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女人都希望自己年轻,起码希望在一个平行比较的范围内,自己是更年轻的那一位。
此前只以为是常识,像是呼吸一样的生活背景,直到有一天翻开一本进化心理的书籍。那天余下的日子里,我都处于“朝闻道”一般的恍惚中,认为自己领悟到了生活的科学真谛——据说,在进化心理学家眼中,娃娃脸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它意味着更年轻,进而意味着更强的繁殖力,在择偶过程中更占据优势。
1、
这也释怀了我一个数年的心结。
我读大三的时候,有那么一阵子,疲于应付各种遭遇失恋的姐妹,每日里迎来送往,络绎不绝。这曾经让我很煎熬,因为我一样是揣着伤口撒盐的痛苦,努力压抑着自己也刚新鲜失恋的沉痛情绪,安抚伤者,听她详述失恋全过程,提出疏导性、建设性意见若干,间或出于同性的默契或是营造同仇敌忾气氛的需要,附和数声评论不等:“这家伙太气人了!男生没有好东西!”
说这话时,我感受到一股强烈的情绪,难免心率提速、呼吸加快、嘴巴发干、肌肉紧张。即使不那么明显,这些也都是可见的反应。这是因为,在看不见的地方,我的交感系统开始活跃起来,以面对这些轻微的、不愉快的刺激。它开始负责引导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进而导致内部组织释放血糖,升高血压——这一切,都不过是出于原始的本能,我躯体内的紧急反应系统被愤怒的情绪激活,迅速地开始准备应付潜在的危险,殊不知,只是主人我做了一场知心姐姐。
像一场置换反应,两种情绪从我们的身体中抽离出来,在空中转个圈,握个手,“你好、再见”,遁入对面的躯壳。交流至尾声,对方往往心满意足,施施然踱回寝室安眠。换我辗转反侧睡不着,碍于情面听来的各种不平在脑中穿梭、盘旋,即使感受到“对方进行自我披露”的信任、或是“自己如何挽救人与水火之中”的道德优越感也挽救不了我。
是的,在交感系统折腾了一阵子后,即使对于愉快刺激的副交感系统感受到了活性荷尔蒙的释放,忙不迭地跑来抑制住它们,那也需要一点时间,在这之前,我仍会维持一段时间的唤醒状态,因为那些荷尔蒙仍然流淌于我的血液之中。
不久前的一次聊天,一位做编剧的朋友聊起她的知心姐姐经历:“朋友们倾诉完离去了,乌云飘进了我的房间。”——其实,不过是荷尔蒙流淌进了我们的血液。
2、
其实,我们本可以选择另外一种方式,就像武侠小说中的高手或言情小说中刻画的浪子修炼成“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的功夫。听任朋友苦水倒倒、牢骚发发,而后去往各自的黑甜之乡。
就像最近垃圾处理界崭露头角的“垃圾气化”,虽然也有人不无嘲讽地叫它“说得好听的焚烧炉”。
搜罗来的城市垃圾被放进充满了氮气(它在我们呼吸的气体中占了大概80%的比例)等惰性气体的密闭室,通上电,高压电流便将气体分子中的电子剥离,形成了过热等离子。而后,这些等离子会撕碎密闭室中的所有分子,就像连绵不绝的闪电撕碎所有经过的物体。
这和普通气化的原理大致相同:都是在密闭室内以高温加热垃圾。但和焚烧不同的是,这里没有氧气,因此,垃圾中的有机物成分不会燃烧,而是被“撕碎”,转化成了合成气,包括分子结构简单的一氧化碳和氢气。
接下来,这些合成气要经受过滤和化学清洗,以便去除有毒颗粒和气体,清洗过程遗留的化学物质和其他的残渣、灰烬一起,一般会通过废渣填埋或排入下水道处理掉。现在,你拥有了垃圾变来的合成气,这意味着,只要你愿意,你可以将它们干脆抛入太空。
