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概言之,《道德经》中的思想是围绕着“道”而展开的。这个莫测高深的“道”无影无形、无处不在,却贯穿在人、自然、社会乃至整个宇宙之中。它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刚柔并济,确保万物运化不悖、顺乎自然而又变化万千。
关键词 道 善 爱 美
每每读老子《道德经》,诸如“道可道,非常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名句,便不由想到泰戈尔在《飞鸟集》(1913)中所说,“在死的时候,众多合而为一;在生的时候,一化为众多。神死了的时候,宗教便将合而为一”等语。想必生活在近百年之前的这位印度大诗人一定研读过老子的《道德经》且颇得其中精奥。
我对《道德经》向来喜爱有加,对其中深邃的哲理更是心存敬仰、奉为圣明。可以这样讲:如果说以前对《道德经》还只是停留在崇拜的阶段的话,那么,近来在良师益友的点拨下再读《道德经》时,则有一种神清气爽、茅塞顿开、“顿悟成佛”之感。虽然老子思想之博大精深远非吾辈所能究底,但我依然禁不住谈谈自己的感悟。
概言之,《道德经》中的思想是围绕着“道”而展开的。这个莫测高深的“道”无影无形、无处不在,却贯穿在人、自然、社会乃至整个宇宙之中。它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刚柔并济,确保万物运化不悖、顺乎自然而又变化万千。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万物之始,是生存之理,是人之根本。道是人心灵内在的呼声,是应合人的生命之需求所展开的理性阐发。“道”由人生扩展到宇宙,又从宇宙回归到自然,在不断的循环往复中展现自身、提升本能。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说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认为万物都因道而生,而这个道只是一种无名、无形、无利害的实体,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依其自身之固有之道发展而自然发展。笔者以为,老子的道即是一种宇宙自身的本质力量,因“我”而显,为“我”所用。大到宇宙,小至个人,任何事物都不例外。
当今社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发达、信息畅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每个人都竭尽全力为开辟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而打拼。在这个社会中不断努力奋斗的人们,难免会有沟沟坎坎,会遭遇因利益而发生冲突,然而,只要领悟了“道”的真谛,一切都将化解于无形之中。当今世界的各种冲突与不和谐,只有用老子的“道”,才能最终画上“休止符”。人与自然、与社会,甚至人与自身的种种“过不去”之所以不可避免,大多是因为“欲求愈甚”。面对这些“愈甚”的欲求,领悟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就显得极其重要了。工作压力过大、学业负担太重,都是因为缺乏“无为而无不为”的处事态度。对于任何事物都不能急于求成,仅以积极态度对面对之足矣;对任何结果都不要抱过高的期望值,顺其自然足矣。倘能做到如北宋大文学家范仲淹所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去计较个人得失,努力用心做事便是。无利害之心人心自然平和,无功利之念便少了许多勾心斗角,社会也因此而多了一份宽松与和谐。“为”即是“无为”,“无为”便是“无所不为”。倘若社会真的达到安详状态,我们又何须争抢什么“有为”呢?故老子云:“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可见,老子所描述的宁静、安定、平和的状态即是人类社会走近“道”不而法门,同时也是“善”的最高境界。
老子用水的性质来论述“善”的真谛。《道德经》第八章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人们常言要耐得住寂寞,而得寂寞的莫过于水。我看老子才是真正耐得住寂寞的人,所以他才能持道怡然游于寂寞之中,自得其乐。故“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道德经》说:“大爱无言。”爱既是一种特殊的情感也是人类普遍的感情。亲情、友情、爱情,我们会为自己关心着的人担忧、快乐、难过,这些都是爱的范畴。爱虽然无色无形无味,但却无处不在如影随形,是为每个人所感受得到、触摸得到的。我们常常会自觉或不自觉的为自己所爱的人毫无保留地做这样或那样的事,也会常常因为爱而陷入苦恼或困境之中。这是因为,我们所理解和感受的爱还停留在感性的层次,故而深陷之中而不可自拔。殊不知,老子早已将其看穿:“爱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大爱者无不如此。
