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欧洲、美国及我国高校建设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对其规划建设的历程简要地从高校选址、整体设计、功能分区、道路交通等方面进行回顾,并尝试用城市建设的相关理论进行初步分析,发现其中还有许多问题仍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关键词:高校建设;城市文化;经济发展
高校的建设是一个涉及城市规划、建筑、教育以及政治、经济等多学科内容的综合性课题。高校建设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建设不但借鉴城市建设理论,更代表了城市文化建设的发展进程。
一、高校建设的概述与意义
高校的建设具有双层含义,它既是指一所高校的事业发展规划和学科发展规划,又包含了在具体建设技术层面上校园及环境规划设计的内容。本文所研究的高校建设侧重于研究高校的校园及环境规划设计。高校建设的优劣不仅涉及一个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规模标准、经济指标等重要问题,而且还直接与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相关。
高校建设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发展动力,它本身也带动了经济的发展。目前高校建设大多在城市中进行,大量的建设为更多的人提供了工作的机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高校建设还满足了人们教育消费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和拉动了经济内需。据统计,我国的普通市民储蓄中绝大部分是子女的教育基金。高校建设的扩展,能够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读大学,教育消费也必然成为了整个社会的一种文化消费趋势。
二、高校建设在城市建设中的表现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高校是城市文化的综合体,因此高校建筑就成为了这种文化的具象体。高校建筑是高校文化的载体,它体现了高校的价值取向,承载了高校的历史,见证了教育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过程。
高校是城市建设中不容忽视的环节之一。如将高校建于城市之中,或是在欧洲有以大学为核心逐步发展的城市,那么这些高校不仅会成为城市的一部分,而且会为城市经济、文化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高校的建设。本文研究的高校建设是指以高校校园为研究对象,设定校园发展目标并拟订及选择行动方案,并在其指导下对资源做有效的配置和利用。在现实环境中,规划工作具有3个特征:规划是目标或问题取向;规划是未来的取向;规划是资源取向。简言之,规划是在各目标间将资源作适当的分配,着重于平面功能配置。根据我国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相关文件要求,规划着重于功能分区、道路系统、绿化系统、空间系统的配置,而这些成果要求都是基于功能要求对基地范围的平面策划。
其次,高校是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与社会有着越来越广泛的联系,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给校园周边地区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一方面高校作为高等教育基地,不仅在城市中扮演着社会教育的角色,而且还是新思想和新科技的发源地,带动了周边经济的发展,也解决了外来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高校的建设和发展也离不开城市的各种物质支持和社会环境。高校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影响到校园空间的发展,高校多建设在城市郊区,成为城市化进程的一面旗帜。
三、高校建设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
1.高校诞生的科学家、杰出的领袖、诺贝尔奖获得者。
领袖是一所高校的骄傲。19世纪以前的英国,仅有牛津和剑桥两所大学,而剑桥大学也是13世纪初由牛津的部分师生创办的。在历史上,许多著名的人物曾就读于牛津,其中包括4位英国国王,4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25位英国首相。又如哈佛大学的毕业生中共有6位曾当选为美国总统。胡锦涛同志毕业于我国著名学府清华大学。他们的影响使得大学的实力得以印证,也为城市的影响力增添了一笔。诺贝尔奖是每一位科学家及学者的最高殿堂,高校为取得诺贝尔奖提供了良好的平臺:过硬的科学技术、齐备的硬件条件、优良的团队。哈佛的杰出成就,还表现在校史上和今天还在校任教的教师中,曾出过许多诺贝尔奖的获得者。
2.高校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为社会培养了高素质人才。
高校对社会的贡献方面,首先,它促进了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毋庸置疑,高校带动了科技的发展,科技发展的同时必然会拉动城市的经济。经济是衡量一座城市发展的重要指标,无论在城市建设的哪一方面,经济的作用都是不容忽视的。其次,高校为社会培养了高素质人才。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注重学生的素质发展,城市的建设离不开人才,优秀的人才队伍也为社会乃至人类作出了贡献。最后,高校增强了城市的竞争力。竞争力不仅仅可以表现为数字,同时也是社会前进的动力,是城市发展的量比。竞争力的增强归根结底还是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是要靠高校的平台来推动的。截至目前,哈佛共有33人获得诺贝尔奖,32人获得普利策奖;此外,还有一大批知名的学术创始人、世界级的学术带头人、文学家、思想家等,我国近代也有许多科学家、作家和学者曾就读于哈佛大学。
城市是文化的基础,也是高校发生和发展的基础。高校对于城市面貌及城市经济、文化生活来说都是个重要的因素。同时,高校可以方便地使用城市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并广泛地参与社会生活。随着高校的发展,高校与城市有着越来越广泛的联系,它们之间开始更为密切、更为有机地结合起来。
著名大学是城市的核心,整个城市是随着大学的创立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如英国的剑桥大学位于伦敦90公里的剑桥市,市区面积约40平方公里,剑桥大学30个学院的建筑群落坐落在市中心,与商业区、居住区交织在一起。社区服务和公共交通既是学校的也是城市的,大学与所在区域相互融合、相互互动。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深圳新世纪出版社,1999.
