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闻是人们获取关于信息的主要来源。新闻是有不同语言来书写的,不管是国内新闻,还是国际新闻,都需要译者针对不同语言、不同背景的读者来进行翻译。在近代,一些新闻带有后殖民主义色彩。在后殖民主义语境下,新闻反映的是不同的意识形态,因而带有不同的宣传目的;新闻翻译则成了追求民族和文化身份,反对霸权主义的战场。本篇论文从后殖民主义语境下新闻翻译的特点出发,探讨后殖民主义语境下新闻翻译涉及到的翻译主体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关键词:新闻翻译;后殖民主义;翻译主体;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0)06-0031-009
一、前言
新闻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对人们生活有着重大作用。新闻是用不同语言书写的,要让不同语言不同背景的读者了解各地各国的新闻事件和信息,新闻翻译必不可少。新闻主要可以分为两类:国内新闻和国际新闻。国内读者需要了解国际世界,而我们也需要向外国读者介绍我们的国家和人民生活,因此,新闻翻译就成了人们互相了解的重要途径,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在后殖民主义语境下,新闻翻译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操控和改写,反映了不同国家的政治立场和世界霸权话语。为了维护该权力集团的利益或达成他们的目的,译文发起者和赞助人会对译者施加一定的压力,提出要求。新闻译者在翻译时会或多或少偏离新闻的“真实性”标准,或者在言语措辞和态度方面,有所维护和偏祖,有意注入主观看法,引导读者的阅读方向,导致新闻翻译缺乏客观的公正和公平。然而新闻翻译不是新闻译者的独角戏,参与新闻翻译的主体是多样的,他们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对于新闻翻译文本的产生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后殖民主义语境下新闻翻译的特征
二战后,西方霸权国家采用新的方式来影响和对付政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国家。他们将这些国家归类为第三世界国家,认为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化比西方发达国家低劣、落后。萨义德分析,“后殖民主义是指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之后的冷战和后冷战时期对‘落后’民族和国家进行文化围剿和文化渗透的一种侵略政策,在理论上常常表现为一种文化殖民主义、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Edward Said.1990:31)西方发达国家采用的新方式就是,不公开侵略或征服这些国家,而是通过文化交流和宣传把资本主义价值观和思想慢慢渗透到这些国家,以达到同化这些国家的目的。后殖民主义通过引进西方电影,翻译书籍,采纳政治和文化制度等方式产生作用,因为这些方式能够使西方思想和价值观不知不觉中被译入语国家的受众所接受,被他们认同,从而影响译入语国家的人们的价值观和思想,使他们慢慢改变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和观念,像西方人一样思考和行为。比如说,通过观看美国电影和电视剧,不少观众会发现美国人很讲究个性,注重私人空间和个人发展。不少年轻的中国观众就会日渐受其影响,甚至有些人认为相比之下我们国家传统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太呆板太拘谨,他们无法理解父母和老师为什么总是看重学习成绩,监控孩子的隐私,干涉他们的情感和交朋友,并会产生一种抗拒传统,追求西方个人主义的情绪。不少观众观看了美国的高科技和反应富裕生活的电影后,会以为美国是世界上不仅强大,生活更是人间天堂,从而开始对自己的国家产生不满甚至不屑一顾而盲目崇洋媚外。有些年轻人盲目崇拜美国,一切做法都以外国为标准,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拜金主义和性开放的实践者,同时也失去了中华传统的道德信义和保守。后殖民主义通过这种方式逐渐掠夺了外国文化话语权,把自己的文化根植入了对象国家,达到文化侵略的目的。新闻作为对人们日常生活和思想产生重大影响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后殖民主义实现的一种重要表现方式。
