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准备活动教学探析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rc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准备活动是体育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和教学步骤。教师是按照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来设计教学过程,所以在机体活动能力上升阶段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充分做好准备活动以利各器官之间互相配合、协调、提高运动器官的工作能力,可以避免运动损伤。本文阐述了安排准备活动的要素:1、时间和运动量要适宜;2、内容选择要有针对性;3安排要科学、全面、合理;4、注意形式新颖、有趣、多样。
  关键词:准备活动 运动量适宜 针对性 科学全面
  1、问题的提出
  目前大部分学校体育课教学模式,仍采用开始部分、准本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的组织形式。以45分钟课为例准备部分约占四分之一。因此组织安排活动部分也是上好课的重要环节,应给予极大的重视。必须改变千篇一律、简单化、甚至取消准备活动的做法。要改变传统多于创新,代办多于活波的现象。准备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变化极少、缺乏创造性、针对性、呆板的准备活动是很难使学生进入教学所需的状态,也不可能与基本部分教学结合为有机体。设计好准备活动,是保证上好每节的课的重要环节,不容忽视。
  2、准备活动的重要作用
  人从安静状态进入到剧烈的运动状态,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充分做好准备活动不仅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克服内脏器官的惰性,提高神经系统对肌肉协调指挥能力,以利各器官之间互相配合、协调,提高于东器官的工作能力,预防伤害事故;而且还能发展身体素质,培养正确的身体姿势,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各项运动技术。准备活动通常由一般性的身体活动和专门性的技能活动两部分组成,在活动过程中也需要思想教育的心理调节的作用。
  3、体育课的准备活动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基本教材练习做好心理和生理上的充分准备。准备活动是必不可少的。认真抓好准备活动的备课,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必须对准备活动给予及大的重视。
  3、安排准备活动的要素
  (1)时间和运动量适宜
  准备活动是为上好一节课的基本部分做准备的。不能时间过长,喧宾夺主。时间过长、运动量过大;学生不但体力消耗大,容易引起疲劳,影响教学基本部分内容的完成,影响教学效果,还容易导致学生受伤;运动量过小,则失去准备活动的意义。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气候、不同的学生情绪状态,应分别选择适当的运动量进行一些练习,冬季准备活动的时间可以长一些,强度和密度要稍大一些;夏季则可适当缩短,以减少能量的消耗。两外,从课的类型来看,一般新授可准备活动量稍小,复习和测验课的运动量应稍大。
  准备活动动作幅度应由小到大,动作速度应由慢到快。要把专门性的准备活动放在准备活动的后半部分。要使学生在准备活动微微出汗,全身发暖,情绪也调动起来,对即将进行的基本部分的内容开始跃跃欲试,即达到准备活动的生理和心理要求,过大的运动量学生会感到疲劳,等到去学心内容时就会感到力不从心,其学习效果会适得起反。
  (2)内容选择要有针对性
  内容选择要紧扣教材,要紧密结合基本部分的教学内容。准备部分可按集体、分组
  个人等不同形式,即可定位做,也可行进间作。教师根据所学技术项目的特点正确选择
  既要做到灵活多变;又要与基本部分的教学紧密连接。以全面的身体活动为主,根据血药侧重多练身体某些部分,此外,还应围绕教材的教学任务,有针对性地多练一些与教材相衔接的辅助性动作。如学习跑跳项目,最好采用以下至活动为主的行进间练习,学习球类项目可以采用一般性的准备活动和所学内容相结合的形式,如运球比赛与传球
  游戏等;对技术性较强的球类教学,在准备活动中可以通过一些徒手模仿姿势,强化定性练习,让学生体会动作要领,在持球进行联系,教学下搜过会更好。
  可得准备部分,不仅单为一堂课教学任务服务,还应为完成所学教材的整个教学任务服务,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技能。如一个学期的后半部分安排长跑教学和测验,就要在教授此部分内容之前,有针对性、有计划地采用多种手段为此做准备,到这部分内容出现时,学生由于有钱一阶段的准备,有助于该项技能的提提高,做到前后呼应,互相促进,保证一个学期教学任务能够圆满完成。
  (3)准备活动的强度和密度,动作幅度的大小,步频的快慢全应循序渐进。首先要保证全身活动,在这个基础上突出重点,并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慢到快,由小到大。准备活动既要有一般性的准备活动,又要有针对性的练习和模仿练习,使全身体各主要器官得到充分活动,协调各器官与神经中枢之间的协调技能,吧与主教材有关的集群、关节、韧带都充分活动开,从而使学生身体技能从静止状态过度到工作状态,为基本部分的大运动量做好生理上的准备,为学习新教材做好准备。
  (4)注意形式新颖、有趣、多样
  准备活动应有目的地借助于各种合理的练习手段,一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合学生的心理,不断出新,力求做到内容不变,形式变。
