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热情与柔情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mingxing06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像莫扎特一样,贝多芬自幼接受键盘和小提琴的训练,尽管此后他并没有继续练习小提琴,但对小提琴的熟稔為他日后的弦乐创作积累了重要经验。贝多芬共创作了五首大提琴奏鸣曲和三首变奏曲,其中第一首创作于1796年,最后一首完成于1815年。在这二十年的创作历程中,贝多芬不仅见证了拿破仑从鼎盛到衰败的全过程,其创作风格也几经转变——从早期还保留有海顿时期的风格痕迹,到晚期史诗般博大而壮阔的写作。正如他的钢琴奏鸣曲创作那样,这五首大提琴奏鸣曲无论是对位、曲式还是织体,都表现了他各个阶段的作曲风格变化。本张唱片收纳的是贝多芬第三、第四、第五大提琴奏鸣曲。
  《第三大提琴奏鸣曲》(Op. 69)创作于1808年,是贝多芬为其挚友、大提琴家伊戈纳兹·冯·格莱辛斯坦男爵所作。然而,男爵在 1811年接受安娜的求爱并与其结婚,结束了与贝多芬的友谊。因此,贝多芬在乐谱上留下了“泪水与悲伤”的签名,不过在音乐中却几乎没有这种迹象。


贝多芬

  第一乐章开始于简短的旋律,由大提琴在低音区奏出。钢琴随后奏出这一主题,由大提琴声部伴奏。接着,钢琴进入主导旋律,音乐随之进入了大提琴与钢琴交相辉映的第二主题。在展开部中,大提琴在中声区拉奏,钢琴的两个声部与大提琴仿佛形成了三重奏。第二乐章为a小调的谐谑曲,中部为A大调。就像贝多芬的某些钢琴奏鸣曲一样,这部作品并没有慢乐章的出现。第三乐章通过E大调慢板引入,直接进入充满活力的快板部分。在这一乐章中,大提琴奏出的第一主题与第二主题对比鲜明,尾声也极具表现力。
  贝多芬的最后两首大提琴奏鸣曲是他创作晚期的灵感结晶,完成于1815年,出版于1817年。《第四大提琴奏鸣曲》(Op. 102,No. 1)由拉祖莫夫斯基亲王四重奏的大提琴家约瑟夫·林克和车尔尼首演。这是一首两乐章奏鸣曲,而这两个乐章均为慢速—快速的模式。第一乐章开始,宁静而带有沉思的慢板以意想不到的方式通向快板,大提琴与钢琴共同演奏了节奏激烈的八度音阶,随后第二主题在e小调上呈现,而主部激烈的节奏引导了短暂的展开与再现部。第二乐章开头的行板情绪忧郁,而随后的慢板回溯了奏鸣曲开始所使用的音乐材料,这在结构和音乐情绪上都是通往C大调快板的桥梁。然而在快板部分,大提琴安静的降E音突然打断了作品原有的进行,然后大提琴在这一降E音上增加了一个纯五度和弦,随之而来的是钢琴弹奏的乐章主题,这两个主题的对比也十分耐人寻味。随着乐章的进行,钢琴的主题与大提琴形成了有趣的对位。
  同样完成于1815年8月的《第五大提琴奏鸣曲》(Op. 102,No. 2)则回到了传统的三乐章奏鸣曲结构。第一乐章开始于钢琴弹奏的富有节奏性的主题,大提琴随后进入,该主题也是展开部当中一个重要的材料。第二乐章是d小调的慢板乐章,乐章的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缩减,而中部则是宁静的D大调。第三乐章伊始的陈述似乎显得有些犹豫,这同样是贝多芬惯用的手法。随后大提琴演奏出一个模糊的主题,由钢琴家的左手进行回答,而右手在键盘的高音区弹奏出第三个声部。与贝多芬其他器乐奏鸣曲一样,大提琴的音色并不会被钢琴的极限高音所掩盖,贝多芬在写作这一作品的时候也同样在探索钢琴的极限音区与音色表现。随后,意想不到的音乐元素被第二主题的出现所打断,然后进行对位化处理。

演奏家


  萨巴·昂克赛



  匈牙利大提琴家萨巴·昂克赛于1946年出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幼年时在李斯特音乐学院学习大提琴,后前往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进修。他二十七岁便获得匈牙利国家最高音乐奖“李斯特奖”,同年荣获布达佩斯卡萨尔斯钢琴大赛冠军,并于三十岁获得里约热内卢维拉·罗伯斯国际钢琴比赛一等奖。昂克赛曾为多个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录制过巴赫、舒曼、贝多芬的作品,他对古拜杜丽娜、鲁托斯拉夫斯基等当代作曲家作品的诠释也颇为独到。昂克赛的演出足迹遍布意大利、德国、法国、美国、日本等国。目前,他在李斯特音乐学院和印第安纳大学音乐学院任职教授。
  耶诺·扬多



