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异名新说应文房之用

来源 :社会科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sdt253025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伪典小说是五代出现的一种新的轶事小说类型,它们编造杜撰各式新奇的典故、代名、词藻等,模仿轶事小说和杂钞类纂书籍的体式,以期为人所注意并应用于诗文写作中。传统轶事小说的内容是记录见闻,写作原則是传信,写作精神是实录,但是伪典小说打破了这一传统,以其虚构杜撰成为传统小说的异类。伪典小说的写作手法是编造零碎故事作为典故,内容荒诞无稽,风格轻艳纤巧,目的则是希望“应文房之用”。至于其产生的原因,则和古代诗文写作中追求僻典的风气有关。伪典小说的编造杜撰也可以称作是虚构,但它和传奇的虚构却大不一样。提出伪典小说的概念,指出其性质和写法,有益于认识古代小说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进一步深入小说史和小说观念的研究。
  [关键词]伪典小说;代名;轶事小说;传奇;《云仙散录》
  [中图分类号]1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08)02-0176-07
  
  所谓“伪典小说”,是笔者提出的一个概念和小说类别,指编造杜撰各种新奇典故的一类小说,典故中除了故事(事实)外,也包括代名、词藻等。从外表上看,这类小说近于传统的轶事小说,一般也被归属于轶事小说中,但其写作的原则、精神以及目的却与一般的小说大异其趣。这样的小说现存者以《云仙散录》、《清异录》、《琅姬记》、《女红馀志》、《古琴疏》等为代表。晋唐以来的传统小说大都以记录见闻为主,一般并不有意识地虚构故事,但伪典小说打破了这一传统,以其编造杜撰故事、典故、代名成为小说中的异类。笔者曾详细分析了《云仙散录》、《清异录》、《开元天宝遗事》的内容和写法,初步探讨了伪典小说的一些问题,但尚有未尽之处,本文拟就伪典小说的性质、目的以及产生原因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一、伪典小说杜撰代名和典故的手法
  
  《直斋书录解题》小说家类称《清异录》“每事皆制为异名新说”,《琅擐记》序说其书“奇名异事,不可胜举”。所谓异名、奇名,就是奇异的“代名”。代名是一种修辞技巧,指在诗文中不直接指称所涉及事物的名称而用代称,又叫“代语”、“替代字”等。代名使用是在诗文创作中避免词语、意象重复并增加意象的趣味性和丰富性的一个举措。按照钱钟书的观点,代名有两种,一为“拟状事物之形态,以代替事物之名称”,一为“征引事物之故实,以代事物之名称”。代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诗经》及汉魏古诗,唐代以来也十分兴盛。钱钟书论李贺云:
  长吉又好用代词,不肯直说物名。如剑曰“玉龙”,酒曰“琥珀”,天曰“圆苍”,秋花曰“冷红”,春草曰“寒绿”。人知韩孟《城南联句》之有“红皱”、“黄团”,而不知长吉《春归昌谷》及《石城晓日》之有“细绿”、“团红”也。偶一见之,亦复冷艳可喜,而长吉用之不已。关于李贺用代名,明代徐(火勃)总结得比较全面:
  李长吉诗本奇峭,而用宇多替换字面。如昊刚曰吴质,荚女曰金钗客,酒曰箬叶露,剑曰三尺水、曰玉峰,剑具曰簏簌,甲曰金鳞,磷火曰翠烛,珠钏曰宝粟,冰曰泉合,嫦娥曰仙妾,读书人曰书客,桂曰古香,裙曰黄鹅,钗曰玉燕,蚕曰八茧。月曰玉弓、曰碧华,日曰白景、曰赧玉盘,悦曰封巾,城曰女垣,鼠穴曰窜径,天门曰阖扇,王孙曰宗孙,禁中曰御光,小柳曰拱柳,鸥弦曰鸡筝,竹曰绿粉,笋曰龙材,漆灯曰漆具,旅獒曰旅狗,带曰腰鞓,犬曰宋鹊,墓曰坟科,碑曰黑石,拍板曰蜡板,白马曰白骑,发曰凤窠,悬鹑曰飞鹑, 日光曰飞光,槐曰兔目,鲐背曰鲐丈,陶令日陶宰,萤曰淡蛾,鲛绡曰海素,熊掌曰獲拳,五星曰五精,山曰叠龙,马曰神骑,天曰圆苍,女衣曰银泥,符曰合竹,钱曰蚨母,白黑曰粉墨,香曰龙脑,丹书曰灵书,宾雁曰客雁,湘君曰江君、曰湘女。