新闻需要翻译,以满足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读者的需求。什么是新闻翻译?资深新闻翻译者刘其中在其编写的教材《新闻翻译教程》中定义:“新闻翻译,可以认为是将一种语言的新闻信息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刘其中,2004:2)这个定义实质是将新闻翻泽认为是将新闻事件内容进行语言转换。然而,新闻作为现代社会一种重要的宣传和信息传播方式,是后殖民主义衍生发展的一条重要渠道,简单的语言转换无法传达精确的意义。新闻写作的作者(记者)站在自己国家的立场看待某一事件,他们甚至可能受到了权力集团的资助和操控,所以他们的新闻写作并不是绝对客观公正的。考虑到这点,笔者认为,新闻翻译不仅是新闻事件的不同言语转换这么简单,它还是译入语国家对于新闻事件的立场和态度的综合体。
新闻翻译,如果“完全忠实于原文”,就不可避免带有后殖民主义的痕迹了。所以,后殖民主义语境下,新闻翻译的特征之一是,源新闻中有许多以后殖民主义为目的的写法,比如词汇,立场和观念。西方霸权主义国家通过报道的态度立场和使用的措辞来32误导观众,从而实现他们的后殖民主义。比如说,在CNN在报道2008年西藏3.14事件时,采用的词汇是“police car to carry protestants;Chinese policemen arresting Tibetans;crackdown”(朱学峰,2009:18-19).这对于中国来说,实际上是对事实的歪曲和污蔑。然而许多译者并没有意识到这些,或者说他们翻译过程中只是在按照源文的语言进行翻译和转换,没有意识或去除或抵抗这些后殖民主义痕迹。基于此,“一般性的翻译研究由于先前先人为主的”纯意义转换’原则已经不能适用于后殖民主义的翻泽研究”(Theo Hermans,2007:183)。否则,后殖民主义语境下新闻翻译的“纯意义转换”翻译模式只会把西方的思维方式照搬过来,那么新闻翻译就会成为西方声音的回音,从而在无意中充当了霸权主义的残留和操控在中国的传播者和夯实者。因此,以上CNN报道中这些词汇根据中方调查的事实,中国译者应该改为“救护车接走伤者;尼泊尔警方阻止西藏喇嘛跨越中一尼边境;中国政府力图维护和平和秩序”,以澄清事实,还原观众一个真实的事件。
后殖民主义语境下新闻翻译的特征二在于,新闻来源大多依赖于西方大国,而来源于第三世界国家的甚少,并且报道方式片面主观,具有明显的后殖民主义痕迹。“西方大国凭借先进的传媒技术不仅垄断国际新闻的流通(circulation),而且很大程度上操纵着国际舆论(public voicel的话语权fdiscourse pow,er)。国内媒体有时很难摆脱西方”霸权“语气的负面影响。”(王玉龙、吴建清,2005:159)西方媒体对新闻翻译的操控不仅体现在新闻输出的量上,还表现在对新闻的报道方式上;“我们在看西方媒体报道的时候,总是看到关于第三世界国家好的新闻少,坏’的新闻多,包括对中国的报道也是负面内容多,正 面内容少。”(ibid,2005:33)这些负面消息或者是灾难,动乱,游行罢工,伤亡,贫穷,饥饿,落后等等。就连国际组织调研的结果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多种声音一个世界》中提到:新闻信息在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流动的不平衡已经成为国际会议的主要论题。”(UNESCO 1980:36,180,转引自张威,邓天颖,2003:128)新闻流动的不平衡和报道方式片面的来由就是,在西方国家眼里,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化和人民的本质是愚昧的,原始的,低等的。当这种看法通过新闻来源的选择表现出来时,第三世界的人民没有意识到,或者没有能力作出反应,默默的接受了。这种接受使第三世界国家人民潜移默化地认为西方国家的文化和国民素质比自己的优越,他们也会乐意接受和迎合两方大国的喜好和文化,这就使西方大国后殖民主义逐渐取得成功。