  耶诺·扬多,1952年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他七岁开始学习钢琴,后入读李斯特音乐学院,师从卡塔林·尼姆斯和帕尔·卡多萨。扬多曾在国内外多场钢琴比赛中荣获奖项,包括匈牙利钢琴大赛冠军(1973)、悉尼国际钢琴比赛一等奖(1977)等等。除了在匈牙利国内演出外,扬多在国际上也颇有声誉,曾去往加拿大、日本等国巡演。目前,扬多正致力于为拿索斯古典音乐唱片公司录制莫扎特钢琴奏鸣曲与交响曲的唱片,以及格里格、舒曼、拉赫玛尼诺夫与贝多芬的一系列作品。
其他文献
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古典乐迷们对于乐界的“突发事件”往往也报以平静的态度。可即便如此,2020年2月21日晚间的一则新闻还是激起了巨大的反响:俄罗斯的旋律唱片(Melodiya)以折合三千六百万人民币的价位,被俄罗斯一家私人机构完全收购。旋律公司所拥有的两处房产本身大致就相当于这个价位。换言之,该公司不计其数的录音宝藏根本就等同于白送。  Melodiya并不是一个通常意义上的唱片品牌。由于
期刊
一座城市自有一座城市的风骨,任其在岁月的浸润打磨之下,依然以伟岸之姿,巍峨不倒,立于世间。这场音乐会落幕后,我默默地在纸上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上海弄堂  异乡人来到上海,最先体会到的大概是所谓的“腔调”:一段段吴侬软语,讲述上海人的生活琐事;老旧的弄堂,巷子深处的小吃店,清爽无油腻的桌子,还有随处可见穿梭在屋檐下的猫;西装革履的男士,精致靓丽的女士,清新,雅致。“腔调”已然从字典中的“说话的声音和
期刊
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文化层面带来的摧残是极具毁灭性的,对人类的文明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战后的人们渴望家园的重建,并极度珍惜、追求、崇尚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在这种历史文化语境下,作曲家们纷纷主张以本土优秀的民间音乐为素材,创作具有鲜明民族主义特征的音乐,以此来表现内心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感。作为二十世纪的音乐大师,巴托克的民族性音乐语言在这一时代独具特色。本期附片收录了巴托克三部带有匈牙利民间特色的室内乐
期刊
罗西尼(G. Rossini,1792—1868),十九世纪上半叶最重要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之一。罗西尼青年时期创作有四十部歌剧,他在遵循意大利歌剧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不再对宣叙调、咏叹调进行严格区分;为了使音乐更好地服务于戏剧情节,把歌剧中的独立分曲发展成“場”,每一“场”包含几首分曲;为防止演员随意演唱,把演唱技巧的装饰性旋律和华彩段全部写出;常多次反复同一乐句将音乐推向高潮,这种
期刊
音乐可以促进和平。音乐家可以通过音乐这种无障碍的交流工具,把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聚在一起,大家和平相处,让这个世界越来越美好。而“和平指挥棒”(Baton for Peace)项目,正是以推崇世界和平为己任的。  近年来,意大利长笛大师、“天籁之音”音乐学院艺术总监、“和平指挥棒”始创人安德里亚·切克默里(Andrea Ceccomori)为和平奔走于世界各地,与爱好和平的音乐家、音乐团队和机构一
期刊
● _ 老宋○ _ 钱悦大道至简  ● 你跟她学了那么久,在生活上和精神上受她的影响不小吧?  ○ 作为学生来说,我很感动。她是一个我熟悉的人。她早年被誉为神童,很早就出名了,但神童的光环是很容易消退的。她也早早注意到这个问题,想要脱离为拉琴而拉琴的境地,所以去纽约大学念了社会学和心理学,这也不难理解为何她在二十一岁创办了“宓多里和她的朋友们基金会”,这绝对是一种博爱精神。  ● 听了她的音乐会,
期刊
2019年11月6日至8日,由中国交响乐发展基金会承办的2019中国交响乐峰会在成都举行。本次峰会的主题是“音乐节与走出去”,会议议题以国际交流、国内帮扶为主旨,探讨交响乐团在发展建设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解决与协调,为全国各地的交响乐团搭建起一个平等互惠的交流平台,通过中国交响乐发展基金会的协调与协助,从业务发展上为各大乐团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 01琉森音乐节艺术总监海弗利格 02中国对外演出有限
期刊
费德里科·蒙波  1987年6月30日,费德里科·蒙波(Federico Mompou)以九十四岁的高龄在他出生的城市——巴塞罗那平静地离开了人间。他的一生,岁月漫长而生平简单,尽管所处的时代充满了激烈的动荡,但是他的个人生活却波澜不惊。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讲,他又是最不寻常的,他的精神世界植根于世纪之交那个激烈变革而充满创造性的时代,而他的艺术和思想则将那个时代的理念以他独特的方式传递至今。蒙波从
期刊
第二届C3·国际音乐节暨“至高·乐圣”育才选拔于2019年12月14日拉开帷幕。该选拔以“让少年爱上古典音乐,从小受艺术氛围熏陶,让优秀少年拥抱艺术,让古典乐渗入生活,从而提升其艺术鉴赏力和审美观”为宗旨,通过搭建这样的平台,使孩子们拥有一个展示自我风采、体现自我价值的舞台。第二届C3·国际音乐节暨“至高·乐圣”育才选拔  此次第二届C3·国际音乐节暨“至高·乐圣”育才选拔为公开选拔,共分为器乐独
期刊
● _ 张可驹  ○ _ 陈其钢  ● 你先前提到,对传统的把握很多来自从小的熏陶。我真的很好奇,究竟是怎样的熏陶,让你能如此驾驭中国传统的声腔?尽管《江城子》这部作品乍听之下,并不是以传统风格为苏轼的原作谱曲,但其中对传统声腔的运用实在太精彩了。虽然孟萌受过青衣的训练,可作品并不只有青衣的腔,老旦的腔也有。你将这些国粹的精华把握得如此到位,而很多人运用一些皮毛,不过是“元素”的堆砌和拼贴。  ○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