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苦荞(Fagopyrum tataricum)高产栽培技术措施。[方法]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试验,研究种植密度(43.2万、52.5万、75.0万、97.5万、106.8万株/hm2)、复合肥施用量(281.8、375.0、600.0、825.0、918.2 kg/hm2)对苦荞产量的影响。[结果]种植密度和施肥对苦荞产量影响显著,都表现为低水平下呈正效应,高水平下呈负效应,并且互作效应显著。获得产量高于2 100 kg/hm2的合理取值区间为:种植密度84.50万~102.97 万株/hm2,施肥320.33~505.05 kg/hm2。建立的数学模型Y=2 208.63+122.53X1-114.33X2-200.91X21-205.58X22-184.85X1X2的拟合程度较好,对苦荞生产具有实际指导作用。[结论]该研究可为苦荞高产优质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 苦荞;高产栽培技术;数学模型
中图分类号S5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29-10102-03
基金项目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科技计划项目(SAAS12G2)。
作者简介朱体超(1963- ),男,重庆人,农艺师,从事农作物新品种选育与栽培技术研究。
苦荞(Fagopyrum tataricum)具有很高的营养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富含蛋白质、脂肪、矿质营养元素、维生素和生物类黄酮,尤其富含芦丁(0.8%~1.5%);苦荞食品具有明显降低血脂、血糖、尿糖作用,对糖尿病有特效,对高血脂、心脑血管病、高血压等症具有很好的预防治疗作用[1]。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苦荞作为食药两用粮食作物,其营养价值、药用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在加工方面得到更广泛的利用[2]。苦荞喜凉爽气候,全生育期80 d左右,最适温度为18~25 ℃,低于10 ℃或高于32 ℃时植株生长受到抑制[3],因此在我国南方适宜地区,可以利用春早、秋长的气候特点,每年种植春、秋两季。由于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农村劳动力不足,对农业生产提出了高产、轻简的技术要求。为此,笔者以简化施肥为目的,分析种植密度和一次性施用复合肥作种肥对苦荞产量的影响,探讨高产栽培技术措施,为苦荞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试验地海拔326 m,紫色壤土,肥力中上,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前作红苕。试验品种为川荞5号,为凉山州西昌农业科学研究所通过有性杂交、从后代变异群体中选择而成,在当地2013年品种筛选试验中产量为1 748.17 kg/hm2。肥料为N、P2O5和K2O各含15%的复合肥。
1.2试验方法为更好地分析种植密度(X1)和施肥(X2)对苦荞子粒产量(Y)的影响效应,试验采用二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4],设计水平及编码值见表1。为节省生产成本、简化种植技术,X2设计为一次性施用复合肥作种肥。X1和X2的0水平设计为当地生产上的常规取值。小区面积13.2 m2,随机排列,2次重复,共32小区。
1.3试验实施于2014年2月25日条播,行长5.00 m,行宽0.33 m,每小区8行。播种前按设计方案要求的施肥量计算每行的用量,称量装袋,于播种时一次性按行施入。苗期严格按方案要求的每行苗数进行定苗,以保证密度的准确性。开花前人工除草2次。田间调查生育期、倒伏面积。5月20~22日各小区相继成熟并收获,每小区取20株样品,并调查收获总株数,室内调查株高、分枝数、主茎节数,千粒重、单株粒重和产量,结果为2重复平均值。
1.4统计分析用Excel 2003对试验数据作初步计算,用DPS 7.55软件进行方差分析、数学模型建立、失拟性检测、效应分析及数字模拟寻优等[5]。
2结果与分析
2.1各处理性状及产量结果从表2可以看出,试验各处理全生育期68~70 d,收获株数等于或略低于设计要求,可以忽略对产量的影响。处理间生育日数、株高、分枝数、主茎节数、千粒重差异较小,但倒伏面积、单株粒重和产量差异较大。
2.2数学模型的建立对产量(Y)的方差分析表明,种植密度(X1)和施肥(X2)的一次项、二次项、互作项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PX1=0.027 2<0.05,PX2=0.036 6<0.05,PX21=0.001 7<0.01,PX22=0.001 5<0.01,PX1X2=0.020 2<0.05)。经回归分析,得到如下回归方程:
2.3效应分析
2.3.1单因子主效应分析。保留一个分析因子,其他因子皆取0水平,得到各因子与产量关系数学模型:
根据以上函数关系绘制的效应图显示,X1和X2的效应曲线都是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图1)。当X1=0.5、X2=-0.5时,曲线极值分别为2 219.67 和2 214.40 kg/hm2。当X1≤0.5、X2≤-0.5时,种植密度和施肥对产量的影响都呈正效应,苦荞产量随着水平值增加而逐渐提高,反之,产量逐渐下降。在低水平下,X1的曲线斜率大于X2,说明种植密度的增产效应大于施肥;在高水平下,X2的曲线斜率大于X1,但为负值,说明施肥的负效应及减产幅度大于种植密度。种植密度和施肥对苦荞产量影响显著,但种植密度的产量效应大于施肥,两因子的水平取值都存在一个合理范围,生产上应注意合理密植,避免过量施肥。
