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数学教育的变化
长久以来,传统的教学体制一直是以“学科本位”为基础的,由于这样的教学体制的实施,数学往往会被教育工作者向更深刻的方向挖掘内容,从而导致数学学科的题目和题型变得难、偏、怪。自中、小学新课程改革以来,国家对学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数学课堂要求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则起主导作用,同时并且树立了对学生的三维培养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数学的教育已经不再像以前一样,一味地向难、深的方向发展,而是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要求。在新的教育要求下,教师的教学方法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有的数学课堂注重双基的培养,有的注重学生的团队合作的能力的提升,素质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
二、问题的提出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数学在各个领域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了全世界各个国家的重视。因此,学生在中学阶段必须学好数学,而要学好数学,听懂数学课是前提,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的推理方法、逻辑思维是根本。而最终所有的这些都会落实到解数学题上来。
然而,老师在和众多学生的交流中都会有这样一类情况出现:“老师,说心里话我能听懂课,可是我在做题的时候就是不会”。“能听懂课,但不会解题”是目前中学数学教与学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也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话题。一节效果不错的课,不仅要有好的课堂效果,更需要学生良好地掌握知识。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怎样做才能取得课堂和课后的双赢?
三、原因及分析
首先我们可以思考一下,要解决数学问题需要具有哪些能力呢?一般来说,如果一位中学生基本具备了“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创新意识”,那么对思考问题、解决数学问题是有很大帮助的。而学生这些能力的习得,是由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来决定的。
(一)教师方面
教师的备、教、辅、改、考等各个环节的处理方式是学生产生“能听懂课,不会解题”的主要原因。
1.教师的讲课方式、教学方法是根源
新课程改革中将教师定位在课堂的“引导者”上,学生的某些习惯和思维方式都是在课堂上满足的。对于知识点的讲述,如果采取了灌的方式,那么老师的“主导地位”就变成了“主动地位”,学生很自然地成为“被动者”,教师把所有的步骤、思路都讲出来了,学生很喜欢,因为他们直接获得了答案,直接跳跃到目的地,但是学生缺乏了根本性的思考,那就是“为什么要这样想、为什么会想到这方面去”。学生所谓的“听懂”只是老师具体的解法,而不是抽象的解法,学生没有主动地参与教与学活动,当然谈不上运用知识解题了。
2.教师的教学水平、责任心都有待加强
(1)备课时只备教材,而不备学生。其实备学生是极其重要的一方面。如果对学生具体情况没有了解,对学生的基础与能力估计过高或者过低,只是凭空想象,按照自己的思路、想法备课、授课。那么在实施数学教学的起始阶段就已经发生了偏差,最终必然会导致“只能看,只能听,不会做”的结果。
(2)课堂讲课分析和解题指导不得法。老师在上课、解题时好像讲得头头是道、激情洋溢,可是到学生那里就只有头昏脑涨,听也听不懂或者是听懂了一点点,一旦学生自己动手就不知道从何处着手了。
(3)不能及时监督、适当施压,训练题的针对性不强。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要给学生施加一定的压力,训练要有针对性,有压力才有动力,有针对才有巩固。学生本身都有一定的惰性,没有压力,没有督促,各项作业和任务就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学生的学习也只能是空谈。
3.教师对学生的不公平
绝大部分老师都会平等地看每一位学生,但是行为上绝大部分老师都会受各种原因的影响表现出对学生的不公平。从而影响大多数学生上课时的听课兴趣和课后的学习情绪。这就需要老师们多一些反思,多一些总结,多一些与学生的沟通,相信一定可以带给学生不一样的感受。
(二)学生方面
学生在预习、听课、作业、复习各个环节的表现都是产生“能听懂课,不会解题”的主要原因。
1.学生学习没有主动性,没有计划性,没有目的性
由于一部分学生学习习惯不好,往往是被动地学习,或者是懒于去主动学习,每个星期、每个月、每学期也没有制订学习计划或学习目标,造成所学知识没有体系,一知半解,自然而然就产生了不会解题的情况。
2.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没有勤学好学、预习的良好习惯
(1)课前不注重预习,被动听课。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仅仅是体现在课堂上,课前的预习是否到位对学习也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如果能够做到课前基本了解知识点,并带着一些问题走进课堂,那么通过一堂课的学习,必定会对相关的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反之,常常打无准备仗的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不会解题也是必然的。
(2)课堂上易分心,丢失自我。听课是学生学习的关键环节,不认真听课就失去了解数学题的基础。很多学生都有体会:课上精力无法集中,大脑有时候一片空白,有时候觉得解题枯燥无味,甚至有部分学生“埋头苦干”消磨时间,在课堂中丢失了自己,这也是不会解题的一个原因。
(3)做不到日事日毕。当天知识的复习和作业是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学生在做作业、解题时,往往只满足于问题的答案,对于推理、计算的严密性、解法的简捷性和合理性不够重视,把作业当成任务,把作业当成负担。没有认识到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的必要性。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我们新知识的最初阶段是忘得最快的时候,不及时地复习巩固,不及时地弄明白自己不理解的,遗留的问题日复一日的积累,也就造成了学生“能听懂课,不会解题”的结果。
四、问题总结
总之,产生“能听懂课,不会解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复合型的,是目前教育现状、学生的现状产生的。作为数学教师,中学数学教学一方面要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又受中考、高考指挥棒的制约。如何在夹缝中求得两全,我想应该要引起整个教育界的深思和探索。
在全国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之际,相信每一位数学教师都会不断努力地探索,充分发挥数学教育的功能,为全面提高年青一代的数学素养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青藤实验中学)
长久以来,传统的教学体制一直是以“学科本位”为基础的,由于这样的教学体制的实施,数学往往会被教育工作者向更深刻的方向挖掘内容,从而导致数学学科的题目和题型变得难、偏、怪。自中、小学新课程改革以来,国家对学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数学课堂要求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则起主导作用,同时并且树立了对学生的三维培养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数学的教育已经不再像以前一样,一味地向难、深的方向发展,而是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要求。在新的教育要求下,教师的教学方法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有的数学课堂注重双基的培养,有的注重学生的团队合作的能力的提升,素质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
二、问题的提出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数学在各个领域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了全世界各个国家的重视。因此,学生在中学阶段必须学好数学,而要学好数学,听懂数学课是前提,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的推理方法、逻辑思维是根本。而最终所有的这些都会落实到解数学题上来。
然而,老师在和众多学生的交流中都会有这样一类情况出现:“老师,说心里话我能听懂课,可是我在做题的时候就是不会”。“能听懂课,但不会解题”是目前中学数学教与学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也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话题。一节效果不错的课,不仅要有好的课堂效果,更需要学生良好地掌握知识。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怎样做才能取得课堂和课后的双赢?
