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香奈儿》的旅程是从莫斯科开始的,已经是五六年前了。记得去的时候充满了对莫斯科的好奇,更对一个品牌的展览居然可以在普希金博物馆这种国家级别的场地展出感到好奇——当时在想,不知道香奈儿是如何把商品都卖成艺术品的。
普希金博物馆的入口有很霸气的台阶,有点像人民大会堂的台阶——宽、高、很长。记得当时在台阶上并没有任何香奈儿展览的布置,反而感到全是斯大林式的权威。到了二层,《文化香奈儿》展览开始的地方,看见一个非常精致的小牌子与一个很小的香奈儿的头像,与入场的台阶从气场上形成了对比,而这个小头像一点不示弱地体现出一个法国女人的了不起,一种不用声张的力量。
在普希金博物馆的《文化香奈儿》让我懂了很多东西,首先,艺术、设计都负有某个时代在创作者身上的烙印。这些艺术品和香奈儿当年的作品穿梭地展览,用静态的方式讲了一个女人和她的时代的故事。我当时拍了很多照片,特别是香奈儿外套的袖子,一排袖口有一种很特殊的美感,说不出来。
第二次《文化香奈儿》是在上海MOCA,可能因为展出空间并不是很大,所以展览显得比莫斯科更加袖珍了。所有的展柜都是由透明的亚克力板做的,这次展览,艺术品增加了很多,时间线有所改变,产品更加精选了。在上海,香奈儿的品牌公关给我当了一次讲解员,还是收获很大的。记忆犹新的是展览的第一部分,讲述奥巴辛孤儿院里的修女服饰与小黑裙的关系,还讲述了那里窗户上的几何图案很可能是双C标识的灵感来源。当时欧洲女人从来不穿黑色,因为黑色是寡妇和女佣制服的颜色。而香奈儿可以把一季的服饰全部做黑色,而她对黑色的所有情结很可能来源于当年在孤儿院看到的那些修女的服饰。
展览过后,我和上海《文化香奈儿》的布展公司的老总聊天,他问我是否喜欢这个展览,记得当时我的回答是,我当然喜欢,因为我看懂了,我当时有品牌公关这样的高级解说员在身边。记得当时我还跟这位法国人说,我不觉得这种展览可能为香奈儿带来商业利益,因为我个人感觉是,如果不是有专人给我讲解内容,大概80%的内容就流失了。
“他们为什么要做这个展览?”我问这个法国人,“里面基本没有香奈儿的商品,又没有当季的衣服卖”。
法国人想了一下说:“我也不知道,反正他们特别想做这个展览,感觉是完成自己的一个愿望。”
但是这次展览我们已经有了介入,《iLOOK》邀请周迅为我们采访了董强教授和艺术家汪建伟,让两位熟悉欧洲近代艺术发展史的人给我们的读者当一回解说专员,把展览中一个女设计师的故事和她的时代背景再一次阐述清楚。
第三次《文化香奈儿》是在北京的中国美术馆,记得清楚那次展览很揪心,因为在《文化香奈儿》北京展览开幕前,另一个奢侈品在国家博物馆做了一个非常商业的展览,在网上遭到了网民的抨击。所以《文化香奈儿》在北京开幕前,中方非常紧张,很恐惧又要遭到各种虚拟板砖。而北京的《文化香奈儿》给每一个参观者都配了一个有图片和中文语音解说的iPod。这个举动让《文化香奈儿》成为一个活生生的欧洲近代文化艺术课堂,参观者更多地了解了20世纪初的欧洲社会和文化。而香奈儿这个女人的故事,就像一条漂亮的丝带,把所有社会、文化、艺术都串在一起了,她个人生活的丰富又是那个时代最好的见证。我相信中国学堂里的欧洲当代艺术史是很潦草的一课,然而,香奈儿时代的艺术文化是今日全球时尚的审美奠基石。我们心目中的“高雅”“奢华”“美丽”都是根据香奈儿时代的定义在延续。所以,很容易理解,全北京的艺术学生和教师都要去看《文化香奈儿》,为自己免费补上欧洲当代艺术史这一课。展览是在寒冬腊月举行的,而每天都有上百人排队等着看展览,这个现象在北京还真是第一次。
