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作者从“度”的角度,针对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作者认为:多元解读应有“度”,拓展延伸应有“度”,课件运用应有“度”。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度;多元解读;拓展延伸;课件运用
做任何事情都要把握好一个“度”——过犹不及,皆不可取。“度”在人们的工作、生活与学习中扮演着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亦不例外——拥有它,阅读教学就像红花有了绿叶的衬托,花儿绽放着芬芳,叶儿吐露着生机;把握好它,阅读教学就如同琴弦在乐师的指端流泻出和谐、优美的音符。
一、多元解读应有“度”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此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多元解读的思想导向。解读文本的过程就是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作出某种评价或价值判断的过程。由于学生的个体生活经历及认知水平的差异,对文本解读的结果也存在着异同。所以,笔者认为“多元解读”欲把握好“度”的问题,就要做到:以基本解读为主,多元解读为辅,努力做到多元解读与基本解读的有机结合。在解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不能信马由缰,让“多元解读”成了无原则的胡解乱读。对于那些不必要的争论或违背作者意图的解读,要善于利用相关背景或历史资料,帮助学生准确感悟作品主旨,合理解读文本内容。
如一位教师执教《变色龙》一文,引导学生通过对小狗的态度发生的多次变化来评价奥楚篾洛夫这个人。学生中出现了不同的见解:“奥楚篾洛夫是一个溜须拍马、见风使舵的人。”“奥楚篾洛夫是一个趋炎附势、谄上欺下的人。”“他是一个适应社会环境能力极强的人。这样的人是不会吃亏的,现代社会需要这样的人,我们要向他学习。”显然,最后一种评价是不正确的。面对这个与众不同的声音,教师采取了“暂缓评价”的迂回战术,启发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奥楚篾洛夫为什么会多变?”最后形成了一个共识:“奥楚篾洛夫唯一的技能就是善变,但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心甘情愿地充当沙皇统治的忠实走狗。他是一个奴性十足的人物。这样的人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呢?”刚才所发表的不同观点,孰是孰非,不辩自明。
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前提是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在教学中,只有把握好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才能有效防止学生对文本的随意曲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所以,当学生在理解、感悟文本内容出现一定的偏差和错误认识时,教师要抓住教学契机,借助对话与交流的形式予以正确引导和修正。
二、拓展延伸应有“度”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材为我们的阅读教学提供了很大的开放性,倡导师生主动开发课程资源,并能将课外学习资源引入到实际教学中,以丰富阅读教学的内容,实现对语文教材的补充和拓展。可是如果把握不好拓展的“度”,游离于文本之外,进行大量的所谓“拓展延伸”,则是很不恰当的。
阅读教学中进行文本的拓展阅读,要分析引入的文本与课文在文章中心、行文风格、叙事技巧等方面是否存在一定的共性,联系是否紧密,对学习课文是否能发挥一定的促进作用。如,一位教师执教胡适的《我的母亲》,在梳理相关事件,理解人物形象之后,把一篇纪实文学《疯娘》作为补充材料,发放到学生手中,进行拓展阅读。殊不知,胡适的《我的母亲》文本的深刻性,不仅在于写出了母爱的伟大,更在于以充分的理解写出了母亲的可亲可敬。而《疯娘》则是通过一个极端例子——一个半疯半傻的疯娘对孩子的近乎本能的爱,来表现母爱,文章多有煽情之处。这样的文本,尽管能震撼学生的心灵,但事实上,这种极端事例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去甚远,并不能唤起学生对于平凡生活中母爱的记忆和感情。所以,把《疯娘》作为《我的母亲》拓展材料进行阅读并不合适。又如,一位老师在公开课上执教《鸿门宴》,其中课内外拓展十分丰富:有关于“楚汉之争”的历史资料,有《史记》中“项羽本纪”、“刘邦本纪”中的选段,有后人关于两位历史人物的诗、词、曲的赏析,以及当代作家对撰写的人物评论等文献资料。冷静思考,这些“丰富”的课外阅读资料的引入,其实是拓展无节制的表现,必然会导致学生当堂阅读的紧张,剥夺了学生潜心阅读课文的宝贵时间。教师教得疲惫,收效甚微;学生心有余力而不足,浅尝辄止。
所以,阅读教学中,拓展延伸应讲究策略,应围绕拓展意图、拓展内容、拓展形式及拓展时机这些问题深入分析,三思而行。否则,拓展无度,将喧宾夺主、耗时费力,导致教学效果的低效。
三、课件运用应有“度”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变革,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活力。但是,在具体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致使多媒体教学往往陷入误区。如有的教师执教《背影》一文,运用课件播放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一段视频,将父亲背影具体化,剥夺了学生再造想象的权力。又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有的教师喜欢搜集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春景图片制作成课件,在导入新课时进行展示,以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其实这种方式,限制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忽略了学生通过阅读而产生的主观感受,阻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更有甚者,在一些公开课上多媒体课件泛滥,课件制作花哨,并走马灯似的映示课件内容,一节课下来学生如同在幻灯片中梦游,教与学的互动被大大弱化。
多媒体课件毕竟只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是否运用多媒体一定要根据文本特点、教学目标、教学情境创设及学生接受能力等情况而定。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一定要锁定文本中的重点和难点,能够激活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想象,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运用课插播影视片断更要适可而止,这种设计耗时而又收效甚微。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中,课件的运用应有“度”,使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相得益彰,不能让多媒体在课堂上喧宾夺主;否则,这样的教学则是华而不实、事倍功半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毛利娜.认初中语文课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度;多元解读;拓展延伸;课件运用
