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语境下检察机关开展刑事和解工作的思考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lolvk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刑事和解工作是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检察机关践行“立检为公,执法为民”宗旨的重要途径,通过实行刑事和解政策,既维护了法律尊严,又维护了当事人双方的合法权益,钝化了社会矛盾。在构建和谐社会推进法治中国进程的今天,如何深入贯彻执行刑事和解机制,促进社会矛盾化解,成为摆在检察机关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检察机关开展刑事和解工作的现况
  (一)实行“检调对接”。将刑事和解融入“大调解”工作体系,与公安、法院沟通协调,在大调解体系下深入推进轻微刑事案件刑事和解工作,对轻微刑事案件刑事和解适用条件、适用范围、操作程序、监督制约等进行统一规定。
  (二)借助社会多方力量解决纠纷。在刑事和解工作中,坚持对于轻微刑事和解案件,即对社会危害不大、犯罪嫌疑人主观恶性不深、犯罪嫌疑人与被害人或其近亲属自愿接受调解的刑事案件。具体包括刑法规定:告诉才处理的案件,未成年人和已满18周岁的全日制在校生轻微犯罪案件,交通肇事案、过失重伤、过失致人 死亡案件,因民间纠纷或婚姻家庭矛盾引发的人身伤害、侵犯财产案件,可能判处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免予刑事处罚的轻微刑事案件。
  (三)邻里纠纷矛盾善用和解。邻里之间纠纷引发的轻微刑事案件,一般主观恶性相对较小,犯罪嫌疑人可塑性、改好可能性相对较大,本着坚持惩治少数,争取、团结、教育大多数的原则,本着“冤家宜解不宜结”的精神,坚持刑事和解的执法理念,着重从化解矛盾、解决纠纷的角度正确处理。对于轻微刑事案件中犯罪嫌疑人认罪悔过、赔礼道歉、积极赔偿损失并得到被害人谅解或者双方达成和解并切实履行,社会危害性不大的,可以依法不起诉。
  (四)实行事后跟踪回访。对于刑事和解的案件进行回访,重点回访因和解而不批捕、不起诉或撤案处理的案件,回访对象包括被害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所在村委会(居委会)干部和公安机关及辖区民警,跟踪了解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现实表现情况和双方当事人对案件处理方式及处理结果是否满意等。
  二、刑事和解工作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有关刑事和解制度的适用方式无统一标准,立法还不完善。目前我国公诉案件的诉讼程序已经形成立案-侦查-审查起诉-提起公诉和刑事审判的固定模式,并以法的形式明文规定。公诉案件不适用调解制度,将刑事和解的可能性封锁在公诉程序之外,这成为刑事和解制度在实践操作上的主要难题。司法实践中,罪行轻微的刑事案件大量存在,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其个案的侦查、起诉、审判难度并不因案件性质较轻而有所降低。如双方当事人同意适用刑事和解制度,那么对案件事实的证明要求就不会十分严格,侦查、起诉机关也不会因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而承担撤销案件、补充侦查或宣判无罪的风险。因此,目前立法上的不完善成为适用刑事和解制度的“瓶颈”。
  (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经济状况亦制约了刑事和解制度的适用。刑事和解制度从实施情况来看,有无赔偿能力已成为是否适用和解制度的重要决定因素。如笔者所在检察院办理的刑事和解案件看,均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履行了经济赔偿后,才容易得到被害人的谅解,从而获得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处理结果,且由于缺乏明确的赔偿标准和赔偿范围,被害人可能利用这一有利地位获得超出其损失的赔偿。而那些家庭经济条件差、没有条件赔偿的,则难以达成和解协议。这可导致刑事和解只对有钱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适用而将贫穷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排除在外的情形。从某种意义上说,刑事和解可能会成为有钱人逃避罪责的“捷径”,也会因此使人对司法公正产生怀疑。
  (三)受制于办案时限、案多人少矛盾的制约。实践中,办理一起刑事和解案件比办理一件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所耗费的时间、精力要多得多。一般一个普通轻微刑事案件直接启动简易程序,最快的三天就能办结移送至法院,而一起刑事和解案件通常情况下至少要十余天甚至更长时间。为此,实践中,办案人员难免会出现“等、观、望”的心理。
