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与爱的不朽史诗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z1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贝柳斯

  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之交,芬兰民族乐派作曲家让·西贝柳斯在交响音乐领域开辟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他的交响乐充分继承了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风格的衣钵,同时又蕴含了独有的个人风格。
  西贝柳斯的交响乐创作时期正值浪漫主义思潮的强弩之末,正是新流派风格林立、百花齐放的时期。相比之下,西贝柳斯的音乐在色彩上没有印象派音乐炫目,在技法上也没有表现主义等流派现代化,但是他的作品却从未被淹没在历史的滚滚潮流中,尤其是他的交响乐作品,如交响诗、交响曲等,历久弥新,至今仍是经常上演的保留曲目,其价值也愈来愈受到肯定。
  《卡勒瓦拉四传奇》(Op. 22)取材于芬兰民族史诗《卡勒瓦拉》(Kalevela)。“卡勒瓦拉”意为“英雄的国度”,由芬兰民间的诗歌和神话组成,长达两万三千余行,由诗人埃利亚斯·伦洛特(Elias L?nnrot)收集编撰而成。它既不同于日耳曼人和北欧的长诗,也不同于法国和西班牙的史诗,极具芬兰民族特点。故事以争夺一座能够自动制造谷物、盐和金币的神磨“三宝”为核心,讲述了“创世”“向波约拉美丽的女儿求爱”和“打造三宝”的故事,描写了卡勒瓦拉的英雄们与北方黑暗国之间的斗争。《卡勒瓦拉》不但在一百多年前唤醒了芬兰人民的精神力量,而且成为一百多年来芬兰文学和艺术的源泉。


01湖中天鹅


02民族史诗《卡勒瓦拉》封面


03西贝柳斯CD封面

  西贝柳斯于1893年创作了这部交响诗组曲,包含四个乐章,分别为:《列明凯宁和少女们》《列明凯宁在图奥涅拉》《图奥涅拉的天鹅》和《列明凯宁的归来》。史诗中的相关故事情节十分有趣:勇士列明凯宁向波约拉城堡女主人路希的女儿求婚。路希要求他做三件事情:猎杀黑西麋鹿、驾驭黑西喷火的战马和射杀冥府图奥涅拉河中的天鹅,而且只准许用一支箭,只做一次尝试。列明凯宁不但没有成功,而且被牧牛人砍成了八块,被扔进了图奥涅拉阴暗的河中。最终列明凯宁被他的母亲救活,得以归来。
  第三乐章《图奥涅拉的天鹅》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图奥涅拉”(Tuonela)意为“冥府之地”。西贝柳斯为这个乐章写了庄严而神秘的标题:“图奥涅拉是死之国土,是芬兰神话的地狱,一条水流湍急的黑色大河围绕着它,河上威严的图奥涅拉的天鹅在周围浮游,兴奋地唱着歌。”
  相传图奥涅拉是死神的住所,它被黑水河环绕,河上游荡着象征死亡的黑天鹅。列明凯宁遵照要求捕捉天鹅,却不料遭遇暗算死于冥河之中。音乐开始由加弱音器的弦乐组奏出暗淡的小调和弦,然后加入轻微却持续不断的鼓声,呈现出阴沉灰暗的背景色调。死亡之国,愁云惨雾,地狱之门隐约传来亡魂的叹息。
  接着,澄澈低沉的英国管拨开迷雾,显现出清净的画面——黑天鹅主题,仿佛优雅的黑天鹅拨开平静的湖面缓缓游来,划过涟漪。黑天鹅主题与灰暗的背景主题相互交织,贯穿整部作品。英国管、小提琴与弦乐舒缓地互相唱和,奏出抒情性极强的旋律。尤其是当天鹅唱出死亡哀歌时,英国管奏出绵长而缠绕不已的不对称旋律十分有特点。后铜管乐器和竖琴的加入,就如英雄的灵魂得以升华,天籁亦飘渺亦幽冥,低回婉转动人心弦。乐曲最后在微弱的鼓的滚奏声中,弦乐代替英国管奏出了最后的悲歌。大提琴的音调上升到高音区,仿佛是没有得到安息的灵魂在空中飘荡。


