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依宪治国的几点建议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lkf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黨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法治是一个国家治理能力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依法治国是一个国家治理方式的必然选择。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其他部门法的母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因此依法治国的关键首先要依宪治国。本文从依宪执政、程序正义及民众宪法意识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程序正义;宪法教育
  一、政府必须依宪执政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一个国家法治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文明的标志。从党的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方略以来迄今已走过接近二十个年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又系统、全面地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内容,他统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统筹于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基本方略。
  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实施3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誓,“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依法行政,关键是依宪执政”。依宪治国的目标是宪法得到全面实施,前提是政府要守宪,具体表现为依宪执政和依法执政。这是实现依宪治国和依法治国的关键所在。“有些政府领导法制观念比较淡薄,习惯于用政策方针取代依法办事,但是他们忘了,宪法法律才是治国理政的基础和依据,执政党必须依法执政,党员干部必须依法办事,否则国家就会陷入混乱之中”。[1]
  二、加强程序正义
  法律由享有立法权的立法机构来制定修改废止,但是“对于宪法精神以及权利的实现和保障来说,程序问题确系致命所在”。[2]可见民众对于宪法和法律的遵守并不在于其强制性和暴力性,恰在于其制定和实施的合理性。张善根教授在《关于社会公众对法律人信任探析》一文中指出,社会公众对于法律人的信任是构建法律权威和公信力的关键因素,也是实现法治社会化和大众化的关键因素。毫无疑问,法律作为一门专业性极强的学科,他要求参与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行业水准,而且这种要求会随着依法治国的推进水涨船高。司法作为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必须严格以法律程序进行,保证司法的独立性和公正性。最早提出“程序公正”这一词的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Johnw.Thibaut和Lauren.Walker,他们认为,程序公正是指投入或参与到程序中的程度,具体体现在决策过程中是否给个体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实际上程序公正、公开的的重要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便于监督,包括上下级之间,同级之间以及民众的监督;第二,对于决策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可以及时纠正,避免发生严重的后果。因此公正的审判程序是结果公正的前提。
  程序的另一价值在于溯及力。主要表现为对审判结果的监察,是对审判结果的一次复核。这种复核就像游戏规则一样,违背了规则即使是胜出也是无效的,甚至要遭受惩罚。“程序提供了一次重塑过去的机会”[3]就是这样的道理。程序的溯及效果和应用需要经验技巧,所以职业主义的倾向是必然。程序的溯及力和法律的不溯及既往截然分开,二者针对的问题不同,不存在矛盾。
  三、加强民众宪法意识
  实现依宪治国,不仅仅要求党政机关要守宪、依宪执政,他还需要民众的广泛参与。民众的宪法意识良莠不齐,因此发挥民众的参与意识首先要对其进行宪法教育。公民的宪法意识是推动宪法实施和国家民主、法治进程的重要力量,是衡量一个国家法治进程的重要标准。[4]现代法治绝不是一台自动运行的机器,他需要法官掌握方向盘,检察官不断加油,律师踩住刹车,法学家指挥方向。[5]尽管重视以上精英主义的作用是必须的,不可辩驳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民众依然是绝大多数,如果忽视这一群体,则法治则成为无源之水,意义荡然无存。法治作为治理社会的一项有效制度,在本质上是大众化的、平民主义的,这是法治逻辑的起点也是落脚点。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宪法作为保障人权的最高准则然却没有民众的参与,权利保障从何谈起?
  依法治国是在党领导广大人群众下进行的,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的制度化和法律化,必须要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依法治国不仅是党的事业也是人民群众的事业。因此如何提高人民群众的宪法意识是当务之急。民众法律意识的启蒙和培育是一个国家民主化、法治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环节。
  我国的法学者和法律人对法治问题的思考缺乏平民主义的大众情怀和常人意识。[6]因此加强普法宣传,提高民众的宪法意识是推行全面依宪治国的重要一环,关键在于政府机构如何发挥在普法过程中应尽的责任,如何才能不流于形式实现良好的社会效果才是真谛。当前我国的普法宣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相关部门认识不足,人员不充分,群众参与度不高。因此做好普法宣传必须对症下药,切入主题,不做无用之功,做就要做出成效。
  四、落实宪法宣誓制度
  为确保宪法的功能、作用与效力的实现,国家工作人员必须树立宪法意识,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对于树立宪法意识,宪法宣誓制度具有重要作用。第一,有利于树立宪法权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宪法是人民意志的最高体现,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权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第二,有利于增强公职人员的宪法观念,激励其忠于和维护宪法。宪法宣誓能够使国家工作人员明确权力的来源,按照宪法法律的规定行使权力,产生神圣的使命感和强烈的责任感;第三,有利于提高公民的宪法意识,培养宪法意识;第四,有利于在全社会传播宪法理念,树立法治信仰。建立宪法宣誓制度,有利于普及宪法知识,塑造宪法文化,是全社会对宪法产生认同感、归属感和依赖感,从而尊重宪法、热爱宪法和信仰宪法。
