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香奈儿——灵感之境》

来源 :大视野iLOOK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arner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香奈儿》的旅程是从莫斯科开始的,已经是五六年前了。记得去的时候充满了对莫斯科的好奇,更对一个品牌的展览居然可以在普希金博物馆这种国家级别的场地展出感到好奇——当时在想,不知道香奈儿是如何把商品都卖成艺术品的。
  普希金博物馆的入口有很霸气的台阶,有点像人民大会堂的台阶——宽、高、很长。记得当时在台阶上并没有任何香奈儿展览的布置,反而感到全是斯大林式的权威。到了二层,《文化香奈儿》展览开始的地方,看见一个非常精致的小牌子与一个很小的香奈儿的头像,与入场的台阶从气场上形成了对比,而这个小头像一点不示弱地体现出一个法国女人的了不起,一种不用声张的力量。
  在普希金博物馆的《文化香奈儿》让我懂了很多东西,首先,艺术、设计都负有某个时代在创作者身上的烙印。这些艺术品和香奈儿当年的作品穿梭地展览,用静态的方式讲了一个女人和她的时代的故事。我当时拍了很多照片,特别是香奈儿外套的袖子,一排袖口有一种很特殊的美感,说不出来。
  第二次《文化香奈儿》是在上海MOCA,可能因为展出空间并不是很大,所以展览显得比莫斯科更加袖珍了。所有的展柜都是由透明的亚克力板做的,这次展览,艺术品增加了很多,时间线有所改变,产品更加精选了。在上海,香奈儿的品牌公关给我当了一次讲解员,还是收获很大的。记忆犹新的是展览的第一部分,讲述奥巴辛孤儿院里的修女服饰与小黑裙的关系,还讲述了那里窗户上的几何图案很可能是双C标识的灵感来源。当时欧洲女人从来不穿黑色,因为黑色是寡妇和女佣制服的颜色。而香奈儿可以把一季的服饰全部做黑色,而她对黑色的所有情结很可能来源于当年在孤儿院看到的那些修女的服饰。
  展览过后,我和上海《文化香奈儿》的布展公司的老总聊天,他问我是否喜欢这个展览,记得当时我的回答是,我当然喜欢,因为我看懂了,我当时有品牌公关这样的高级解说员在身边。记得当时我还跟这位法国人说,我不觉得这种展览可能为香奈儿带来商业利益,因为我个人感觉是,如果不是有专人给我讲解内容,大概80%的内容就流失了。
  “他们为什么要做这个展览?”我问这个法国人,“里面基本没有香奈儿的商品,又没有当季的衣服卖”。
  法国人想了一下说:“我也不知道,反正他们特别想做这个展览,感觉是完成自己的一个愿望。”
  但是这次展览我们已经有了介入,《iLOOK》邀请周迅为我们采访了董强教授和艺术家汪建伟,让两位熟悉欧洲近代艺术发展史的人给我们的读者当一回解说专员,把展览中一个女设计师的故事和她的时代背景再一次阐述清楚。
  第三次《文化香奈儿》是在北京的中国美术馆,记得清楚那次展览很揪心,因为在《文化香奈儿》北京展览开幕前,另一个奢侈品在国家博物馆做了一个非常商业的展览,在网上遭到了网民的抨击。所以《文化香奈儿》在北京开幕前,中方非常紧张,很恐惧又要遭到各种虚拟板砖。而北京的《文化香奈儿》给每一个参观者都配了一个有图片和中文语音解说的iPod。这个举动让《文化香奈儿》成为一个活生生的欧洲近代文化艺术课堂,参观者更多地了解了20世纪初的欧洲社会和文化。而香奈儿这个女人的故事,就像一条漂亮的丝带,把所有社会、文化、艺术都串在一起了,她个人生活的丰富又是那个时代最好的见证。我相信中国学堂里的欧洲当代艺术史是很潦草的一课,然而,香奈儿时代的艺术文化是今日全球时尚的审美奠基石。我们心目中的“高雅”“奢华”“美丽”都是根据香奈儿时代的定义在延续。所以,很容易理解,全北京的艺术学生和教师都要去看《文化香奈儿》,为自己免费补上欧洲当代艺术史这一课。展览是在寒冬腊月举行的,而每天都有上百人排队等着看展览,这个现象在北京还真是第一次。
  这一次,我们又做了一本书,我写的前言,第三次看这个展览的感觉是香奈儿是服装界的乔布斯,20世纪初,工业革命给欧洲社会带来了各种变化,正如数码技术正在又一次改变我们当今的生活一样。而乔布斯是在这个时刻用苹果重新定义了我们对数码产品的审美,而当年的香奈儿也是用服装定义了当代的审美。
  之后是广州的《文化香奈儿》,这次展览中有一幅巨大的毕加索,是当时一个流行歌舞剧《蓝色列车》的幕布,而香奈儿正好是《蓝色列车》的服装设计。我曾经跟同事开玩笑地说,香奈儿这么用心地在北京、上海对欧洲当代文化做普及教育后,发现中国人只知道一个当代欧洲艺术家,什么尚·考克多、达利都不行,中国人就认毕加索。而在广州,《文化香奈儿》就把与香奈儿最有关系的毕加索请来了。
  可以想象其结果就又上了一个台阶。
  那次我们和腾讯一起参与了广州《文化香奈儿》,制作了一系列视频。
  而此次在首尔DDP的《文化香奈儿》更是登峰造极了,首先,这个场地实在没挑的,Zara Hadid充满女性曲线的设计在首尔最热闹的东大门区域,超级漂亮。展览空间巨大,而且有三层楼高,空间内没有任何自然光。这简直是展览的最佳场所。而《文化香奈儿》也展示出了10个展区的强大阵容。比前几次都更加盛大。展览还是从奥巴辛讲起,但是添加了很多新的元素,比如北美板块。