做任何事情都要把握好一个“度”——过犹不及,皆不可取。“度”在人们的工作、生活与学习中扮演着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亦不例外——拥有它,阅读教学就像红花有了绿叶的衬托,花儿绽放着芬芳,叶儿吐露着生机;把握好它,阅读教学就如同琴弦在乐师的指端流泻出和谐、优美的音符。
一、多元解读应有“度”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此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多元解读的思想导向。解读文本的过程就是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作出某种评价或价值判断的过程。由于学生的个体生活经历及认知水平的差异,对文本解读的结果也存在着异同。所以,笔者认为“多元解读”欲把握好“度”的问题,就要做到:以基本解读为主,多元解读为辅,努力做到多元解读与基本解读的有机结合。在解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不能信马由缰,让“多元解读”成了无原则的胡解乱读。对于那些不必要的争论或违背作者意图的解读,要善于利用相关背景或历史资料,帮助学生准确感悟作品主旨,合理解读文本内容。
如一位教师执教《变色龙》一文,引导学生通过对小狗的态度发生的多次变化来评价奥楚篾洛夫这个人。学生中出现了不同的见解:“奥楚篾洛夫是一个溜须拍马、见风使舵的人。”“奥楚篾洛夫是一个趋炎附势、谄上欺下的人。”“他是一个适应社会环境能力极强的人。这样的人是不会吃亏的,现代社会需要这样的人,我们要向他学习。”显然,最后一种评价是不正确的。面对这个与众不同的声音,教师采取了“暂缓评价”的迂回战术,启发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奥楚篾洛夫为什么会多变?”最后形成了一个共识:“奥楚篾洛夫唯一的技能就是善变,但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心甘情愿地充当沙皇统治的忠实走狗。他是一个奴性十足的人物。这样的人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呢?”刚才所发表的不同观点,孰是孰非,不辩自明。
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前提是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在教学中,只有把握好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才能有效防止学生对文本的随意曲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所以,当学生在理解、感悟文本内容出现一定的偏差和错误认识时,教师要抓住教学契机,借助对话与交流的形式予以正确引导和修正。
二、拓展延伸应有“度”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材为我们的阅读教学提供了很大的开放性,倡导师生主动开发课程资源,并能将课外学习资源引入到实际教学中,以丰富阅读教学的内容,实现对语文教材的补充和拓展。可是如果把握不好拓展的“度”,游离于文本之外,进行大量的所谓“拓展延伸”,则是很不恰当的。
阅读教学中进行文本的拓展阅读,要分析引入的文本与课文在文章中心、行文风格、叙事技巧等方面是否存在一定的共性,联系是否紧密,对学习课文是否能发挥一定的促进作用。如,一位教师执教胡适的《我的母亲》,在梳理相关事件,理解人物形象之后,把一篇纪实文学《疯娘》作为补充材料,发放到学生手中,进行拓展阅读。殊不知,胡适的《我的母亲》文本的深刻性,不仅在于写出了母爱的伟大,更在于以充分的理解写出了母亲的可亲可敬。而《疯娘》则是通过一个极端例子——一个半疯半傻的疯娘对孩子的近乎本能的爱,来表现母爱,文章多有煽情之处。这样的文本,尽管能震撼学生的心灵,但事实上,这种极端事例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去甚远,并不能唤起学生对于平凡生活中母爱的记忆和感情。所以,把《疯娘》作为《我的母亲》拓展材料进行阅读并不合适。又如,一位老师在公开课上执教《鸿门宴》,其中课内外拓展十分丰富:有关于“楚汉之争”的历史资料,有《史记》中“项羽本纪”、“刘邦本纪”中的选段,有后人关于两位历史人物的诗、词、曲的赏析,以及当代作家对撰写的人物评论等文献资料。冷静思考,这些“丰富”的课外阅读资料的引入,其实是拓展无节制的表现,必然会导致学生当堂阅读的紧张,剥夺了学生潜心阅读课文的宝贵时间。教师教得疲惫,收效甚微;学生心有余力而不足,浅尝辄止。
所以,阅读教学中,拓展延伸应讲究策略,应围绕拓展意图、拓展内容、拓展形式及拓展时机这些问题深入分析,三思而行。否则,拓展无度,将喧宾夺主、耗时费力,导致教学效果的低效。
三、课件运用应有“度”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变革,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活力。但是,在具体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致使多媒体教学往往陷入误区。如有的教师执教《背影》一文,运用课件播放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一段视频,将父亲背影具体化,剥夺了学生再造想象的权力。又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有的教师喜欢搜集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春景图片制作成课件,在导入新课时进行展示,以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其实这种方式,限制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忽略了学生通过阅读而产生的主观感受,阻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更有甚者,在一些公开课上多媒体课件泛滥,课件制作花哨,并走马灯似的映示课件内容,一节课下来学生如同在幻灯片中梦游,教与学的互动被大大弱化。
多媒体课件毕竟只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是否运用多媒体一定要根据文本特点、教学目标、教学情境创设及学生接受能力等情况而定。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一定要锁定文本中的重点和难点,能够激活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想象,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运用课插播影视片断更要适可而止,这种设计耗时而又收效甚微。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中,课件的运用应有“度”,使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相得益彰,不能让多媒体在课堂上喧宾夺主;否则,这样的教学则是华而不实、事倍功半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毛利娜.认初中语文课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