  文人在写作中喜欢使用代名“替换字面”,自然就会留意搜集。晚唐段成式在其《酉阳杂俎》中就记录了一些代名,如《寺塔记下》记载高力士的称呼:二兄、阿翁、将军、火老。《玉格》中录有“药草异号”34例:丹山魂—雄黄。青要女—空青。灵华泛腴—熏陆香。北帝玄珠—消石。东华童子—青木香。五精金—阳起石。流丹白膏—胡粉。亭炅独生—鸡舌香。倒行神骨—戎盐。白虎脱齿—金牙石。灵黄—石硫黄。陆虚遗生—龙骨。章阳羽玄—白附子。绿伏石—母慈石。绛晨伏胎—茯苓。七白灵蔬—薤白华,一名守宅,一名家芝。伏龙李—苏牙树。真是琳琅满目。
  在这种风气刺激之下,从古书中找不到更多更有趣的代名,有人索性就编造杜撰:
  《南康记》曰:王僧虔晚年恶白发。一日对客,左右进铜镊,僧虔曰:“却老先生至矣。”(《云仙散录,却老先生》)
  《马癖记》曰:哥舒翰有马名赤将军,翰甚爱之,常以朝章加其背,曰:“过吾北林儿远矣。此骏材也。”(《云仙散录·赤将军》)
  《龙须志》曰:薛稷为笔封九锡,拜墨曹都统、黑水郡王兼毛州刺史。(《云仙散录·黑水郡王》)
  惊世先生,雷之声也。千里镜,电之形也。(《清异录·天文·惊世先生》)
  陆龟蒙谈谑有味,居笠泽,有一竹禅床,常用偃憩。时十月天已寒,侍童忘施毡褥,龟蒙已坐,急起,呼曰:“此节目翁须是与些衣服。不然他寒我也寒。”(《清异录·陈设·节目翁》)
  以却老先生代指镊子,赤将军代马,黑水郡王、毛州刺史代笔,以惊世先生称雷,节目翁称竹床,《云仙散录》和《清异录》杜撰代名的手法一目了然,其文字不只是叙述某一轶事琐闻,往往指向代名和典故。《云仙散录》中还以“松燕督护”指墨,“离石乡侯”指砚,“楮国公”指纸等,《清异录》以“糟糠氏”指猪, “瑞圣奴”指柑子、“千金菜”指莴苣,“香祖”指兰等,都为诗人写作准备了上好的典故和代名。
  明代的几部伪典小说在这方面也有表现:
  昔有燕飞入人家,化为一小女子,长仅三寸,自言天女,能先知吉凶,故至今名燕为“天女”。(《琅娠记》卷上)
  陈后主孔贵嫔琵琶名怀风。(《女红馀志》卷上“琵琶”)
  徐修仁勉琴铭曰“贫士”,旧传即五柳先生无弦琴。(《古琴疏《)
  《琅擐记》中还有“鹧鸪一名内史,一名花豸”,“蛱蝶一名春驹”,“结草虫一名木螺,一名蓑衣丈人”,“凫一名少卿”,“猫一名女奴”(以上卷上),“鲤一名稚龙”,“李白有马名黄芝”(以上卷中),“鹤一名仙子,一名沈尚书,一名蓬莱羽士”(卷下),等等,不胜枚举。
  相较而言,《清异录》最热衷于制造代名,有时仅一条即编出数个乃至数十个新名。如:
  郑遨隐居。有高士问:“何以阅日?”对曰:“不注目于婆娑儿,即侧耳于鼓吹长。”谓玩鸥而听蛙也。(《禽名·婆娑儿》)
  世宗时水部郎韩彦卿使高丽。卿有一书曰《博学记》,偷抄之,得三百馀事,今抄天部七事:迷空步障(雾),威屑(霜),教水(露),冰子(雹),气母(虹),屑(金星),秋明大老(天河)。(《天文 ·迷空步障》)
  武宗为颍王时,邸园蓄食兽之可人者,以备十玩。绘十玩图,于今传播:九皋处士(鹤)、玄素先生(白鹇)、长鸣都尉(鸡)、灵寿予(龟)、惺惺奴(猴)、守门使(犬)、长耳公(驴)、鼠将(猫)、茸客(虎)、辨哥(鹦鹉)。(《兽名·灵寿子》)
  此外(百花。百叶仙人)列牡丹15品名,《茗舜·十六汤》)载苏虞《仙芽传》16汤之目,均是如此。更有甚者, 《药品·一药谱》转录天成中进士侯宁极戏造之《药谱》一卷,有190种中药的代名,令人叹为观止。如牵牛称“假君子”,川乌头称“昌明童子”,白扁豆称“雪眉同气”,菖蒲称“绿剑真人”,安息香称“命门录事”,没药称“蛮龙舌血”等等。而《馔羞·单笼金乳酥》录韦巨源食账、谢讽食经,更是奇名迭出,异彩纷呈。这些漂亮的名目确实是诗文采用的好材料。
  代名属于典故的一类。伪典小说除了有些明确地提供代名外,还有很多只是编造一些新奇故事,以作为一个典故,古代也叫做故实、事实、典实等。如:
  《诗源指诀》曰:张籍取杜甫诗一帙,焚取灰烬,副以膏蜜频饮之,曰:“令吾肝肠从此改易。”(《云仙散录·杜诗烧灰》)
  夜来初入魏宫。一夕,文帝在灯下咏。以水晶七尺屏风障之。夜来至,不觉,面触屏上,伤处如晓霞将散。自是宫人俱用胭脂仿画,名“晓霞妆”。(《琅擐记》卷中)