这一次,我们又做了一本书,我写的前言,第三次看这个展览的感觉是香奈儿是服装界的乔布斯,20世纪初,工业革命给欧洲社会带来了各种变化,正如数码技术正在又一次改变我们当今的生活一样。而乔布斯是在这个时刻用苹果重新定义了我们对数码产品的审美,而当年的香奈儿也是用服装定义了当代的审美。
之后是广州的《文化香奈儿》,这次展览中有一幅巨大的毕加索,是当时一个流行歌舞剧《蓝色列车》的幕布,而香奈儿正好是《蓝色列车》的服装设计。我曾经跟同事开玩笑地说,香奈儿这么用心地在北京、上海对欧洲当代文化做普及教育后,发现中国人只知道一个当代欧洲艺术家,什么尚·考克多、达利都不行,中国人就认毕加索。而在广州,《文化香奈儿》就把与香奈儿最有关系的毕加索请来了。
可以想象其结果就又上了一个台阶。
那次我们和腾讯一起参与了广州《文化香奈儿》,制作了一系列视频。
而此次在首尔DDP的《文化香奈儿》更是登峰造极了,首先,这个场地实在没挑的,Zara Hadid充满女性曲线的设计在首尔最热闹的东大门区域,超级漂亮。展览空间巨大,而且有三层楼高,空间内没有任何自然光。这简直是展览的最佳场所。而《文化香奈儿》也展示出了10个展区的强大阵容。比前几次都更加盛大。展览还是从奥巴辛讲起,但是添加了很多新的元素,比如北美板块。
几次展览的结果使我对《文化香奈儿》的策展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他能够如此自如地做五次展览(我缺席了巴黎的《文化香奈儿——No. 5》展),通过一个女人的故事,一个商业品牌的故事,让欧洲现代史在他的操作下,活鲜鲜地展示给中国和亚洲的观众。对我来说,《文化香奈儿》的系列展览是艺术文化和商业结合的典范之作。
绝对最好,没有之一。
普希金博物馆的入口有很霸气的台阶,有点像人民大会堂的台阶——宽、高、很长。记得当时在台阶上并没有任何香奈儿展览的布置,反而感到全是斯大林式的权威。到了二层,《文化香奈儿》展览开始的地方,看见一个非常精致的小牌子与一个很小的香奈儿的头像,与入场的台阶从气场上形成了对比,而这个小头像一点不示弱地体现出一个法国女人的了不起,一种不用声张的力量。
在普希金博物馆的《文化香奈儿》让我懂了很多东西,首先,艺术、设计都负有某个时代在创作者身上的烙印。这些艺术品和香奈儿当年的作品穿梭地展览,用静态的方式讲了一个女人和她的时代的故事。我当时拍了很多照片,特别是香奈儿外套的袖子,一排袖口有一种很特殊的美感,说不出来。
第二次《文化香奈儿》是在上海MOCA,可能因为展出空间并不是很大,所以展览显得比莫斯科更加袖珍了。所有的展柜都是由透明的亚克力板做的,这次展览,艺术品增加了很多,时间线有所改变,产品更加精选了。在上海,香奈儿的品牌公关给我当了一次讲解员,还是收获很大的。记忆犹新的是展览的第一部分,讲述奥巴辛孤儿院里的修女服饰与小黑裙的关系,还讲述了那里窗户上的几何图案很可能是双C标识的灵感来源。当时欧洲女人从来不穿黑色,因为黑色是寡妇和女佣制服的颜色。而香奈儿可以把一季的服饰全部做黑色,而她对黑色的所有情结很可能来源于当年在孤儿院看到的那些修女的服饰。
展览过后,我和上海《文化香奈儿》的布展公司的老总聊天,他问我是否喜欢这个展览,记得当时我的回答是,我当然喜欢,因为我看懂了,我当时有品牌公关这样的高级解说员在身边。记得当时我还跟这位法国人说,我不觉得这种展览可能为香奈儿带来商业利益,因为我个人感觉是,如果不是有专人给我讲解内容,大概80%的内容就流失了。