  (四)受制于各种考评机制。刑事和解在诉讼的各阶段均可在进行,如侦查阶段刑事和解撤案案件、批捕环节和解可不捕、审查起诉环节和解酌定不诉或附条件不诉、法院和解从轻减轻或免除、缓刑等。但在实践中各个环节的衔接存在制约,如在审查起诉阶段进行刑事和解作不起诉处理的只能针对不批捕的案件,对已批捕的案件作不起诉处理的,很多由上而下实行绩效考评机制的检察院都将被扣分,很大程度上制约刑事和解的开展。
  三、检察机关推进刑事和解工作的建议
  (一)制定法律,统一标准,依法办案。当前,检察刑事和解在我国目前的的刑事法律制度中还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刑事和解法律的缺失已成为阻碍执法为民的一个绊脚石,直接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文明进步。应及时在立法层面上将刑事和解制度和机制、罪刑法定进行补充和完善,制定好相关实施细则,形成统一标准,以便指导具体适用工作,做到有法可依,依法办案。
  (二)补偿形式多样化,体现社会公平。相对不起诉是由于犯罪嫌疑人行为的主观恶性和危害性小,并且悔过自新,因此赔偿能力就不应成为影响和解产生的主要因素。为了避免赔偿能力制约和解的合理、合法产生,应通过立法规定补偿形式的多样化,
  如劳务付出、分期补偿等方式进行补偿,不因被害人过分主张经济损失,导致经济困难者因受经济能力限制无法开展刑事和解工作。通过多样方式进行补偿,有利于促进双方矛盾的解决,有利于双方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充分体现社会公平。
  (三)部门协调合作,引入“大调解”。立法对刑事和解中检察官的地位进行明确规定,对符合刑事和解的案件,检察院交由司法局进行调解。未自行达成调解的,由检察院移送至人民调解机构进行调解,最后检察院根据调解结果做出相应的处理。在加强与公安、法院沟通协调的同时,通过立法的形式,使人民调解机构、村委会也成为参与刑事和解的主要力量,各司其责,确保提高工作效率。
  (四)充分调动有效力量,促进和解顺利进行。在刑事和解工作中,要善于利用多种关系钝化当事人双方的矛盾,共同促成双方当事人和解,充分保障和维护双方当事人最大利益诉求的实现。很多情况下,邻里纠纷引发的案件十分普遍,但这些案件绝大多数都属情节轻微、危害性小、主观恶性小的范畴,这类案件处理得当与否关系到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邻里之间的和谐度。因此在处理案件的过程中,应将被害人、犯罪行为人置于中心位置,邀请双方当事人及其亲属、族群长者、代理律师、人民调解员、公安民警、所在地政府及干部等参与双方协商,通过鼓励和解,促使当事人各方达成满意的和解协议,有利于化解涉案人“冤孽”,既坚持了公平正义法治原则,又从根源上消除了当事人的思想怨恨,绝因案而生的再申诉、上访的隐患,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诉讼成本,提高了司法效率。
  (五)改进检察工作的考评机制。首先,应当努力清除刑事和解的制度障碍,改变“捕后不诉率”等不科学的考核指标,以便为扩大刑事和解的适用范围创造条件。其次,完善错案追究制,实现错案认定的科学化、合理化,以便保障检察官自由裁量权的行使。最后,在刑事和解案件的考核内容上,应当有所侧重。对于刑事和解案件,应当重点考察承办人对刑事和解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评估情况,以便于对其自由裁量权行使的监督与制约。
其他文献
摘 要:教育培训工作是检察机关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提高检察队伍素质,实现检察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必要前提。本文立足基层检察工作实际,深刻分析了基层检察机关教育培训工作的现状以及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基层检察机关;教育培训;问题;对策  教育培训工作,是检察机关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提高检察队伍素质,实现检察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必要前提。
期刊
引言  “诱惑侦查”并非是一件完全意义上的舶来品,在我国古已有之。但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则始于西方国家。我国推进刑事审判庭审制度改革后,更多学者开始注意到侦查程序中所存在的固有缺陷,正所谓“错误的审判之恶果从来都是结在错误的侦查之病枝上的。”“诱惑侦查”,在我国侦查实践中大量存在却没有任何法律依据,穿行于合法与非法之间的尴尬局面引得学者们纷纷撰文争论:诱惑侦查能否使用,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怎样使用,是
