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怎样使学生具有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是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难题,我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的。
一、调查研究,掌握学生的根底
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必须了解学生,研究学生。了解每一个学生学习语文的态度、习惯、兴趣、爱好、原有基础等各方面情况,是教师能否教好学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每接新班,我首先通过下列途径了解学生语文学习的情况:
1.摸底检查。根据学生以前学的内容,对每个学生进行语文基础的摸底检查,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智能状况。掌握他们的薄弱环节,力求使今后的教学有的放矢。
2.填表调查。从听、说、读、写几方面,让学生填写《语文学科情况调查表》。在听的方面:了解学生上课是否认真听讲,平时是否常收听广播等;说的方面:一了解学生上课能否用普通话流利地回答问题,是否会讲故事等;读的方面:了解学生有没有预习习惯,是否经常阅读报刊、课外书籍等;写的方面:了解学生能否独立完成作业,是否作阅读笔记和写日记等。
3.和学生交谈。通过交谈了解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态度、要求,以利因材施教,改革程式化的教学方法。
二、精心设计,力求教法新颖
要使学生对语文学科感兴趣,关键在于课堂教学设计。教材不同,教法也应不同,切忌千篇一律。因为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征,一成不变的教法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对每堂课我都力求以新颖的教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像新生入学的第一课,讲一讲伟人们关于语文学习的精辟论述、文坛名人的趣闻轶事,古今大师的名言佳篇,中外名家爱好文学的真人真事,乃至语文与各行各业、千家万户、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旁征博引,深入浅出,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求知欲望。
课堂教学成功与否,是培养信心、巩固爱好、发展兴趣的关键一环。要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就必须做到堂堂有异、篇篇有别、课课有新。
实践证明:注意教法的多样化,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培养学生好学深思的习惯,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重要环节。
三、培养预习能力,鼓励质疑问难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预习能力也是很重要的。我在教学中主要分以下三步逐步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第一步:要求上新课前通读全文。包括查字典、词典解决字、词问题。
第二步:要求熟读课文,理解文章内涵。
第三步:要求精读课文。注重提出问题,每个学生须根据课文内容,书面提出一至三个问题。或同桌质疑,或课堂向老师质疑,看谁提的问题既多又好,经评议后当堂打分。
这样,经过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的训练,学生的预习习惯养成了,自学能力也提高了。能从一般对生词的质疑,发展到对课文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写作形式的思考。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文时,学生提出标题是“济南的冬天”,而文章最后却是“冬天的济南”,这两个词组的意思是否一样?有无矛盾?对《皇帝的新装》一文的遣词造句更有学生提出异议,认为把“能织出人类所能想象到的美丽的布”改为“能织出人类所不能想象到的美丽的布”,才能说明布的美丽程度。
在边教边探索的过程中,我体会到,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生疑——质疑——释疑”,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如果教师能不断地拧紧学生思维的“发条”,使它转动起来,就能够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四、改进作文教学,提高写作兴趣
学生害怕作文的心理不能消除,那么语文教学目的就无法达到。我在教学中从以下三个方面改进作文教学:
1.多仿作
结合发生在学生周围的事情,命题作文,让学生言之有物。如:学了《春》一文后,让学生观察秋天的景色,写《秋》或《秋雨》;教了《故宫博物院》后,请学生按空间顺序的写法写《我的家》;学完《驿路梨花》,组织学生收集好人好事,请做好事的同学谈当时的心理活动等。
2.加强作前指导
如学生作《我的家庭》一文,首先指导学生审题,区别“家”与“家庭”的概念,并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我的家庭特点,然后交流写作材料,互相启发,讨论如何开头、结尾。这时学生的写作欲望很强烈,全然没有无话可说、无从下笔的畏难情绪了。结果学生的习作大多都写得内容充实,有真情实感。
3.改进批改方法
在作文讲评中我采取详批与略批相结合的做法,有的也让学生互批。分别从书面的整洁、词语的准确、语句的流畅等方面打分。能者为师,自己批改,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提高了学生作文水平。由此,学生害怕写作的心理逐渐消除,学生对写作逐渐有了兴趣。
为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在教学过程中还广泛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如:举行朗诵会、故事会、办墙报、书法比赛、作文竞赛等,从多方面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总之,培养兴趣,要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使各个环节对学生随时产生新的诱惑。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经常保持新鲜感,不断产生旺盛的求知欲。