后殖民主义语境下新闻翻译的特征三是,随着一些国家民族身份和尊严意识的醒觉和加强,新闻译者反后殖民主义的意识加强,方法多样化。随着中国的逐渐强大,在国际社会上的地位也愈加重要,西方国家不断发表一些关于中国不实的或者片面的新闻报道,打击中国形象和声望,企图遏制中国的快速发展。中国的新闻译者不得不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发掘西方的新闻报道中对中国的不实报道,负面消息,不友好的态度和片面的猜测,反驳和澄清真相,应对西方国家各种各样的诋毁。“如,美国每年都要发表国别人权报告,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的人权状况横加指责,我们的驻外记者除了报道美国违反人权的种种表现外。还及时编译被其污蔑的有关国家的反应,既驳斥美国的指责,也使受众明白事情的真相。”(刘洪潮,2005:377)
三、新闻翻译多主体之间的关系
新闻翻译涉及到多个参与者,即作者(记者),译文发起者,赞助人,译者和读者,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称呼:翻译主体。翻译主体之间并不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
一直以来,有不少翻译学者认为,新闻翻译者是新闻作者的模仿者。新闻一旦成文,新闻作者就是此条新闻的权威解释者,新闻译者不能自创,而只能根据新闻作者所写的内容照实翻译。新闻记者作为新闻的第一作者,会按照自己的喜好或者权力集团的要求和立场来选择新闻素材,选择符合他们利益的词汇,表达他们的立场。传统的翻译理论认为,泽者没有权利改变源文,不管作者出于什么目的,写了什么,译者只能照实翻译。这样作者和译者的关系看起来有如主人和奴隶,奴隶只能遵照主人的命令去做,不能有自己的话语权。简单而言,就是新闻记者是新闻的主人,新闻译者要听从源新闻主人的话,忠实翻译主人的作品。然而,在后殖民主义语境下,新闻翻译却不能完全遵照这样的标准,新闻翻译者往往要充当改写者的角色。新闻记者选择新闻素材和撰写新闻是从其本国立场和集团利益出发的,同样的新闻事件在另外一个国家就有可能不能成为新闻素材,不能用同样的方式来报道,也会引起不同的反响和效应。因此新闻译者的任务不仅是将新闻事件用另一种语言表述出来,译者还需要选择性地发掘和重组源新闻信息,必要的时候还要去除源新闻的态度和立场,使用和增加符合本国民族利益的言辞和态度。新闻记者与译者之间不能是主人与奴隶的关系,新闻译者忠于基本事实,以本国利益为导向,是源新闻的改写者。
译文发起者与译者之间通常是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的关系。新闻泽文发起者可以是社会实体如政府或研究机构或新闻机构。新闻译文发起者有权通过或禁止翻译的题材和出版的内容,有权要求新闻译者为其政治、经济或文化目标而翻译。新闻译文发起者会给新闻译者制定一些规则用来指导翻译内容的选择和翻译的方式。如果新闻译者不按规则进行翻译,当翻译题材和方式不能符合泽文发起者的利益和目的,甚至产生危害的时候,他们有可能会面临忽略,警告甚至逮捕的危险,而他们的翻译作品就会被视为非法而被摒弃。
赞助人是对翻译活动提供资金赞助和帮助的人,机构或者团体。如果译文发起者在组织和开展翻译活动的同时还承担经济支持的责任,那么译文发起者同时也是赞助人。比如说新闻机构、报社。当译文发起者和赞助人互为独立存在时,两者是互为制约的。新闻译文发起者发起的翻译活动还要有赖于赞助人的支持才能开展。而赞助人所赞助的翻译活动也要受译文发起者制定的规则和政策指导的制约。新闻译文发起者赞助人与新闻译者的关系类似于雇主和雇员。赞助人给新闻译者提供经济资助,同时也会给新闻译者没定限制。“赞助人能促进发表他们认为合适的译文,也可以阻止发表那些他们认为不合适的译文。因此,译者要想自己的译文得到发表,他们在处理与赞助人之间的关系时就没有什么自由了。”(LefevE:re 2004:19)新闻泽者无法脱离赞助人的赞助,也就只得在赞助人设定的限制和压力之下尽力翻译出令赞助人和译文发起者满意的作品了。新闻赞助人,一般是新闻机构和报社,他们对泽者设定比较详细具体的规则和指令,较之泽文发起者也更为容易对译作的内容和翻译策略进行指导和控制。新闻译者为报社工作,他们的想法和做法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报社的影响和制约,这点也会在他们的新闻翻译中反映出来。