幼儿学步时父母总担心孩子摔着、磕着、碰着,然而若不是多摔几跤,孩子又怎能有坚强的体魄健康成长,又怎能在纷纷扰扰的社会中鼓起勇气凭借自己的力量去学习、去工作、去奋斗、去实践呢?因此,若爱就不该局限于眼前,不该局限于自身;若爱就该放开手,就该任其磕着碰着、任其奔跑、给予自由、任其发展。爱人,爱物,爱天下,爱世界,爱宇宙,理皆如此。“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乃道之根本,也即爱之根本。
美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是人的自由创造的生动体现。有人说老子的美学观点在《道德经》中并不突出,甚至有人说老子禁止美的发生,实则不然。老子不主张五色、五音、五味等,因为他认为这些都是感官的享受,容易令人丧失心智、沉迷其中而放弃正道。老子主张的是一种大美,即是美的最高境界。大美是大爱与道的体现,是一种天人合一、浑然一体,归于自然的状态,“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大美的不是用眼睛能够看到的,而是用心感受到的,“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先,同其尘,是谓玄同”。笔者以为,老子之道,也是一种大美,是人类社会的原动力,是生命本质力量的生动体现,固具有无穷的潜在的创造力。
有这样一个故事令我印象深刻:一个九岁的孩子居然用一已之力撬动起卡车,只是因为车底下压着他深爱的父亲。当人们在脑海中预定了人的极限时,又怎能想得到弱小的个体在特殊时刻所能释放的能量之大。生命之泉汩汩流淌,爱的原动力瞬时暴发。这是奇迹出现的原因所在,也是“道”的生动体现。“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楗” 。用尼采这句话来界定老子思想的价值是最恰当不过了。吾辈所理解的老子“道”的思想只不过是冰山一角、九牛一毛,更多更深的内涵等着我去发掘、去探究、去开发。我愿秉承“道”的思想,献身于“道”,对“道”作终身的理解和阐释。
关键词 道 善 爱 美
每每读老子《道德经》,诸如“道可道,非常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名句,便不由想到泰戈尔在《飞鸟集》(1913)中所说,“在死的时候,众多合而为一;在生的时候,一化为众多。神死了的时候,宗教便将合而为一”等语。想必生活在近百年之前的这位印度大诗人一定研读过老子的《道德经》且颇得其中精奥。
我对《道德经》向来喜爱有加,对其中深邃的哲理更是心存敬仰、奉为圣明。可以这样讲:如果说以前对《道德经》还只是停留在崇拜的阶段的话,那么,近来在良师益友的点拨下再读《道德经》时,则有一种神清气爽、茅塞顿开、“顿悟成佛”之感。虽然老子思想之博大精深远非吾辈所能究底,但我依然禁不住谈谈自己的感悟。
概言之,《道德经》中的思想是围绕着“道”而展开的。这个莫测高深的“道”无影无形、无处不在,却贯穿在人、自然、社会乃至整个宇宙之中。它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刚柔并济,确保万物运化不悖、顺乎自然而又变化万千。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万物之始,是生存之理,是人之根本。道是人心灵内在的呼声,是应合人的生命之需求所展开的理性阐发。“道”由人生扩展到宇宙,又从宇宙回归到自然,在不断的循环往复中展现自身、提升本能。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说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认为万物都因道而生,而这个道只是一种无名、无形、无利害的实体,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依其自身之固有之道发展而自然发展。笔者以为,老子的道即是一种宇宙自身的本质力量,因“我”而显,为“我”所用。大到宇宙,小至个人,任何事物都不例外。