  许允妇阮氏有古针,一生用之不坏。(《女红馀志》卷上“针”)
  素女播都广之琴,温风冬飘,素雪夏零,鸾鸟自鸣,凤鸟自舞,灵寿自花。(《古琴疏》)
  这些故事几乎都是没有根据的胡乱编造,决不能当作历史传闻和名人轶事来看待。
  钱钟书曾说:
  《清异录》取事物性能,侔色揣称,立为名号,而复杜撰故实,俾具本末而有来历,思巧词纤,一新耳目。拟雪于“天公玉戏”,想象灵幻,“空际撒盐”之旧喻相形见绌矣。呼雁曰“书空匠”,点化成语,使“书空咄咄”生色增华,“雁足系书”等故实黯然无色矣。以笋为“甘锐侯”,茶为“不夜侯”之类,与韩退之以笔为“中书君”、“管城子”,司空表圣以镜为“容成侯”、王景文以枕为“承元居士”(《雪山集》卷10)等,意度不异。……故作诗而撷取《清异录》,非徒如子才所谓用“僻典及零碎故事”,亦实喜其名目之尖新、比拟之慧黠也。
  “杜撰故实”、“思巧词纤”、“名目尖新”、“比拟慧黠”,钱钟书很好地概括了伪典小说的内容实质和表现特点。袁枚(子才)的说法,见其《随园诗话》卷9:“吾乡诗有浙派,好用替代字,盖始于宋人,而成于厉樊榭。……樊榭在扬州马秋玉家,所见说部书多,好用僻典及零碎故事,有类《庶物异名疏》、《清异录》二种。”袁枚对替代字的历史说得不准确,但他注意到“替代字”、“说部书”(小说)、“僻典及零碎故事”以及《清异录》的关系,是颇有见地的。零碎故事正是古代小说记录的特点,伪典小说伪装成轶事小说的样子,正是为了编造一些“僻典及零碎故事”。
  学界对于《云仙散录》、《清异录》等书之伪也有一定的认识,但往往简单地指斥为委托,是赝籍,这并不能完全揭示其实质和特殊性。总体而言,伪典小说的表现形式是轶事小说,写作手法是编造零碎故事以作为典故,其内容荒诞无稽,风格轻艳纤巧,目的则是希望应用于诗文写作。至于其产生的原因,则和古代文人对于僻典的喜好和追求有关。
  
  二、伪典小说产生的原因和背景
  
  晚唐以来,诗坛追逐用典之精巧,进而发展为尚好僻典的风气。李商隐用事繁多生僻为人熟知,如《冷斋夜话》卷4《西昆体》所云:“诗到李义山,谓之文章一厄,以其用事僻涩。”《蔡宽夫诗话》也称其“用事深僻”,而“世人反以为奇而效之”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22引)。五代时人们仍然热衷于僻典。《旧五代史·张沆传》云:“沆记览文史,好征求僻事,公家应用,时出一联,以炫奇笔。”北宋邵思《野说》记载徐铉、徐锴兄弟征猫事七十馀,也许有夸张的成分,但可见当时人十分重视掌握典故事实的多少。
  宋初西昆体也以用僻典为特征之一。欧阳修《六一诗话》即称“自《西昆集》出,时人争效之,诗体一变。而先生老辈患其多用故事,语僻难晓。”又据《彦周诗话》记载,李淑与西昆体诗人宋祁饮酒,“举一物隶僻事,以多者为胜”。可见学习李商隐的西昆派诗人,同时也继承了李商隐喜用僻典的传统。此后如苏、黄诸公,无不如此。朱弁《风月堂诗话》里说苏轼拣择“故实小说”人诗,许尹说黄庭坚、陈师道二公,“用事深密,杂以儒佛,虞初稗官之说,隽永鸿宝之书,牢笼渔猎,取诸左右。”可以说,使用僻典是晚唐至北宋诗歌的特征之一。
  《北梦琐言》记载了一件诗人用僻典的故事:
  唐韩定辞为镇州王熔书记。聘燕帅刘仁恭,舍于宾馆,命试幕客马或延接。马有诗赠韩曰:“燧林芳草绵绵思,尽日相携陟丽谯。别后嚯上望,羡君时复见王乔。”或诗虽清秀,然意在征其学问。韩亦于座上酬之曰:“崇葭台上神仙客,学辨痴龙艺最多。盛德好将银笔术,丽词堪与雪儿歌。”座内诸宾,靡不钦讶称妙句,然亦疑其“银笔”之僻也。他日,或复持燕帅之命答聘常山,亦命定辞接于公馆。……或从容问韩以“雪儿”、“银笔”之事,韩曰:“昔粱元帝为湘东王时,好学著书,常记录忠臣义士及文章之荚者。笔有三品,或以金银雕饰,或用斑竹为管。忠孝全者用金管书之,德行清粹者用银笔书之,文章赡丽者以斑竹书之,故湘东之誉,振于江表。雪儿者,李密之爱姬,能歌舞,每见宾僚文章有奇丽入意者,即付雪儿叶音律以歌之。”又问“痴龙”出自何处,定辞曰:“洛下有洞穴,曾有人误坠于穴中,囚行数里,渐见明旷,见有宫殿人物凡九处,又见有大羊,羊髯有珠,人取而食之,不知何所。后出以问张华,曰:此地仙九馆也。大羊者名曰痴龙耳。”定辞复问或巏番之山当在何处,或曰:“此隋君之故事,何谦光而下问?”由是两相悦服,结交而去。(《北梦琐言·逸文》卷2“韩定辞诗中僻典”)