新闻译者是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协调者和中介者。新闻译者是所有翻译主体的中心链接者,与所有的翻译主体都有着不同的联系,也受到他们的影响和制约。新闻译者的文化身份和他们偏向的社会意识形态会决定他们在解释和翻译新闻的过程中体现出偏见和偏向,新闻译者对于源新闻的写法和体现的态度、立场并不一定赞同,也不会完全照实翻译。这是因为译文发起者和赞助人对新闻译者设定了规则和制约,不能引入外国记者对于木国不利的看法和报道,需要在真实的新闻事件基础上作出相应的符合本国利益的调整,或如实报道被外媒歪曲的事件真相。新闻译者需要考虑到译入语受众的文化和政治背景,翻译的内容要符合受众的文化和政治背景的需求,遵循译入语社会的价值观,才能被受众接受。
读者是新闻的接受者,他们的反应对于记者或者新闻翻译者来说是很有价值的。新闻卖不卖座,读者喜欢不喜欢,是对记者和新闻翻译者的工作的肯定或否定。当读者认定某新闻是虚假的。或者新闻表现的态度和立场与他们的态度和立场相冲突,读者就会认为此新闻没有价值,从而拒绝阅读。记者和新闻翻译者也会预料读者的喜好,或者对某事和某国的看法,投其所好,删减可能不合读者心意的部分,增添符合读者立场和态度的评论,甚至有些记者和新闻翻译者为了迎合读者的需求会篡改或歪曲事实真相。“如果记者或新闻翻译者认为,读者可能会不赞同某事件的报道方式,他们可能会在写作或翻译过程中添加不准确的描述。”(Stone,1987:27)这样,读者对于记者和新闻翻译者就施加了压力,读者的预期反应也在不自觉地制约着记者和新闻翻译者的 工作。反过来,读者也会受到记者和译者的影响。读者通过阅读完新闻(源新闻或新闻翻译),会在潜移默化巾会受到新闻的影响,受到潜在的记者和译者的个人看法的影响,他们对于一些事件、问题、世界和国际的看法,以及自己的价值观和立场,有可能会发生变化。
总的来说,新闻翻泽涉及到多个翻泽主体,他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相互制约的。新闻译者是各翻译主体之中的重要链接者,他是为译文发起者、赞助人和读者工作的,同时受他们的规则和政策制约,受读者的检验。新闻译者在翻译时会不知不觉中受到源新闻作者态度和看法的影响,同时还受制于译文发起者和赞助人所指定政策和具体的实施要求,还要积极预设读者群的背景和接受条件,因此泽者要尽力保持清醒,站在译文发起者和赞助人的利益立场,解析和分解记者的意图,翻译出有利于译人语读者理解,接受的新闻。
四、结语
新闻翻译作为现代一种重要的信息传播方式,对世界各国和人民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为了向外界介绍和宣传国内文化和发展,国内新闻需要翻译:为了向国内人民传播国际信息,引进先进理念和促进国际学习,国际新闻需要翻译。然而,在后殖民主义语境下,新闻翻译具有很强的操纵性,不少新闻事件被权力集团和霸权国家歪曲,新闻的言辞和报道方式受新闻记者个人的喜好,民族主义和偏见影响,新闻在翻译过程中,被政治敏感度不高的新闻译者全盘接受,照实翻译,无意中充当了西方霸权的“传声器”。新闻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对原作的改写,是立足于本国立场和利益,剔除国际霸权,反映意识形态和民族文化、政治观念的一种方式。新闻翻译需要谨慎对待。然而,新闻翻译不仅涉及到新闻译者,还涉及到多位翻译主体,不同主体具有不同特点,主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在各新闻翻译主体之中,译者作为多位主体之间的主要链接者和协调者,不再是传统的“跟随者”,或“奴隶”,他们具有活跃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能够积极主动与各个主体进行预想交流,也受到他们的规范要求和制约。本篇论文对后殖民主义语境下新闻翻译的特点,新闻翻译中各个参与者的关系作了一个初步的尝试性的探讨。在后殖民主义语境下,新闻翻译中翻译主体的主体性和主体问性还没有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这个关注新闻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话题,值得更多的学者来进行探讨和开拓。
