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跨文化教学渗透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EX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障。”要想使学生充分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教师须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勇于创新,不断尝试。那么,教师在教的过程中怎样把文化信息传达给学生呢?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挖掘教材,发现文化之源
  
  每一套教材都有它的独到之处,牛津教材亦如此。如,《牛津高中英语》模块3的第三单元“Back to the Past” 中Reading“Lost civilizations”这一主题有很多的信息可以挖掘。课文中有四幅图片,分别显示“ The Statue of Zeus”,“The Taj Mahal”,“ The Hanging Gardens”,“The Potala Palace”。学生对最后一个可能很熟悉,它位于我国的西藏,对其他的可能就很陌生,故在教授本单元之前,可让学生查阅人类历史上出现的著名奇观以及遗迹。学生查阅之后,可以列举出很多,比如说中国的万里长城、埃及的金字塔……在肯定学生课前做的准备工作同时,教师可以传达更多的信息给学生。
  
  二、小组活动,体验文化差异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语言学习提供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浓烈的文化氛围中传递和接受信息,从而习得知识,发展交流表达的能力,追求教学效益的最优化,根据高中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思辨的能力。小组活动可以是学生自由成组,也可以由教师划分好,根据不同的主题来安排。
  例如在完成模块2中阅读“An adventure in Africa”以后,可以给出这样的辩题:“Do you think it’s good to go traveling ?”且看学生讨论的结果,以表格形式呈现:
  
  学生分成了四大组,两大组为一组,讨论得很激烈,感觉有点像辩论赛,几乎每个同学都能参与其中,大家到了快下课时,还意犹未尽。这样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等再次上课时,每位同学对于英语的“说”不会再那么害怕了。
  
  三、视听结合,培养文化审美情趣
  
  人的审美是一种精神需要,是对美的事物和现象的期望和追求。如果一个人没有追求美的欲望,也就无所谓感受美、欣赏美、理解美和评价美了。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绝不能离开审美素质的培养。丰子恺曾经说过,艺术能够陶冶性情,使生活富有意义,使人超脱卑微、痛苦、迷茫的生活。蔡元培先生也肯定和赞美这种“美的教育”。他说:“美的东西,虽饥不可以为食,寒不可以为衣,可是却省不下来……求美和求知一样,同是要事。”
  我们的学生不仅要学会欣赏本民族传统的文化之美,也要学会欣赏其他民族和国家的美。译林教材有很多这方面的例子,如模块四第二单元“Sports events”这一块可看可听的东西有很多,最值得看的就是我国申奥成功以后设计的吉祥物的宣传片,很好玩,也很可爱,我在上这一单元时,让学生看这段片子,学生都笑出声了。这时要让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首先我们要学会欣赏本国的文化,接下来也要学会欣赏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很多的运动项目,都展示力量与速度之美,给学生充分的视觉享受,让他们对于运动的理解、对于生命的理解有一个全新的感受。
  
  四、深入教材,感受人文之美
  
  人文精神既不是一些抽象空洞的说教,也不是艰深晦涩的理论教条,它渗透在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等具体学科之中,积淀于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发展所形成的经典文化之中。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无疑也是具体生动的人文精神教育。
  教材模块三中第一单元“The world of our senses”中的Reading “Fog”中讲了一个很美的故事,大意是一个盲人在大雾中帮助迷路的人回家,可读性很强。学生会惊讶于盲人的方向感。在生活中,我们有时对别人的困难无动于衷,觉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但连盲人都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更何况是正常人呢?这个故事给学生很大的震动。上完这课,给时间让学生讨论,学生一边感叹于人感觉器官的强大,一边感叹于自己的不足,还结合我国的张海迪、美国著名的盲人作家海伦·凯勒进行讨论,另外还有他们自己读过的故事《盲道》,讲的是一位母亲,因为眼部手术可能会导致自己的宝贝女儿失明,怕女儿适应不了盲人的生活,于是这位母亲每天晚上在安顿好女儿后,就带着拐杖,蒙起眼睛,自己开始练习走盲道,不知道摔了多少跤,磕破了几次皮,终于可以闭着眼睛走路的时候,幸运的是,女儿的视力渐渐恢复了。一次,一家三口散步,母亲说她闭着眼睛可以穿过马路时,女儿不信,最后是父亲揭露了真相,女儿失声痛哭。母亲的爱是伟大的,也是无私的。试问,这个世界上,有没有为人子女能为父母做到这一点的呢?这个问题的提出,让学生们陷入了沉思。这种状态教者不要担忧,不是坏事,最起码他们在动脑筋,这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十分有帮助的。
  (责编 周侯辰)
其他文献
冯至的叙事诗并不是哲理诗,而是诗人对生命反复"体验"的结晶,体验到的是悲剧性.冯至叙事诗的悲剧表现形态为爱情的悲剧、艺术(美)的悲剧、人性的悲剧.文章从悲剧主人公、悲剧
剖析鄂西现有旅游资源优势,为推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逐步打破区域范围内行政区划和行业的壁垒,提出鄂西8个市州(区)旅游圈整合线路设想,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共同体,促进各种要
本文基于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同志指出,高等教育的第一任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第一教育是"理想信念教育",分析了第一任务和第一教育的内涵并探
明代学者徐奋鹏所著的《古今治统》一书,其中有一篇署名为汤显祖的序文,名曰《古今治统弁言》,该文为《汤显祖全集》所不收。经过对这篇序文的写作年代、汤显祖与徐奋鹏的交往情
美国营利性大学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规模过度膨胀、生源质量差、失业率高、师资队伍薄弱、课程设置单一、质量无法保证等教育质量问题。究其原因,既在于学校自身一味追
一、我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    1.高技能人才的概念  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从业者中,具备精湛专业技能,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主要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级别的人员。  2.我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情况  我校自2002年开始全日制高级工的培养工作,出台了相关招生规定。在全国没有出台统一教学大纲的情况下,学校自行制定
基于真实法庭调解话语语料,以卡佩珀等提出的不礼貌应对模型为理论框架,重点探讨法庭调解过程中参与者的不礼貌话语策略的运用,将打断、沉默、停顿等元调解话语和不礼貌称谓语、
课堂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提问应更加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要成为学生积极思维的引导者,探求知识奥秘的引路人.教师在课堂上实施有效的提问,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启发学生更深刻地思考问题.另外,教师从学生的回答中也能够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反之,如果教师课堂提问的内容、方法不合适,教学效果就会事与愿违.因此,我们有必要
本文证明明了实数集上单侧连续函数定义的集函数可唯一延拓成环F上的测度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