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亮的孤寂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te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费德里科·蒙波

  1987年6月30日,费德里科·蒙波(Federico Mompou)以九十四岁的高龄在他出生的城市——巴塞罗那平静地离开了人间。他的一生,岁月漫长而生平简单,尽管所处的时代充满了激烈的动荡,但是他的个人生活却波澜不惊。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讲,他又是最不寻常的,他的精神世界植根于世纪之交那个激烈变革而充满创造性的时代,而他的艺术和思想则将那个时代的理念以他独特的方式传递至今。蒙波从来不是音乐评论界激烈争辩的中心,但他也并未远离过听众们的视野,他就是处于这样一种特殊的位置上。正如他所喜爱的十字若望的诗中所写:“宁静的夜晚接续着曙光,沉默的音乐,响亮的孤寂,使人消遣倾心的筵席。”这也许就是他精神生活的写照。
  蒙波的一生几乎都围绕着巴塞罗那和巴黎这两座城市展开。蒙波的父亲是一位加泰罗尼亚律师,而他的母亲则是法裔,这样说来,他似乎像是拉威尔的一个“倒影对位”。十九世纪末的巴塞罗那,正是西班牙国民乐派活动的中心,音乐艺术氛围非常浓厚,他也得以结识了作曲家格拉纳多斯等人,并在这样的环境中完成了自己的音乐启蒙教育。少年时代的蒙波亲耳听到过福雷演奏自己的作品,这也使得他对巴黎产生了强烈的向往。随后他获得了去巴黎音乐学院学习钢琴的机会,师从伊西多·菲利普,同时随费迪南德·莫特-拉科鲁瓦学习。在这一时期,他意识到自己在作曲上的天赋,开始尝试作曲。一战爆发后,蒙波返回巴塞罗那以躲避战争,并在那里首次出版了自己的作品。不过,他又于1921年返回巴黎,成为了巴黎作曲家圈子中的一员,与和他年龄相近的六人团关系密切。在之后的二十年里,他主要在巴黎生活和工作,直到1941年再次定居巴塞罗那,并在那里度过了余生。


蒙波所用的钢琴

  尽管蒙波生活在一个新风格和新思想不断涌现和撞击、显得纷繁复杂的时代,他的前辈音乐家和同时代人也多少对他的音乐风格有所影响,但这些影响无法遮蔽蒙波的独特个性,也使得他有时难以被简单归类。蒙波的作品有着鲜明的西班牙色彩,这与他早年的成长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但是他绝非阿尔贝尼兹或格拉纳多斯的追随者,福雷和德彪西也对早年的蒙波产生过影响。从表面上看,蒙波的音乐语言似乎与萨蒂或普朗克有着更多的相通之处,但是从音乐实质而言,他们的趣味仍是大相径庭的。蒙波对于浪漫主义音乐的偏爱使他区别于新古典主义的作曲家们,而作为典型的出生于拉丁国家的音乐家,蒙波的精神世界与德奥古典乐派相去甚远,甚至是格格不入的。
  和很多钢琴家出身的作曲家一样,蒙波对肖邦抱有终生的热爱之情,而他们的精神世界也存在着某些微妙的“共鸣”。斯克里亚宾也是蒙波最为欣赏的作曲家之一,蒙波的很多作品都抛弃了调性,以一个特征和弦取而代之,他对增四度的偏爱也让人联想到前者。但是蒙波的思想并非如斯克里亚宾一样庞杂,斯克里亚宾企图用神秘和弦来包罗万象,而蒙波的特征和弦则只是想代表巴塞罗那的海滩而已。蒙波作品中另外一个标志性的意象是模仿钟声的固定音型,据说这和其母亲的家族所从事的铸钟职业有关系,而当他暂时无法靠作曲维持生计的时候,也曾试图继承这份职业。蒙波思想的来源是多方面的,他的哥哥是一位画家,他本人也对美术作品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他最喜爱的画家是埃尔·格列柯和维米尔。这似乎也暗示了他作品的几个特征:追求精神内在的表现、细腻的音乐色彩和短小的篇幅。
  蒙波不是一个“按部就班”的作曲家,他的作品都源于艺术灵感的自然流露,因此他不喜欢华丽的、炫技式的创作,而是忠实地记录自己的乐思,这也使得他的作品数量不多,但却充满新鲜感,毫无矫揉之处。蒙波非常喜欢在钢琴上作曲,他曾说:“没有钢琴我无法做任何事,我绝对需要触摸它的象牙琴键……”因此,他的大多数作品都是为钢琴而作的。早在1911年初到巴黎在音乐学院学习时,他就开始尝试作曲,他最早的钢琴组曲《私人印象》完成于1914年,在这些作品中,蒙波已经展现出自己异乎寻常的成熟风格、精致的音乐线条和忧郁沉思的情绪,这也成为蒙波日后作品的共同特点。随后,蒙波又陆续创作了《儿童即景》《郊外》等钢琴组曲,这些作品的灵感都来源于他对故乡巴塞罗那的印象,他也开始尝试取消小节线,并时而采用多变的拍号,以追求音乐的自由和纯粹性。


