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经历了数次修订,最终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加细致的要求。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应该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准则展开教学活动。小学生的阅读现状令人担忧,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提升课外阅读量,让书香浸润学生的童年。
一、注重教学“留白”,激发阅读兴趣
“留白”本是国画专业术语,它指的是一种艺术创作手法,具有鲜明的美学特征。所谓留白,是指创作书画的过程中,为了增添画面的协调感和意境感,画家特意留下一定的空白,旨在为观者留下遐想的空间。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按照详略主次设计教学过程,对某些自主学习内容,预留给学生课后完成,如此既节约时间,也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例如,教师在教学《盘古开天地》一文时,由于文章主要讲的是创世神话,因此教师可以在上课过程中,适当提及《夸父逐日》的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此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布置其他课外阅读任务。既然神话传说是“盘古开天地”,同时又有“女娲补天”这一神话存在,那么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继续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到底历史上是否真的存在盘古和女娲其人?如果没有,为什么神话会是这样一番样子?如果有,那么盘古和女娲真的创造了世界吗?与此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继续阅读《希腊神话》、少数民族神话,让学生比较各国、各民族神话之间的异同。在学生查阅资料以后,惊讶地发现,原来“盘古开天地”是布依族神话故事;在壮族神话《布罗陀》中,开天地的人就变成了布罗陀,而非盘古;在侗族神话中,开天辟地的是女神萨天巴……通过这样一番课外涉猎,学生意识到,神话并非真的存在,而是各个民族将自己对大自然的幻想投射于某个人身上,才会演变成神话。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未给学生传授太多内容,反而为学生预留了更多探索空间,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的方式来搜集更多内容,在搜集过程中,学生的知识面扩大的同时,视野也得到了扩展。
二、展开合理指导,提高阅读质量
任何一种形式的阅读都需要好的阅读方法,尤其是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如果不注重方式方法,即使阅读再多书,也容易变成“过眼云烟”。所以,当他们进行课外阅读时,教师需要为学生选择合理、正确的阅读方式,在引导中让学生提升阅读量,充分发挥课外阅读的价值。
例如,教师在教学《穷人》一文时,可以为学生选择扩展式阅读法。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封建沙皇统治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中的人物性格特征,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涵,激发其对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好奇心。此时此刻,教师再为学生推荐列夫·托尔斯泰的其他作品,比如《战争与和平》《复活》等等。当然,对于小学生来说,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过于复杂,很难读懂。那么教师可以选择这些名著的简写本,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更为全面地了解列夫·托尔斯泰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本人的作品风格。除此以外,既然《穷人》刻画的是底层人物形象,那么教师可以据此为学生推荐其他类似的作品,如《雾都孤儿》《红字》等,从横向扩展学生的阅读面,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阅读质量。
展开课文阅读时,教师需要为学生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如此才能提升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效率。而且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不但能节约阅读时间,更能提升阅读效益,可谓一箭双雕。
三、合理利用资源,营造阅读环境
课外阅读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还需要积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创新教育理念,建立科学的教学观念,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立足于学生的学习现状,为学生展开合适的教学活动,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将创造性元素融入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的教育资源类型非常广泛,有信息技术资源、社会资源、家庭资源等等,教师需要结合不同的课外阅读任务,选择不同的资源,为学生打造优质的阅读环境。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夏天里的成长》这篇课文时,课文讲的是夏天生长的植物,对于长期两点一线生活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并不能真正理解课文内涵。特别是对于文中提及的各种农作物,如稻秧、高粱、玉米等等,小学生并不了解其外形。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深入农村,让学生在生活中亲自接触这些农作物,让学生能够亲眼看到这些农作物的形态特征,能够触摸到这些农作物,感受它们散发出的香气,如此学生才能对课文产生深度理解。而这些并不能从课文中获得,必须是在学生深入生活感悟的前提下才能得到。接着,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其他带有乡土气息的文学作品,比如《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等等,让小学生能够阅读真正贴近现实生活的作品,促使学生对生活产生更多理解与感悟。再如,在学习风景游记类课文时,如《美丽的小兴安岭》《富饶的西沙群岛》等课文,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构建符合其内容的教学情境,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推荐其他同类型课文,如《雅鲁藏布江》《桂林山水》等。