  晚唐韩定辞、马郁(或)在以诗酬答中均用僻事,以此显示学问。然而两人对于对方所用典故亦不能明了,尚需询问,在座宾客也是如此,大家虽然不懂,仍“钦讶称妙句”。可见当时人对于僻典的喜好和追求。值得指出的是,“雪儿”、“银笔”、“痴龙”这些典故均带有小说性质。前二事典出文献今不能考,“痴龙”事见《幽明录》。编造典故和小说具有天然的亲缘关系,小说本是小道不经之说,本来就允许虚诞难信,诗人们又喜欢从小说杂书中搜寻僻典,这样,伪典小说的出现便是可以想见的事情了。
  晚唐诗文写作中追求僻典的风气,在与李商隐同称“三十六体”的段成式、温庭筠那里也有突出表现。《金华子》卷上云:“温博士庭筠,……与(段)成式相善,以其古学相遇。常送墨一铤与飞卿,往复致谢,递搜故事者九函。”《文房四谱》卷5有《段成式送温飞卿墨往复书十五首》,计段成式书八首,温庭筠书七首,正保留 了这一文人雅事的原文。温庭筠第三首称“伏蒙又抒冲襟,详征故事”,段成式第六首称“飞卿博穷奥典,敏给芳词”,可见双方争奇斗巧,正以搜求典故为能事。段成式还说:“腹笥未缄,初不停缀,疲兵怯战,惟愿竖降。”“飞卿笔阵堂堂,舌端衮衮,一盟城下,甘作附庸。”这是将双方征事斗新比喻为两军作战,可见他们对于这种知识和文字的游戏比拼是如何地费尽心机。《文房四谱》卷2还有《段成式寄温飞卿葫芦管笔往复二首》,也是类似性质的文章。又据说:“段尝出猎,得兔数十头,遗父寮属,每头疏事若干其下,比僚属传观,无一重者。”可见段成式对于各种典故十分留意。
  在段成式所著小说《酉阳杂俎》中,也有征求僻典的记载,仅《寺塔记》中就有不少有关“事征”的条文。如《寺塔记上》有“语各征象事,须切,不得引俗书”、“语征释门中僻事,须对”、“征内典中禽事,须切对”、“征兽中事,须切对”、“征马事”等条。《寺塔记下》有“征释门衣事,语须对”、“事征:释门古今谜字”等。所谓“事征”或“征某某事”,是指征求各种典故,而且一般要求组成对偶词句,须是“僻事”,“不得引俗书”。《东观馀论》卷下《跋段柯古靖居寺碑后》亦云:“段柯古博综坟素,著书倬越可喜。尝与张希复辈敖上都诸寺,丽事为令,以段该悉内典,请其独征,皆事新对切。”《寺塔记》这些条文的内容,大多是以僻典(尤其是内典、佛书中的典故)组成对偶的文辞,即所谓“事新对切”。如:“语征释门中僻事,须对。麋字,莎灯。华绵,象荐。(升上人)集矍地,效殿林。(柯古夜续不竟)”
  段成式连夜搜肠苦想,却所得无几。既然搜求僻典如此辛苦,有人就想出了杜撰典故、自我作古的办法,于是《云仙散录》、《清异录》之类的作品相继问世。因此可以说,伪典小说是晚唐五代以来诗文写作追求僻典风气的产物。
  伪典小说的作者编出这么多精彩的典故、代名,不只是游戏和炫耀,原本正希望被人应用于诗文写作之中。这一点在(云仙散录)冯贽自序中说得很清楚:“纂类之书多矣。其间所载世人用于文字者,亦不下数千辈,则今未免为陈言。……取九世所蓄典籍,经史子集二十万八千一百二十卷、六千九百余帙,撮其膏髓,别为一书,其门目未暇派别也。……由急于应文房之用,乃不能详。”冯贽不满足于普通纂类之书“所载世人用于文字者”——也就是普通的典故词藻,所以从自家九世藏书中选出僻典,但因为“急于应文房之用”,未及分门别类(如《清异录》分37门)。“用于文字”、“急于应文房之用”,虽然是作者的狡狯之词,但透露出编撰此书的真实意图。
  冯贽说其家积蓄典籍二十多万卷,显然是不实之词。唐代之书,不会超过十万卷,私人藏书多者也不过万余卷。冯贽说大话的目的,是为《云仙散录》中出现的各种奇异生僻之书找一个理由。如:
  《琴庄美事》曰:兰先生上隐亭,望九里山,七日不能下,但食鹉蒸三千段。(“鹉蒸三千段”)《大唐龙髓记》曰:徐峰善棋,段成式欲穷尽其术,峰曰:“予若以墨狻猊与我,当使子过我十倍。”(“墨狻猊”)
  《好事集》曰:柳宗元得韩愈所寄诗,先以蔷蔹露灌手,熏以玉蕤香,然后发读,曰:“大雅之文,正当如是。”(“玉蕤香”)
