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教学目标是通过小学几年的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与培养目标,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
1.以科学教育理论学习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
观念,即看法、思想,具有深刻性、稳定性和情感性的支配行为的认识。教育观念制约着科学教育目标的落实和教学的成效。所以我们在进行小学科学教育的深化过程中首先要从加强科学教育理论的学习,从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抓起。我们要把促进学生科学素养最优化发展的过程看做是促进教师教育观念不断更新的过程。
1.1破除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构建教育民主化思想指导下的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有效引导相结合的小学科学教育的过程。
1.2破除过去那种以科学知识为本位的教育观念,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构建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广泛引导学生参与、探究、体验等多种形式的科学教育过程。
1.3破除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育观念,确立启发式教育观念,构建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科学教育过程。
1.4破除“一刀切”的教育观念,确立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的教育观念,构建一般发展和特殊发展相统一,共同发展和差异发展相统一的科学教育过程。
2.通过课堂教学,注重学生探究性学习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是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探究性学习。
俗话说:眼见百遍不如手做一遍,要使学生学会自行探究,就必须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如教學《怎样加快溶解》一课时,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获得加快溶解食盐的方法,并且通过自己实践得到了实验的成果,像科学家一样亲历了探究的过程。他们在实践中体验了探究的过程,通过自己动手感受到了实践带来的乐趣与成就感,并且通过亲自参与实验操作,掌握实验方法,为今后进一步的实验探究打下了基础。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远远比教师的单纯讲授深刻得多。
新课程明确提出小组之间的交流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在常识实验教学中,采用小组学习讨论的形式,让小组成员相互交流讨论,能促进学生进一步探究。
如教学《弹性》一课时,以研究橡皮筋的弹性大小为例,通过测量,学生得出的结论是橡皮筋拉得越长,橡皮筋弹出的距离越远,橡皮筋落地的时间越长。由于具体的研究方法不同,学生收集到的信息也有所不同。大家通过交流讨论,得出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得出了不同的表述方式,获取了较为丰富的信息。这时教师稍加引导就得出:橡皮筋的拉力越大,它所产生的弹力就越大这个结论。这种学习是透明的,是主动的,是学生通过自己探究得到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许多实验内容老师还可以在事先布置研讨课题,让学生为争取自己的发言权,查找资料,调查研究,采访,在课堂上各抒己见,热烈地讨论,全身心投入到“科学”的探索过程中去,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性、参加性,促进学生进行了探究性的学习。
观察是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这样学生才能进行有价值的探究活动。
3.倡导独具个性的实践探究
科学课,就其名称而言可谓是最能与大自然和科技相贴近的学科,就其特点而言是一门能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的学科,就其优势而言是一门最大限度地激活和唤醒学生创造潜能的学科。《科学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注重培养学生自行探究的能力和习惯”。因此,科学课堂应该是自由的天地,如果在课堂上束缚学生的个性,限制学生的自由,牵着学生的鼻子,让他们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按部就班地依照教案中规定的方法学习科学知识,那么学生又怎能从大自然中获取知识,了解科学的丰富内涵,满足其探究学习的需求?又怎能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又怎能培养学生自觉能动地探索知识的能力?
科学的本质是对自然现象和人的思维及研究方法的高度概括,因此,在科学课堂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超越教学目标的即定界线,超越单纯的传承式教学模式,给学生足够的自由空间,尊重学生的奇思妙想,允许学生个性化的探究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科学探究实践中,相信倡导这种独具个性的实践探究方式,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完善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创造性的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沿着科学的道路追求科学知识,使其学会从不同角度自主获取信息,实现全面发展。
4.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开始,是外界信息输入的窗口。观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需要有意识地进行培养,“看见了”不等于“观察到了”,科学史上的重大发明往往归功于科学家细致的观察结果,如:牛顿就是从大家熟视无睹的苹果落地现象,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傅科由简单的单摆现象得出了地球是自转的。所以,良好的观察品质的养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十分重要。良好的观察品质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4.1观察的客观性。“求实、客观”是培养科学过程技能的基础,更是科学精神的精髓,应使小学生从小养成对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观察时说实话,说真话,不伪造结果和编造数据,真实反映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4.2观察的持久性。有价值的科学发现绝不是“走马观花”的结果。如:著名科学家竺可桢通过24年的物候记录,发现了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和植物花开花落等物候之间的关系。达尔文也是经历了几十年含辛茹苦的观察与实验,写出了著名的《物种起源》。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分析,培养学生耐心持久的观察品质,从而培养他们一丝不苟和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4.3观察的敏锐性。科学上的成功往往在于能否把握住“稍纵即逝”的机遇,以及能否从细微处捕捉事物的本质,如伽利略就是从教堂吊灯摆动现象,得出了单摆的等时性。因此,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随时保持对事物发展变化的“高度警觉”,这是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的关键之处。
参考文献:
[1]蔡建华.小学生科学素养最优发展策略的研究.
