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问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实施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方法。优化提问技巧,提高设问质量,不仅会大大开启学生的智力,也利于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提高自学能力。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注意研究提问艺术,使提问具有启发性,具有思维量和思维价值,能有效引导学生积极思想,通过思考去发现知识蕴含之美,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目的。这里就平常经常采用的五种提问方式与大家交流一下:
一、循环渐进式提问
对于教学中的疑难知识,教师应避免不作铺垫,直接提问,而应根据学生实际和知识的内在联系,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分层次、有梯度的设问,把一个看似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几个能够直接思维的“子问题”,形成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问题组,使学生思维在教室的引导下不断深化,并在客服重重困难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例如,对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这一疑难问题,就可以层层设问,步步深入,化难为易:(1)西安事变发生后,出现了哪几个不同主张的政治派别?(2)各派政治力量的不同主张及其实质是什么?(3)杀蒋可能导致什么局面出现?不杀蒋呢”?(4)中共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是基于什么原因?这样,通过巧设计一些过渡性和递进式问题,架设思维的铺垫,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最终圆满解决疑难问题。这种分层次、构建思维“阶梯”的提问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疑难知识的理解,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二、因势利导式提问
教师的重要任务是使学生千方百计掌握“点金术”,而不是简单地授学生以“金子”。教师提出问题后如果不对学生启发诱导,不向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技巧和具体的思维过程,而是越俎代疱,通通代办,那么,学生只能是死记答案,思维水平无法得到提高,也无法做到“鱼”、“渔”兼得。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问题因势力导,为学生进行思维铺路搭桥,成为学生学习的导航台。要通过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学会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归类、抽象和概括等历史思维的一些基本方法,这样学生就具备了进行思维的必要条件,掌握了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金钥匙,最终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三、疏密相间式提问
有的教师提问缺乏适当的密度,每节课之提问固定的少数几个学生;问题题量太大,提问不断,好似浮光掠影;提问后又不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这种提问疏密无间式提问,不仅无法真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而且易使学生的思维高度紧张,无法独立冷静地思考问题,从而大大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为此,教师一要注重设计有层次性地问题,面向全体学生提问,让好、中、差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二要控制好提问的频率,把讲授和提问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的思维一张一弛,确保课堂结构的严密性和完整性。此外,提问后要有适当的时间停顿,给学生思考。
四、亲切激励式提问
教师提问时如果态度严厉,表情严肃,容易使学生产生紧张心理甚至敌对、反抗情绪,这非常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学生答不出或答错问题时,如果不顾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而一味地对学生进行批评责难,这不仅有伤学生的人格和自尊,还会损害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因此,教师在提问时态度要和谐、亲切,要用带激励性地言辞来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要发扬民主作风,让学生有发表不同见解的机会;要认真听取学生的回答,答好者表扬,答错者鼓励。只有这样,才能使提问发挥出应有的艺术魅力。
五、一目了然式提问
教师设计的问题如果在概念或内容上含糊不清,模棱两可,容易使学生产生思维的混乱,甚至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因此,提问时应注意问题准确,答案明确,一目了然。例如“秦灭六国是在哪一年完成的?先后灭了哪六个国家?”这个问题具体明确,“完成”、“先后”四个字的运用,具有鲜明的科学性,若提问为“秦灭六国在哪一年?灭了那些国家?”问题在时间概念和空间概念上就会模糊不清,学生就难以作答。
总之,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索,不断优化课堂提问的设计方法,摒弃平庸、呆板的提问,不断丰富提问的技巧和提高提问的水平,就一定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和能力,素质教育也就会真正落到实处。
一、循环渐进式提问
对于教学中的疑难知识,教师应避免不作铺垫,直接提问,而应根据学生实际和知识的内在联系,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分层次、有梯度的设问,把一个看似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几个能够直接思维的“子问题”,形成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问题组,使学生思维在教室的引导下不断深化,并在客服重重困难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例如,对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这一疑难问题,就可以层层设问,步步深入,化难为易:(1)西安事变发生后,出现了哪几个不同主张的政治派别?(2)各派政治力量的不同主张及其实质是什么?(3)杀蒋可能导致什么局面出现?不杀蒋呢”?(4)中共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是基于什么原因?这样,通过巧设计一些过渡性和递进式问题,架设思维的铺垫,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最终圆满解决疑难问题。这种分层次、构建思维“阶梯”的提问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疑难知识的理解,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二、因势利导式提问
教师的重要任务是使学生千方百计掌握“点金术”,而不是简单地授学生以“金子”。教师提出问题后如果不对学生启发诱导,不向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技巧和具体的思维过程,而是越俎代疱,通通代办,那么,学生只能是死记答案,思维水平无法得到提高,也无法做到“鱼”、“渔”兼得。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问题因势力导,为学生进行思维铺路搭桥,成为学生学习的导航台。要通过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学会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归类、抽象和概括等历史思维的一些基本方法,这样学生就具备了进行思维的必要条件,掌握了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金钥匙,最终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三、疏密相间式提问
有的教师提问缺乏适当的密度,每节课之提问固定的少数几个学生;问题题量太大,提问不断,好似浮光掠影;提问后又不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这种提问疏密无间式提问,不仅无法真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而且易使学生的思维高度紧张,无法独立冷静地思考问题,从而大大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为此,教师一要注重设计有层次性地问题,面向全体学生提问,让好、中、差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二要控制好提问的频率,把讲授和提问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的思维一张一弛,确保课堂结构的严密性和完整性。此外,提问后要有适当的时间停顿,给学生思考。
四、亲切激励式提问
教师提问时如果态度严厉,表情严肃,容易使学生产生紧张心理甚至敌对、反抗情绪,这非常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学生答不出或答错问题时,如果不顾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而一味地对学生进行批评责难,这不仅有伤学生的人格和自尊,还会损害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因此,教师在提问时态度要和谐、亲切,要用带激励性地言辞来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要发扬民主作风,让学生有发表不同见解的机会;要认真听取学生的回答,答好者表扬,答错者鼓励。只有这样,才能使提问发挥出应有的艺术魅力。
五、一目了然式提问
教师设计的问题如果在概念或内容上含糊不清,模棱两可,容易使学生产生思维的混乱,甚至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因此,提问时应注意问题准确,答案明确,一目了然。例如“秦灭六国是在哪一年完成的?先后灭了哪六个国家?”这个问题具体明确,“完成”、“先后”四个字的运用,具有鲜明的科学性,若提问为“秦灭六国在哪一年?灭了那些国家?”问题在时间概念和空间概念上就会模糊不清,学生就难以作答。
总之,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索,不断优化课堂提问的设计方法,摒弃平庸、呆板的提问,不断丰富提问的技巧和提高提问的水平,就一定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和能力,素质教育也就会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