  教师应当敢于冲破陈旧模式,不断改革创新,用灵活多样的,富有趣味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准备活动的新意应建立在对课的主教材深刻钻研的基础上,始终一脚踩的需要为出发点,从形式到内容都是为提高主教材的练习质量打基础,更好的为主教材教学服务,而不是脱离教材另搞一套,同事还应考虑临堂的气候状况、班级特点、性别要求。
  4、结论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有一个好的开始,在任何教学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体育课。不单只考虑学生兴趣,更重要的是使每节教学课更加科学、合理。使教学过程的几个部分成为一个科学的有机体,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及效果。
其他文献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自新课改以来,我就在语文教学中积极探索、寻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经过几年的尝试,有一定的成效,现简要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运用想象和联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初中语文课文,有许多文章是让学生进行扩写和续写的。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作者记叙了我的叔叔于勒年轻时不务正业,是个损害家业的人。我的父
期刊
中国教育的较大问题之一是基础教育薄弱,因而积淀了大批素质较低的人口,普遍存在的初中生辍学现象会对此推波助澜。从我国义务教育这一战略高度来说,我们应该勇于面对初中生辍学问题,设法从根本上减少辍学现象之发生,倘若讳疾忌医,情况可能会更糟。  一、辍学原因分析  1、教育自身原因  我认为,学生辍学的本质核心根源,主要还是教育本身的弊端,尽管我们也在不断的改革。我们的教育弊端主要表现在:教改措施落实不够
期刊
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新世纪的人才,除了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要具备不断更新知识,创新学习和主动发展的能力。因此,我在初中政治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破教师单向灌输知识过于呆板的教育教学传统理念,在教会学生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从设疑到
期刊
记得刚接任科学这门学科时。翻开课本,新颖的教材设计,看的我一头雾水,不知道从何入手。于是静心琢磨教材设计者的设计意图,发现书中许多的内容是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寻求科学的答案,其间更多的是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探究的。  夹着课本走进了天真的孩子们中,引导着孩子们开始科学的徜徉。几节课下来,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的现象:合作学习中有些孩子忙得手忙脚乱,而有的孩子好似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势,在一边独自“
期刊
科学研究表明:浓厚的兴趣是一个人成材的重要心理条件之一。要让一群活泼的孩子乐于写字,并形成好的习惯,我认为必须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他们写字的热情,增强他们习字的信心,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毅力,使学生能够自觉地知难而进。因此在加强写字教学中,我采取多种方法来调动他们写字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写字的兴趣。我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进行练习:  1.专门练习。每学完一课生字以后,学生使用16K字帖纸认真练习,每课
期刊
[内容摘要]:生本教育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为宗旨的教育,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其基本理念揭示了教育的本质,为新课改理念下构建有效课堂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模式。它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  [关键词]:小学英语 以生为本 英语阅读  生本教育的方法论强调“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新课程也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在
摘要:现在许多教师对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成绩的提高很茫然,想通过一定的途径提高教学质量。本文通过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及课后教学活动等方面,阐述了怎样进行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论证了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有效途径,得出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教学活动。  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是我一直研讨的问题,从教十几年来,或多或少有一些教学上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