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教学的难点。提升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成为众多教师关注的问题。不少学生认为文言文颇为枯燥乏味,理解起来十分困难,所以对其产生恐惧心理。殊不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文言文比现代文更值得推敲,不仅语言精练,而且意境深远。教师应注重文言文教学方法的创新,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古典文化素养。
一、鼓励预习,提高自学能力
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之所以认为文言文难,跟课前没有做好预习工作有脱不了的干系。预习不仅是预先温习课文,还要指导学生如何去预习,教给他们必要的预习方法,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于文言文预习来说,一些最基本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都要提前了解。具体可以参照课文下面的注释,最初不借助参考书,自主推测每句话的含义,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并且还要对作者有大概的了解,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检索的方式进行。比如预习《桃花源记》时,要弄懂“穷、无论、妻子、绝境、鲜美、芳、交通”等字词的含义。还有通假字“具、要”的含义。知道陶渊明是宋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以及辞赋家、散文家。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后人多称他为“靖节先生”。当时陶渊明创作《桃花源记》时正处于什么样的社会背景,经历了什么事,为什么会作出如此超凡脱俗的文章。预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惑的地方,比如文中出现的偏义复词“远近”,学生不知道为什么不直接用“远”,课堂上应积极询问教师。
预习为课堂学习做好了铺垫。学习文言文不再是教师在讲台上口干舌燥地讲,学生在台下奋笔疾书地记。预习既帮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内容,又能够使学生及时发现疑惑点,课堂上作有针对性地听讲。通过这种形式,学生对文言文學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提高,给教师教学也减轻了压力。
二、巧妙提问,启迪学生思维
提问是文言文教学的必经之路,通过提问能够检验学生的预习效果,也能启迪学生的思维,与学生加强互动关系。教师提出的问题也可以不过于死板,那样会降低学生主动回答的兴趣。最好用一些灵活性比较强、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给出富有特色的答案。
《桃花源记》这篇文言文神秘色彩非常浓,学生对此也十分感兴趣,想要知道这座世外桃源是否真的存在,作者当时经历了什么才会写下如此神奇的文章。在带领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围绕文中最后一个段落“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设计问题:“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桃花源的神秘色彩?”学生将目光再次投向课文,从“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可以得出这座桃花林是忽然出现的,说明它可能原本并不存在,也许一切只是渔人的幻觉。“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跟后文中“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互相矛盾。既然桃花源里的人并不了解外面的世界,为什么穿着却一样?未免有些诡异色彩。并且那里的人让渔人不要把桃花源里的情况对他人说,更加重了神秘感。最后,去探索桃花源的人要么不知所踪,要么寻病终,都为桃花源增添了浓厚的神秘笔墨。学生结合当时陶渊明的生活及社会背景得知,当时政治局面黑暗,导致民不聊生,作者对所生活的现实世界是不满意的,所以虚构了一座桃花源,对黑暗社会做暗讽之意。
把握文章的记叙线索和主旨,设计提问和点拨,既让学生通过自主探讨,理解了文章的重难点,又加深了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印象。
三、组织活动,增强情感体验
文言文教学要求教师积极创新教学方法,通过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因此,教师须要结合教学内容,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将自己充分地融入课文当中,不断增强教学效果。
这篇古文的故事性很强,陶渊明的写作语言也通俗易懂,教师可以针对文章写作特色,要求学生把它改编成一个小故事。要求语言通顺,情节曲折,结尾意境深远。听完学生改编后的文章,找其他学生做点评,指出优点和缺点,检验学生的领悟能力。也可以选取文中渔人跟桃花源里的村民相处景象,让学生把它改编成一个课本剧,将文中的对话变成白话文,配上应有的情感色彩。比如村民(惊讶地)问渔人:“你从哪里来?我在这儿从来没有看见过你。”渔人:“我是一个渔夫,在打渔的时候意外发现了这个地方。”村民(热情地):“走这么多路应该累了吧,快跟我到家中,吃些肉食、美酒。”通过表演,学生能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真正到了桃花源,感受到了那里村民的热情、淳朴和好客的性格品质。
