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湖北省孝昌县小河镇小学 432900
“讴歌亲情,学习写得充实”,是高中语文 必修教材第五册 写作训练的一个重点内容。 笔者教学时对此颇感困惑 ,相对于“学习写得深刻”“学习写得有文采”“学习写得新颖” 三个专题来,“学习写得充实”这个专题的 内容显得十分薄弱:一是对“充实” 在文章学里的含义未作诠释; 二是对“写得充实”的标准 语焉不详;三是对“写得充实的前提”教材和教参提法不一,侧重点不同(教材说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很显然认为二者相辅相 成。教 参说是多观察,多读书,而且主要是读万卷书 。当然是 侧重后者) ;四是对如何做到“写得充实”,其论述又大而不当,不具有操 作性。因此,笔者有理由认为,上述四个问题如果不能从理论上得到较好的解决 ,那么“学习写得充实”的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 。为了解决好这些问题 ,笔者遍查相关书籍,梳理成文, 在此也就“学习写得充实”略陈己见 , 以 就教于 方家。
1 文章学意义上“充实”的含义
古人和今人从不同的角度对“充实”作了诠释。较早谈到“充实”的孟子说:“ 充实之谓美 ”。此处的“充实” 指的是对“乐正子” 人 品的评价(那些好处充满自身便叫做美) 。焦循认为“扩而充之使 全备、满盈是为充实 ”的说法已开始指文章的内容了。乔梦符谈文章时, 已经把内容的充实形象 地比成“猪肚”, 更说明“充实”已经 取得 文章学上的意义了。文章学家 张寿康先生认为:充实,就是以真实为前提的文章内容的丰盈,它要求文章应翔实地表述真实的事理。其要素为“三多”:“多说些明确的意见,多注意一些具体 的现实,多提供一些实际 知识。”任遂虎、陈亚丽[1]两位教授都从信息论的角度谈到了 “充实”。任教授认为,“充实”就是信息密度高,它意味着在有限的篇章中蓄存了较多的内容,即材料丰盈、思想富赡。陈教授[2]认为,文章信息量 的 多少绝不仅指篇幅的长短,而是指在尽量少的篇幅里显现尽量多的内容,表现读者最需要的内容。篇幅短 而内容空洞与篇幅 长而内容空洞都是应该反对 的。张中行[3]先生认为,“充实”作为文章的内容“必须是有价值的东西或以不同的方式对 社会和人生有利的东西” 。从积极 的方面说, “充实 ”的内容必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从消极的方面说,“充实”不能空洞无物。基于以上[4]论述,笔者认为应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充实”在文章学上的含义:一是充实的文章内容, 指的是材料的丰盈、事理的富赡;二是充实的文风,体现于“求诚”的积极、健康的马克思主义的文章风格 ,有别于空洞的、消极的、干瘪的、腐朽的 资产阶级文风。
2 “文章内容充实”的标准和途径
文章学上 “充实”的含义确定了,那么 它的标准又是什么呢?做到充实又有哪些途径呢?对“充实 ”教材和教参提了三个标准: ①议论文,论据充实;②说明文,资料丰富; ③记叙文,形象丰满 。这三个标准虽然不错,但语焉不详,不易操作。笔者认为,文章充实的标准按文体应当是:
2.1 写议论文应当做到:明确地提出问题,具体 地 分析问题,合理地解决问题,力求用事实说话,用道理服人,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讲清问题。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是 这方面 的范例。
2.2 写说明文应当 对事物的性质 和特点作周密的科学的明确的介绍。如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 。
2.3 写记叙文要写出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写出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写出场景的千姿百态 、动静变化,力求给人如历其事,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之感。如巴金的《小狗包弟》。
通过怎样 的途径才能使文章写得 充实?教材 说 “最根本的当然是要 有丰富 的生活和思想,古人说‘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就是丰富文章内容的根本途径 ” 。还提出通过 联想从记忆中提取材料,不要忽视细节,要善于分析。教参说“写得充实,大前提是脑子里得有丰富的材料。多观察,多读书,特别是后者是学生积累材料的根本途径”。教材和教参的说法侧重点虽然不同,但不管收集来的是直接 材料 或是间接材料,都 要经过作者真实的体验,在此基础上挖掘其事理,凝聚其情感,会取舍,看文体,才能将材料 运用于不同的文章中。“视而不见”,“宝山空回”的 情形说明,对材料如果没有下从收集到整理(由表及里,去伪存真 的分析、鉴别、筛选)的功夫,适合文章的充实的材料从哪里来呢?
