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评价语言 提高课堂效率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FI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教学语言艺术,他深刻指出:“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可见教师语言的重要性。好的教学评价,能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心智,拓展学生思维,调动学生情感;能激活课堂教学气氛,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一、善于引导,让学生乐于回答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但是,学生是主体不可误解为“放羊式”的教学,而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善于从学生的积极思维中捕捉有效信息,并及时启发、引导,发挥好“引导者”的功能,让学生乐于回答。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不仅仅是对知识正确与否的评判,也是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引导;教师的评价仅讲求准确性还不够,还必须具有启发性。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在回答问题时往往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要教师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机智,根据情况对学生进行适时的点拨和引导,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
  二、敏于点拨,让学生乐于探究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课堂上学生的回答可能与老师的意图背道而驰,这时有的老师以“不太好,请坐”“不准确,谁再来”“不行,下一个”等这些语言来否定学生的回答,或者“强行入轨”,这样很容易使学生丧失信心,丧失发言的勇气,从而渐渐丧失学习兴趣。一名好的老师要运用自己巧妙机智的语言来点拔学生,发挥“引导者”功能,做到引而不发,让学生乐于探究。
  如我在教《隆中对》时,提问“你是怎样理解‘孤之有孔明,如鱼之有水也’这句话的?”学生回答:“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刘备得到了诸葛亮,就好像鱼得到了水。”他的回答只是停留在文字的翻译上,没有抓住内涵。我及时点拨:“你是读懂了这句话,但你如果再仔细想一想鱼与水之间的关系,你会有新的收获。”在我的启发下他又补充:“刘备很需要诸葛亮,诸葛亮对刘备来说很重要。”这时其他学生的思维也被激活:“刘备得到了诸葛亮就更容易实现他统一中国的愿望”、“刘备得到诸葛亮的辅助,非常高兴”、“刘备非常看重诸葛亮这个人才”……教师的评价中丝毫没有严厉地谴责、否定地排斥,是赞许、包容和支持,学生自然会没有任何负担地投入学习了,自然会争先恐后地发言了。而阅读教学追求的就是“以评价促发展,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为每个学生提供机会,体验自信。
  三、乐于鼓励,让学生敢于竞争
  中外教育家都极力主张,教师要通过激励来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抑制或消退其不良行为。北京一师附小就规范了一些课堂评价用语,如促其成功:“你想得真好!为大家开了个好头!”帮其成功:“你的想法挺好,能把它说清楚吗?”盼其成功:“别着急,再想想,你会想起来的。”这些课堂评价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寄托了对学生的期盼。孩子都渴望得到夸奖,教师对敢于在课堂上发表自己见解的学生,要及时赞赏,用赞赏的语言去鼓励孩子,引导孩子,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对他的欣赏和希望。初中生情感比较容易被鼓动,教师的引导、鼓励,将会发挥他们巨大的潜能。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注重用鼓励的语言去引导孩子,特别是对那些平时比较内向、害羞的学生,更应该给予热情鼓励,及时送上自己充满真诚激励的评价语言,让他们增强自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鼓励性评价要符合实际,切忌空洞、拔高的赞语。被赞同肯定的行为越具体,越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评价的真诚,效果越好。
  四、敢于否定,让学生勇于思索
  在现代教育中赏识教育得到普遍认可,但是很多人将赏识教育等同于表扬,认为要赏识就不可批评。有的老师过度地“尊重学生个性”,不敢否定学生的错误观点,学生即便错了,教师明明知晓却还言不由衷地给予表扬,这就曲解了赏识教育。所以在课堂上当学生个性阅读与文本正确的价值观发生冲突时,教师要善于对学生进行否定性评价,让学生能知错就改、勇于思索,这才是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体验。当然教师否定学生的观点也需讲究策略,注重艺术,细心呵护孩子的心灵,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教师幽默风趣,充满智慧的语言能解除尴尬的场面,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教育,健康快乐成长。
其他文献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教学实践也证明:只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造性,才是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从而实施素质教育。  一、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  创新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从“问题解决”的角度看,创新思维就是一个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过程。所以创新活动的思维过程都起源于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