关键词:新闻翻译;后殖民主义;翻译主体;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0)06-0031-009
一、前言
新闻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对人们生活有着重大作用。新闻是用不同语言书写的,要让不同语言不同背景的读者了解各地各国的新闻事件和信息,新闻翻译必不可少。新闻主要可以分为两类:国内新闻和国际新闻。国内读者需要了解国际世界,而我们也需要向外国读者介绍我们的国家和人民生活,因此,新闻翻译就成了人们互相了解的重要途径,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在后殖民主义语境下,新闻翻译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操控和改写,反映了不同国家的政治立场和世界霸权话语。为了维护该权力集团的利益或达成他们的目的,译文发起者和赞助人会对译者施加一定的压力,提出要求。新闻译者在翻译时会或多或少偏离新闻的“真实性”标准,或者在言语措辞和态度方面,有所维护和偏祖,有意注入主观看法,引导读者的阅读方向,导致新闻翻译缺乏客观的公正和公平。然而新闻翻译不是新闻译者的独角戏,参与新闻翻译的主体是多样的,他们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对于新闻翻译文本的产生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后殖民主义语境下新闻翻译的特征
二战后,西方霸权国家采用新的方式来影响和对付政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国家。他们将这些国家归类为第三世界国家,认为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化比西方发达国家低劣、落后。萨义德分析,“后殖民主义是指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之后的冷战和后冷战时期对‘落后’民族和国家进行文化围剿和文化渗透的一种侵略政策,在理论上常常表现为一种文化殖民主义、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Edward Said.1990:31)西方发达国家采用的新方式就是,不公开侵略或征服这些国家,而是通过文化交流和宣传把资本主义价值观和思想慢慢渗透到这些国家,以达到同化这些国家的目的。后殖民主义通过引进西方电影,翻译书籍,采纳政治和文化制度等方式产生作用,因为这些方式能够使西方思想和价值观不知不觉中被译入语国家的受众所接受,被他们认同,从而影响译入语国家的人们的价值观和思想,使他们慢慢改变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和观念,像西方人一样思考和行为。比如说,通过观看美国电影和电视剧,不少观众会发现美国人很讲究个性,注重私人空间和个人发展。不少年轻的中国观众就会日渐受其影响,甚至有些人认为相比之下我们国家传统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太呆板太拘谨,他们无法理解父母和老师为什么总是看重学习成绩,监控孩子的隐私,干涉他们的情感和交朋友,并会产生一种抗拒传统,追求西方个人主义的情绪。不少观众观看了美国的高科技和反应富裕生活的电影后,会以为美国是世界上不仅强大,生活更是人间天堂,从而开始对自己的国家产生不满甚至不屑一顾而盲目崇洋媚外。有些年轻人盲目崇拜美国,一切做法都以外国为标准,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拜金主义和性开放的实践者,同时也失去了中华传统的道德信义和保守。后殖民主义通过这种方式逐渐掠夺了外国文化话语权,把自己的文化根植入了对象国家,达到文化侵略的目的。新闻作为对人们日常生活和思想产生重大影响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后殖民主义实现的一种重要表现方式。
