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也是一个人发展向上的标志。创新思维的发挥,不仅取决于先天生理因素的遗传,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后天的努力。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努力实施素质教育,在课程中引导学生培养自身问题意识与创新思维能力,使他们更快、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一、问题设计的重要性
爱因斯坦曾说过:“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可见问题意识与创新思维能力之间关系密切,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要使学生有问题意识,必须首先令其对这个问题本身感兴趣,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巧设问题:一方面设计的问题应新颖别致、妙趣横生,吸引学生注意力,唤起学生求知欲望;另一方面更应有目的地创设激发学生产生新问题的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
2.问题是思维的“脚手架”
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而解决问题的实质就是在总问题下不断解决子问题的过程。例如,在科技校本课程中,要求学生设计一份关于“宣传、介绍科普知识”的电子作品,学生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子问题:①设计的作品应该围绕哪个主题为中心?②应该如何获取相关素材?③选用什么设计软件,采用哪种表现方式?④如何具体开发制作……随着这些子问题的不断解决,作品也就完成了。
二、问题设计的原则
经过我们的实验课研究发现,对比传统的课堂提问方式,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问题应具备以下一些原则:
1.问题的情境性原则
要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重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一个好的问题,首先应该对学生有吸引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很快进入情境角色,围绕问题积极地思考。例如在课程中,学习信息及其重要性,我们设计了以下情境:“假设同学们准备在原始森林进行为时一个月左右的生存实验,每个队员除了身上穿的衣服外,随身只能带三件物品,每件物品不能超过5公斤,你选择带哪三件物品合适?”问题提出后,学生很快就融入情境,展开讨论,提出的所带物品更是五花八门,最终归纳出人类赖以生存的三大要素:物质、能量和信息。
2.问题的挑战性原则
设计的问题应是学生无法直接用已知的某种常规方法去解决的问题,而须经探究与尝试方能解决。这类问题具有激励和挑战的作用,使学生乐于完成。例如在学习《网络规划设计》时,学生对于如何实现家庭多机共享上网非常感兴趣,他们根据自己家中宽带接入方式的特点,提出了各种解决方法,如通过硬件代理实现、通过软件代理实现等。
3.问题的启发性原则
问题的创设应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与注意,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地探究及搜集更多的资料,能够激发学生大胆而新奇的想象力,以及综合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提高自身信息素养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我们采用开放式的课堂讨论,抛出“你上过网吗?在哪儿上的?你上网主要做什么?”等一系列问题,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和自身体会,很快总结出应该如何正确对待“游戏和网络问题”,远胜于老师一味强调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
4.问题的趣味性原则
问题的创设力避平直,而应着眼于课堂教学的实际,力求创设得灵活、具体、生动,有很强的思考性,符合青少年认识规律和心理特点,以其强烈的趣味性,引导青少年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不断步入新的求知境界。例如在学习《如何将计算机接入因特网》时,中间涉及大量的名词——IP地址、子网掩码、网关、DNS服务器等,光记忆这些名词就非常困难,更不要说记住它们各自的作用了。教学中我们专门针对这一部分内容,设计了“计算机如何通讯”的实验,让学生查看本机TCP/IP配置、修改IP地址、多机通讯……这一系列的实验把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了有趣的探究性活动,通过动手实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问题的开放性原则
创新思维主要是发散思维。所谓发散思维是从问题的多种可能方向扩散出去,探索问题的多种解决途径。例如在校本课程中学习图形图像的处理时,我们并没有规定必须用哪一种软件,而是给了他们一组软件——“Photoshop、 ACD- See 、光影魔术师”,他们学习比较各软件的特点,了解各软件分别适用于什么样的需求。
综上所述,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教师们正确地启发、引导、训练。教学中,不断创设问题情境,营造良好的思维氛围,使每一个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创新活动中去,在动眼、动手、动脑、动口中主动学习、探索、创新,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一、问题设计的重要性
爱因斯坦曾说过:“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可见问题意识与创新思维能力之间关系密切,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要使学生有问题意识,必须首先令其对这个问题本身感兴趣,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巧设问题:一方面设计的问题应新颖别致、妙趣横生,吸引学生注意力,唤起学生求知欲望;另一方面更应有目的地创设激发学生产生新问题的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
2.问题是思维的“脚手架”
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而解决问题的实质就是在总问题下不断解决子问题的过程。例如,在科技校本课程中,要求学生设计一份关于“宣传、介绍科普知识”的电子作品,学生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子问题:①设计的作品应该围绕哪个主题为中心?②应该如何获取相关素材?③选用什么设计软件,采用哪种表现方式?④如何具体开发制作……随着这些子问题的不断解决,作品也就完成了。
二、问题设计的原则
经过我们的实验课研究发现,对比传统的课堂提问方式,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问题应具备以下一些原则:
1.问题的情境性原则
要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重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一个好的问题,首先应该对学生有吸引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很快进入情境角色,围绕问题积极地思考。例如在课程中,学习信息及其重要性,我们设计了以下情境:“假设同学们准备在原始森林进行为时一个月左右的生存实验,每个队员除了身上穿的衣服外,随身只能带三件物品,每件物品不能超过5公斤,你选择带哪三件物品合适?”问题提出后,学生很快就融入情境,展开讨论,提出的所带物品更是五花八门,最终归纳出人类赖以生存的三大要素:物质、能量和信息。
2.问题的挑战性原则
设计的问题应是学生无法直接用已知的某种常规方法去解决的问题,而须经探究与尝试方能解决。这类问题具有激励和挑战的作用,使学生乐于完成。例如在学习《网络规划设计》时,学生对于如何实现家庭多机共享上网非常感兴趣,他们根据自己家中宽带接入方式的特点,提出了各种解决方法,如通过硬件代理实现、通过软件代理实现等。
3.问题的启发性原则
问题的创设应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与注意,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地探究及搜集更多的资料,能够激发学生大胆而新奇的想象力,以及综合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提高自身信息素养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我们采用开放式的课堂讨论,抛出“你上过网吗?在哪儿上的?你上网主要做什么?”等一系列问题,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和自身体会,很快总结出应该如何正确对待“游戏和网络问题”,远胜于老师一味强调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
4.问题的趣味性原则
问题的创设力避平直,而应着眼于课堂教学的实际,力求创设得灵活、具体、生动,有很强的思考性,符合青少年认识规律和心理特点,以其强烈的趣味性,引导青少年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不断步入新的求知境界。例如在学习《如何将计算机接入因特网》时,中间涉及大量的名词——IP地址、子网掩码、网关、DNS服务器等,光记忆这些名词就非常困难,更不要说记住它们各自的作用了。教学中我们专门针对这一部分内容,设计了“计算机如何通讯”的实验,让学生查看本机TCP/IP配置、修改IP地址、多机通讯……这一系列的实验把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了有趣的探究性活动,通过动手实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问题的开放性原则
创新思维主要是发散思维。所谓发散思维是从问题的多种可能方向扩散出去,探索问题的多种解决途径。例如在校本课程中学习图形图像的处理时,我们并没有规定必须用哪一种软件,而是给了他们一组软件——“Photoshop、 ACD- See 、光影魔术师”,他们学习比较各软件的特点,了解各软件分别适用于什么样的需求。
综上所述,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教师们正确地启发、引导、训练。教学中,不断创设问题情境,营造良好的思维氛围,使每一个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创新活动中去,在动眼、动手、动脑、动口中主动学习、探索、创新,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