  《云林异景志》曰:霍仙鸣别墅在龙门。一室之中开七井,皆以雕镂木盘覆之。夏月坐其上,七井生凉,不知暑气。(“七井生凉”)
  既然采自僻书,典故自然是生僻的了。当然,这些所谓的僻书、僻典,不过是冯贽的杜撰而已。
  不光编造典故,还编造书名出处,后来的《琅擐记》也是如此。《四库全书总目》评《琅擐记》:“语皆荒诞猥琐。……所引书名,大抵真伪相杂,盖亦《云仙散录》之类。”徐(火勃)亦云:“《琅姬》一书,仿《云仙杂记》而作,所引书名皆伪撰者,亦犹《云仙》之所引也,只可资谈笑,备词曲,近时有人多采人诗,殊为可笑,有所撰作辄用《琅擐》,何见之不广也!”《云仙散录》引书100种,《琅擐记》引书46种,基本上都出于伪造。
  从表面上看,《云仙散录》每条皆注出处,类似晚唐以来的杂钞类纂之书。这也是一种颇具欺骗性的手法。中晚唐文士因为不满足于《艺文类聚》、《初学记》等平常类书,常常自己抄书,如陆羽《警年》、白居易《白氏经史事类》(《六帖》)、王洛宾《王氏千门》、马幼昌《穿杨集》、窦蒙《青囊书》、李商隐《金钥》,以及《珊瑚木》、《玉屑》、《碎金抄》、《麟角抄》、《珠玉钞》等。这些杂钞类纂之书,很大一部分是为了收集典故事实、制造对偶骈语,仅从这些书名已可知一二。如五代文谷《备忘小抄》中,有蔡邕号醉龙、莫愁子日阿侯,瑟瑟为碧珠,刚卯为佩印等,其抄录的重心显然在于新颖的词藻、代名等典故。北宋秦观也“取经传子史事之可为文用者”编为《精骑集》。由于当时杂钞书籍很多,伪典小说也企图混迹其中。《云仙散录》自称是用九世所蓄典籍,抄撮其膏髓而成,《清异录》则采取了类书分门的体式,有时候也诡称据某书引录。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希望被当作可以信赖的杂钞类纂书籍,不过,《云仙散录》弄巧成拙,反而因序文和引用的书名引起人们的怀疑,则恐怕是作者始料未及的。
  《云仙散录》、《清异录》不仅故事奇异新颖,词藻也是彩丽竞繁。这也是为了迎合晚唐以来诗文华丽雕饰的需要。如:
  《长安后记》曰:韦陟家宴,使每婢执一烛,四面伫立,人呼为“烛围”。(《云仙散录·烛围》)《金銮密记》曰:翰林有龙口渠,通内苑,大雨之后,必飘诸花蕊,经由而出。有百种香色,名不可尽,春月尤妙。(《云仙散录·龙口飘花》)南海城中苏氏园,幽胜第一。广主尝与幸姬李蟾妃微至此憩,酌绿蕉林,广主命笔大书蕉叶曰“扇子仙”。苏氏于广主草宴之所。起扇子亭。(《清异录·草木·扇子仙》)
  这样的词藻如果被使用,自然令诗文显得丰富多彩。对感官更具冲击力,以上引诸条而论,如果在咏马之诗中用“赤将军”一典,则色彩和形象就丰富许多。如果要描写宴乐侈靡,用“烛围”的典故,也能达到较好的效果,明代伪典小说也有这样的特点,如《女红馀志》:“光武后阴丽华,步处皆铺太华精细之毡,故足底纤滑与手掌同,”(卷上“太华毡”)“宋讳侍女数百,挂镜皆用珊瑚枝。”(卷上“珊瑚枝”)《四库全书总目》评《清异录》“采摭唐及五代新颖之语”,评《女红馀志》“上卷皆采掇新艳字句”,对于这些书籍采摭(其实多是杜撰)故事的标准可谓一语道破。可以说,为了迎合一时的文风,为了让人们相信其书进而采用其典故,伪典小说的作者真可谓煞费苦心。
  伪典小说作者希望其杜撰的典故能“应文房之用”,流传既久,确也发生了一些影响,不过大概由于其虚诞依托太易看出,人们宁愿在其他的较为可信的小说以及佛道典籍中采摭僻典,也不大愿意使用伪典小说提供的“成品”。正如钱钟书所说, 《清异录》 “依托五代遗事,巧立尖新名目,然舍《伐檀集》卷上咏《雪》、《攻愧集》 卷三《白醉阁》诗等以外,宋诗人运用者殊不多。……尚于稗贩中存信而好古之意,不屑借底下倚托之书,为斯文捷径也。”
  伪典小说杜撰典故和出处的手法,很容易让人想起《红楼梦》中贾宝玉“杜撰”的故事来。再来看看这个有趣的故事,有助于理解伪典小说的手法和性质。《红楼梦》第三回:
  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 “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
  比较一下前引伪典小说的文字,与贾宝玉杜撰的“颦顰”和《古今人物通考》岂非十分相似?
