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教学语言艺术,他深刻指出:“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可见教师语言的重要性。好的教学评价,能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心智,拓展学生思维,调动学生情感;能激活课堂教学气氛,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一、善于引导,让学生乐于回答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但是,学生是主体不可误解为“放羊式”的教学,而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善于从学生的积极思维中捕捉有效信息,并及时启发、引导,发挥好“引导者”的功能,让学生乐于回答。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不仅仅是对知识正确与否的评判,也是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引导;教师的评价仅讲求准确性还不够,还必须具有启发性。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在回答问题时往往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要教师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机智,根据情况对学生进行适时的点拨和引导,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
二、敏于点拨,让学生乐于探究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课堂上学生的回答可能与老师的意图背道而驰,这时有的老师以“不太好,请坐”“不准确,谁再来”“不行,下一个”等这些语言来否定学生的回答,或者“强行入轨”,这样很容易使学生丧失信心,丧失发言的勇气,从而渐渐丧失学习兴趣。一名好的老师要运用自己巧妙机智的语言来点拔学生,发挥“引导者”功能,做到引而不发,让学生乐于探究。
如我在教《隆中对》时,提问“你是怎样理解‘孤之有孔明,如鱼之有水也’这句话的?”学生回答:“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刘备得到了诸葛亮,就好像鱼得到了水。”他的回答只是停留在文字的翻译上,没有抓住内涵。我及时点拨:“你是读懂了这句话,但你如果再仔细想一想鱼与水之间的关系,你会有新的收获。”在我的启发下他又补充:“刘备很需要诸葛亮,诸葛亮对刘备来说很重要。”这时其他学生的思维也被激活:“刘备得到了诸葛亮就更容易实现他统一中国的愿望”、“刘备得到诸葛亮的辅助,非常高兴”、“刘备非常看重诸葛亮这个人才”……教师的评价中丝毫没有严厉地谴责、否定地排斥,是赞许、包容和支持,学生自然会没有任何负担地投入学习了,自然会争先恐后地发言了。而阅读教学追求的就是“以评价促发展,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为每个学生提供机会,体验自信。
三、乐于鼓励,让学生敢于竞争
中外教育家都极力主张,教师要通过激励来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抑制或消退其不良行为。北京一师附小就规范了一些课堂评价用语,如促其成功:“你想得真好!为大家开了个好头!”帮其成功:“你的想法挺好,能把它说清楚吗?”盼其成功:“别着急,再想想,你会想起来的。”这些课堂评价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寄托了对学生的期盼。孩子都渴望得到夸奖,教师对敢于在课堂上发表自己见解的学生,要及时赞赏,用赞赏的语言去鼓励孩子,引导孩子,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对他的欣赏和希望。初中生情感比较容易被鼓动,教师的引导、鼓励,将会发挥他们巨大的潜能。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注重用鼓励的语言去引导孩子,特别是对那些平时比较内向、害羞的学生,更应该给予热情鼓励,及时送上自己充满真诚激励的评价语言,让他们增强自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鼓励性评价要符合实际,切忌空洞、拔高的赞语。被赞同肯定的行为越具体,越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评价的真诚,效果越好。
四、敢于否定,让学生勇于思索
在现代教育中赏识教育得到普遍认可,但是很多人将赏识教育等同于表扬,认为要赏识就不可批评。有的老师过度地“尊重学生个性”,不敢否定学生的错误观点,学生即便错了,教师明明知晓却还言不由衷地给予表扬,这就曲解了赏识教育。所以在课堂上当学生个性阅读与文本正确的价值观发生冲突时,教师要善于对学生进行否定性评价,让学生能知错就改、勇于思索,这才是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体验。当然教师否定学生的观点也需讲究策略,注重艺术,细心呵护孩子的心灵,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教师幽默风趣,充满智慧的语言能解除尴尬的场面,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教育,健康快乐成长。
一、善于引导,让学生乐于回答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但是,学生是主体不可误解为“放羊式”的教学,而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善于从学生的积极思维中捕捉有效信息,并及时启发、引导,发挥好“引导者”的功能,让学生乐于回答。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不仅仅是对知识正确与否的评判,也是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引导;教师的评价仅讲求准确性还不够,还必须具有启发性。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在回答问题时往往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要教师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机智,根据情况对学生进行适时的点拨和引导,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
二、敏于点拨,让学生乐于探究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课堂上学生的回答可能与老师的意图背道而驰,这时有的老师以“不太好,请坐”“不准确,谁再来”“不行,下一个”等这些语言来否定学生的回答,或者“强行入轨”,这样很容易使学生丧失信心,丧失发言的勇气,从而渐渐丧失学习兴趣。一名好的老师要运用自己巧妙机智的语言来点拔学生,发挥“引导者”功能,做到引而不发,让学生乐于探究。
如我在教《隆中对》时,提问“你是怎样理解‘孤之有孔明,如鱼之有水也’这句话的?”学生回答:“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刘备得到了诸葛亮,就好像鱼得到了水。”他的回答只是停留在文字的翻译上,没有抓住内涵。我及时点拨:“你是读懂了这句话,但你如果再仔细想一想鱼与水之间的关系,你会有新的收获。”在我的启发下他又补充:“刘备很需要诸葛亮,诸葛亮对刘备来说很重要。”这时其他学生的思维也被激活:“刘备得到了诸葛亮就更容易实现他统一中国的愿望”、“刘备得到诸葛亮的辅助,非常高兴”、“刘备非常看重诸葛亮这个人才”……教师的评价中丝毫没有严厉地谴责、否定地排斥,是赞许、包容和支持,学生自然会没有任何负担地投入学习了,自然会争先恐后地发言了。而阅读教学追求的就是“以评价促发展,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为每个学生提供机会,体验自信。
三、乐于鼓励,让学生敢于竞争
中外教育家都极力主张,教师要通过激励来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抑制或消退其不良行为。北京一师附小就规范了一些课堂评价用语,如促其成功:“你想得真好!为大家开了个好头!”帮其成功:“你的想法挺好,能把它说清楚吗?”盼其成功:“别着急,再想想,你会想起来的。”这些课堂评价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寄托了对学生的期盼。孩子都渴望得到夸奖,教师对敢于在课堂上发表自己见解的学生,要及时赞赏,用赞赏的语言去鼓励孩子,引导孩子,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对他的欣赏和希望。初中生情感比较容易被鼓动,教师的引导、鼓励,将会发挥他们巨大的潜能。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注重用鼓励的语言去引导孩子,特别是对那些平时比较内向、害羞的学生,更应该给予热情鼓励,及时送上自己充满真诚激励的评价语言,让他们增强自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鼓励性评价要符合实际,切忌空洞、拔高的赞语。被赞同肯定的行为越具体,越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评价的真诚,效果越好。
四、敢于否定,让学生勇于思索
在现代教育中赏识教育得到普遍认可,但是很多人将赏识教育等同于表扬,认为要赏识就不可批评。有的老师过度地“尊重学生个性”,不敢否定学生的错误观点,学生即便错了,教师明明知晓却还言不由衷地给予表扬,这就曲解了赏识教育。所以在课堂上当学生个性阅读与文本正确的价值观发生冲突时,教师要善于对学生进行否定性评价,让学生能知错就改、勇于思索,这才是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体验。当然教师否定学生的观点也需讲究策略,注重艺术,细心呵护孩子的心灵,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教师幽默风趣,充满智慧的语言能解除尴尬的场面,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教育,健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