  几次展览的结果使我对《文化香奈儿》的策展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他能够如此自如地做五次展览(我缺席了巴黎的《文化香奈儿——No. 5》展),通过一个女人的故事,一个商业品牌的故事,让欧洲现代史在他的操作下,活鲜鲜地展示给中国和亚洲的观众。对我来说,《文化香奈儿》的系列展览是艺术文化和商业结合的典范之作。
  绝对最好,没有之一。
其他文献
受William S. Burroughs的书作《Reality Studio》所启发,设计师Svenja Specht2005年于柏林成立了她的时装品牌“Reality Studio”。传统和当代文化的融合与碰撞是她创作灵感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自品牌成立以来,她的每个系列都会结合不同国家的传统特色和工艺加以运用。Reality Studio所打造的风格既硬朗又不失优雅,在与设计师有过几季的接触后
期刊
原创设计品牌“Lat S?ndag”源于瑞典语,意为懒周日,是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在这个王国里居住的不仅有精灵古怪的阿拉蕾,还有一些夸张造型的蘑菇和水滴,小清新加上怪趣味便是这里的主旋律。创始人贺谷丹希望将梦境中的场景变成现实,编织一场永远做不完的美梦。  设计师贺谷丹从小就对服装有种莫名的情感,他喜欢在本子上涂来涂去,一件衣服的造型就这样被魔法棒勾勒出来。他热衷于像做实验一样在衣服上加许多小细节
期刊
绚丽的色彩似乎在张扬标注着一个崭新的目的地,将生活过成一次次冒险,享受这玩味有趣的过程才是重点。 街头一次次成为高级秀场,自如与灵韵,清丽与随性是生活的主题……每天都是一次新鲜的尝试,暗藏心机的配饰就是最棒的暗号……秋冬已然来临,街头顽童 即将登场。
期刊
武佳是个很安静的人,做空间设计,做雕塑,做木器,看她工作,会让人惊叹一个女孩的动手能力,各种工具,使用起来井然有序。  最早接触她是因为她的作品“无形的手”系列,小时候玩过泥巴的人,可能都有过将泥巴握在手心,感受它从指缝要逃出时的奇妙经验,那是种很奇怪的感受。U盘被设计成手握着的形状,木头仿佛变得柔软了,木头与人产生了联系,带着设计师的温度。  椅子很忙:你大学学的环艺专业,怎么从环艺到雕塑,再到
期刊
摘要:日本一直以来(自愿与非自愿地)受到世界各国文化冲击,加之对本土传统文化的忠诚,孕育出了独特的文化体系。日本人的性观念开放、自有与宽容。这有其性基础思想,更加通过文学作品的传播,发展着融于自然的开放的性观念。从而亦造就着发达的性产业,本文从日本的性观念与性文化入手,考察其独特性。  关键词:性观念审美情趣性教育性产业   爱与性是人类生活和文学艺术的重要主题,只要有人类,就会有文学,而只要有文
期刊
L’Odyssée de Cartier高级珠宝系列演绎不凡风格之旅  5月15日,历经全球灵感采撷之旅的法国殿堂级品牌卡地亚,携最新L’Odyssée de Cartier系列高级珠宝抵达北京,再度献上一场卓尔不凡的风格盛宴。作为高级珠宝和艺术的先驱者,卡地亚的创意足迹跨越时空,遍布世界,通过孜孜不倦的汲取灵感,凝萃成独一无二的卡地亚风格,绵延出一段百年传奇旅程。众多臻品中,最夺人眼球的是两件以
期刊
2013年4月的米兰家具展,我有个采访西班牙著名设计师Jamie Hayon的机会,采访完毕,拿出事前准备的小礼物,一个面具造型的陶瓷胸针,Jamie接过,饶有兴味地看了半天,“我喜欢这个设计,这是中国设计师做的?是个年轻人?我一直对中国的陶瓷文化很感兴趣,还去过景德镇呢!下次去中国你带我见见他”。见惯场面的大设计师,待人接物都很艺术,但我也相信寒暄中除了客套的成分,更包含兴趣和赞赏。那枚胸针的设
期刊
这已经是Angel第十几次来到地扪了,至于到底十几次,她自己也说不清楚。  行李刚在地扪侗族人文生态博物馆放下,这位华裔设计师就马不停蹄地跟工作人员开会去了。在这介绍一下地扪博物馆:这是一群巧妙地融入当地山景的木质建筑群。博物馆内有供学习传统纺织技术的场地与设施,也会定期教授侗族歌谣,每当政府官员或重要客人到来时,这群学歌儿的孩子们总会亮上一嗓。比起博物馆,这更像是一个有品质的酒店——大大小小十几
期刊
在民间的手工劳作和生活一样,都因想得单纯,过得简单,习以为常而平平凡凡,也一直都在身边默默前行,如若这些某天不再延续,日后的回想中必多含赞叹,就如我们现在对“古人”工艺和生活的种种情怀。  “泥条盘筑”这种技艺自陶器出现便已经存在,属于最古老的制陶技艺之一,也是现在初次接触泥巴者常用的一种手法。“捶大货” “抹缸” “盘大缸”,这些都是泥条盘筑工艺的一些名称。只是我们需要强调的是“大”和“盘筑”,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