青年时代的费德里科·蒙波

  蒙波早期最重要的作品,也是他第一部得以出版的作品是《魔法之歌》。在这部题赠给他的钢琴老师莫特-拉科鲁瓦的钢琴组曲中,我们能够听到“钟声”式的动机音型,音乐十分洗练而澄明,织体线条清晰,色彩的运用也非常节制。接下来的作品,比如《魔法》和《遥远的祭礼》,也延续了这种带有神秘色彩的风格,而其音乐内涵也更多地倾向于表现内在精神状态。蒙波晚期重要的作品是创作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四卷钢琴组曲《沉默的音乐》,这一时期由于他的母亲和好友先后去世,蒙波开始着手创作这一系列作品,标题来自前文所述的十字若望的诗句。这组作品带有明显的蒙波的个人印记,音乐色彩则是宗教式的,带着忧郁而内省的气质。
  蒙波最广为人知的作品是十五首《歌曲和舞蹈》,这组作品的创作几乎跨越了他的整个音乐生涯。其中第一首创作于1918年,最后一首完成于1972年,除了后期的第十三首和第十五首分别是为吉他和管风琴所作,其余都是鋼琴作品。这些作品深受加泰罗尼亚民间音乐形式的影响,每首作品都以缓慢而忧郁的歌曲开始,接下来则是风格较为明快活泼的舞曲。除了钢琴作品以外,蒙波创作的艺术歌曲也颇受重视。他的歌曲创作风格可以被认为是他钢琴音乐的延伸,这些作品巧妙地融合了钢琴和人声的魅力,强调了他音乐中抒情性的一面,同时也展现了浓郁的加泰罗尼亚风格。