3 如何做到文章“写得充实”
关于文章怎样写才 充实 ,前人之述备矣。笔者在这里只想就高中写作教学之需、只以高中学生学习过的典范文章为例 略陈己见。因为“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 [5]
3.1 为了使文章充实丰满,作者应当多深入实践,采集来自现实生活的材料和新颖鲜 活的材料,在真实体验的基础上挖掘事理,凝聚情感,避免从概念到概念,从猜测到臆断,从主题先行到向壁虚构的误区。正如唐弢先生所说:“充实自己的生活经验,就是充实自己的写作材料。”[6]鲁迅先生撰写的《灯下漫笔》一文即为显例。鲁迅先生从人们司空见惯的国民用纸币兑换银元 这件小事出发,由此及彼地联想到“我们极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欢喜”的情形, 深入挖掘, 将当时的中国历史 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讽刺现实, 唤醒民众,并期望现在的青年去创造“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这样洞幽烛微的见解,来自于鲁迅先生对生活的细心观察,真实体验,凝聚着他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军阀统治 的愤懑之情,对国民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的悲天悯人的情怀 和 对青年的殷切期望。 这样的文章不可谓不充实,岂止是充实,简直是雄文一篇。
3.2 动笔前构思要精密。要想清楚写文章的目的,想让读者从中得到些什么,把要表达的内容先条理化,归类并分清主次,也就是对材料进行细致的分析研究,多余的材料要大砍大删,特别要注意内容的主旨。如《记念刘和珍君》一文, 至少写了三个方面:对烈士生前的片段回忆和对她们 在“三.一八”惨案中的英勇 表现以及被虐杀惨象的记叙,后者是重点; 对烈士请愿方式、 死难的意义 的品评,对 陈西滢等无耻文人的斥责、揭露 ;对“苟活者”的警示、期望,对段祺瑞政府的血泪控诉,对充满微茫希望的革命前途的祈盼和展望。这样多的内容要都安排得恰如其分 ,是需要“袖手于前”、惨淡经营的 。记叙、议论和抒情三者如何有机结合,如何浑然一体,如何体现主旨,是需要精心布局谋篇 的。我们读此文,只觉得它记叙简洁而不单薄,议论充分而不冗长, 感情充沛 而不造作,很好地 表现了深刻的主题。 3.3 在写作过程中时时回过头来读一读,应将可有可无的字删去,毫不可惜 。删去了多余的字, 文字 简约了,文章似乎不充实了。 其实不然。“ 艺术上的‘简‘,不是粗疏,也不是空泛,而是指由博返约,以少总多。简明的作品要求很大的艺术容量。”[7]这样的 “简”反而使文章在更高的层次上变得更充实了。欧阳修“环滁皆山也” 这句 之所以成为文坛佳话,就体现了简洁化 句子的充实内容。 此外, 也可以将文章薄 弱的地方加强 ,如将论说文的中心观点剖分为若干个分论点,如将王熙凤的“辣 ”这一性格特征剖分为“泼辣、酸辣、甜辣、苦辣、毒辣 ”几个方面,她的性格特征、人物形象就变得鲜明和丰满 了。 将具体的事例 概括化,以之作为论据,可按“谁﹢干什么(遭遇了什么)﹢怎么样”的 语言结构的格式进行,文章也会变得充实(见本段引文) 。 记叙文增加了细节描写的内容,人物形象就会十分丰满,文章也因此而显得充实 。如《荷花淀》中水生嫂 “吮手指”的动作就体现了丰富的内容。 它是水生嫂听说水生报名去部队而她事先并不知情的复杂心理的表现,对塑造水生嫂的人物形象十分必要 。还可以加强 句子之间的逻辑联系 , 使文章衔接紧密, 浑然一体,气韵充盈 其间,也是使文章充实的好办法。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作者论述马克思对革命实际斗争和革命理论的贡献时,用了“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 界 的发展规律一样”“不仅如此”“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 发现,该是很够了”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正因为这样,所以 ”这些 关联词语,文章才会一气贯通,充实饱满,显示出强大的逻辑力量。有的 地方甚而至于可以用铺排的方式行文,增加文章的厚度, 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使文章饱满丰腴,令人信服。如司马迁《报任安书》一文中“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 《 周易 》,…… 《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8]那段 铺排,它对观点不是一言以蔽之,而是从多方面充分地铺叙和描写。这样写不但内容十分充实,而且语言也十分丰赡 和详尽,因而使文章 增色不少。
