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文言文教学,提高古典文化素养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gweiz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教学的难点。提升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成为众多教师关注的问题。不少学生认为文言文颇为枯燥乏味,理解起来十分困难,所以对其产生恐惧心理。殊不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文言文比现代文更值得推敲,不仅语言精练,而且意境深远。教师应注重文言文教学方法的创新,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古典文化素养。
  一、鼓励预习,提高自学能力
  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之所以认为文言文难,跟课前没有做好预习工作有脱不了的干系。预习不仅是预先温习课文,还要指导学生如何去预习,教给他们必要的预习方法,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于文言文预习来说,一些最基本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都要提前了解。具体可以参照课文下面的注释,最初不借助参考书,自主推测每句话的含义,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并且还要对作者有大概的了解,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检索的方式进行。比如预习《桃花源记》时,要弄懂“穷、无论、妻子、绝境、鲜美、芳、交通”等字词的含义。还有通假字“具、要”的含义。知道陶渊明是宋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以及辞赋家、散文家。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后人多称他为“靖节先生”。当时陶渊明创作《桃花源记》时正处于什么样的社会背景,经历了什么事,为什么会作出如此超凡脱俗的文章。预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惑的地方,比如文中出现的偏义复词“远近”,学生不知道为什么不直接用“远”,课堂上应积极询问教师。
  预习为课堂学习做好了铺垫。学习文言文不再是教师在讲台上口干舌燥地讲,学生在台下奋笔疾书地记。预习既帮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内容,又能够使学生及时发现疑惑点,课堂上作有针对性地听讲。通过这种形式,学生对文言文學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提高,给教师教学也减轻了压力。
  二、巧妙提问,启迪学生思维
  提问是文言文教学的必经之路,通过提问能够检验学生的预习效果,也能启迪学生的思维,与学生加强互动关系。教师提出的问题也可以不过于死板,那样会降低学生主动回答的兴趣。最好用一些灵活性比较强、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给出富有特色的答案。
  《桃花源记》这篇文言文神秘色彩非常浓,学生对此也十分感兴趣,想要知道这座世外桃源是否真的存在,作者当时经历了什么才会写下如此神奇的文章。在带领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围绕文中最后一个段落“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设计问题:“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桃花源的神秘色彩?”学生将目光再次投向课文,从“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可以得出这座桃花林是忽然出现的,说明它可能原本并不存在,也许一切只是渔人的幻觉。“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跟后文中“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互相矛盾。既然桃花源里的人并不了解外面的世界,为什么穿着却一样?未免有些诡异色彩。并且那里的人让渔人不要把桃花源里的情况对他人说,更加重了神秘感。最后,去探索桃花源的人要么不知所踪,要么寻病终,都为桃花源增添了浓厚的神秘笔墨。学生结合当时陶渊明的生活及社会背景得知,当时政治局面黑暗,导致民不聊生,作者对所生活的现实世界是不满意的,所以虚构了一座桃花源,对黑暗社会做暗讽之意。
  把握文章的记叙线索和主旨,设计提问和点拨,既让学生通过自主探讨,理解了文章的重难点,又加深了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印象。
  三、组织活动,增强情感体验
  文言文教学要求教师积极创新教学方法,通过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因此,教师须要结合教学内容,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将自己充分地融入课文当中,不断增强教学效果。
  这篇古文的故事性很强,陶渊明的写作语言也通俗易懂,教师可以针对文章写作特色,要求学生把它改编成一个小故事。要求语言通顺,情节曲折,结尾意境深远。听完学生改编后的文章,找其他学生做点评,指出优点和缺点,检验学生的领悟能力。也可以选取文中渔人跟桃花源里的村民相处景象,让学生把它改编成一个课本剧,将文中的对话变成白话文,配上应有的情感色彩。比如村民(惊讶地)问渔人:“你从哪里来?我在这儿从来没有看见过你。”渔人:“我是一个渔夫,在打渔的时候意外发现了这个地方。”村民(热情地):“走这么多路应该累了吧,快跟我到家中,吃些肉食、美酒。”通过表演,学生能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真正到了桃花源,感受到了那里村民的热情、淳朴和好客的性格品质。
  总而言之,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对文言文课文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采用科学合理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注重对实际学习过程的指导,真正彰显教学实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初级中学(224000)