  
  三、伪典小说的虚构性和游戏性
  
  伪典小说在传统目录书中一般归人小说,今人研究往往也将其归于轶事小说,但极少予以关注。伪典小说读起来与轶事小说确实十分相似,写法和风格没有太大的差别,如:
  白太傅与元相国友善,以诗道著名,时号元白。其集内有诗挽元相云:“相看掩泪俱无语,别后伤心事岂知。想得咸阳原上树。已抽三丈白杨枝。”泊自撰《墓志》,云与彭城刘梦得为诗友,殊不言元公,时人疑其隙终也。(《北梦琐言》卷6)
  元相公稹为御史,鞠狱梓潼。时白尚书在京,与名辈游慈恩,小酌花下,为诗寄元曰:“花时间醉破春愁,醉折花枝当酒筹。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粱州。”时元果及褒城,亦寄《梦游》诗曰:“梦君兄弟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里游。驿吏唤人排马去,忽惊身在古粱州。”千里神交,合若符契,友朋之道,不期至欤?(《本事诗·征异》)
  《高隐外书》曰:元微之白乐天两不相下。一日同咏李花,微之先成,曰:“苇绡开万朵。”乐天乃服。绡,练也,苇白而绡轻,一时所尚者。(《云仙散录·苇绡》)
  三个故事都是关于元白的,前两个故事出于轶事小说,后一个出于伪典小说。尽管我们可以指出,前二事所引元白诗均见于今传二人诗集中,后一事中的元诗残句则不见于今本,但是三段的文字风格基本一致。这里用来比较的例子也许并不恰当,因为伪典小说也完全可能用真实可靠的诗句来编一个全然没有根据的故事。其实在绝大部分时候,我们无法判断伪典小说中的某一记载是否真实,如上举元白咏李花一事,他们是否曾通过咏李花来比赛诗艺而且白居易服输,我们也许永远无法知道。今传元诗无“苇绡开万朵”一句也可以用亡佚来解释。但是稍加留意就能感觉到,记载此事的文字指向的是典故而非轶事,即在描写涉及李花的诗文,或者讲到诗人间竞诗时,可以用“苇绡”这样的词藻或代名。
  事实上,伪典小说在内容以及写作原则和精神上与轶事小说有着根本的不同。传统的小说内容上以记录见闻为主,强调实录精神。如唐代《国史补》自序所云“因见闻而备故实”,《大唐传载》自序云“传其所闻而载之”,都是强调其书内容来源有自,乃据见闻而录。《次柳氏旧闻》是李德裕记录辗转来自高力士的讲述,其自序中称高力士之说,“彼皆目睹,非出传闻,信而有征,可为实录”,就是强调该书并非虚诞不实的传闻,这些说法代表了轶事小说写作的一般观念,即依据可信可靠的见闻,本着《开天传信记》序中所说“搜求遗逸,传于必信”的原则,如实记录,不作虚构。不仅轶事小说,很多志怪小说其实也是如此,并非凭空编造怪异故事以耸人听闻。然而,伪典小说偏离了这一传统,虽然其写法看起来和一般的轶事小说相似,而且很多记载也无法证伪,但其编造杜撰的手法明显偏离了小说传统,而成为古代小说中新的一类作品。
  现代学者研究小说常常关注其虚构性问题,研究古代小说的学者,也喜欢讲唐传奇始“有意为小说”,而在某种意义上,伪典小说正是不折不扣的虚构和“有意”之作。传奇实际上和唐宋人所说的小说差距甚大,其实质是传记文,而非小说。现代学者普遍将传奇视为唐代小说的代表,并从现代小说观念的角度强调其虚构性,其实这并非是唐代小说的真相。下面比较一下伪典小说与唐传奇在虚构这一方面的不同,也可以加深对二者的认识。大约有如下几点:
  首先,虚构的目的不同。伪典小说的编造主要是“应文房之用”,为了创作诗文时能运用更生僻、更奇特、更具趣味的代名和典故。而唐传奇的创作是对某种美学意味的追求,其虚构也是为了达到某种美学上的效果,获得阅读上的美感和快感。
  其次,由于虚构目的不同,伪典小说采用的表现形式是传统的“丛残小语”,各条篇幅短小,情节简单甚至有些不具有情节性,表述方式以陈述事实为主,其文字最终以典故为依归。而传奇一般为长篇巨制,采用传记体,“篇幅曼长,记叙委曲”,情节丰富,叙事精巧。
  第三,虚构的难易程度不同。伪典小说一般采用古代小说常见的丛集形式(有的同时也采用类书分门体式),内容由相互无关的条文组成,因为文字简短,每一条的虚构比较容易,组合在一起并不增加难度(当然,凑成数百条并且分门编排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相对来说,要创作一篇叙事复杂,描写精彩的长篇传奇就困难得多,需要考虑人物关系、情节起伏、叙事角度、节奏速度等等。按照现代小说标准来看,传奇无疑是更具文学性的作品,这当然是传奇精心制作的结果。相对而言,伪典小说的文字一般比较随意,只有《云仙散录》在书名的杜撰和引用顺序上似乎有某种安排。