新闻需要翻译,以满足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读者的需求。什么是新闻翻译?资深新闻翻译者刘其中在其编写的教材《新闻翻译教程》中定义:“新闻翻译,可以认为是将一种语言的新闻信息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刘其中,2004:2)这个定义实质是将新闻翻泽认为是将新闻事件内容进行语言转换。然而,新闻作为现代社会一种重要的宣传和信息传播方式,是后殖民主义衍生发展的一条重要渠道,简单的语言转换无法传达精确的意义。新闻写作的作者(记者)站在自己国家的立场看待某一事件,他们甚至可能受到了权力集团的资助和操控,所以他们的新闻写作并不是绝对客观公正的。考虑到这点,笔者认为,新闻翻译不仅是新闻事件的不同言语转换这么简单,它还是译入语国家对于新闻事件的立场和态度的综合体。
新闻翻译,如果“完全忠实于原文”,就不可避免带有后殖民主义的痕迹了。所以,后殖民主义语境下,新闻翻译的特征之一是,源新闻中有许多以后殖民主义为目的的写法,比如词汇,立场和观念。西方霸权主义国家通过报道的态度立场和使用的措辞来32误导观众,从而实现他们的后殖民主义。比如说,在CNN在报道2008年西藏3.14事件时,采用的词汇是“police car to carry protestants;Chinese policemen arresting Tibetans;crackdown”(朱学峰,2009:18-19).这对于中国来说,实际上是对事实的歪曲和污蔑。然而许多译者并没有意识到这些,或者说他们翻译过程中只是在按照源文的语言进行翻译和转换,没有意识或去除或抵抗这些后殖民主义痕迹。基于此,“一般性的翻译研究由于先前先人为主的”纯意义转换’原则已经不能适用于后殖民主义的翻泽研究”(Theo Hermans,2007:183)。否则,后殖民主义语境下新闻翻译的“纯意义转换”翻译模式只会把西方的思维方式照搬过来,那么新闻翻译就会成为西方声音的回音,从而在无意中充当了霸权主义的残留和操控在中国的传播者和夯实者。因此,以上CNN报道中这些词汇根据中方调查的事实,中国译者应该改为“救护车接走伤者;尼泊尔警方阻止西藏喇嘛跨越中一尼边境;中国政府力图维护和平和秩序”,以澄清事实,还原观众一个真实的事件。
后殖民主义语境下新闻翻译的特征二在于,新闻来源大多依赖于西方大国,而来源于第三世界国家的甚少,并且报道方式片面主观,具有明显的后殖民主义痕迹。“西方大国凭借先进的传媒技术不仅垄断国际新闻的流通(circulation),而且很大程度上操纵着国际舆论(public voicel的话语权fdiscourse pow,er)。国内媒体有时很难摆脱西方”霸权“语气的负面影响。”(王玉龙、吴建清,2005:159)西方媒体对新闻翻译的操控不仅体现在新闻输出的量上,还表现在对新闻的报道方式上;“我们在看西方媒体报道的时候,总是看到关于第三世界国家好的新闻少,坏’的新闻多,包括对中国的报道也是负面内容多,正 面内容少。”(ibid,2005:33)这些负面消息或者是灾难,动乱,游行罢工,伤亡,贫穷,饥饿,落后等等。就连国际组织调研的结果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多种声音一个世界》中提到:新闻信息在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流动的不平衡已经成为国际会议的主要论题。”(UNESCO 1980:36,180,转引自张威,邓天颖,2003:128)新闻流动的不平衡和报道方式片面的来由就是,在西方国家眼里,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化和人民的本质是愚昧的,原始的,低等的。当这种看法通过新闻来源的选择表现出来时,第三世界的人民没有意识到,或者没有能力作出反应,默默的接受了。这种接受使第三世界国家人民潜移默化地认为西方国家的文化和国民素质比自己的优越,他们也会乐意接受和迎合两方大国的喜好和文化,这就使西方大国后殖民主义逐渐取得成功。