不过,更英明的选择显然是将它们点燃产生能量,或者再次转化为合成柴油等其他燃料,为我所用——一台集装箱大小的机器,3吨生活垃圾,就足够1座500人的写字楼1天的能量了。
无奈,我们都不是内心足够强大的人,敏感、不够自信、有时委曲求全、时常怀有不安全感,在社会心理学家贾尼斯的眼中,我们是“社会不安全系数”较高的那一批人。1945年,他就拿我们做过临床实验了,结果发现,像我们这种“社会不安感、委曲求全性向、感情抑郁程度”三项指标较高的人,更容易被人说服。
不过,来倾倒苦水的女朋友并没有说服我改变什么态度,即使真的有,也不过是说服我和她们一样相信“前男友真的很混账”,如果这是一种态度,以一名女性的立场、在当时的情景之下,也是固有的态度,而非缘于她的说服。
3、
多年前,棉棉写过一本书《糖》,我倒是更感兴趣她的自序:“我告诉自己必须把所有的恐惧和垃圾吃下去,必须让所有的恐惧和垃圾在我这里变成糖。”
这让我想起了什么?一堆恐惧和垃圾沿着棉棉的食道一路下行,胃脏或小肠,总之,这堆垃圾来到了一所开阔又稳妥的空间,那儿温暖、潮湿,有足够的消化液提供堆肥所需的PH值,基本上满足了有氧堆肥的环境要求——是的,我想起了垃圾堆肥,不要以为这只是个文艺女青年的自言自语罢了,垃圾变成糖,理论上是有可能的,因为毕竟从原子的角度看,糖所需要的碳、氢、氧,都可以在垃圾中找到。
作为一个生物化学反应过程,堆肥是“利用微生物人为促进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向稳定的腐殖质转化”。在有氧的条件下,垃圾中的有机物与氧气、细菌相互作用,经过总周期为十来天的一次发酵和二次发酵,释放出二氧化碳、水和热量。据说,当年张作霖遭遇困境,掉到城墙根下正堆积发酵的垃圾山上,正是这堆热腾腾的玩意救了他一命。可以想象,彼时的人们虽然没有太多垃圾处理的意识,却歪打正着地选择了一种相对来说更适合我国的城市垃圾处理方式:堆肥。
不过,在现有的工艺设备和技术条件下,有氧堆肥的产物更可能是一堆受土壤欢迎的混合物:不是一种单纯的成分,而是一伙“求同存异”的君子——它们是一些弱酸或弱酸盐,是凝胶状和矿质粘粒的紧密结合,它们大多数在结构与性质上,都是既有共性又存在差别。
4、
退一步海阔天空。于是我有了个欣喜的发现:如果将垃圾的范围做个广义的理解,“垃圾变成糖”也不仅仅停留在理论了。
重点在哪里?你去看那些秸秆。
每当秋收的季节,麦子、玉米、稻谷、大豆收获后,余下的茎叶部分堆放起来,便是麦场上一堆堆泛着金黄色光芒的秸秆,它们可以喂牛、造纸、有时还会引起火灾(不过燃烧后的灰烬可以用来肥田)。不过,还有一项也许出乎你我意料之外的功用:酿酒。植物中的能量,大多以纤维素的形式储存着。不过,纤维素在酿成酒精前的必经产物是什么?是糖。
我们可以这样做:先将纤维素从秸秆中提取出来,目前常用的是氨解法,也就是用氨水将纤维素水解出来。接下来,用酸中和掉多余的氨水(碱性),再向纤维素里加入纤维素酶,分解得到葡萄糖。从秸秆到葡萄糖,是一条难上加难的道路。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了一则陈年花絮。那是6年前的一个上午,我还处于晨起的混沌状态,迷迷糊糊地,看到一位室友站在阳台的门前,正摆弄着不久前班级联欢余下的彩带,在玻璃上粘出一个大图案。
门外不远是冬天的海,笼着雾,灰蒙蒙的。那时我尚是大学的新鲜人,6位80后的独生女共居一室。出于对各种利益的竞争和女孩间特有的敏感,我们正共同经历着一场人际交往中的低潮。
我好奇地问她:你贴个“西格马”做什么?