三、原因及分析
首先我们可以思考一下,要解决数学问题需要具有哪些能力呢?一般来说,如果一位中学生基本具备了“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创新意识”,那么对思考问题、解决数学问题是有很大帮助的。而学生这些能力的习得,是由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来决定的。
(一)教师方面
教师的备、教、辅、改、考等各个环节的处理方式是学生产生“能听懂课,不会解题”的主要原因。
1.教师的讲课方式、教学方法是根源
新课程改革中将教师定位在课堂的“引导者”上,学生的某些习惯和思维方式都是在课堂上满足的。对于知识点的讲述,如果采取了灌的方式,那么老师的“主导地位”就变成了“主动地位”,学生很自然地成为“被动者”,教师把所有的步骤、思路都讲出来了,学生很喜欢,因为他们直接获得了答案,直接跳跃到目的地,但是学生缺乏了根本性的思考,那就是“为什么要这样想、为什么会想到这方面去”。学生所谓的“听懂”只是老师具体的解法,而不是抽象的解法,学生没有主动地参与教与学活动,当然谈不上运用知识解题了。
2.教师的教学水平、责任心都有待加强
(1)备课时只备教材,而不备学生。其实备学生是极其重要的一方面。如果对学生具体情况没有了解,对学生的基础与能力估计过高或者过低,只是凭空想象,按照自己的思路、想法备课、授课。那么在实施数学教学的起始阶段就已经发生了偏差,最终必然会导致“只能看,只能听,不会做”的结果。
(2)课堂讲课分析和解题指导不得法。老师在上课、解题时好像讲得头头是道、激情洋溢,可是到学生那里就只有头昏脑涨,听也听不懂或者是听懂了一点点,一旦学生自己动手就不知道从何处着手了。
(3)不能及时监督、适当施压,训练题的针对性不强。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要给学生施加一定的压力,训练要有针对性,有压力才有动力,有针对才有巩固。学生本身都有一定的惰性,没有压力,没有督促,各项作业和任务就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学生的学习也只能是空谈。
3.教师对学生的不公平
绝大部分老师都会平等地看每一位学生,但是行为上绝大部分老师都会受各种原因的影响表现出对学生的不公平。从而影响大多数学生上课时的听课兴趣和课后的学习情绪。这就需要老师们多一些反思,多一些总结,多一些与学生的沟通,相信一定可以带给学生不一样的感受。
(二)学生方面
学生在预习、听课、作业、复习各个环节的表现都是产生“能听懂课,不会解题”的主要原因。
1.学生学习没有主动性,没有计划性,没有目的性
由于一部分学生学习习惯不好,往往是被动地学习,或者是懒于去主动学习,每个星期、每个月、每学期也没有制订学习计划或学习目标,造成所学知识没有体系,一知半解,自然而然就产生了不会解题的情况。
2.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没有勤学好学、预习的良好习惯
(1)课前不注重预习,被动听课。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仅仅是体现在课堂上,课前的预习是否到位对学习也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如果能够做到课前基本了解知识点,并带着一些问题走进课堂,那么通过一堂课的学习,必定会对相关的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反之,常常打无准备仗的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不会解题也是必然的。
(2)课堂上易分心,丢失自我。听课是学生学习的关键环节,不认真听课就失去了解数学题的基础。很多学生都有体会:课上精力无法集中,大脑有时候一片空白,有时候觉得解题枯燥无味,甚至有部分学生“埋头苦干”消磨时间,在课堂中丢失了自己,这也是不会解题的一个原因。
(3)做不到日事日毕。当天知识的复习和作业是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学生在做作业、解题时,往往只满足于问题的答案,对于推理、计算的严密性、解法的简捷性和合理性不够重视,把作业当成任务,把作业当成负担。没有认识到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的必要性。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我们新知识的最初阶段是忘得最快的时候,不及时地复习巩固,不及时地弄明白自己不理解的,遗留的问题日复一日的积累,也就造成了学生“能听懂课,不会解题”的结果。
四、问题总结
总之,产生“能听懂课,不会解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复合型的,是目前教育现状、学生的现状产生的。作为数学教师,中学数学教学一方面要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又受中考、高考指挥棒的制约。如何在夹缝中求得两全,我想应该要引起整个教育界的深思和探索。
在全国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之际,相信每一位数学教师都会不断努力地探索,充分发挥数学教育的功能,为全面提高年青一代的数学素养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青藤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