总而言之,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对文言文课文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采用科学合理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注重对实际学习过程的指导,真正彰显教学实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初级中学(224000)
一、鼓励预习,提高自学能力
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之所以认为文言文难,跟课前没有做好预习工作有脱不了的干系。预习不仅是预先温习课文,还要指导学生如何去预习,教给他们必要的预习方法,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于文言文预习来说,一些最基本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都要提前了解。具体可以参照课文下面的注释,最初不借助参考书,自主推测每句话的含义,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并且还要对作者有大概的了解,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检索的方式进行。比如预习《桃花源记》时,要弄懂“穷、无论、妻子、绝境、鲜美、芳、交通”等字词的含义。还有通假字“具、要”的含义。知道陶渊明是宋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以及辞赋家、散文家。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后人多称他为“靖节先生”。当时陶渊明创作《桃花源记》时正处于什么样的社会背景,经历了什么事,为什么会作出如此超凡脱俗的文章。预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惑的地方,比如文中出现的偏义复词“远近”,学生不知道为什么不直接用“远”,课堂上应积极询问教师。
预习为课堂学习做好了铺垫。学习文言文不再是教师在讲台上口干舌燥地讲,学生在台下奋笔疾书地记。预习既帮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内容,又能够使学生及时发现疑惑点,课堂上作有针对性地听讲。通过这种形式,学生对文言文學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提高,给教师教学也减轻了压力。
二、巧妙提问,启迪学生思维
提问是文言文教学的必经之路,通过提问能够检验学生的预习效果,也能启迪学生的思维,与学生加强互动关系。教师提出的问题也可以不过于死板,那样会降低学生主动回答的兴趣。最好用一些灵活性比较强、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给出富有特色的答案。
《桃花源记》这篇文言文神秘色彩非常浓,学生对此也十分感兴趣,想要知道这座世外桃源是否真的存在,作者当时经历了什么才会写下如此神奇的文章。在带领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围绕文中最后一个段落“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设计问题:“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桃花源的神秘色彩?”学生将目光再次投向课文,从“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可以得出这座桃花林是忽然出现的,说明它可能原本并不存在,也许一切只是渔人的幻觉。“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跟后文中“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互相矛盾。既然桃花源里的人并不了解外面的世界,为什么穿着却一样?未免有些诡异色彩。并且那里的人让渔人不要把桃花源里的情况对他人说,更加重了神秘感。最后,去探索桃花源的人要么不知所踪,要么寻病终,都为桃花源增添了浓厚的神秘笔墨。学生结合当时陶渊明的生活及社会背景得知,当时政治局面黑暗,导致民不聊生,作者对所生活的现实世界是不满意的,所以虚构了一座桃花源,对黑暗社会做暗讽之意。
把握文章的记叙线索和主旨,设计提问和点拨,既让学生通过自主探讨,理解了文章的重难点,又加深了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印象。
三、组织活动,增强情感体验
文言文教学要求教师积极创新教学方法,通过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因此,教师须要结合教学内容,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将自己充分地融入课文当中,不断增强教学效果。
这篇古文的故事性很强,陶渊明的写作语言也通俗易懂,教师可以针对文章写作特色,要求学生把它改编成一个小故事。要求语言通顺,情节曲折,结尾意境深远。听完学生改编后的文章,找其他学生做点评,指出优点和缺点,检验学生的领悟能力。也可以选取文中渔人跟桃花源里的村民相处景象,让学生把它改编成一个课本剧,将文中的对话变成白话文,配上应有的情感色彩。比如村民(惊讶地)问渔人:“你从哪里来?我在这儿从来没有看见过你。”渔人:“我是一个渔夫,在打渔的时候意外发现了这个地方。”村民(热情地):“走这么多路应该累了吧,快跟我到家中,吃些肉食、美酒。”通过表演,学生能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真正到了桃花源,感受到了那里村民的热情、淳朴和好客的性格品质。
总而言之,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对文言文课文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采用科学合理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注重对实际学习过程的指导,真正彰显教学实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初级中学(22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