4 余论
充实,不仅仅涉及文章内容,而且涉及文风。充实与空洞是文风领域里的一对矛盾。文章要写 得充实,首先得求诚,即所谓“ 修辞立其诚” 。求诚的意思是说,文章确有写的必要,必须有感而发,所用材料真实可靠,不能胡编乱造。文章各部分必须协调、统一、连贯,信息量与篇幅必须谐调 ,这样所写的文章才能叫做充实。而提倡充实的文风,不仅对学生当前的写作有帮助,而且对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前行都有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寿康 . 文章学概论 [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
[2] 任遂虎.文章学通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3] 陈亚丽.文章学基础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4] 张中行.作文杂谈.[M]北京:中华书局
[5]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不应该那么写[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6] 唐弢.文章修养. [M]北京:生活.新知.读书三联书店
[7] 胡裕树.现代汉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8] 王力.古代汉语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
写作小常识:
论文常见模式;总分式(或称总分总式)论说文的全文总体结构一般都是这种结构模式。论证方法一般都要在中心论点的统率下,确立几个从属于中心的,即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分论点,然后通过对分论点的逐一阐述,使中心论点得到深刻有力的证明。
因而论说文全文结构,往往是“总—分—总”式。议论文几乎篇篇皆是这种结构模式。
“讴歌亲情,学习写得充实”,是高中语文 必修教材第五册 写作训练的一个重点内容。 笔者教学时对此颇感困惑 ,相对于“学习写得深刻”“学习写得有文采”“学习写得新颖” 三个专题来,“学习写得充实”这个专题的 内容显得十分薄弱:一是对“充实” 在文章学里的含义未作诠释; 二是对“写得充实”的标准 语焉不详;三是对“写得充实的前提”教材和教参提法不一,侧重点不同(教材说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很显然认为二者相辅相 成。教 参说是多观察,多读书,而且主要是读万卷书 。当然是 侧重后者) ;四是对如何做到“写得充实”,其论述又大而不当,不具有操 作性。因此,笔者有理由认为,上述四个问题如果不能从理论上得到较好的解决 ,那么“学习写得充实”的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 。为了解决好这些问题 ,笔者遍查相关书籍,梳理成文, 在此也就“学习写得充实”略陈己见 , 以 就教于 方家。
1 文章学意义上“充实”的含义
古人和今人从不同的角度对“充实”作了诠释。较早谈到“充实”的孟子说:“ 充实之谓美 ”。此处的“充实” 指的是对“乐正子” 人 品的评价(那些好处充满自身便叫做美) 。焦循认为“扩而充之使 全备、满盈是为充实 ”的说法已开始指文章的内容了。乔梦符谈文章时, 已经把内容的充实形象 地比成“猪肚”, 更说明“充实”已经 取得 文章学上的意义了。文章学家 张寿康先生认为:充实,就是以真实为前提的文章内容的丰盈,它要求文章应翔实地表述真实的事理。其要素为“三多”:“多说些明确的意见,多注意一些具体 的现实,多提供一些实际 知识。”任遂虎、陈亚丽[1]两位教授都从信息论的角度谈到了 “充实”。任教授认为,“充实”就是信息密度高,它意味着在有限的篇章中蓄存了较多的内容,即材料丰盈、思想富赡。陈教授[2]认为,文章信息量 的 多少绝不仅指篇幅的长短,而是指在尽量少的篇幅里显现尽量多的内容,表现读者最需要的内容。篇幅短 而内容空洞与篇幅 长而内容空洞都是应该反对 的。张中行[3]先生认为,“充实”作为文章的内容“必须是有价值的东西或以不同的方式对 社会和人生有利的东西” 。从积极 的方面说, “充实 ”的内容必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从消极的方面说,“充实”不能空洞无物。基于以上[4]论述,笔者认为应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充实”在文章学上的含义:一是充实的文章内容, 指的是材料的丰盈、事理的富赡;二是充实的文风,体现于“求诚”的积极、健康的马克思主义的文章风格 ,有别于空洞的、消极的、干瘪的、腐朽的 资产阶级文风。