后殖民主义语境下新闻翻译的特征三是,随着一些国家民族身份和尊严意识的醒觉和加强,新闻译者反后殖民主义的意识加强,方法多样化。随着中国的逐渐强大,在国际社会上的地位也愈加重要,西方国家不断发表一些关于中国不实的或者片面的新闻报道,打击中国形象和声望,企图遏制中国的快速发展。中国的新闻译者不得不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发掘西方的新闻报道中对中国的不实报道,负面消息,不友好的态度和片面的猜测,反驳和澄清真相,应对西方国家各种各样的诋毁。“如,美国每年都要发表国别人权报告,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的人权状况横加指责,我们的驻外记者除了报道美国违反人权的种种表现外。还及时编译被其污蔑的有关国家的反应,既驳斥美国的指责,也使受众明白事情的真相。”(刘洪潮,2005:377)
三、新闻翻译多主体之间的关系
新闻翻译涉及到多个参与者,即作者(记者),译文发起者,赞助人,译者和读者,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称呼:翻译主体。翻译主体之间并不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
一直以来,有不少翻译学者认为,新闻翻译者是新闻作者的模仿者。新闻一旦成文,新闻作者就是此条新闻的权威解释者,新闻译者不能自创,而只能根据新闻作者所写的内容照实翻译。新闻记者作为新闻的第一作者,会按照自己的喜好或者权力集团的要求和立场来选择新闻素材,选择符合他们利益的词汇,表达他们的立场。传统的翻译理论认为,泽者没有权利改变源文,不管作者出于什么目的,写了什么,译者只能照实翻译。这样作者和译者的关系看起来有如主人和奴隶,奴隶只能遵照主人的命令去做,不能有自己的话语权。简单而言,就是新闻记者是新闻的主人,新闻译者要听从源新闻主人的话,忠实翻译主人的作品。然而,在后殖民主义语境下,新闻翻译却不能完全遵照这样的标准,新闻翻译者往往要充当改写者的角色。新闻记者选择新闻素材和撰写新闻是从其本国立场和集团利益出发的,同样的新闻事件在另外一个国家就有可能不能成为新闻素材,不能用同样的方式来报道,也会引起不同的反响和效应。因此新闻译者的任务不仅是将新闻事件用另一种语言表述出来,译者还需要选择性地发掘和重组源新闻信息,必要的时候还要去除源新闻的态度和立场,使用和增加符合本国民族利益的言辞和态度。新闻记者与译者之间不能是主人与奴隶的关系,新闻译者忠于基本事实,以本国利益为导向,是源新闻的改写者。
译文发起者与译者之间通常是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的关系。新闻泽文发起者可以是社会实体如政府或研究机构或新闻机构。新闻译文发起者有权通过或禁止翻译的题材和出版的内容,有权要求新闻译者为其政治、经济或文化目标而翻译。新闻译文发起者会给新闻译者制定一些规则用来指导翻译内容的选择和翻译的方式。如果新闻译者不按规则进行翻译,当翻译题材和方式不能符合泽文发起者的利益和目的,甚至产生危害的时候,他们有可能会面临忽略,警告甚至逮捕的危险,而他们的翻译作品就会被视为非法而被摒弃。
赞助人是对翻译活动提供资金赞助和帮助的人,机构或者团体。如果译文发起者在组织和开展翻译活动的同时还承担经济支持的责任,那么译文发起者同时也是赞助人。比如说新闻机构、报社。当译文发起者和赞助人互为独立存在时,两者是互为制约的。新闻译文发起者发起的翻译活动还要有赖于赞助人的支持才能开展。而赞助人所赞助的翻译活动也要受译文发起者制定的规则和政策指导的制约。新闻译文发起者赞助人与新闻译者的关系类似于雇主和雇员。赞助人给新闻译者提供经济资助,同时也会给新闻译者没定限制。“赞助人能促进发表他们认为合适的译文,也可以阻止发表那些他们认为不合适的译文。因此,译者要想自己的译文得到发表,他们在处理与赞助人之间的关系时就没有什么自由了。”(LefevE:re 2004:19)新闻泽者无法脱离赞助人的赞助,也就只得在赞助人设定的限制和压力之下尽力翻译出令赞助人和译文发起者满意的作品了。新闻赞助人,一般是新闻机构和报社,他们对泽者设定比较详细具体的规则和指令,较之泽文发起者也更为容易对译作的内容和翻译策略进行指导和控制。新闻译者为报社工作,他们的想法和做法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报社的影响和制约,这点也会在他们的新闻翻译中反映出来。