[2]毛志强.小学科学教学中注重学生探究性学习.
1.以科学教育理论学习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
观念,即看法、思想,具有深刻性、稳定性和情感性的支配行为的认识。教育观念制约着科学教育目标的落实和教学的成效。所以我们在进行小学科学教育的深化过程中首先要从加强科学教育理论的学习,从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抓起。我们要把促进学生科学素养最优化发展的过程看做是促进教师教育观念不断更新的过程。
1.1破除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构建教育民主化思想指导下的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有效引导相结合的小学科学教育的过程。
1.2破除过去那种以科学知识为本位的教育观念,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构建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广泛引导学生参与、探究、体验等多种形式的科学教育过程。
1.3破除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育观念,确立启发式教育观念,构建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科学教育过程。
1.4破除“一刀切”的教育观念,确立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的教育观念,构建一般发展和特殊发展相统一,共同发展和差异发展相统一的科学教育过程。
2.通过课堂教学,注重学生探究性学习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是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探究性学习。
俗话说:眼见百遍不如手做一遍,要使学生学会自行探究,就必须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如教學《怎样加快溶解》一课时,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获得加快溶解食盐的方法,并且通过自己实践得到了实验的成果,像科学家一样亲历了探究的过程。他们在实践中体验了探究的过程,通过自己动手感受到了实践带来的乐趣与成就感,并且通过亲自参与实验操作,掌握实验方法,为今后进一步的实验探究打下了基础。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远远比教师的单纯讲授深刻得多。
新课程明确提出小组之间的交流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在常识实验教学中,采用小组学习讨论的形式,让小组成员相互交流讨论,能促进学生进一步探究。
如教学《弹性》一课时,以研究橡皮筋的弹性大小为例,通过测量,学生得出的结论是橡皮筋拉得越长,橡皮筋弹出的距离越远,橡皮筋落地的时间越长。由于具体的研究方法不同,学生收集到的信息也有所不同。大家通过交流讨论,得出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得出了不同的表述方式,获取了较为丰富的信息。这时教师稍加引导就得出:橡皮筋的拉力越大,它所产生的弹力就越大这个结论。这种学习是透明的,是主动的,是学生通过自己探究得到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许多实验内容老师还可以在事先布置研讨课题,让学生为争取自己的发言权,查找资料,调查研究,采访,在课堂上各抒己见,热烈地讨论,全身心投入到“科学”的探索过程中去,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性、参加性,促进学生进行了探究性的学习。
观察是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这样学生才能进行有价值的探究活动。
3.倡导独具个性的实践探究
科学课,就其名称而言可谓是最能与大自然和科技相贴近的学科,就其特点而言是一门能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的学科,就其优势而言是一门最大限度地激活和唤醒学生创造潜能的学科。《科学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注重培养学生自行探究的能力和习惯”。因此,科学课堂应该是自由的天地,如果在课堂上束缚学生的个性,限制学生的自由,牵着学生的鼻子,让他们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按部就班地依照教案中规定的方法学习科学知识,那么学生又怎能从大自然中获取知识,了解科学的丰富内涵,满足其探究学习的需求?又怎能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又怎能培养学生自觉能动地探索知识的能力?
科学的本质是对自然现象和人的思维及研究方法的高度概括,因此,在科学课堂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超越教学目标的即定界线,超越单纯的传承式教学模式,给学生足够的自由空间,尊重学生的奇思妙想,允许学生个性化的探究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科学探究实践中,相信倡导这种独具个性的实践探究方式,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完善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创造性的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沿着科学的道路追求科学知识,使其学会从不同角度自主获取信息,实现全面发展。
4.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开始,是外界信息输入的窗口。观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需要有意识地进行培养,“看见了”不等于“观察到了”,科学史上的重大发明往往归功于科学家细致的观察结果,如:牛顿就是从大家熟视无睹的苹果落地现象,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傅科由简单的单摆现象得出了地球是自转的。所以,良好的观察品质的养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十分重要。良好的观察品质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4.1观察的客观性。“求实、客观”是培养科学过程技能的基础,更是科学精神的精髓,应使小学生从小养成对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观察时说实话,说真话,不伪造结果和编造数据,真实反映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4.2观察的持久性。有价值的科学发现绝不是“走马观花”的结果。如:著名科学家竺可桢通过24年的物候记录,发现了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和植物花开花落等物候之间的关系。达尔文也是经历了几十年含辛茹苦的观察与实验,写出了著名的《物种起源》。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分析,培养学生耐心持久的观察品质,从而培养他们一丝不苟和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4.3观察的敏锐性。科学上的成功往往在于能否把握住“稍纵即逝”的机遇,以及能否从细微处捕捉事物的本质,如伽利略就是从教堂吊灯摆动现象,得出了单摆的等时性。因此,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随时保持对事物发展变化的“高度警觉”,这是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的关键之处。
参考文献:
[1]蔡建华.小学生科学素养最优发展策略的研究.
[2]毛志强.小学科学教学中注重学生探究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