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误·口水·口碑

来源 :北京广播电视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x61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久前,偶然和几个媒体圈的朋友谈起了广播节目,几位同人对其口碑居然一致地不良:主持人的口误太多了,上节目不做案头准备吗?主持人的口头语太多,每说一句话都有些个“那”、“这个”之类的零碎;主持人、嘉宾加短信互动,一侃就是一个小时,说了半天跟什么都没说一样,留不下任何教益,等等。
  身为广电行业的从业人员,笔者眼见电台十余年来的重新崛起:越来越多的百姓开上了私家车,电台的声音进入了每一个驾驶者和乘车人的耳朵,为电台节目重新找回了一大群高端听众;越来越普及的手机,附带的收音机功能,也让听广播成为许多公交地铁族路途上的选择。可以说,曾经一度弱势的广播已经随着社会生活的进步重新站进了强势媒体的行列。但是近一两年,听众的人数、收听率等数据还维持着“高位盘整”,可对某些电台节目的好评度,听众的反应已渐趋减弱。
  前不久的下班路上,笔者专门对同一时间段里的几家电台进行了“监听”,情形确实堪忧:
  其一,某电台的一档直播新闻节目,不到半小时的节目时间,声音还不错的女主持人居然出现了近20次的口误,断句、停顿错误;宇音误读;某位国外首脑的名字磕磕巴巴几遍才念对;
  其二,另一个电台,几住嘉宾笑闹不停,声音夸张,插科打诨地互开玩笑;
  其三,某现场记者正在发回报道,先是信号忽强忽弱,继而是绝不标准的普通话,每句话的连接都是“这个这个”。
  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广播电视主持人应当考取相关资格证书后方可持证上岗。试问,连一篇简单的新闻稿都念不通顺,如此多的口误,你的证是怎么来的?再有,节目的编辑也罢,现场的记者也好,面对无数听众,你就不准备好一个文字的草稿再上节日?想说什么说什么,想起什么说什么,你能避免令人生厌的口水话?
  老一辈的播音主持人,从业多年极少出错,当然这跟当时的节目基本录播有关。但口齿的功底、文字的功底、背稿的功底,我们还是能从当时少量的直播节目中感受到。诚然,以往的广播电视所谓播音腔的刻板也不值得推崇,流利自然的口语化播音风格是符合受众的需求的,但是,口语不是一定要有口误,口语也不等于啰嗦的口水话。
  口误、口水话的问题,是客观上影响电台节目口碑的原因之一。而近来电台的许多节目,大都采用本文开始时提到的那种主持人、嘉宾加短信互动的形式,这样的节目,制作播出也许确实是省钱省力,但这种千篇一律的做法是否可以少些再少些?
  广播剧、电影录音剪辑、录音报道、长书连播,这些既有广播特色、听众又喜闻乐见的节目形式,应当多些再多些。
  《舌尖上的中国》别样的美食纪录片
  近年来荧屏上涌现出了不少美食节目,但央视原创纪录大片《舌尖上的中国》与众不同。首先,它是央视首部美食类纪录片,是国内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还有美食家蔡澜、沈宏非担任顾问,转战中国几十个城市拍摄……这一切使得这部纪录片具有了别样的特色,因此,它不仅画面精美,内容丰富,而且通过对中华美食很多个侧面的记录,展现出中华饮食之美,同时也让观众了解到中国各地多姿多彩的美食背后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以及饮食与当地人之间那种紧密的联系。
  《舌尖上的中国》不按菜系划分,而以食材、主食、转化、储藏、烹饪、调和、生态7个主题讲述了干百年来中国人独特的饮食习惯以及在这些饮食习惯影响下的生活状态。该片知识性很强,让人获益良多。比如,我们经常吃的辣椒,居然是引自国外的;泡椒的发明催生出川菜里的“鱼香”口味;美味的紫菜居然是顶着浪头、冒着被海浪冲走的危险采摘下来的……该片不光讲美食,里面也有人物有故事,“鱼把头”、卖黄馕馍的陕北老汉、陪外婆制作年糕的小姑娘、精明的种辣椒的农妇……这些享受美食、创造美食的故事,更加打动人心。《舌尖上的中国》让我们看到美食背后普通中国人的人生境况和滋味,也看到了美食作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在我们生活中的地位。这样的节目真是赏心悦目,难怪央视一套每晚10点半播出后,第二天马上又安排重播。
  从舌尖上体会人生五味
  现在已经少有让人真心喜爱的节目,而《舌尖上的中国》做到了。
  打动我以及众多“吃货”的是充满全片的“真诚”两字。在节目创作上用13个月的时间孕育,走遍中国大江南北,深入偏僻的县镇……虽然片中不断出现唯美的食物镜头,仿佛让你感受到扑鼻的浓香,但是节目更加关注普通的劳动者,因为他们是这些美食的缔造者。
  凌晨,住在香格里拉的卓玛姑娘就已经在森林里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采集完成后,她细心地把周围的松针盖好,这样才不会破坏菌丝,延续大自然的馈赠,节目记录了人们对大自然的尊敬与感谢。云南大理山区的人们用盐井熬盐。老黄用自制的诺盐抹在猪肉上,3年以后经晒干、霉变等工序,著名的诺邓火腿才算做好……
  节目忠实地还原了许多地方食物的加工、生产过程,让人觉得不但是美食,它的生产过程也是那么美好,人和自然是如此的和谐。现在有太多的理由怀疑我们的食物,但看了《舌尖上的中国》后你会发现想做好它其实很简单,就是对自然有一颗敬畏之心。正如节目导演说的,“我们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这个纪录片”,有了这样真诚的创作心态,该片想不走红都难!