当今社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发达、信息畅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每个人都竭尽全力为开辟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而打拼。在这个社会中不断努力奋斗的人们,难免会有沟沟坎坎,会遭遇因利益而发生冲突,然而,只要领悟了“道”的真谛,一切都将化解于无形之中。当今世界的各种冲突与不和谐,只有用老子的“道”,才能最终画上“休止符”。人与自然、与社会,甚至人与自身的种种“过不去”之所以不可避免,大多是因为“欲求愈甚”。面对这些“愈甚”的欲求,领悟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就显得极其重要了。工作压力过大、学业负担太重,都是因为缺乏“无为而无不为”的处事态度。对于任何事物都不能急于求成,仅以积极态度对面对之足矣;对任何结果都不要抱过高的期望值,顺其自然足矣。倘能做到如北宋大文学家范仲淹所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去计较个人得失,努力用心做事便是。无利害之心人心自然平和,无功利之念便少了许多勾心斗角,社会也因此而多了一份宽松与和谐。“为”即是“无为”,“无为”便是“无所不为”。倘若社会真的达到安详状态,我们又何须争抢什么“有为”呢?故老子云:“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可见,老子所描述的宁静、安定、平和的状态即是人类社会走近“道”不而法门,同时也是“善”的最高境界。
老子用水的性质来论述“善”的真谛。《道德经》第八章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人们常言要耐得住寂寞,而得寂寞的莫过于水。我看老子才是真正耐得住寂寞的人,所以他才能持道怡然游于寂寞之中,自得其乐。故“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道德经》说:“大爱无言。”爱既是一种特殊的情感也是人类普遍的感情。亲情、友情、爱情,我们会为自己关心着的人担忧、快乐、难过,这些都是爱的范畴。爱虽然无色无形无味,但却无处不在如影随形,是为每个人所感受得到、触摸得到的。我们常常会自觉或不自觉的为自己所爱的人毫无保留地做这样或那样的事,也会常常因为爱而陷入苦恼或困境之中。这是因为,我们所理解和感受的爱还停留在感性的层次,故而深陷之中而不可自拔。殊不知,老子早已将其看穿:“爱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大爱者无不如此。
幼儿学步时父母总担心孩子摔着、磕着、碰着,然而若不是多摔几跤,孩子又怎能有坚强的体魄健康成长,又怎能在纷纷扰扰的社会中鼓起勇气凭借自己的力量去学习、去工作、去奋斗、去实践呢?因此,若爱就不该局限于眼前,不该局限于自身;若爱就该放开手,就该任其磕着碰着、任其奔跑、给予自由、任其发展。爱人,爱物,爱天下,爱世界,爱宇宙,理皆如此。“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乃道之根本,也即爱之根本。
美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是人的自由创造的生动体现。有人说老子的美学观点在《道德经》中并不突出,甚至有人说老子禁止美的发生,实则不然。老子不主张五色、五音、五味等,因为他认为这些都是感官的享受,容易令人丧失心智、沉迷其中而放弃正道。老子主张的是一种大美,即是美的最高境界。大美是大爱与道的体现,是一种天人合一、浑然一体,归于自然的状态,“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大美的不是用眼睛能够看到的,而是用心感受到的,“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先,同其尘,是谓玄同”。笔者以为,老子之道,也是一种大美,是人类社会的原动力,是生命本质力量的生动体现,固具有无穷的潜在的创造力。
有这样一个故事令我印象深刻:一个九岁的孩子居然用一已之力撬动起卡车,只是因为车底下压着他深爱的父亲。当人们在脑海中预定了人的极限时,又怎能想得到弱小的个体在特殊时刻所能释放的能量之大。生命之泉汩汩流淌,爱的原动力瞬时暴发。这是奇迹出现的原因所在,也是“道”的生动体现。“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楗” 。用尼采这句话来界定老子思想的价值是最恰当不过了。吾辈所理解的老子“道”的思想只不过是冰山一角、九牛一毛,更多更深的内涵等着我去发掘、去探究、去开发。我愿秉承“道”的思想,献身于“道”,对“道”作终身的理解和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