  伪典小说和传奇最大的共同性无疑是虚构。当然,由于伪典小说的虚构具有其特殊性,用杜撰、伪造来称呼它也许更为恰当。
  除虚构性外,伪典小说还具有游戏性,这也与传奇类似,而与一般的古代小说不同。伪典小说费神用心地编造故事和代名,甚至杜撰出处书名,显然有自我娱乐的意味。所以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29“九流绪论下”说:“《云仙》,诞之诞也;《清异》,俳之俳也。然其喻旨命词往往如郗方回奴,小有意焉,亦滑稽之囿也。其诡撰靡益见闻,其雅言可资谭噱。”卷36“二酉缀遗中”评传奇亦有一段名言:“变异之谈,盛于六朝,然多是传录舛讹,未必尽幻设语,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如《毛颖》、《南柯》之类尚可,若《东阳夜怪录》称成自虚,《玄怪录》元无有,皆但可付之一笑。”这里提到了传奇与俳谐文的关系,而韩愈《毛颖传》是游戏为文的代表。前面提到《云仙散录》中有给笔墨纸砚拜官封侯的内容,《清异录·陈设·夏清侯传》记王从谦写《夏清侯传》(即竹),这都是在《毛颖传》影响下的产物。卷32“四部正讹下”还说《云仙散录》“所记率俊事雅谈,于朝廷政事、人士品流一无干预,创撰书名亦皆以文为戏,如《修竹》、《大兰》、《杜康》、《毛颖》耳。”《大兰》、《修竹》指袁淑《大兰王九锡文》(大兰王指猪)、沈约《修竹弹甘蕉文》,是六朝俳谐文的代表。胡应麟将《南柯太守传》和《云仙散录》都与《毛颖传》相联系,无疑是因为它们共同具有的游戏性特点。
  另外,伪典小说和传奇都能给人以新奇感,都可能根据某个旧说或传闻加以改编和丰富。人们比较熟悉传奇将某一传闻予以渲染和再创造成为“奇闻”的例子,这里仅举一个伪典小说的例子。《古琴疏》云:
  齐桓公使宁戚叩牛角而歌,哀,公鼓号钟之琴以和之,侍者莫不涕下,命后车以归。
  宋华元献楚庄王以绕梁之琴,鼓之,其声袅袅,绕于粱间,循环不已。楚王乐之,七日不听朝。其音始歇,樊姬进曰:“君淫于乐矣。昔桀好妹喜之瑟而亡其身,纣听靡靡之音而丧其国,今君绕梁是乐,七日弗朝,君乐亡身丧国乎。”于是以铁如意锤琴而破之。
  司马相如作《玉如意赋》,粱王悦之,赐以绿绮之琴,文木之几,夫佘之珠,琴铭曰桐梓合精。
  吴人有烧桐以爨者,蔡邕闻其爆声,曰:“此良材也。”因请之,削以为琴,号曰焦尾。
  按,《文选》卷30张孟阳《拟四愁诗》有“佳人遗我绿绮琴”之句,李善注:“傅玄《琴赋序》曰:齐桓公有鸣琴曰号钟,楚庄有鸣琴曰绕梁,中世司马相如有绿绮,蔡邕有嫵尾,皆名琴也。”可见伪典小说有的内容也不是完全凭空妄造的。
  提出伪典小说的概念,指出伪典小说的性质和写法,有益于认识古代小说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进一步深入小说史和小说观念的研究。限于篇幅,对于明代几部伪典小说我将另文论述。
  
  (责任编辑:尹 富)
其他文献
[摘要]1954年日内瓦会议印支阶段的讨论是两大阵营之间的一次严重外交斗争,斗争的实质是如何构建第一次印支战争后印支地区的政治、军事格局,而老挝、柬埔寨的中立是会议实现突破、走向成功的转折点。从5月8日开始的老挝、柬埔寨问题讨论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着重讨论老挝、柬埔寨问题是否应与越南问题分开处理,但未能取得进展。第二阶段大会搁置老、柬问题,转而谋求实现印支地区停火、首先是越南停火,但因各方分歧较
期刊
〔摘要〕 随着国家对汶川地震灾区投资项目和各兄弟省市对口援建工作的逐渐结束,汶川地震灾区整体上进入了后援建时代。灾区农村居民是整个汶川地震灾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体,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基于灾区农村居民的能力视角,汶川地震灾区的农村后续发展面临着农民主体的可支付能力和农村社会资本负向发展的双重困难,加大农村居民的人力资源投资、完善制度,提高其可行能力就成为灾区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两个必不可少的内