期刊
今天我们为什么说“实效课堂”而不说“高效课堂”,这是因为:在一堂课上通过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取得实实在在的学习成果的教学是“实效”;“高效”往往表现为大容量、高密度、快节奏、重负荷。而语文教育不同于其他科目,它是一个长期熏陶感染的过程。如果语文教学不切实际地追求高效,反而会导致低效。那么,我们距离实效教学课堂有多远?导致语文课堂教学低效的原因是什么?其实就是“差了一点”或是“多了一点”,导致中学语文
期刊
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以来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一道难题。之所以说是难题,是因为每一个人都是具有弱点的个体。而作为个体的人在与自然的接触中往往受主观情绪的引导而无视自然界的规律,最终却难免品尝自酿的苦酒。有的人执迷不悟,有的人迷途知返,而陆蠡先生当属后者,因为有《囚绿记》为证。  在《囚绿记》这篇散文中,陆蠡先生以自己北平寓所窗外的“绿色”为友,用以个人情绪为主导的行为,向我们阐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下面就让
期刊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下面谈谈个人的浅见:  一、设置情境,导入激趣  于漪老师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环节,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老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材,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导入情节,营造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让课堂有较好的效果。  比如讲《出师表》这篇课文,可以由小说《
期刊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如何教学生把握课文内容,进一步理解文章中心呢?一般地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紧扣题目  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眼睛。有许多文章,看题目就知道它所要表述的内容。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文章标题在把握课文内容中所起的作用。  1、文章标题能慨括课文内容。如《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从文章标题我们就可以了解到,只有雄健的国
期刊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也逐渐深入人心,其实这一理念在叶圣陶老先生的《精读的指导》、《论国文精读指导不只是逐句讲解》这两篇重要文章当中早就提到过,叶老是我国卓越的语文教育家,他提出了许多具有极强现实指导意义的语文教育思想,如“‘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要养成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等。其中,要重视语文的“预习”也是它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教育思想,研究它的这一重要思想,对指导当
期刊
在“普通话进校园、书法进课堂、诵读进教材”的“三进”之风吹遍了泰州教育每个角落时,我深切地感受到“三进”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作为一名低年级语文教师和班主任,如何让刚刚进入学校不久,单纯而又可爱,对一切都又充满了好奇的低年级儿童在这股东风下乐于学而坚持学是我工作的着眼点。  一、注重课堂实效,点燃兴趣之火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
期刊
网络语言是指人们在互联网交流中所使用的语言形式。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互联网技术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互联网技术不仅缩短了人们了解世界、与人交流的时间,而且越来越多的网民已经逐渐开发了一种语言,那就是网络语言。如“菜鸟、酱紫、美眉、闪客……”。一般我接触过的网络语言大体包括拼音或者英文字母的缩写、数字、网络动画和图片等等,最初主要是网民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或某种特定的需要而采取的方式,后来由于网络
期刊
“语文”二字简单一点理解:“语”即说,‘文“即写,足见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初中作文有这样一种现状,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尽是“小儿科”式的大白话,写来写去就是这么几句话,写作教学缺少系统的设计,学生作文呈现出一种高而不上的高原现象,写作教学存在模式化倾向,认真反思,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改进:  1、首先是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兴趣,是写作的源动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期刊
批改学生作文,大都要为之写评语,而评语的优劣,对作文者来说,则又有着直接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教师写作文评语当用心为之,切不可等闲视之。那么,怎样的评语才具有更好的表达效果呢?  一、语言要具体准确,切中肯綮  学生写作文是为了提高其写作能力,教师批改作文,目的亦是于此。而学生的作文,大多是优点与缺点皆具,因此,作文的评语要言之具体,说之准确,做到语语中的,方令学生受益。比如,此文的描写好,好在何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