课外阅读开展过程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引入各种资源。正如案例中教师在教学中遇到了学生认知与生活差距的问题,他选择的做法是引导学生深入生活,从生活中学习,而且还为学生推荐了很多其他同类型作品,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延伸课内阅读,培养阅读习惯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课堂阅读的延伸是课外阅读,而课外阅读也是阅读教学中的核心内容。因为教材收录的课文数量有限,因此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展开课外阅读活动,让学生的视野以及阅读能力得到双重提升。
例如,在教学《少年闰土》一课时,在讲述完毕以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继续开展课外学习,搜寻作者鲁迅的更多资料。鲁迅,被视作是民国时代的良心,志在用笔来唤醒国人的良知,抗争愚昧黑暗的社会现实。那么为何鲁迅会得到这么高的赞誉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搜索鲁迅的相关作品以及事迹。除此以外,《少年閏土》节选自短篇小说《故乡》,那么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故乡》,了解课文脉络,把握文章主旨。学生在阅读以后,不但对闰土其人产生了更多了解,而且对鲁迅的作品风格产生了更多认知。当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鲁迅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鲁迅的其他作品,如《故事新编》《呐喊》《彷徨》等,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鲁迅其人的品格,从思想上影响小学生的认知。如果学生有条件的话,教师还可以鼓励其去鲁迅的故乡看一看,让学生直观感受鲁迅笔下的风土人情,从而对其人产生更多了解。
课内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发现课内教学与课外阅读的联系,让学生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还能掌握更多的课外知识。特别是选自名著的课文,更需要引导学生阅读。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能帮助小学生扩大阅读面。
总之,课外阅读不但能够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质量,还能促进小学生对文本的深度认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能收获好的思维方式,还能够扩展其视野,让学生能够真正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课外阅读需要坚持,更需要教师的有力引导,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语文世界的魅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三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张妤)
一、注重教学“留白”,激发阅读兴趣
“留白”本是国画专业术语,它指的是一种艺术创作手法,具有鲜明的美学特征。所谓留白,是指创作书画的过程中,为了增添画面的协调感和意境感,画家特意留下一定的空白,旨在为观者留下遐想的空间。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按照详略主次设计教学过程,对某些自主学习内容,预留给学生课后完成,如此既节约时间,也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例如,教师在教学《盘古开天地》一文时,由于文章主要讲的是创世神话,因此教师可以在上课过程中,适当提及《夸父逐日》的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此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布置其他课外阅读任务。既然神话传说是“盘古开天地”,同时又有“女娲补天”这一神话存在,那么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继续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到底历史上是否真的存在盘古和女娲其人?如果没有,为什么神话会是这样一番样子?如果有,那么盘古和女娲真的创造了世界吗?与此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继续阅读《希腊神话》、少数民族神话,让学生比较各国、各民族神话之间的异同。在学生查阅资料以后,惊讶地发现,原来“盘古开天地”是布依族神话故事;在壮族神话《布罗陀》中,开天地的人就变成了布罗陀,而非盘古;在侗族神话中,开天辟地的是女神萨天巴……通过这样一番课外涉猎,学生意识到,神话并非真的存在,而是各个民族将自己对大自然的幻想投射于某个人身上,才会演变成神话。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未给学生传授太多内容,反而为学生预留了更多探索空间,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的方式来搜集更多内容,在搜集过程中,学生的知识面扩大的同时,视野也得到了扩展。
二、展开合理指导,提高阅读质量
任何一种形式的阅读都需要好的阅读方法,尤其是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如果不注重方式方法,即使阅读再多书,也容易变成“过眼云烟”。所以,当他们进行课外阅读时,教师需要为学生选择合理、正确的阅读方式,在引导中让学生提升阅读量,充分发挥课外阅读的价值。