其他文献
一、案例  教季羡林的《成功》一课时,出现了这样一幕。  师: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各自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然后在组内进行交流。  巡视中,有一组的同学讨论得尤为激烈。我没有忍心去打扰,而是站在一旁听个究竟。原来,一组4人,竟有4种不同的答案。  甲:我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资+勤奋+机遇=成功”。  乙:这是个公式,应该不可以作为中心论点吧。我认为是“只有勤奋一项是我们自己决定的
期刊
情感因素在我们的语文课堂占据重要的因素,巧妙运用好这个因素,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和写作能力,还可以促进学生心智成熟。下面,笔者以《秋天的怀念》一文为例,谈谈怎样利用情感因素,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并促进其心智成熟的。  一、自主预习先学,初步领悟情感  《秋天的怀念》一文最能打动人的东西就是文中的母子之情,尤其是史铁生的母亲在儿子残疾之后的痛苦、担忧之情,以及为儿子寻找今后的出路的焦虑之感,当
期刊
所谓“本色阅读”,这个说法化用于苏派语文名家黄厚江老师的“本色”语文,亦有不少语文人以“本色阅读”为主题进行过课题研究,这里不作赘述。秉承名师们的理念,我理解的“本色阅读”主要是指读者对文本承载的思想内容、情感态度、艺术特色等元素作出的本真的、深度的理解;它是一种追求本真的阅读目的、阅读过程和阅读效果的阅读行为。  所谓“多维解读”,就是指从不同维度对文本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深度阅读理解。其重点,倾向
期刊
一、教学内容  《晏子使楚》系苏教版初中语文8年级上册第10课。  二、教学设计背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的确,像寓言、文言故事等篇幅短小的作品,在提高学生表达能力、激发想象、发展思维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于是,我们不禁思考,怎
期刊
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在活动中学习语文是符合教育教学本真的。近年来兴盛的“生态教学”理论特别强调语文教学的实践性,重视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我们的语文教材也与时俱进,每个单元都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课,旨在让学生于活动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综合研究是一个新的领域,是对中国教师的一大挑战,它的成功实践将使中国的教学风格发生巨大
期刊
去年,在教学到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中《紫藤萝瀑布》一文时,深感难以把这样一篇含义深刻的借景抒情类散文讲解透彻。但在老教师的指导下,在备课时紧扣作者的情感线索,顿时使笔者在课堂教学设计方面豁然开朗。笔者有感于“情感”在解读文本中的重要性,故结合实例撰下文,以抒浅见。  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头脑中反映的产物,而情感是人的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文学艺术的内在标志。
期刊
阅读与写作皆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二者是相辅而行的。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也提出了关于写作教学的具体要求: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努力实践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关于实现“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具体方法,其他相关研究资料已经提到很多,这里就不多赘述。
期刊
阅读是人们收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同时,阅读能力也是最基本的语文能力。语文阅读能力的强弱决定着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高低,决定着阅读课堂教学效益的优劣,更是直接决定着语文课程改革的进度的快慢。  笔者在认真研读新课标阅读部分目标后,结合自身课外阅读教学实践,总结出了“四步阅读法”,即积累、赏析、感悟、仿写。下面以王兆盛的散文《老村与老屋》(《黄河文学》2008年第7期)为例,进行课
期刊
传统的作文教学普遍存在着高耗低效的问题。作文是生活的反映,是学生个人生活积累的再现。因此,教师应该在作文教学中运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实施生活化作文教学,即将作文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在生活中写作,在写作中更好地生活,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陶冶学生的生活情操。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作文教学中,很多学生对写作十分头痛,
期刊
张志公先生论述莫泊桑小说的特点时说:“用平常的人物,平常的情节,表现一个普通的主题,可是能够表达得深刻,能够给人启发,耐人寻味:这正是莫泊桑小说的独到之处。”他又说:“莫泊桑的手法,可以说是一种不用手法的手法,是寓新颖于平淡自然之中的手法。”通过分析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中对菲利普与若瑟夫父子的两处“凝视”的描写,我们就能清晰感受到这些特点。  菲利普的凝视:左眼庸俗,右眼虚荣。小说写道:  父亲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