一、调查研究,掌握学生的根底
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必须了解学生,研究学生。了解每一个学生学习语文的态度、习惯、兴趣、爱好、原有基础等各方面情况,是教师能否教好学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每接新班,我首先通过下列途径了解学生语文学习的情况:
1.摸底检查。根据学生以前学的内容,对每个学生进行语文基础的摸底检查,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智能状况。掌握他们的薄弱环节,力求使今后的教学有的放矢。
2.填表调查。从听、说、读、写几方面,让学生填写《语文学科情况调查表》。在听的方面:了解学生上课是否认真听讲,平时是否常收听广播等;说的方面:一了解学生上课能否用普通话流利地回答问题,是否会讲故事等;读的方面:了解学生有没有预习习惯,是否经常阅读报刊、课外书籍等;写的方面:了解学生能否独立完成作业,是否作阅读笔记和写日记等。
3.和学生交谈。通过交谈了解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态度、要求,以利因材施教,改革程式化的教学方法。
二、精心设计,力求教法新颖
要使学生对语文学科感兴趣,关键在于课堂教学设计。教材不同,教法也应不同,切忌千篇一律。因为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征,一成不变的教法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对每堂课我都力求以新颖的教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像新生入学的第一课,讲一讲伟人们关于语文学习的精辟论述、文坛名人的趣闻轶事,古今大师的名言佳篇,中外名家爱好文学的真人真事,乃至语文与各行各业、千家万户、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旁征博引,深入浅出,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求知欲望。
课堂教学成功与否,是培养信心、巩固爱好、发展兴趣的关键一环。要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就必须做到堂堂有异、篇篇有别、课课有新。
实践证明:注意教法的多样化,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培养学生好学深思的习惯,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重要环节。
三、培养预习能力,鼓励质疑问难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预习能力也是很重要的。我在教学中主要分以下三步逐步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第一步:要求上新课前通读全文。包括查字典、词典解决字、词问题。
第二步:要求熟读课文,理解文章内涵。
第三步:要求精读课文。注重提出问题,每个学生须根据课文内容,书面提出一至三个问题。或同桌质疑,或课堂向老师质疑,看谁提的问题既多又好,经评议后当堂打分。
这样,经过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的训练,学生的预习习惯养成了,自学能力也提高了。能从一般对生词的质疑,发展到对课文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写作形式的思考。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文时,学生提出标题是“济南的冬天”,而文章最后却是“冬天的济南”,这两个词组的意思是否一样?有无矛盾?对《皇帝的新装》一文的遣词造句更有学生提出异议,认为把“能织出人类所能想象到的美丽的布”改为“能织出人类所不能想象到的美丽的布”,才能说明布的美丽程度。
在边教边探索的过程中,我体会到,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生疑——质疑——释疑”,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如果教师能不断地拧紧学生思维的“发条”,使它转动起来,就能够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四、改进作文教学,提高写作兴趣
学生害怕作文的心理不能消除,那么语文教学目的就无法达到。我在教学中从以下三个方面改进作文教学:
1.多仿作
结合发生在学生周围的事情,命题作文,让学生言之有物。如:学了《春》一文后,让学生观察秋天的景色,写《秋》或《秋雨》;教了《故宫博物院》后,请学生按空间顺序的写法写《我的家》;学完《驿路梨花》,组织学生收集好人好事,请做好事的同学谈当时的心理活动等。
2.加强作前指导
如学生作《我的家庭》一文,首先指导学生审题,区别“家”与“家庭”的概念,并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我的家庭特点,然后交流写作材料,互相启发,讨论如何开头、结尾。这时学生的写作欲望很强烈,全然没有无话可说、无从下笔的畏难情绪了。结果学生的习作大多都写得内容充实,有真情实感。
3.改进批改方法
在作文讲评中我采取详批与略批相结合的做法,有的也让学生互批。分别从书面的整洁、词语的准确、语句的流畅等方面打分。能者为师,自己批改,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提高了学生作文水平。由此,学生害怕写作的心理逐渐消除,学生对写作逐渐有了兴趣。
为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在教学过程中还广泛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如:举行朗诵会、故事会、办墙报、书法比赛、作文竞赛等,从多方面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总之,培养兴趣,要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使各个环节对学生随时产生新的诱惑。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经常保持新鲜感,不断产生旺盛的求知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