西贝柳斯

  在第四乐章《列明凯宁的归来》的总谱上,作曲家引用了《卡勒瓦拉》史诗第三十篇中的一段诗句:
  活泼的列明凯宁,
  小心地制作他的马具,
  用過去的苦难造出了黑马,
  用秘密的悲哀造出了马鞍,
  用不幸的日子造出了缰绳,
  他就骑上了马背,
  骑在白额的马上,
  他骑着马继续上路,
  回到他的家乡。
  英雄列明凯宁在经过无数的冒险后,终于回到了故乡。经过无数的艰难险阻,最终如愿以偿,故乡许多熟悉的景物令他欢欣不已,唤起了孩童时期的美好回忆。
  乐曲的开端只有零碎的主题片段在各组乐器之间来回,渐渐融合成短小的主题,营造出一种永不松懈的紧张气势,最后达到辉煌的最高点。在最后一段中,以一个欢乐主题将一个归乡游子的喜悦表现得淋漓尽致。总的来看,《列明凯宁的归来》作为交响诗的终乐章,以明朗、田园的色彩结束了这部充满幻想色彩的伟大作品。
  1957年9月20日,西贝柳斯逝世。由成千上万人组成的送葬队伍缓缓行进在赫尔辛基市,穿过道路两旁由大学生组成的仪仗队,向这位伟大的作曲家告别。西贝柳斯的《芬兰颂》《卡勒瓦拉四传奇》等许多民族主义伟大作品,比任何东西都更能激发起芬兰人的爱国主义情怀,比任何东西都更加紧密地将芬兰人民团结到一起。
  西贝柳斯总是通过音乐远瞻未来,也正因为如此,他的音乐才具有持久的价值。正如他所说:“一部音乐作品必须扎根于过去的土壤,同时在现代的阳光中蓬勃滋长,才会有生气。”
其他文献
音乐可以促进和平。音乐家可以通过音乐这种无障碍的交流工具,把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聚在一起,大家和平相处,让这个世界越来越美好。而“和平指挥棒”(Baton for Peace)项目,正是以推崇世界和平为己任的。  近年来,意大利长笛大师、“天籁之音”音乐学院艺术总监、“和平指挥棒”始创人安德里亚·切克默里(Andrea Ceccomori)为和平奔走于世界各地,与爱好和平的音乐家、音乐团队和机构一
期刊
● _ 老宋○ _ 钱悦大道至简  ● 你跟她学了那么久,在生活上和精神上受她的影响不小吧?  ○ 作为学生来说,我很感动。她是一个我熟悉的人。她早年被誉为神童,很早就出名了,但神童的光环是很容易消退的。她也早早注意到这个问题,想要脱离为拉琴而拉琴的境地,所以去纽约大学念了社会学和心理学,这也不难理解为何她在二十一岁创办了“宓多里和她的朋友们基金会”,这绝对是一种博爱精神。  ● 听了她的音乐会,
期刊
2019年11月6日至8日,由中国交响乐发展基金会承办的2019中国交响乐峰会在成都举行。本次峰会的主题是“音乐节与走出去”,会议议题以国际交流、国内帮扶为主旨,探讨交响乐团在发展建设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解决与协调,为全国各地的交响乐团搭建起一个平等互惠的交流平台,通过中国交响乐发展基金会的协调与协助,从业务发展上为各大乐团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 01琉森音乐节艺术总监海弗利格 02中国对外演出有限
期刊
费德里科·蒙波  1987年6月30日,费德里科·蒙波(Federico Mompou)以九十四岁的高龄在他出生的城市——巴塞罗那平静地离开了人间。他的一生,岁月漫长而生平简单,尽管所处的时代充满了激烈的动荡,但是他的个人生活却波澜不惊。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讲,他又是最不寻常的,他的精神世界植根于世纪之交那个激烈变革而充满创造性的时代,而他的艺术和思想则将那个时代的理念以他独特的方式传递至今。蒙波从
期刊
第二届C3·国际音乐节暨“至高·乐圣”育才选拔于2019年12月14日拉开帷幕。该选拔以“让少年爱上古典音乐,从小受艺术氛围熏陶,让优秀少年拥抱艺术,让古典乐渗入生活,从而提升其艺术鉴赏力和审美观”为宗旨,通过搭建这样的平台,使孩子们拥有一个展示自我风采、体现自我价值的舞台。第二届C3·国际音乐节暨“至高·乐圣”育才选拔  此次第二届C3·国际音乐节暨“至高·乐圣”育才选拔为公开选拔,共分为器乐独
期刊
● _ 张可驹  ○ _ 陈其钢  ● 你先前提到,对传统的把握很多来自从小的熏陶。我真的很好奇,究竟是怎样的熏陶,让你能如此驾驭中国传统的声腔?尽管《江城子》这部作品乍听之下,并不是以传统风格为苏轼的原作谱曲,但其中对传统声腔的运用实在太精彩了。虽然孟萌受过青衣的训练,可作品并不只有青衣的腔,老旦的腔也有。你将这些国粹的精华把握得如此到位,而很多人运用一些皮毛,不过是“元素”的堆砌和拼贴。  ○
期刊
就像莫扎特一样,贝多芬自幼接受键盘和小提琴的训练,尽管此后他并没有继续练习小提琴,但对小提琴的熟稔為他日后的弦乐创作积累了重要经验。贝多芬共创作了五首大提琴奏鸣曲和三首变奏曲,其中第一首创作于1796年,最后一首完成于1815年。在这二十年的创作历程中,贝多芬不仅见证了拿破仑从鼎盛到衰败的全过程,其创作风格也几经转变——从早期还保留有海顿时期的风格痕迹,到晚期史诗般博大而壮阔的写作。正如他的钢琴奏
期刊
距离张昊辰在广州星海音乐厅举办的个人钢琴独奏会已经过去了些天,当现场激荡起的情绪稍微平复了一些之后,我选择开始写乐评。其实好几次都提起了笔,但总觉得不写也罢。有几个原因:第一,音乐是抽象的,带给人的感动也是最直接且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把它珍藏在心里或许更好。第二,我认为这些文字应该不算乐评,可以叫听后感,或者是听时感拾遗。第三,它夹杂着许多我个人的情感,一家之言,不写也罢。然而经过几天的沉淀,依旧有
期刊
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是古典主义时期维也纳乐派最杰出的三位作曲家之一。他是公認的稀世奇才、音乐神童,幼年时就已显现出非凡的音乐才能,六岁便开始作曲,并与姐姐一同在欧洲巡回演出。  莫扎特一生致力于音乐创作,留下了难以计数的音乐作品。他是音乐史上最全面的作曲家,他的创作涵盖了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其中最为突出的当属歌剧。莫扎特一生创作了二十几部歌剧
期刊
施坦威钢琴联手上海交响乐团发布上交一百四十周年限量版钢琴  “联名款”在时尚界早已不是新鲜事了,而在古典乐坛却非比寻常。2019年12月4日,施坦威钢琴与上海交响乐团首开国内先河,签署协议,共同推出“施坦威庆祝上海交响乐团一百四十周年限量版钢琴”。两大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音乐品牌首度牵手,近二十架由施坦威公司制作的特定型号的三角钢琴将于2020年至2021年上市。  2019年,已经走过一百四十年的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