接下来的一幕我永远忘不掉——氤氲的背景前,她一字一顿说:
“西格马的意思是,求和。”
这句话打动我,无外乎两点:
冷的浪漫。参照麦克卢汉对媒介的独到分类(“热媒介V.S冷媒介”),这个并不精致的“西格马”,包含了需要仔细辨认悉心揣摩方能预热的符号和隐喻。我屡屡对朋友复述这花絮:谁说理工科的女孩子不解风情呢?在那些坚硬的符号公式还有眼镜背后,理工科的女孩不经意流露出睿智的幽默和浪漫,无可替代。
还有求的姿态。是的,这是我一直赞赏的态度。这个世界会变得越来越好,很大部分便是因为我们幸运地拥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永远具备这样求的姿态,他们让尘埃开出花,让垃圾变成糖。
此前只以为是常识,像是呼吸一样的生活背景,直到有一天翻开一本进化心理的书籍。那天余下的日子里,我都处于“朝闻道”一般的恍惚中,认为自己领悟到了生活的科学真谛——据说,在进化心理学家眼中,娃娃脸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它意味着更年轻,进而意味着更强的繁殖力,在择偶过程中更占据优势。
1、
这也释怀了我一个数年的心结。
我读大三的时候,有那么一阵子,疲于应付各种遭遇失恋的姐妹,每日里迎来送往,络绎不绝。这曾经让我很煎熬,因为我一样是揣着伤口撒盐的痛苦,努力压抑着自己也刚新鲜失恋的沉痛情绪,安抚伤者,听她详述失恋全过程,提出疏导性、建设性意见若干,间或出于同性的默契或是营造同仇敌忾气氛的需要,附和数声评论不等:“这家伙太气人了!男生没有好东西!”
说这话时,我感受到一股强烈的情绪,难免心率提速、呼吸加快、嘴巴发干、肌肉紧张。即使不那么明显,这些也都是可见的反应。这是因为,在看不见的地方,我的交感系统开始活跃起来,以面对这些轻微的、不愉快的刺激。它开始负责引导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进而导致内部组织释放血糖,升高血压——这一切,都不过是出于原始的本能,我躯体内的紧急反应系统被愤怒的情绪激活,迅速地开始准备应付潜在的危险,殊不知,只是主人我做了一场知心姐姐。
像一场置换反应,两种情绪从我们的身体中抽离出来,在空中转个圈,握个手,“你好、再见”,遁入对面的躯壳。交流至尾声,对方往往心满意足,施施然踱回寝室安眠。换我辗转反侧睡不着,碍于情面听来的各种不平在脑中穿梭、盘旋,即使感受到“对方进行自我披露”的信任、或是“自己如何挽救人与水火之中”的道德优越感也挽救不了我。
是的,在交感系统折腾了一阵子后,即使对于愉快刺激的副交感系统感受到了活性荷尔蒙的释放,忙不迭地跑来抑制住它们,那也需要一点时间,在这之前,我仍会维持一段时间的唤醒状态,因为那些荷尔蒙仍然流淌于我的血液之中。
不久前的一次聊天,一位做编剧的朋友聊起她的知心姐姐经历:“朋友们倾诉完离去了,乌云飘进了我的房间。”——其实,不过是荷尔蒙流淌进了我们的血液。
2、
其实,我们本可以选择另外一种方式,就像武侠小说中的高手或言情小说中刻画的浪子修炼成“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的功夫。听任朋友苦水倒倒、牢骚发发,而后去往各自的黑甜之乡。
就像最近垃圾处理界崭露头角的“垃圾气化”,虽然也有人不无嘲讽地叫它“说得好听的焚烧炉”。
搜罗来的城市垃圾被放进充满了氮气(它在我们呼吸的气体中占了大概80%的比例)等惰性气体的密闭室,通上电,高压电流便将气体分子中的电子剥离,形成了过热等离子。而后,这些等离子会撕碎密闭室中的所有分子,就像连绵不绝的闪电撕碎所有经过的物体。
这和普通气化的原理大致相同:都是在密闭室内以高温加热垃圾。但和焚烧不同的是,这里没有氧气,因此,垃圾中的有机物成分不会燃烧,而是被“撕碎”,转化成了合成气,包括分子结构简单的一氧化碳和氢气。
接下来,这些合成气要经受过滤和化学清洗,以便去除有毒颗粒和气体,清洗过程遗留的化学物质和其他的残渣、灰烬一起,一般会通过废渣填埋或排入下水道处理掉。现在,你拥有了垃圾变来的合成气,这意味着,只要你愿意,你可以将它们干脆抛入太空。
