?(长、宽取整厘米数,算出周长、面积,填表)
长(厘米)
宽(厘米)
面积(厘米)
如果学生不用学具,就不容易理解16厘米长的铁丝围出几种不同长方形的长和宽。我让一部分学生用16根火柴棒(一个代表1厘米长度),摆成不同的长方形或正方形,记好每一次的长和宽,算出周长、面积。一部分用16厘米的线绳(每1厘米处1个标记),围成长方形或者正方形,测量长和宽,再计算周长和面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利用学具进行探索,首先得出数据填表,进而再引导小组观察、讨论:你发现了什么?最后共同得出:周长一样时,长、宽数值越接近,面积就越大;正方形的面积最大。通过学具,学生才能透彻理解16厘米与长、宽的关系,产生探索的欲望,尝试并有所创新;通过学具,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把操作和思维联系起来,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通过操作,使学生对新知识有个"再发现" ,提高了学生的开拓思维能力。
三 、倡导一题多变、诱发学生创新
例如:"学校购进图书200件,发到各班共160件,还剩多少件?"教师引导审题后,要求学生改编成新的应用题,学生改编后形成如下:
(1)学校购进图书200件,发到各班共160件,还剩几分之几?
(2)学校购进图书200件,发到各班共160件,发出了几分之几?
(3)学校购进图书200件,发到各班共160件,购进的比发出的多几分之几?
综上所解,对于多种解题方法,同样也能达到诱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发散思维的目的。
我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创新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更为强烈"。因此,学生有了创新的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就让学生在自己的天地里,放开手脚,动脑探索,动手创作,真正成为探索、创造的急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