期刊
摘 要:新刑诉法增设了未成年人犯罪附条件不起诉制度,这是我国法律史上的一大进步,但是该制度仍存在不足之处,本文在阐述未成年人犯罪不起诉的基本概念和意义的基础上,对该制度的缺陷之处以及如何完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附条件不起诉;缺陷及其完善  一、未成年人犯罪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概述  附条件不起诉是裁量不起诉的一种特定形式,是指检察机关对移送审查起诉的犯罪嫌疑人,根据其犯罪行为和人身危
期刊
在现代刑事诉讼中,被告人已经成为参与诉讼的主体,但同时被告人又处于被追诉者的地位,其供述本身是法律规定的一种证据形式。在我国刑事诉讼中,绝大多数案件的被告人在侦查、起诉、审判等程序中曾作出过有罪供述,该供述往往成为法庭判定被告人有罪的重要证据。目前,我国学者在对被告人供述的研究中,大多把注意力放在供述的证据能力及构建证据规则等问题上,对被告人供述的证明力则关注较少。而刑事审判实践中,法官及控辩双方
期刊
摘 要:有人类存在的地方,就难免会有纠纷。纠纷虽可借助诉讼等公力救济手段加以解决,但并不意味着任何社会纠纷都应由诉讼来解决,这不仅是没有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就算一纠纷已经进入诉讼程序的范畴,也不一定要用法院判决的形式来结案,诉讼和解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和解适用成功的机率,可以反映出社会的伦理水平以及社会主体的自我整合作用。和解是社会冲突震荡最小的解决方式。在此意义上说,和解应当得到社会的充分肯
期刊
家庭暴力是对人权的粗暴践踏,它的主要受害者是妇女。反对一切形式对妇女的暴力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联合国1993年通过的《消除对妇女的暴力行为宣言》指出,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是指在家庭内发生的身心方面和性方面的暴力行为,包括殴打、家庭中对女童性虐待、强奸配偶和其他有害于妇女传统习俗、非配偶的暴力行为和与剥削有关的暴力行为。家庭暴力作为一种违法行为,不但侵犯了受害妇女的人身权利,影响男女两性的平等发展,
期刊
一、案件的基本事实  2013年3月11日9时许,陈某伙同沈某两人合谋策划,在本市某镇,冒用广东某公司员工的身份,采用设摊卖锅子、手镯返利的方法,得到陶某、黄某、刘某等几十户群众人民币19850元(鉴定成本价:4650元,实际成本6390元)。后因欺骗行为被群众发现,而诈骗不成。  二、案件争议焦点  陈某、沈某的行为如何定性,如何处理。对于陈某、沈某的行为主要有两种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陈某、沈
期刊
摘 要: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工程的建成将成为世界上最长的跨海通道。其对周边甚至是全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另一方面环境问题也不容忽视。作为一项海洋工程建设项目,其建设应当符合海洋功能区划和海域使用规划,在其建设前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而其环境影响评价的主体、程序和内容应当符合法律的规定。本文分析了其境影响评价的主体、程序和内容,以期在实践中提供借鉴。  关键词:环渤海;跨海通道工程;环境影
期刊
摘 要:本文只讲法官的惩戒事由,这是法官惩戒制度的核心,它直接构成惩戒与非惩戒的分水岭,故本文在分析目前法官惩戒事由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将“不当行为”的标准引入我国并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对中国法官惩戒制度的后续完善有所裨益。  关键词:司法腐败;惩戒事由;不当行为  一个令法官群体尴尬的现象  近几年来,冤假错案发生频繁,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最高院常务副院长沈德咏不得不撰文《我们应当如何防范冤假
期刊
摘 要:公正的判决要靠公正有效的执行来实现。法院的判决、裁定能否得到正确、及时的执行,直接关系到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能否真正得到实现,关系到能否真正实现司法公正。一直以来,民事执行领域的改革始终是司法改革的一大顽疾,民事执行乱象广受当事人及诟病。新《民事诉讼法》的实施使民事执行监督呈现出新的局面,同时也要在实践中探索和完善。  关键词:民事执行监督;概况;影响;建议  2012年8月31日,第十一届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