不过,更英明的选择显然是将它们点燃产生能量,或者再次转化为合成柴油等其他燃料,为我所用——一台集装箱大小的机器,3吨生活垃圾,就足够1座500人的写字楼1天的能量了。
无奈,我们都不是内心足够强大的人,敏感、不够自信、有时委曲求全、时常怀有不安全感,在社会心理学家贾尼斯的眼中,我们是“社会不安全系数”较高的那一批人。1945年,他就拿我们做过临床实验了,结果发现,像我们这种“社会不安感、委曲求全性向、感情抑郁程度”三项指标较高的人,更容易被人说服。
不过,来倾倒苦水的女朋友并没有说服我改变什么态度,即使真的有,也不过是说服我和她们一样相信“前男友真的很混账”,如果这是一种态度,以一名女性的立场、在当时的情景之下,也是固有的态度,而非缘于她的说服。
3、
多年前,棉棉写过一本书《糖》,我倒是更感兴趣她的自序:“我告诉自己必须把所有的恐惧和垃圾吃下去,必须让所有的恐惧和垃圾在我这里变成糖。”
这让我想起了什么?一堆恐惧和垃圾沿着棉棉的食道一路下行,胃脏或小肠,总之,这堆垃圾来到了一所开阔又稳妥的空间,那儿温暖、潮湿,有足够的消化液提供堆肥所需的PH值,基本上满足了有氧堆肥的环境要求——是的,我想起了垃圾堆肥,不要以为这只是个文艺女青年的自言自语罢了,垃圾变成糖,理论上是有可能的,因为毕竟从原子的角度看,糖所需要的碳、氢、氧,都可以在垃圾中找到。
作为一个生物化学反应过程,堆肥是“利用微生物人为促进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向稳定的腐殖质转化”。在有氧的条件下,垃圾中的有机物与氧气、细菌相互作用,经过总周期为十来天的一次发酵和二次发酵,释放出二氧化碳、水和热量。据说,当年张作霖遭遇困境,掉到城墙根下正堆积发酵的垃圾山上,正是这堆热腾腾的玩意救了他一命。可以想象,彼时的人们虽然没有太多垃圾处理的意识,却歪打正着地选择了一种相对来说更适合我国的城市垃圾处理方式:堆肥。
不过,在现有的工艺设备和技术条件下,有氧堆肥的产物更可能是一堆受土壤欢迎的混合物:不是一种单纯的成分,而是一伙“求同存异”的君子——它们是一些弱酸或弱酸盐,是凝胶状和矿质粘粒的紧密结合,它们大多数在结构与性质上,都是既有共性又存在差别。
4、
退一步海阔天空。于是我有了个欣喜的发现:如果将垃圾的范围做个广义的理解,“垃圾变成糖”也不仅仅停留在理论了。
重点在哪里?你去看那些秸秆。
每当秋收的季节,麦子、玉米、稻谷、大豆收获后,余下的茎叶部分堆放起来,便是麦场上一堆堆泛着金黄色光芒的秸秆,它们可以喂牛、造纸、有时还会引起火灾(不过燃烧后的灰烬可以用来肥田)。不过,还有一项也许出乎你我意料之外的功用:酿酒。植物中的能量,大多以纤维素的形式储存着。不过,纤维素在酿成酒精前的必经产物是什么?是糖。
我们可以这样做:先将纤维素从秸秆中提取出来,目前常用的是氨解法,也就是用氨水将纤维素水解出来。接下来,用酸中和掉多余的氨水(碱性),再向纤维素里加入纤维素酶,分解得到葡萄糖。从秸秆到葡萄糖,是一条难上加难的道路。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了一则陈年花絮。那是6年前的一个上午,我还处于晨起的混沌状态,迷迷糊糊地,看到一位室友站在阳台的门前,正摆弄着不久前班级联欢余下的彩带,在玻璃上粘出一个大图案。
门外不远是冬天的海,笼着雾,灰蒙蒙的。那时我尚是大学的新鲜人,6位80后的独生女共居一室。出于对各种利益的竞争和女孩间特有的敏感,我们正共同经历着一场人际交往中的低潮。
我好奇地问她:你贴个“西格马”做什么?
接下来的一幕我永远忘不掉——氤氲的背景前,她一字一顿说:
“西格马的意思是,求和。”
这句话打动我,无外乎两点:
冷的浪漫。参照麦克卢汉对媒介的独到分类(“热媒介V.S冷媒介”),这个并不精致的“西格马”,包含了需要仔细辨认悉心揣摩方能预热的符号和隐喻。我屡屡对朋友复述这花絮:谁说理工科的女孩子不解风情呢?在那些坚硬的符号公式还有眼镜背后,理工科的女孩不经意流露出睿智的幽默和浪漫,无可替代。
还有求的姿态。是的,这是我一直赞赏的态度。这个世界会变得越来越好,很大部分便是因为我们幸运地拥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永远具备这样求的姿态,他们让尘埃开出花,让垃圾变成糖。