期刊
〔摘要〕 先买权法律效力问题的起算点和逻辑起点都在于先买权的行使,先买权的法律效力直接体现为先买权人和义务人形成的买卖合同关系所产生的法律效力。先买权的法律效力体现为两个层次:其一为先买权行使所引发的合同之债的效力,其二为先买权行使所引发的物权变动的效力。对于先买权的法律救济,主要体现在对于先买权人利益的保护方面,作者认为债权法上的救济具有局限性,同时提出可以采用物权法意义上的公示作为保护先买权人
期刊
〔摘要〕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近三年以来,中国当代灾难文艺创作出现了“井喷”状态,涌现出了一系列优秀作品。文艺家们的创作实践表明,灾难艺术意义深度的拓展与美学品格的提升具有人性之维、命运之维、神秘之维和文本之维四条路径。重审后新时期中国国家话语转型所建构的“后形而上学”思想文化语境并深思上述四条路径是中国文艺家克服灾难艺术表征危机的创作前提。  〔关键词〕 灾难艺术;汶川地震;意义深度;美
期刊
〔摘要〕 灾难书写中对个体生命的关怀和尊重,正是被现实灾难所激发的“以人的生命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在文艺创作中的体现。“以人的生命为本”作为当下的普遍共识,既广泛渗透进现实生活中,使人面对灾难群起抗争,毅然决然地振奋出全部的生命力量,体现出崇高的悲剧精神;也体现在灾难书写中,使文艺创作蕴含对生命的悲悯。但灾难书写还须进一步高扬生命的大旗,对人的生存本质进行反思,才能真正催生伟大的作品。  〔关键
期刊
[摘要]莫兰将“起组织作用的无序”称为无序的组织作用原理是认识论立场的一次重要表白,其意义在于将“无序”与“组织”联系在一起,试图实现无序角色的历史性转换。“包含于组织申的无序”則以本体论立场看待无序,无序不仅作为组织的环境,而且进入组织进行组织,甚至作为组织的一部分。无序是作为组织成分的无序,组织是包含了无序的组织。组织是有序与无序的统一,在微观上表现为无序,在宏观上则表现为有序。无序在组织內、
期刊
〔摘要〕研究真实的发展过程,需要触及深层次的心理变化状态并揭示个体发展的过程机制,即将个体发展嵌入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而“开放功能”和“时间线索”恰恰反映出发展交互作用的动态性之所在。其中,心理场理论揭示了心理边界的穿越作用,体现了边界功能的开放性;而心理膜理论则将选择性渗透和时间的不可逆性引入边界,赋予发展以膜性。  〔关键词〕心理边界;心理膜;开放功能;时间线索  〔中图分类号〕B84
期刊
〔摘要〕 我国现有刑法解释与适用制度忽略了公众在体制内的主体地位,正式的刑法解释权由国家机关垄断,不仅造成司法解释与适用结果的公众认同度低,而且违背司法民主的基本精神。中国的刑事司法改革必须将公众的解释权纳入制度的框架内,通过建立对话协商的司法民主制度,保障公众与司法人员在体制內开展对话协商,实现司法机关、司法人员与公众的视域融合,实现刑事司法的民主性与公正性,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关键词〕
期刊
〔摘要〕冯友兰对中国传统哲学有所谓“照着讲”和“接着讲”的不同态度。就“照着讲”和“接着讲”的同质性言,都关涉到对中国古代哲学进行现代诠释这一根本问题;而“照着讲”和“接着讲”的不同, 在冯友兰这里主要表现为哲学史的整理与哲学理论体系创作即不同研究任务上的差别。从哲学诠释论的视阈看,冯友兰的“照着讲”并非只是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简单整理与使之系统化,在积极继承中国传统注经“汉学”、“宋学”的基础上
期刊
〔摘要〕 私治自治既是传统民法重要的法律原则,也是一种法律技术和研究进路。然而,它的局限性是非常明确的,在不动产研究领域,如果不能以客观态度看待公法与私法的关系,难以形成科学的认识。因法律行为发生的不动产物权变动公示规则,在民国初年经历了从契约主义到登记对抗主义、登记生效要件主义的变迁,从表面上看,这只是公示方式的变化,实质上却是公法对于私法法律关系形成过程的渗入、控制过程。这说明,在私法自治的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