例如,教师在教学《穷人》一文时,可以为学生选择扩展式阅读法。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封建沙皇统治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中的人物性格特征,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涵,激发其对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好奇心。此时此刻,教师再为学生推荐列夫·托尔斯泰的其他作品,比如《战争与和平》《复活》等等。当然,对于小学生来说,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过于复杂,很难读懂。那么教师可以选择这些名著的简写本,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更为全面地了解列夫·托尔斯泰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本人的作品风格。除此以外,既然《穷人》刻画的是底层人物形象,那么教师可以据此为学生推荐其他类似的作品,如《雾都孤儿》《红字》等,从横向扩展学生的阅读面,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阅读质量。
展开课文阅读时,教师需要为学生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如此才能提升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效率。而且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不但能节约阅读时间,更能提升阅读效益,可谓一箭双雕。
三、合理利用资源,营造阅读环境
课外阅读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还需要积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创新教育理念,建立科学的教学观念,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立足于学生的学习现状,为学生展开合适的教学活动,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将创造性元素融入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的教育资源类型非常广泛,有信息技术资源、社会资源、家庭资源等等,教师需要结合不同的课外阅读任务,选择不同的资源,为学生打造优质的阅读环境。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夏天里的成长》这篇课文时,课文讲的是夏天生长的植物,对于长期两点一线生活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并不能真正理解课文内涵。特别是对于文中提及的各种农作物,如稻秧、高粱、玉米等等,小学生并不了解其外形。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深入农村,让学生在生活中亲自接触这些农作物,让学生能够亲眼看到这些农作物的形态特征,能够触摸到这些农作物,感受它们散发出的香气,如此学生才能对课文产生深度理解。而这些并不能从课文中获得,必须是在学生深入生活感悟的前提下才能得到。接着,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其他带有乡土气息的文学作品,比如《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等等,让小学生能够阅读真正贴近现实生活的作品,促使学生对生活产生更多理解与感悟。再如,在学习风景游记类课文时,如《美丽的小兴安岭》《富饶的西沙群岛》等课文,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构建符合其内容的教学情境,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推荐其他同类型课文,如《雅鲁藏布江》《桂林山水》等。
课外阅读开展过程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引入各种资源。正如案例中教师在教学中遇到了学生认知与生活差距的问题,他选择的做法是引导学生深入生活,从生活中学习,而且还为学生推荐了很多其他同类型作品,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延伸课内阅读,培养阅读习惯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课堂阅读的延伸是课外阅读,而课外阅读也是阅读教学中的核心内容。因为教材收录的课文数量有限,因此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展开课外阅读活动,让学生的视野以及阅读能力得到双重提升。
例如,在教学《少年闰土》一课时,在讲述完毕以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继续开展课外学习,搜寻作者鲁迅的更多资料。鲁迅,被视作是民国时代的良心,志在用笔来唤醒国人的良知,抗争愚昧黑暗的社会现实。那么为何鲁迅会得到这么高的赞誉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搜索鲁迅的相关作品以及事迹。除此以外,《少年閏土》节选自短篇小说《故乡》,那么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故乡》,了解课文脉络,把握文章主旨。学生在阅读以后,不但对闰土其人产生了更多了解,而且对鲁迅的作品风格产生了更多认知。当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鲁迅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鲁迅的其他作品,如《故事新编》《呐喊》《彷徨》等,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鲁迅其人的品格,从思想上影响小学生的认知。如果学生有条件的话,教师还可以鼓励其去鲁迅的故乡看一看,让学生直观感受鲁迅笔下的风土人情,从而对其人产生更多了解。
课内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发现课内教学与课外阅读的联系,让学生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还能掌握更多的课外知识。特别是选自名著的课文,更需要引导学生阅读。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能帮助小学生扩大阅读面。
总之,课外阅读不但能够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质量,还能促进小学生对文本的深度认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能收获好的思维方式,还能够扩展其视野,让学生能够真正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课外阅读需要坚持,更需要教师的有力引导,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语文世界的魅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三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张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