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小学高年级的写作教学更是整个写作教学过程中极其关键的阶段。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写作存在很多问题,写作教学的现状值得深思。基于存在的问题,应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充分挖掘乡土资源,改善写作教学的现状。
一、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写作存在的问题
1.学生缺少写作的素材,作文内容空洞
农村的学生普遍觉得作文难写,有的学生甚至害怕写作文。由于农村的孩子课外阅读少,见识浅显,知识不丰富,写起作文来总是咬着笔杆冥想苦思,觉得无内容可写,無话可说。
很多学生的作文脱离生活实际,为了完成任务,敷衍了事,假话、空话太多,胡编乱造,缺乏真情实感。作文经常出现雷同的现象,写父母就“雨天为我送伞”,写同学就是“教会题目”,写老师就是“熬夜批改作业”等等,事例陈旧,毫无新鲜感;内容空洞,难以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学生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缺乏写作素材,作文空洞,缺乏情感。
2.学生阅读量少,好词佳句积累少
农村的学生更多是嬉戏于广阔的天地,徜徉于鸟语花香之中,很难让他们坐下来认认真真地阅读。这导致他们的阅读量少,难以对好词佳句进行阅读、积累。阅读量少,使农村孩子缺少一定的语言功底和文化积累,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有所欠缺。同样是描写一朵花,农村孩子只能平淡地描述出来,语言平淡,不出彩。
3.作文字、词、句、段、标点符号问题百出
农村高年级学生的作文经常出现错字、别字、病句。有的学生整篇作文只有一段,有的学生一篇作文里全是逗号,只有结尾才能看到句号。不会分段,不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这些问题在他们的作文中经常出现。
农村学生的作文教学在低年级不被重视,一些基础的知识学生不能很好掌握,升入高年级后,这些基础知识再一点点教授,学生缺乏长期的练习,有些内容难以理解、消化,因此写作存在很多问题。
4.作文批改及评讲不被重视,学生缺乏写作兴趣
为了应付考试,提高学生成绩,有些老师忽视了对作文的批改与评讲。学生写的作文需要老师及时的点评,让学生清楚自己的优势与不足,而有些老师一个简单的等第就完成了批改,之后也没有什么评讲的内容,无法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有效的指导。长期下去,学生渐渐缺乏写作兴趣,写作态度也会不端正。
5.忽视对地方资源的利用
农村的孩子常年与山水、田园为伴,每天都可以看到家乡的山水和祖辈们辛勤耕耘的大片农田,这些大自然的景观为农村孩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成为他们写作的沃土和灵感的源泉。
大部分老师忽视了这些可以利用的资源,只是一味地在课堂里教学生怎么写作,任何高深的理论知识都抵不上学生的亲身实践。与其在课堂里说教,不如带着学生走进熟悉的环境,去观察、去体会、去思考,写出他们最真实的感受。
二、走进身边的乡土资源
《新课标》指出:“各地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
我们学校就有一个综合实践基地,里面种了许多蔬菜、水果,平日里学生只是从边上走过,很少有人仔细观察它,如果将学生从传统的写作课堂搬到综合实践基地,一定会收获颇多。
我们学校地理位置优越,北面有云台山国家森林公园以及著名的风景胜地花果山,与渔湾、孔雀沟、东磊等著名景区相毗邻,学校附近还有万亩荷花池、樱桃谷,还有很多水果、蔬菜采摘基地。
这么多丰富的乡土资源,如果充分利用,一定可以让孩子的作文增光添彩。
三、充分挖掘乡土资源
1.了解乡土资源,开阔学生眼界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在乡土教育资源开发的活动过程中,接近自然,了解社会,感受乡土气息,丰富学生的生活情感,为作文教学建立素材库。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得天独厚的乡土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教师适当运用一些文字、图片、视频资料,让学生去欣赏这些美丽的景观,让学生感受这些他们习以为常的景观的独特的美,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对美好景色的赞美与喜爱,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2.利用乡土资源,融入写作教学
面对得天独厚的乡土资源,教师要将其与写作教学相联系,好好利用丰富的乡土资源,充分挖掘其独特之处,选择合适的写作题材让学生进行创作。让学生去观察、去体会、去思考,融入乡土资源中,写出最真实的感受和情感。
让学生阅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去体会名家对荷塘的体会、感受,朱自清眼中的荷塘是怎样的,让学生去欣赏。充分利用学校附近的万亩荷花池,以此为题,让学生写出自己眼中的荷花池。
3.走进乡土资源,写出真情实感
教师可以打破常规的写作教学,带领学生走进身边的自然乡土,亲身实践,亲自体会。
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身边美丽的景色,用他们的眼睛去观察,去感受、去体会、去思考,让学生置身于自然环境中,用全部的感官去感受,去欣赏大自然的美丽。学生身临其境,更能写出自己真实的情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去描述,会使作文内容充实,情感充沛。