[2]宋泽方,周逸湖.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意]L·贝纳沃罗.世界城市史.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4][苏]A.B.布宁·拉普卜特.城市建设艺术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编辑/刘文捷
关键词:高校建设;城市文化;经济发展
高校的建设是一个涉及城市规划、建筑、教育以及政治、经济等多学科内容的综合性课题。高校建设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建设不但借鉴城市建设理论,更代表了城市文化建设的发展进程。
一、高校建设的概述与意义
高校的建设具有双层含义,它既是指一所高校的事业发展规划和学科发展规划,又包含了在具体建设技术层面上校园及环境规划设计的内容。本文所研究的高校建设侧重于研究高校的校园及环境规划设计。高校建设的优劣不仅涉及一个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规模标准、经济指标等重要问题,而且还直接与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相关。
高校建设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发展动力,它本身也带动了经济的发展。目前高校建设大多在城市中进行,大量的建设为更多的人提供了工作的机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高校建设还满足了人们教育消费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和拉动了经济内需。据统计,我国的普通市民储蓄中绝大部分是子女的教育基金。高校建设的扩展,能够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读大学,教育消费也必然成为了整个社会的一种文化消费趋势。
二、高校建设在城市建设中的表现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高校是城市文化的综合体,因此高校建筑就成为了这种文化的具象体。高校建筑是高校文化的载体,它体现了高校的价值取向,承载了高校的历史,见证了教育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过程。
高校是城市建设中不容忽视的环节之一。如将高校建于城市之中,或是在欧洲有以大学为核心逐步发展的城市,那么这些高校不仅会成为城市的一部分,而且会为城市经济、文化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高校的建设。本文研究的高校建设是指以高校校园为研究对象,设定校园发展目标并拟订及选择行动方案,并在其指导下对资源做有效的配置和利用。在现实环境中,规划工作具有3个特征:规划是目标或问题取向;规划是未来的取向;规划是资源取向。简言之,规划是在各目标间将资源作适当的分配,着重于平面功能配置。根据我国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相关文件要求,规划着重于功能分区、道路系统、绿化系统、空间系统的配置,而这些成果要求都是基于功能要求对基地范围的平面策划。
其次,高校是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与社会有着越来越广泛的联系,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给校园周边地区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一方面高校作为高等教育基地,不仅在城市中扮演着社会教育的角色,而且还是新思想和新科技的发源地,带动了周边经济的发展,也解决了外来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高校的建设和发展也离不开城市的各种物质支持和社会环境。高校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影响到校园空间的发展,高校多建设在城市郊区,成为城市化进程的一面旗帜。
三、高校建设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
1.高校诞生的科学家、杰出的领袖、诺贝尔奖获得者。
领袖是一所高校的骄傲。19世纪以前的英国,仅有牛津和剑桥两所大学,而剑桥大学也是13世纪初由牛津的部分师生创办的。在历史上,许多著名的人物曾就读于牛津,其中包括4位英国国王,4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25位英国首相。又如哈佛大学的毕业生中共有6位曾当选为美国总统。胡锦涛同志毕业于我国著名学府清华大学。他们的影响使得大学的实力得以印证,也为城市的影响力增添了一笔。诺贝尔奖是每一位科学家及学者的最高殿堂,高校为取得诺贝尔奖提供了良好的平臺:过硬的科学技术、齐备的硬件条件、优良的团队。哈佛的杰出成就,还表现在校史上和今天还在校任教的教师中,曾出过许多诺贝尔奖的获得者。
2.高校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为社会培养了高素质人才。
高校对社会的贡献方面,首先,它促进了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毋庸置疑,高校带动了科技的发展,科技发展的同时必然会拉动城市的经济。经济是衡量一座城市发展的重要指标,无论在城市建设的哪一方面,经济的作用都是不容忽视的。其次,高校为社会培养了高素质人才。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注重学生的素质发展,城市的建设离不开人才,优秀的人才队伍也为社会乃至人类作出了贡献。最后,高校增强了城市的竞争力。竞争力不仅仅可以表现为数字,同时也是社会前进的动力,是城市发展的量比。竞争力的增强归根结底还是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是要靠高校的平台来推动的。截至目前,哈佛共有33人获得诺贝尔奖,32人获得普利策奖;此外,还有一大批知名的学术创始人、世界级的学术带头人、文学家、思想家等,我国近代也有许多科学家、作家和学者曾就读于哈佛大学。
城市是文化的基础,也是高校发生和发展的基础。高校对于城市面貌及城市经济、文化生活来说都是个重要的因素。同时,高校可以方便地使用城市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并广泛地参与社会生活。随着高校的发展,高校与城市有着越来越广泛的联系,它们之间开始更为密切、更为有机地结合起来。
著名大学是城市的核心,整个城市是随着大学的创立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如英国的剑桥大学位于伦敦90公里的剑桥市,市区面积约40平方公里,剑桥大学30个学院的建筑群落坐落在市中心,与商业区、居住区交织在一起。社区服务和公共交通既是学校的也是城市的,大学与所在区域相互融合、相互互动。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深圳新世纪出版社,1999.
[2]宋泽方,周逸湖.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意]L·贝纳沃罗.世界城市史.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4][苏]A.B.布宁·拉普卜特.城市建设艺术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编辑/刘文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