2 “文章内容充实”的标准和途径
文章学上 “充实”的含义确定了,那么 它的标准又是什么呢?做到充实又有哪些途径呢?对“充实 ”教材和教参提了三个标准: ①议论文,论据充实;②说明文,资料丰富; ③记叙文,形象丰满 。这三个标准虽然不错,但语焉不详,不易操作。笔者认为,文章充实的标准按文体应当是:
2.1 写议论文应当做到:明确地提出问题,具体 地 分析问题,合理地解决问题,力求用事实说话,用道理服人,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讲清问题。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是 这方面 的范例。
2.2 写说明文应当 对事物的性质 和特点作周密的科学的明确的介绍。如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 。
2.3 写记叙文要写出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写出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写出场景的千姿百态 、动静变化,力求给人如历其事,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之感。如巴金的《小狗包弟》。
通过怎样 的途径才能使文章写得 充实?教材 说 “最根本的当然是要 有丰富 的生活和思想,古人说‘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就是丰富文章内容的根本途径 ” 。还提出通过 联想从记忆中提取材料,不要忽视细节,要善于分析。教参说“写得充实,大前提是脑子里得有丰富的材料。多观察,多读书,特别是后者是学生积累材料的根本途径”。教材和教参的说法侧重点虽然不同,但不管收集来的是直接 材料 或是间接材料,都 要经过作者真实的体验,在此基础上挖掘其事理,凝聚其情感,会取舍,看文体,才能将材料 运用于不同的文章中。“视而不见”,“宝山空回”的 情形说明,对材料如果没有下从收集到整理(由表及里,去伪存真 的分析、鉴别、筛选)的功夫,适合文章的充实的材料从哪里来呢?
3 如何做到文章“写得充实”
关于文章怎样写才 充实 ,前人之述备矣。笔者在这里只想就高中写作教学之需、只以高中学生学习过的典范文章为例 略陈己见。因为“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 [5]
3.1 为了使文章充实丰满,作者应当多深入实践,采集来自现实生活的材料和新颖鲜 活的材料,在真实体验的基础上挖掘事理,凝聚情感,避免从概念到概念,从猜测到臆断,从主题先行到向壁虚构的误区。正如唐弢先生所说:“充实自己的生活经验,就是充实自己的写作材料。”[6]鲁迅先生撰写的《灯下漫笔》一文即为显例。鲁迅先生从人们司空见惯的国民用纸币兑换银元 这件小事出发,由此及彼地联想到“我们极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欢喜”的情形, 深入挖掘, 将当时的中国历史 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讽刺现实, 唤醒民众,并期望现在的青年去创造“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这样洞幽烛微的见解,来自于鲁迅先生对生活的细心观察,真实体验,凝聚着他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军阀统治 的愤懑之情,对国民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的悲天悯人的情怀 和 对青年的殷切期望。 这样的文章不可谓不充实,岂止是充实,简直是雄文一篇。
3.2 动笔前构思要精密。要想清楚写文章的目的,想让读者从中得到些什么,把要表达的内容先条理化,归类并分清主次,也就是对材料进行细致的分析研究,多余的材料要大砍大删,特别要注意内容的主旨。如《记念刘和珍君》一文, 至少写了三个方面:对烈士生前的片段回忆和对她们 在“三.一八”惨案中的英勇 表现以及被虐杀惨象的记叙,后者是重点; 对烈士请愿方式、 死难的意义 的品评,对 陈西滢等无耻文人的斥责、揭露 ;对“苟活者”的警示、期望,对段祺瑞政府的血泪控诉,对充满微茫希望的革命前途的祈盼和展望。这样多的内容要都安排得恰如其分 ,是需要“袖手于前”、惨淡经营的 。记叙、议论和抒情三者如何有机结合,如何浑然一体,如何体现主旨,是需要精心布局谋篇 的。我们读此文,只觉得它记叙简洁而不单薄,议论充分而不冗长, 感情充沛 而不造作,很好地 表现了深刻的主题。 