一、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写作存在的问题
1.学生缺少写作的素材,作文内容空洞
农村的学生普遍觉得作文难写,有的学生甚至害怕写作文。由于农村的孩子课外阅读少,见识浅显,知识不丰富,写起作文来总是咬着笔杆冥想苦思,觉得无内容可写,無话可说。
很多学生的作文脱离生活实际,为了完成任务,敷衍了事,假话、空话太多,胡编乱造,缺乏真情实感。作文经常出现雷同的现象,写父母就“雨天为我送伞”,写同学就是“教会题目”,写老师就是“熬夜批改作业”等等,事例陈旧,毫无新鲜感;内容空洞,难以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学生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缺乏写作素材,作文空洞,缺乏情感。
2.学生阅读量少,好词佳句积累少
农村的学生更多是嬉戏于广阔的天地,徜徉于鸟语花香之中,很难让他们坐下来认认真真地阅读。这导致他们的阅读量少,难以对好词佳句进行阅读、积累。阅读量少,使农村孩子缺少一定的语言功底和文化积累,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有所欠缺。同样是描写一朵花,农村孩子只能平淡地描述出来,语言平淡,不出彩。
3.作文字、词、句、段、标点符号问题百出
农村高年级学生的作文经常出现错字、别字、病句。有的学生整篇作文只有一段,有的学生一篇作文里全是逗号,只有结尾才能看到句号。不会分段,不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这些问题在他们的作文中经常出现。
农村学生的作文教学在低年级不被重视,一些基础的知识学生不能很好掌握,升入高年级后,这些基础知识再一点点教授,学生缺乏长期的练习,有些内容难以理解、消化,因此写作存在很多问题。
4.作文批改及评讲不被重视,学生缺乏写作兴趣
为了应付考试,提高学生成绩,有些老师忽视了对作文的批改与评讲。学生写的作文需要老师及时的点评,让学生清楚自己的优势与不足,而有些老师一个简单的等第就完成了批改,之后也没有什么评讲的内容,无法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有效的指导。长期下去,学生渐渐缺乏写作兴趣,写作态度也会不端正。
5.忽视对地方资源的利用
农村的孩子常年与山水、田园为伴,每天都可以看到家乡的山水和祖辈们辛勤耕耘的大片农田,这些大自然的景观为农村孩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成为他们写作的沃土和灵感的源泉。
大部分老师忽视了这些可以利用的资源,只是一味地在课堂里教学生怎么写作,任何高深的理论知识都抵不上学生的亲身实践。与其在课堂里说教,不如带着学生走进熟悉的环境,去观察、去体会、去思考,写出他们最真实的感受。
二、走进身边的乡土资源
《新课标》指出:“各地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
我们学校就有一个综合实践基地,里面种了许多蔬菜、水果,平日里学生只是从边上走过,很少有人仔细观察它,如果将学生从传统的写作课堂搬到综合实践基地,一定会收获颇多。
我们学校地理位置优越,北面有云台山国家森林公园以及著名的风景胜地花果山,与渔湾、孔雀沟、东磊等著名景区相毗邻,学校附近还有万亩荷花池、樱桃谷,还有很多水果、蔬菜采摘基地。
这么多丰富的乡土资源,如果充分利用,一定可以让孩子的作文增光添彩。
三、充分挖掘乡土资源
1.了解乡土资源,开阔学生眼界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在乡土教育资源开发的活动过程中,接近自然,了解社会,感受乡土气息,丰富学生的生活情感,为作文教学建立素材库。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得天独厚的乡土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教师适当运用一些文字、图片、视频资料,让学生去欣赏这些美丽的景观,让学生感受这些他们习以为常的景观的独特的美,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对美好景色的赞美与喜爱,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2.利用乡土资源,融入写作教学
面对得天独厚的乡土资源,教师要将其与写作教学相联系,好好利用丰富的乡土资源,充分挖掘其独特之处,选择合适的写作题材让学生进行创作。让学生去观察、去体会、去思考,融入乡土资源中,写出最真实的感受和情感。
让学生阅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去体会名家对荷塘的体会、感受,朱自清眼中的荷塘是怎样的,让学生去欣赏。充分利用学校附近的万亩荷花池,以此为题,让学生写出自己眼中的荷花池。
3.走进乡土资源,写出真情实感
教师可以打破常规的写作教学,带领学生走进身边的自然乡土,亲身实践,亲自体会。
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身边美丽的景色,用他们的眼睛去观察,去感受、去体会、去思考,让学生置身于自然环境中,用全部的感官去感受,去欣赏大自然的美丽。学生身临其境,更能写出自己真实的情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去描述,会使作文内容充实,情感充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