  五、加强宪法监督
  宪法监督是由宪法授权或宪法惯例所认可的机关,以一定的方式进行合宪性审查,取缔违宪事件,追究违宪责任,从而保证宪法实施的一种制度。就监督的对象来说,宪法的监督主要包括规范的合宪性审查和行为的合宪性审查。就宪法监督的方式而言主要包括事先审查与事后审查、附带性审查与宪法控诉两种监督方式。当前我国的宪法监督制度尚不完善。我国没有附带性审查和宪法控诉的监督方式,违宪审查制度有待强化。通过宣告违反宪法的法律与命令无效,使宪法秩序得到广泛的尊重,公民的基本权利获得更为有效的保障。
  注释:
  [1]李景治:《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载《社会科学研究》2015年第2期。
  [2]季卫东:《程序比较论》,载《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
  [3]同上
  [4]韩大元:《中国公民宪法意识调查报告》,载《政法论坛》2002年第6期。
  [5]强世功:《法律共同体宣言》,载《中外法学》2001年第3期。
  [6]姚建宗:《法治的多重视界》,载《法治与社会发展》2000年第1期。
其他文献
【摘要】:实证研究长期以来作为教育技术学研究体系中的主要方法,奠定了教育技术学方法论基础,促进了教育技术学学科理论体系的发展。虽然教育技术具有非常强的实践价值取向,但由于缺乏周密的方法论研究,导致了教育技术实践的教条主义倾向。近年来,后现代主义思潮对这一神圣信念提出了挑战,同时质的研究得到广泛应用,由此造成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两者对峙的局面。但质的也好量的也好,都是有一定条件制约的研究方法。本研究在
期刊
【摘要】:地理是一门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随着课程改革,其重要性在中学教学过程中越来越凸显,如何提高中学生的地理学习积极性已经成为了各中地理教学切实面对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影响学习积极性的理论分析,提出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高中学生地理学习积极性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课堂教学;地理;学习积极性  一、引言  当今时代科技日新月异、知识指数爆炸,对于中学教师而言,新知识不断涌进日常教学中,教学内容
期刊
“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86年了,中华大地上亲历这段历史的人已经寥若晨星。后世的我们只能通过残留的文献,媒体的言论,碎片化的阅读来触碰那段歷史。无数的人们,无尽的远方对日本军国主义感到痛恨,对中国的不抵抗感到遗憾。然而,我们把责任过多地推脱给了国家,却忽视了国民本身的使命与价值。  从当时日本国民角度来看,日本国内长期存在的偏激的国民意识愈发明显。日本大众受所谓“忠君爱国"以及由于地理环境造就的“岛
期刊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形成了全面从严治党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旗帜鲜明地提出,全党上下必须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这是新形势下对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要求。学术界对党内政治生活也给予了高度关注,对党内政治生活问题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对党内政治生活问题进行研究的文章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乃至研究范,围都远远超过以往。  通过党内政治生活概述,对党内政治生活的
期刊
【摘要】:长篇小说《心》描写的是日本进入明治维新之后知识分子在东西方文化剧烈冲突之下空虚迷茫的精神世界,反映了一系列的伦理道德问题:(1)伦理身份的悖论,(2)不可调和的情感伦理困境,(3)根源上性格的伦理矛盾,(4)早已注定的伦理选择。本文运用文学伦理学相关理论,分析造成作品中人物悲剧的原因,以揭示其丰富的伦理思想以及教诲意义。  【关键词】:夏目漱石;《心》;伦理困境;伦理选择  夏目漱石是日
期刊
【摘要】:在当今浮躁而又喧哗的社会,学术研究在众人的眼中,总是一种陈腐而又穷酸的形象。但是,事实上,正是因为有了学术研究,我们的社会发展才能如此迅速。本文从学术研究的定义和学术研究的两个作用,进一步分析了学术研究之用。  【关键词】:学术研究;作用;社会发展  一、——对于学术研究的定义  我们要了解一件事物的作用,那么首先,我们需要先了解这个事物的意义。学术是指系统的、专门的学问。学术研究则是借
期刊
回到家里已经很长一段时间了,但是时不时的,还是会想到在原始古村落中待着的那段日子。也许很难再有机会看见那么美的蓝天,看见金沙江水从源头奔波而来,看见成山遍野的仙人掌树,还有那穿梭在树丛中的纳西族小姑娘。每一个地方都会有不同的记忆,正是这些独一无二的记忆,构成了我们生命里色彩斑斓的片段。  还是去年的7月,云南经过了十来天暴雨的冲刷,空气里面干净得没有一丝尘埃,但是暴雨所带来的泥石流却堵住了诸多通往
期刊
【摘要】:抗战爆发后,日本在华北以及山东通过多次试验制定了不同的掠夺政策,农业资源作为日军极为看重的战略物资,日本为支撑其侵华战争,采取了多种措施强化对粮食、耕地以及劳动力的掠夺。同时,日本的掠夺不仅加重了沦陷区人民的负担,更造成了大量土地的荒芜,人口的流失以及农村阶级关系的剧烈分化与阶级矛盾的激化。  【关键词】:日本;山东地区;粮食  抗战爆发前,日本侵略者就计划将山东农业作为“掠夺”的重要对
期刊
【摘要】:儒家思想已“仁”为核心,屹立不倒的在我国繁衍出了两千多年的历史路程,尤其在政治、经济、王权统治中画上了浓墨重彩让人无法忽视的一笔,至今又在新的环境背景下诞生出了新的现实意义,儒家文学是中国宝贵的传统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哲学范围与各种流派中占着最为重要的地位,且流传与影响范围极广,已走出国界,在世界的舞台上闪闪发光,尤其以对东南亚、欧洲各国的政权领导和变更、经济、商贸、艺术流派产生了几乎带有
期刊
【摘要】:克林顿政府福利改革的进步成果有促进了就业;减少了长期依赖福利的家庭,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联邦政府财政负担;增强了家庭意识。消极方面是医疗保险体制改革的最终流产;改革重视局部,没有把握全局;对无辜的儿童造成了伤害。  【关键词】:克林顿;政府;社会福利;改革;得失  美国福利政策的发展演变,大体上以二十世纪 70 年代为分水岭,分为两大阶段:一是从罗斯福政府开始经杜鲁门政府、约翰逊政府,是单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