3.3 在写作过程中时时回过头来读一读,应将可有可无的字删去,毫不可惜 。删去了多余的字, 文字 简约了,文章似乎不充实了。 其实不然。“ 艺术上的‘简‘,不是粗疏,也不是空泛,而是指由博返约,以少总多。简明的作品要求很大的艺术容量。”[7]这样的 “简”反而使文章在更高的层次上变得更充实了。欧阳修“环滁皆山也” 这句 之所以成为文坛佳话,就体现了简洁化 句子的充实内容。 此外, 也可以将文章薄 弱的地方加强 ,如将论说文的中心观点剖分为若干个分论点,如将王熙凤的“辣 ”这一性格特征剖分为“泼辣、酸辣、甜辣、苦辣、毒辣 ”几个方面,她的性格特征、人物形象就变得鲜明和丰满 了。 将具体的事例 概括化,以之作为论据,可按“谁﹢干什么(遭遇了什么)﹢怎么样”的 语言结构的格式进行,文章也会变得充实(见本段引文) 。 记叙文增加了细节描写的内容,人物形象就会十分丰满,文章也因此而显得充实 。如《荷花淀》中水生嫂 “吮手指”的动作就体现了丰富的内容。 它是水生嫂听说水生报名去部队而她事先并不知情的复杂心理的表现,对塑造水生嫂的人物形象十分必要 。还可以加强 句子之间的逻辑联系 , 使文章衔接紧密, 浑然一体,气韵充盈 其间,也是使文章充实的好办法。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作者论述马克思对革命实际斗争和革命理论的贡献时,用了“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 界 的发展规律一样”“不仅如此”“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 发现,该是很够了”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正因为这样,所以 ”这些 关联词语,文章才会一气贯通,充实饱满,显示出强大的逻辑力量。有的 地方甚而至于可以用铺排的方式行文,增加文章的厚度, 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使文章饱满丰腴,令人信服。如司马迁《报任安书》一文中“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 《 周易 》,…… 《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8]那段 铺排,它对观点不是一言以蔽之,而是从多方面充分地铺叙和描写。这样写不但内容十分充实,而且语言也十分丰赡 和详尽,因而使文章 增色不少。
4 余论
充实,不仅仅涉及文章内容,而且涉及文风。充实与空洞是文风领域里的一对矛盾。文章要写 得充实,首先得求诚,即所谓“ 修辞立其诚” 。求诚的意思是说,文章确有写的必要,必须有感而发,所用材料真实可靠,不能胡编乱造。文章各部分必须协调、统一、连贯,信息量与篇幅必须谐调 ,这样所写的文章才能叫做充实。而提倡充实的文风,不仅对学生当前的写作有帮助,而且对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前行都有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寿康 . 文章学概论 [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
[2] 任遂虎.文章学通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3] 陈亚丽.文章学基础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4] 张中行.作文杂谈.[M]北京:中华书局
[5]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不应该那么写[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6] 唐弢.文章修养. [M]北京:生活.新知.读书三联书店
[7] 胡裕树.现代汉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8] 王力.古代汉语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
写作小常识:
论文常见模式;总分式(或称总分总式)论说文的全文总体结构一般都是这种结构模式。论证方法一般都要在中心论点的统率下,确立几个从属于中心的,即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分论点,然后通过对分论点的逐一阐述,使中心论点得到深刻有力的证明。
因而论说文全文结构,往往是“总—分—总”式。议论文几乎篇篇皆是这种结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