其他文献
4运动预防动脉硬化,8症状对位早期心脏病  心脏病开始时常见的症状包括8种  不吸烟等7大要素保持心血管健康  4种不负重的运动就好比“救心丸”  在心脏病中,一半以上的问题都是由于动脉硬化引起的。在此,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主任、安贞医院首席专家吕树铮讲解如何防止动脉硬化以及如何发现心脏病早期症状。  心脏病初期8大症状  一是心悸。这是一种心跳不适的感觉,多见于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
期刊
现在两个女人最火。一个是身份高贵的甄嬛,这位小主儿生活在会吃人的后宫,坎坷的命运让不少宫廷剧迷们牵挂得不行。另一位是来自农村的满秋,一个认为孩子就是天的伟大妈妈,她身上“母爱大过一切”的那股执著劲感动了更多的人,也让《满秋》成为了时下最受观众热议的电视剧。本报记者日前专访了满秋的饰演者颜丙燕。她直言:“我演戏的办法比较笨,把自己打碎了,把角色打碎了,揉到一块捏出一个人物来。”到底用了什么笨办法,还
期刊
最近在网上出现的几段视频,当您打开搜索网页输入“消毒餐具”这四个字的时候,映入眼帘的是一段段的视频,内容实在让人触目惊心。  视频一:2月14日,记者来到黄浦区长洲岛这家名为“康洁”消毒餐具的小作坊,8、9箱已经清洗过的餐具随意放在路边,箱子前面放着一个垃圾桶,散发着浓烈的臭味。工人说是消过毒的。记者随机拿起一个小碗,一层灰粘在记者的手上。  视频二:另一家消毒餐具工厂则更让人感到恶心。还没走进这
期刊
民间谚语中蕴含着很多生活智慧和健康理念,用这些谚语。给人一个健康的理念。来指导人们的行为。对身体的健康非常有好处。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王莒生为大家解读谚语话养生。  【饮食养生谚语】  “多吃不如细嚼。”  注解:细嚼慢咽利消化  我们提倡吃饭时要细嚼慢咽,因为细嚼可以将食物嚼得比较细碎,又能够让唾液充分地与食物搅拌,对消化有好处。  饥不饱食。渴不狂饮。  注解:饱食可能造成急性胃扩张;狂饮可能
期刊
发生在张女士身上的事情,让她百思不得其解,家中整整上了五道锁,仅仅半个小时的时间,辛苦攒下3万元就这么不翼而飞了。这离奇的案情背后,到底有什么玄机呢?  接到报案后,李警官也很吃惊。张女士家所在的独门院有两户人家,对门的住户首先进入了民警排查的视野。经过详细地调查,警方发现,对门邻居家的其他成员都缺少作案时间,而唯一在现场的老大爷,因年事已高,根本不具备作案能力。这条线索到此中断,新的怀疑对象开始
期刊
一项研究数据表明:学习电脑人数中老人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有医学资料表明,老人学电脑,有利于身体健康,且生活幸福指数更高。  老年人学电脑,提升动手能力、动脑能力和用眼能力,加强全身锻炼,让原本懈怠的身体灵活起来,还加强脑细胞新陈代谢,保持脑血管畅通。勤动脑、勤动手、勤动眼让老人头脑灵活四肢勤奋,同时减少各种因衰老引起的疾病产生。  其次。老年人通过学习电脑,不仅满足自身的好奇心,同时增加兴趣爱好。
期刊
彩虹姐姐可是小朋友们的老朋友了!电视机里的彩虹姐姐大大的眼睛,小小的嘴,尖尖的下巴,瘦弱的身材,还爱穿着一双高高的跟的高跟鞋。她爱幻想,经常制造出其不意的小点子;爱搞怪,经常在节目中耍耍小聪明,抢抢小风头,善于模仿,拒绝长大,在《七色光》扮演过“花仙子”、“白雪公主”、“小萝莉”、“海的女儿”……  记者采访她时,她穿了一件雪白雪白的纱制公主短裙,简直就像童话世界里的白雪公主!镜头前的彩虹姐姐美丽
期刊
《媳妇是怎样炼成的》  本报推荐指数:★★★  由姚芊羽、萨日娜主演的电视剧《媳妇是怎样炼成的》将于5月29日起登陆BTV影视频道。剧中,姚芊羽饰演的彭俏俏懂事时尚,是个温柔娴淑、忍气吞声、委曲求全的好儿媳,而萨日娜饰演的战红缨是一个思想落后、小气霸道、爱管闲事却又善良实在的婆婆。虽然她们之间有磕磕绊绊的矛盾,但区别于婆媳苦大仇深的传统路线,那些琐碎的唠叨不再刺耳,儿媳妇的应对不再顶撞。  该剧导
期刊
在东城区的安乐林路有个不大的公园,名字叫“安乐林公园”。这个小小的公园每天上午都有一群喜欢扭秧歌的老人从居住在公园四面八方的家来到这里一起扭一扭,乐一乐,他们大多是有着多年扭秧歌经历的老秧歌迷;他们的年龄大多在六十岁左右,最年长的还有八十岁左右的老人,他们扭起秧歌的那个兴奋劲儿,每天都吸引着来公园遛早儿的人们围观,随着一上午锣鼓点的敲响,他们快乐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记者路过此地被公园里传出的锣鼓声
期刊
粉红衣装扮出清新女人  其实每个女人的“粉红情结”都是骨子里的。婴儿时期,粉色就是女宝宝的代表颜色;孩童时期,可爱的小女生穿着粉红色也是那么理所当然。但是,粉红色并不专属于孩子,美国有位46岁的女演员,25年来只穿粉色,甚至连狗狗也被她染成粉红色,大家都称她为“粉红女士”。其实粉红色是没有年龄局限的,只要选择好、搭配好,就会很合适。如何驾驭好粉红色,就看你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搭配了。来看看《购时尚》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