新闻译者是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协调者和中介者。新闻译者是所有翻译主体的中心链接者,与所有的翻译主体都有着不同的联系,也受到他们的影响和制约。新闻译者的文化身份和他们偏向的社会意识形态会决定他们在解释和翻译新闻的过程中体现出偏见和偏向,新闻译者对于源新闻的写法和体现的态度、立场并不一定赞同,也不会完全照实翻译。这是因为译文发起者和赞助人对新闻译者设定了规则和制约,不能引入外国记者对于木国不利的看法和报道,需要在真实的新闻事件基础上作出相应的符合本国利益的调整,或如实报道被外媒歪曲的事件真相。新闻译者需要考虑到译入语受众的文化和政治背景,翻译的内容要符合受众的文化和政治背景的需求,遵循译入语社会的价值观,才能被受众接受。
读者是新闻的接受者,他们的反应对于记者或者新闻翻译者来说是很有价值的。新闻卖不卖座,读者喜欢不喜欢,是对记者和新闻翻译者的工作的肯定或否定。当读者认定某新闻是虚假的。或者新闻表现的态度和立场与他们的态度和立场相冲突,读者就会认为此新闻没有价值,从而拒绝阅读。记者和新闻翻译者也会预料读者的喜好,或者对某事和某国的看法,投其所好,删减可能不合读者心意的部分,增添符合读者立场和态度的评论,甚至有些记者和新闻翻译者为了迎合读者的需求会篡改或歪曲事实真相。“如果记者或新闻翻译者认为,读者可能会不赞同某事件的报道方式,他们可能会在写作或翻译过程中添加不准确的描述。”(Stone,1987:27)这样,读者对于记者和新闻翻译者就施加了压力,读者的预期反应也在不自觉地制约着记者和新闻翻译者的 工作。反过来,读者也会受到记者和译者的影响。读者通过阅读完新闻(源新闻或新闻翻译),会在潜移默化巾会受到新闻的影响,受到潜在的记者和译者的个人看法的影响,他们对于一些事件、问题、世界和国际的看法,以及自己的价值观和立场,有可能会发生变化。
总的来说,新闻翻泽涉及到多个翻泽主体,他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相互制约的。新闻译者是各翻译主体之中的重要链接者,他是为译文发起者、赞助人和读者工作的,同时受他们的规则和政策制约,受读者的检验。新闻译者在翻译时会不知不觉中受到源新闻作者态度和看法的影响,同时还受制于译文发起者和赞助人所指定政策和具体的实施要求,还要积极预设读者群的背景和接受条件,因此泽者要尽力保持清醒,站在译文发起者和赞助人的利益立场,解析和分解记者的意图,翻译出有利于译人语读者理解,接受的新闻。
四、结语
新闻翻译作为现代一种重要的信息传播方式,对世界各国和人民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为了向外界介绍和宣传国内文化和发展,国内新闻需要翻译:为了向国内人民传播国际信息,引进先进理念和促进国际学习,国际新闻需要翻译。然而,在后殖民主义语境下,新闻翻译具有很强的操纵性,不少新闻事件被权力集团和霸权国家歪曲,新闻的言辞和报道方式受新闻记者个人的喜好,民族主义和偏见影响,新闻在翻译过程中,被政治敏感度不高的新闻译者全盘接受,照实翻译,无意中充当了西方霸权的“传声器”。新闻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对原作的改写,是立足于本国立场和利益,剔除国际霸权,反映意识形态和民族文化、政治观念的一种方式。新闻翻译需要谨慎对待。然而,新闻翻译不仅涉及到新闻译者,还涉及到多位翻译主体,不同主体具有不同特点,主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在各新闻翻译主体之中,译者作为多位主体之间的主要链接者和协调者,不再是传统的“跟随者”,或“奴隶”,他们具有活跃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能够积极主动与各个主体进行预想交流,也受到他们的规范要求和制约。本篇论文对后殖民主义语境下新闻翻译的特点,新闻翻译中各个参与者的关系作了一个初步的尝试性的探讨。在后殖民主义语境下,新闻翻译中翻译主体的主体性和主体问性还没有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这个关注新闻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话题,值得更多的学者来进行探讨和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