01蒙波录制的唱片


02蒙波塑像

  蒙波的性格羞怯内向,喜欢独处和沉思,虽然绝大多数时间都生活在大城市,却过着近乎隐居的生活。他的生活和外界是若即若离的,他喜欢观察外在世界,并将之转化为创作的题材和灵感,但是他对于社会生活并不敏感,这也许正是他和另外一位性格相似的同行曼努埃尔·法雅的区别。这种个性也限制了蒙波的演奏生涯,他早年只在私人场合演奏自己的作品,直到1950年才在巴塞罗那录制了几张七十八转唱片,曲目包括他的《歌曲和舞蹈》的前四首、《私人印象》的第八首《秘密》以及他改编的肖邦《A小调圆舞曲》。他的演奏颇受法国钢琴学派的影响,分句处理细致,注重自由节拍的运用。
  1974年,八十一岁的蒙波再次进入录音室,录制了自己几乎全部的钢琴作品。除此之外,蒙波还在几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拍摄的电视纪录片中留下过一些演奏的录像资料。作为六人团的同时代人,蒙波的演奏遗产尚属可观,但是作为一位几乎活到当代的音乐家,他遗留的资料就显得太少了。正如他作品最好的演释者之一、阿利西亚·德·拉罗查在纽约的一次音乐会之前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说的那样,蒙波从来不宣传他自己和他的音乐。然而就在这次音乐会上,当卡雷拉斯在拉罗查的伴奏下演唱了蒙波的几首歌曲之后,八十五岁的蒙波也难得地出现在了舞台上,为惊喜的听众们演奏了他的《私人印象》组曲中的《悲伤鸟》。这也许正是蒙波与这个世界交流和相处的方式:他或许不愿与外界建立太多的联系,但是他的心灵却通过音乐向所有人开放着。
其他文献
每年八月,都会有一群特殊的音乐爱好者,响应一种声音,开始一场不一样的音乐之旅。他们追寻的是人声的艺术,耳中所闻的是亚洲的声音,这就是亚洲阿卡贝拉音乐节(Vocal Asia Festival,以下简称VAF)。VAF是由台湾中华畅声亚洲音乐协会(Vocal Asia)创办的一个以无伴奏纯人声演唱形式——阿卡贝拉为主题,以阿卡贝拉音乐交流活动、演出、学习等为内容的专题性音乐节。  阿卡贝拉(Acap
期刊
一、英籍德国作曲家、管风琴家乔治·弗里德里克·亨德尔(George Frideric Handel)  亨德尔1685年2月23日生于德国哈雷,父亲是理发师兼外科医生。幼年时期,亨德尔便显现出惊人的音乐天赋,七岁即以管风琴演奏而令人惊叹,十岁开始作曲。1702年,亨德尔按照父亲的意愿考入哈雷大学法学院,同时兼任教堂管风琴师,为圣乐团作曲。1703年起,亨德尔任汉堡歌剧院第二小提琴手,并开始创作歌剧
期刊
近日,我聆听了上海交响乐团现场演奏的肖斯塔科维奇《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第八交响曲》,以及获格莱美奖的作曲新秀周天创作的《悦》(Joy)。音乐会结束后,我久久不能平静。  大概是自己本就从事小提琴演奏和教学工作的原因,当晚我特别关注在肖斯塔科维奇《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中担任独奏的捷克小提琴家约瑟夫·什帕切克。  什帕切克是出生于1986年的新生代小提琴家,但他得到指挥家贝洛拉维克的提携,担任捷克爱乐乐
期刊
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古典乐迷们对于乐界的“突发事件”往往也报以平静的态度。可即便如此,2020年2月21日晚间的一则新闻还是激起了巨大的反响:俄罗斯的旋律唱片(Melodiya)以折合三千六百万人民币的价位,被俄罗斯一家私人机构完全收购。旋律公司所拥有的两处房产本身大致就相当于这个价位。换言之,该公司不计其数的录音宝藏根本就等同于白送。  Melodiya并不是一个通常意义上的唱片品牌。由于
期刊
一座城市自有一座城市的风骨,任其在岁月的浸润打磨之下,依然以伟岸之姿,巍峨不倒,立于世间。这场音乐会落幕后,我默默地在纸上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上海弄堂  异乡人来到上海,最先体会到的大概是所谓的“腔调”:一段段吴侬软语,讲述上海人的生活琐事;老旧的弄堂,巷子深处的小吃店,清爽无油腻的桌子,还有随处可见穿梭在屋檐下的猫;西装革履的男士,精致靓丽的女士,清新,雅致。“腔调”已然从字典中的“说话的声音和
期刊
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文化层面带来的摧残是极具毁灭性的,对人类的文明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战后的人们渴望家园的重建,并极度珍惜、追求、崇尚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在这种历史文化语境下,作曲家们纷纷主张以本土优秀的民间音乐为素材,创作具有鲜明民族主义特征的音乐,以此来表现内心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感。作为二十世纪的音乐大师,巴托克的民族性音乐语言在这一时代独具特色。本期附片收录了巴托克三部带有匈牙利民间特色的室内乐
期刊
罗西尼(G. Rossini,1792—1868),十九世纪上半叶最重要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之一。罗西尼青年时期创作有四十部歌剧,他在遵循意大利歌剧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不再对宣叙调、咏叹调进行严格区分;为了使音乐更好地服务于戏剧情节,把歌剧中的独立分曲发展成“場”,每一“场”包含几首分曲;为防止演员随意演唱,把演唱技巧的装饰性旋律和华彩段全部写出;常多次反复同一乐句将音乐推向高潮,这种
期刊
音乐可以促进和平。音乐家可以通过音乐这种无障碍的交流工具,把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聚在一起,大家和平相处,让这个世界越来越美好。而“和平指挥棒”(Baton for Peace)项目,正是以推崇世界和平为己任的。  近年来,意大利长笛大师、“天籁之音”音乐学院艺术总监、“和平指挥棒”始创人安德里亚·切克默里(Andrea Ceccomori)为和平奔走于世界各地,与爱好和平的音乐家、音乐团队和机构一
期刊
● _ 老宋○ _ 钱悦大道至简  ● 你跟她学了那么久,在生活上和精神上受她的影响不小吧?  ○ 作为学生来说,我很感动。她是一个我熟悉的人。她早年被誉为神童,很早就出名了,但神童的光环是很容易消退的。她也早早注意到这个问题,想要脱离为拉琴而拉琴的境地,所以去纽约大学念了社会学和心理学,这也不难理解为何她在二十一岁创办了“宓多里和她的朋友们基金会”,这绝对是一种博爱精神。  ● 听了她的音乐会,
期刊
2019年11月6日至8日,由中国交响乐发展基金会承办的2019中国交响乐峰会在成都举行。本次峰会的主题是“音乐节与走出去”,会议议题以国际交流、国内帮扶为主旨,探讨交响乐团在发展建设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解决与协调,为全国各地的交响乐团搭建起一个平等互惠的交流平台,通过中国交响乐发展基金会的协调与协助,从业务发展上为各大乐团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 01琉森音乐节艺术总监海弗利格 02中国对外演出有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