“他们为什么要做这个展览?”我问这个法国人,“里面基本没有香奈儿的商品,又没有当季的衣服卖”。
法国人想了一下说:“我也不知道,反正他们特别想做这个展览,感觉是完成自己的一个愿望。”
但是这次展览我们已经有了介入,《iLOOK》邀请周迅为我们采访了董强教授和艺术家汪建伟,让两位熟悉欧洲近代艺术发展史的人给我们的读者当一回解说专员,把展览中一个女设计师的故事和她的时代背景再一次阐述清楚。
第三次《文化香奈儿》是在北京的中国美术馆,记得清楚那次展览很揪心,因为在《文化香奈儿》北京展览开幕前,另一个奢侈品在国家博物馆做了一个非常商业的展览,在网上遭到了网民的抨击。所以《文化香奈儿》在北京开幕前,中方非常紧张,很恐惧又要遭到各种虚拟板砖。而北京的《文化香奈儿》给每一个参观者都配了一个有图片和中文语音解说的iPod。这个举动让《文化香奈儿》成为一个活生生的欧洲近代文化艺术课堂,参观者更多地了解了20世纪初的欧洲社会和文化。而香奈儿这个女人的故事,就像一条漂亮的丝带,把所有社会、文化、艺术都串在一起了,她个人生活的丰富又是那个时代最好的见证。我相信中国学堂里的欧洲当代艺术史是很潦草的一课,然而,香奈儿时代的艺术文化是今日全球时尚的审美奠基石。我们心目中的“高雅”“奢华”“美丽”都是根据香奈儿时代的定义在延续。所以,很容易理解,全北京的艺术学生和教师都要去看《文化香奈儿》,为自己免费补上欧洲当代艺术史这一课。展览是在寒冬腊月举行的,而每天都有上百人排队等着看展览,这个现象在北京还真是第一次。
这一次,我们又做了一本书,我写的前言,第三次看这个展览的感觉是香奈儿是服装界的乔布斯,20世纪初,工业革命给欧洲社会带来了各种变化,正如数码技术正在又一次改变我们当今的生活一样。而乔布斯是在这个时刻用苹果重新定义了我们对数码产品的审美,而当年的香奈儿也是用服装定义了当代的审美。
之后是广州的《文化香奈儿》,这次展览中有一幅巨大的毕加索,是当时一个流行歌舞剧《蓝色列车》的幕布,而香奈儿正好是《蓝色列车》的服装设计。我曾经跟同事开玩笑地说,香奈儿这么用心地在北京、上海对欧洲当代文化做普及教育后,发现中国人只知道一个当代欧洲艺术家,什么尚·考克多、达利都不行,中国人就认毕加索。而在广州,《文化香奈儿》就把与香奈儿最有关系的毕加索请来了。
可以想象其结果就又上了一个台阶。
那次我们和腾讯一起参与了广州《文化香奈儿》,制作了一系列视频。
而此次在首尔DDP的《文化香奈儿》更是登峰造极了,首先,这个场地实在没挑的,Zara Hadid充满女性曲线的设计在首尔最热闹的东大门区域,超级漂亮。展览空间巨大,而且有三层楼高,空间内没有任何自然光。这简直是展览的最佳场所。而《文化香奈儿》也展示出了10个展区的强大阵容。比前几次都更加盛大。展览还是从奥巴辛讲起,但是添加了很多新的元素,比如北美板块。
几次展览的结果使我对《文化香奈儿》的策展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他能够如此自如地做五次展览(我缺席了巴黎的《文化香奈儿——No. 5》展),通过一个女人的故事,一个商业品牌的故事,让欧洲现代史在他的操作下,活鲜鲜地展示给中国和亚洲的观众。对我来说,《文化香奈儿》的系列展览是艺术文化和商业结合的典范之作。
绝对最好,没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