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政治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弘扬民族精神与道德规范,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然而,在长期的应试教育背景下,整体教学模式过于死板,教师死抠教材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政治理论,而没有对学生进行思维启发。这种教学模式完全有悖于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当前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初中政治教学中,但由于这方面的教学经验不足,其教学效果并不明显。那么,如何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初中政治教学中呢?
一、准确把握传统文化的内涵及渗透技巧
首先,准确把握传统文化的内涵。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文化的概念非常广泛,它泛指本民族各种文化、思想、观念以及各种有形文化符号。传统文化经过一代代的传承和发展,凝聚了一代代人的智慧,其内涵不断丰富,它不仅滋养了我们的精神世界,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发展。从价值观的角度看,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核心在于仁义两字,而仁、义、礼、智、信、忠、孝、勇这些伦理规范更是上升为整个国家的核心价值。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重要概念。习总书记指出,新时代需要我们对传统文化进行挖掘和整理,不仅要继承,更要创新,让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在新时代继续影响人、鼓舞人。由此可见,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已上升到国家层面,赋予了政治文化的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糅合了中华传统文化,这两者同宗同源,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传统文化渗透初中政治教学的技巧。第一,传统文化的渗透内容要与政治课程教材内容一致。在初中政治课程的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其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传统文化资源的内容起着补充和辅助的作用。因此,在选材时就要根据教材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要求,准确引用传统文化资源的内涵和外延,使其与教材保持一致。第二,传统文化资源的渗透率不宜过高,防止喧宾夺主。在初中政治课程中渗透的传统文化内容,只是课程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旨在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基本观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如果渗透率过高、主次不分,则浪费课时资源,影响正常的教学计划。
二、创设情境教学,以传统文化内容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国家意识、大局观念、集体主义思想,这都是初中政治教学的重要内容,而对于这些抽象的概念,初中学生受社会阅历、知识结构的限制,在理解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如何引导初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国家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抽象的理论讲解,反而会激起学生的反感。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名言名句,以及经典文章中,蕴含着大量的爱国主义人文内涵,这些都可以成为教学的重要资源。比如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名言,学生耳熟能详,如果将它的含义以及相关历史事例上升到爱国主义教育的高度,学生的接受程度则可大为提高。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直观教学更易激发学习兴趣。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对于很多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于理解,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工具播放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影像,促使课堂氛围更活跃,同时辅之以启发引导,就更能加深学生对政治概念的直观了解和多维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比如,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教学,如果教师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方式进行教学,学生没有任何情感触动。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教师整理一些传统文化资料,借助多媒体工具进行讲解。如将圆明园原貌图与被烧毁后的图像直观呈现给学生,与此同时,教师重点讲解外国列强对我国所造成的战争伤害以及中华民族自救自强的事例,可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三、传统文化与现实融合讲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传统文化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不仅具有时代延续性,而且与当今现实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为此,教师在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将传统文化与现实融合,采用古今对照的方式,将政治概念与现实进行有效结合,并寻找出二者之间存在的共通性,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政治概念的记忆和理解,而且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搭建起动态的历史发展脉络,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比如对民族自尊的讲解,在讲解教材之前,教师可以将当前我国与美国的贸易摩擦、一带一路的外交策略等时事热点作为切入点,然后与教材内容进行联系比对,学生在了解我国当前外交政策以后,就更容易理解教材中关于新中国的外交发展历史、外交背景知识,让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
四、发挥文学作品的感染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初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塑造初中学生健全的人格精神,为学生的成长起好步、开好头有着重要意义,这也是当前《课程标准》关于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中华儒家文化以及文学作品中有大量的人格修养方面的资源,《论语》《诗经》等都是润泽心灵、提升人格精神的经典名著,非常契合初中政治课程的教学。只有将传统文化与人格精神教育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既有道德规范又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生。
中国传统文化所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而学生更为熟悉和喜爱的当属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在中国漫长的文明历史中,集思想性与艺术性为一体的优秀文化作品灿若星河。教师可根据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偏爱这一特点,充分发挥文学艺术作品感染人、教化人的功能,在政治课程教学中加以适当引用,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可以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如,针对《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这一课时的教学,教师就可以将梁启超的名作《少年中国说》这一名篇渗透进来,并要求全班学生对文中的经典语句进行朗诵,以加深“少年强则国强”这一观点对学生的思想冲击,引导学生树立自强不息的意识,激发学生对国家对社会强烈的责任感。
五、创设教室外的教学环境,感知传统文化的真实
初中学生的年龄段正处于叛逆期,个性较为张扬,如果在政治教学中只是限制在教室内的从书本到书本,单调乏味的教学环境容易使学生对政治课程产生厌学情绪,而通过创设教室外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走出教室,根据政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并结合身边的传统文化元素组织历史实践活动,到真实的文化遗迹中去探幽访古,让学生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与真实感,对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价值观有着重要作用。比如,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历史博物馆、游览名胜古迹、探访名人故居等等,都是创设教室外的教学环境的有效尝试。通过这些有趣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丰富传统文化认知、品味传统文化元素、感知历史情懷,并在传统文化古迹中受到启发和感染,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围绕初中政治学科的教学特点,教师可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将传统文化巧妙地渗透到政治教学内容之中,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爱国主义情操和健全的人格。为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科思想、思维方式等,并重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到教学活动中。