根据以上函数关系绘制的边际产量效应图显示,种植密度的边际产量始终高于施肥。当X1≤0.304 9、X2≤-0.278 1时,两因子的边际产量大于0,对产量影响都表现为正效应;反之,产量降低,边际产量小于0(图2)。随着各因子水平值增大,边际产量逐渐降低,每增加0.5水平值,产量下降200.9(X1)、205.58 kg/hm2(X2)。
关键词 苦荞;高产栽培技术;数学模型
中图分类号S5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29-10102-03
基金项目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科技计划项目(SAAS12G2)。
作者简介朱体超(1963- ),男,重庆人,农艺师,从事农作物新品种选育与栽培技术研究。
苦荞(Fagopyrum tataricum)具有很高的营养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富含蛋白质、脂肪、矿质营养元素、维生素和生物类黄酮,尤其富含芦丁(0.8%~1.5%);苦荞食品具有明显降低血脂、血糖、尿糖作用,对糖尿病有特效,对高血脂、心脑血管病、高血压等症具有很好的预防治疗作用[1]。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苦荞作为食药两用粮食作物,其营养价值、药用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在加工方面得到更广泛的利用[2]。苦荞喜凉爽气候,全生育期80 d左右,最适温度为18~25 ℃,低于10 ℃或高于32 ℃时植株生长受到抑制[3],因此在我国南方适宜地区,可以利用春早、秋长的气候特点,每年种植春、秋两季。由于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农村劳动力不足,对农业生产提出了高产、轻简的技术要求。为此,笔者以简化施肥为目的,分析种植密度和一次性施用复合肥作种肥对苦荞产量的影响,探讨高产栽培技术措施,为苦荞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试验地海拔326 m,紫色壤土,肥力中上,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前作红苕。试验品种为川荞5号,为凉山州西昌农业科学研究所通过有性杂交、从后代变异群体中选择而成,在当地2013年品种筛选试验中产量为1 748.17 kg/hm2。肥料为N、P2O5和K2O各含15%的复合肥。
1.2试验方法为更好地分析种植密度(X1)和施肥(X2)对苦荞子粒产量(Y)的影响效应,试验采用二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4],设计水平及编码值见表1。为节省生产成本、简化种植技术,X2设计为一次性施用复合肥作种肥。X1和X2的0水平设计为当地生产上的常规取值。小区面积13.2 m2,随机排列,2次重复,共32小区。
1.3试验实施于2014年2月25日条播,行长5.00 m,行宽0.33 m,每小区8行。播种前按设计方案要求的施肥量计算每行的用量,称量装袋,于播种时一次性按行施入。苗期严格按方案要求的每行苗数进行定苗,以保证密度的准确性。开花前人工除草2次。田间调查生育期、倒伏面积。5月20~22日各小区相继成熟并收获,每小区取20株样品,并调查收获总株数,室内调查株高、分枝数、主茎节数,千粒重、单株粒重和产量,结果为2重复平均值。
1.4统计分析用Excel 2003对试验数据作初步计算,用DPS 7.55软件进行方差分析、数学模型建立、失拟性检测、效应分析及数字模拟寻优等[5]。
2结果与分析
2.1各处理性状及产量结果从表2可以看出,试验各处理全生育期68~70 d,收获株数等于或略低于设计要求,可以忽略对产量的影响。处理间生育日数、株高、分枝数、主茎节数、千粒重差异较小,但倒伏面积、单株粒重和产量差异较大。
2.2数学模型的建立对产量(Y)的方差分析表明,种植密度(X1)和施肥(X2)的一次项、二次项、互作项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PX1=0.027 2<0.05,PX2=0.036 6<0.05,PX21=0.001 7<0.01,PX22=0.001 5<0.01,PX1X2=0.020 2<0.05)。经回归分析,得到如下回归方程:
2.3效应分析
2.3.1单因子主效应分析。保留一个分析因子,其他因子皆取0水平,得到各因子与产量关系数学模型:
根据以上函数关系绘制的效应图显示,X1和X2的效应曲线都是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图1)。当X1=0.5、X2=-0.5时,曲线极值分别为2 219.67 和2 214.40 kg/hm2。当X1≤0.5、X2≤-0.5时,种植密度和施肥对产量的影响都呈正效应,苦荞产量随着水平值增加而逐渐提高,反之,产量逐渐下降。在低水平下,X1的曲线斜率大于X2,说明种植密度的增产效应大于施肥;在高水平下,X2的曲线斜率大于X1,但为负值,说明施肥的负效应及减产幅度大于种植密度。种植密度和施肥对苦荞产量影响显著,但种植密度的产量效应大于施肥,两因子的水平取值都存在一个合理范围,生产上应注意合理密植,避免过量施肥。
根据以上函数关系绘制的边际产量效应图显示,种植密度的边际产量始终高于施肥。当X1≤0.304 9、X2≤-0.278 1时,两因子的边际产量大于0,对产量影响都表现为正效应;反之,产量降低,边际产量小于0(图2)。随着各因子水平值增大,边际产量逐渐降低,每增加0.5水平值,产量下降200.9(X1)、205.58 kg/hm2(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