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见一些老师对作文的仿写不屑为之,概因学生成文僵化刻板,似千篇一律,脱不出仿照之文的模式,缺乏自己的创造;担心学生偷章取句养成惰性。其实不然,初学作文断不可少了这一仿作的阶段。它是学生日后作文能放开手脚的必要过渡和基础。而急于学生能有所“创造”,这不符合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这正如学书法者,不管是喜欢“二王”还是“苏、黄”;不管是取其神,还是学其貌,皆需由临贴、读贴仿拟开始,舍此而想“出道”,实在是难觅捷径。学习作文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古之先贤在写作上也常有仿效之作。如沈佺期《酬苏味道诗》:“小池残暑退,高树早凉归”,仿取柳恽《从武帝登景阳楼诗》“太夜沧波起,长杨高树秋”之诗意。沈的巧思正是受了柳诗的启发。在古人诗文中,仿效具有所创造的范例,是不鲜见的。宋朝朱熹有言:“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之作,概学之既久,自然纯熟”。由此可见,成人且如此,何况孩童。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是学习一切的开始,“摹仿可以是创造的第一步”(茅盾语),仿写到一定阶段,便不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学习作文的一种启示和借鉴。仿写,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知识的特点和心理特点,而且又符合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教科书中的“习作例文”我想绝非专家学者们用于“点缀”的吧。利用范文使学生仿作,这犹如给了学生“更上一层楼”的一架梯子,这是小学作文训练中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问题在于教师如何指导,才能便于学生模仿中的创造,以去呆板刻守之气。这有赖于为师者对教材的开掘,调动好小学生那有限的生活阅历,以便能更好地“点化”学生。这可以从仿效范文的意境和形式等方面行之。仿效之文也不仅仅局限于教科书中的“习作例文”,许多课文都可用来做为不同类型的范文。除此,教师可写些“下水文”,以求对学生的作文更深的细节性的体验。这既利于学生的“初学乍练”,激发兴趣,也便于老师的评改,以及进行“心贴心”的关怀、指导。当然,今天的“仿”是对明天的“创”在心理和知识上所做的必要铺垫,且模仿到了一定阶段,也就不仅仅是模仿了,就如同幼儿口渴,而要自己取水,这已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了。由“仿”而进行“创”是一个跨越,这需要有源头之水以及能做到“善假于物”,如此的跨越才能水到渠成而不至于是空中楼阁。
清代的袁枚在《随园诗话》中云:“人闲居时,不可一刻无古人;落笔时,不可一刻有古人。闲居有古人,而学力方深;落笔无古人,而精神始出。”可见能“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方为仿之真髓。换言之,若无初时的“千篇一律”,又何来他日的“百花齐放”?以予之浅见:仿写,不失为一种初学作文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古之先贤在写作上也常有仿效之作。如沈佺期《酬苏味道诗》:“小池残暑退,高树早凉归”,仿取柳恽《从武帝登景阳楼诗》“太夜沧波起,长杨高树秋”之诗意。沈的巧思正是受了柳诗的启发。在古人诗文中,仿效具有所创造的范例,是不鲜见的。宋朝朱熹有言:“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之作,概学之既久,自然纯熟”。由此可见,成人且如此,何况孩童。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是学习一切的开始,“摹仿可以是创造的第一步”(茅盾语),仿写到一定阶段,便不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学习作文的一种启示和借鉴。仿写,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知识的特点和心理特点,而且又符合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教科书中的“习作例文”我想绝非专家学者们用于“点缀”的吧。利用范文使学生仿作,这犹如给了学生“更上一层楼”的一架梯子,这是小学作文训练中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问题在于教师如何指导,才能便于学生模仿中的创造,以去呆板刻守之气。这有赖于为师者对教材的开掘,调动好小学生那有限的生活阅历,以便能更好地“点化”学生。这可以从仿效范文的意境和形式等方面行之。仿效之文也不仅仅局限于教科书中的“习作例文”,许多课文都可用来做为不同类型的范文。除此,教师可写些“下水文”,以求对学生的作文更深的细节性的体验。这既利于学生的“初学乍练”,激发兴趣,也便于老师的评改,以及进行“心贴心”的关怀、指导。当然,今天的“仿”是对明天的“创”在心理和知识上所做的必要铺垫,且模仿到了一定阶段,也就不仅仅是模仿了,就如同幼儿口渴,而要自己取水,这已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了。由“仿”而进行“创”是一个跨越,这需要有源头之水以及能做到“善假于物”,如此的跨越才能水到渠成而不至于是空中楼阁。
清代的袁枚在《随园诗话》中云:“人闲居时,不可一刻无古人;落笔时,不可一刻有古人。闲居有古人,而学力方深;落笔无古人,而精神始出。”可见能“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方为仿之真髓。换言之,若无初时的“千篇一律”,又何来他日的“百花齐放”?以予之浅见:仿写,不失为一种初学作文的行之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