(作者单位:甘肃省通渭县教研室)
(责任编辑 吴磊)
一、准确把握传统文化的内涵及渗透技巧
首先,准确把握传统文化的内涵。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文化的概念非常广泛,它泛指本民族各种文化、思想、观念以及各种有形文化符号。传统文化经过一代代的传承和发展,凝聚了一代代人的智慧,其内涵不断丰富,它不仅滋养了我们的精神世界,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发展。从价值观的角度看,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核心在于仁义两字,而仁、义、礼、智、信、忠、孝、勇这些伦理规范更是上升为整个国家的核心价值。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重要概念。习总书记指出,新时代需要我们对传统文化进行挖掘和整理,不仅要继承,更要创新,让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在新时代继续影响人、鼓舞人。由此可见,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已上升到国家层面,赋予了政治文化的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糅合了中华传统文化,这两者同宗同源,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传统文化渗透初中政治教学的技巧。第一,传统文化的渗透内容要与政治课程教材内容一致。在初中政治课程的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其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传统文化资源的内容起着补充和辅助的作用。因此,在选材时就要根据教材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要求,准确引用传统文化资源的内涵和外延,使其与教材保持一致。第二,传统文化资源的渗透率不宜过高,防止喧宾夺主。在初中政治课程中渗透的传统文化内容,只是课程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旨在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基本观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如果渗透率过高、主次不分,则浪费课时资源,影响正常的教学计划。
二、创设情境教学,以传统文化内容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国家意识、大局观念、集体主义思想,这都是初中政治教学的重要内容,而对于这些抽象的概念,初中学生受社会阅历、知识结构的限制,在理解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如何引导初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国家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抽象的理论讲解,反而会激起学生的反感。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名言名句,以及经典文章中,蕴含着大量的爱国主义人文内涵,这些都可以成为教学的重要资源。比如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名言,学生耳熟能详,如果将它的含义以及相关历史事例上升到爱国主义教育的高度,学生的接受程度则可大为提高。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直观教学更易激发学习兴趣。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对于很多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于理解,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工具播放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影像,促使课堂氛围更活跃,同时辅之以启发引导,就更能加深学生对政治概念的直观了解和多维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比如,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教学,如果教师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方式进行教学,学生没有任何情感触动。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教师整理一些传统文化资料,借助多媒体工具进行讲解。如将圆明园原貌图与被烧毁后的图像直观呈现给学生,与此同时,教师重点讲解外国列强对我国所造成的战争伤害以及中华民族自救自强的事例,可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三、传统文化与现实融合讲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传统文化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不仅具有时代延续性,而且与当今现实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为此,教师在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将传统文化与现实融合,采用古今对照的方式,将政治概念与现实进行有效结合,并寻找出二者之间存在的共通性,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政治概念的记忆和理解,而且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搭建起动态的历史发展脉络,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比如对民族自尊的讲解,在讲解教材之前,教师可以将当前我国与美国的贸易摩擦、一带一路的外交策略等时事热点作为切入点,然后与教材内容进行联系比对,学生在了解我国当前外交政策以后,就更容易理解教材中关于新中国的外交发展历史、外交背景知识,让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
四、发挥文学作品的感染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初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塑造初中学生健全的人格精神,为学生的成长起好步、开好头有着重要意义,这也是当前《课程标准》关于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中华儒家文化以及文学作品中有大量的人格修养方面的资源,《论语》《诗经》等都是润泽心灵、提升人格精神的经典名著,非常契合初中政治课程的教学。只有将传统文化与人格精神教育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既有道德规范又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生。
中国传统文化所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而学生更为熟悉和喜爱的当属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在中国漫长的文明历史中,集思想性与艺术性为一体的优秀文化作品灿若星河。教师可根据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偏爱这一特点,充分发挥文学艺术作品感染人、教化人的功能,在政治课程教学中加以适当引用,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可以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如,针对《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这一课时的教学,教师就可以将梁启超的名作《少年中国说》这一名篇渗透进来,并要求全班学生对文中的经典语句进行朗诵,以加深“少年强则国强”这一观点对学生的思想冲击,引导学生树立自强不息的意识,激发学生对国家对社会强烈的责任感。
五、创设教室外的教学环境,感知传统文化的真实
初中学生的年龄段正处于叛逆期,个性较为张扬,如果在政治教学中只是限制在教室内的从书本到书本,单调乏味的教学环境容易使学生对政治课程产生厌学情绪,而通过创设教室外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走出教室,根据政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并结合身边的传统文化元素组织历史实践活动,到真实的文化遗迹中去探幽访古,让学生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与真实感,对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价值观有着重要作用。比如,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历史博物馆、游览名胜古迹、探访名人故居等等,都是创设教室外的教学环境的有效尝试。通过这些有趣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丰富传统文化认知、品味传统文化元素、感知历史情懷,并在传统文化古迹中受到启发和感染,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围绕初中政治学科的教学特点,教师可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将传统文化巧妙地渗透到政治教学内容之中,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爱国主义情操和健全的人格。为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科思想、思维方式等,并重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到教学活动中。
(作者单位:甘肃省通渭县教研室)
(责任编辑 吴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